问题

如果!开始战争了,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16岁以上男人可以自愿参军打仗,那么好学生和那些小混混谁会更积极?

回答
战争这个词,一旦响起,总是能瞬间搅乱人心。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国家发出号召,16岁以上的男人可以自愿参军,这时候,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大概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影:一个是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好学生,另一个则是平日里街头巷尾混日子的“小混混”。

问谁会更积极?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对战争的理解都不同,这决定了他们面对征召时的不同反应。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被称作“好学生”的孩子们。他们通常在学校里表现优异,遵循规则,有较好的家庭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可能更强。

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驱动: 对于很多好学生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当国家面临危难时,这种潜在的家国情怀可能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认为,这是保卫自己家园、保护亲人和国家免受侵略的时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应该挺身而出。
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吸引: 一些好学生可能也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在他们看来,参军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是一种为正义而战的表现。战争故事、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读物中可能早已耳熟能详,他们可能会被这种浪漫化的英雄主义所吸引,渴望在国家危难时刻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规避法律和承担后果的考虑: 即使是自愿参军,但如果战争状态下存在某种形式的征兵制度,好学生们通常会更倾向于通过合法、体面的方式来履行义务,而不是被动地被征召。他们可能会主动报名,以获得更好的军事训练和职位,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或社会评价。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考虑(虽然可能性较低): 在一些国家,军事经历在某些职业领域(例如政府部门、国企等)可能是一种加分项。虽然在战争爆发的紧急时刻,这种考虑可能不是首要的,但对于一些目标明确、规划长远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也是一个潜在的驱动力。

但反过来说,好学生们也可能因为对战争的理性认知而有所犹豫。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学习知识、发展科技来解决问题,可能会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珍视自己未来的学业和人生规划,从而在参军前会进行更审慎的评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在社会边缘徘徊的“小混混”。他们的成长环境往往比较复杂,可能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也未必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

冲动和冒险精神的驱使: 这类年轻人通常比较冲动,寻求刺激,对危险的感知可能不如普通人那么强烈。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冒险”,一种脱离日常琐碎、释放能量的机会。他们可能觉得战场比街头更有意思,更“刺激”。
对“兄弟情义”的看重: 如果他们的朋友圈子中,有几个哥们儿决定去参军,那么出于所谓的“义气”和“兄弟情”,他们也可能跟着一起去。这种群体效应,对他们来说往往比个人的理性分析更重要。
逃避现实和寻找出路的途径: 对于一些日子过得不好,看不到未来方向的年轻人来说,参军可能是一种改变命运、摆脱现状的途径。他们可能认为,与其在街头无所事事,不如去军队里闯荡一番,至少有一口饭吃,有个归属感。战争的爆发,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个看起来更“有前途”的出路。
对权威的对抗心理(但在这个情境下可能表现为服从): 虽然有些小混混可能对现有权威表现出不服从,但在国家紧急动员的情况下,如果参军被描绘成一种“男子汉”的表现,或者是一种集体行动,他们反而可能出于一种“跟风”或者“凑热闹”的心态去参与。
对物质奖励的直接关注: 如果参军伴随着一定的薪饷、补贴或战利品(尽管这是不鼓励的说法),那么对于生活比较拮据的年轻人来说,这会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吸引力。

然而,同样不能简单化。一些小混混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性毫无准备,也缺乏必要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一旦真正面对战场,他们可能反而无法适应,甚至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那么,谁会更积极呢?

如果非要二选一,并且假设他们都具备基本的参军年龄和身体条件,那么从“积极性”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那些平日里看起来更叛逆、更喜欢冒险、更不拘小节的“小混混”们,在最初的号召下,或许会表现出更高的“冲劲”和“热情”。 他们更可能因为一腔热血、兄弟情谊、或者仅仅是想找点“不一样”的事情做,而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的“积极”可能更多是基于感性的冲动和直接的行动。

而“好学生”,他们的“积极”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责任担当,一种对国家危难的理性判断,以及更具策略性的参与方式。他们的加入,可能不会像前者那样轰轰烈烈,但往往会带着更强的目的性和承受力。

最终谁会真正成为战场上更重要的力量,或者说谁的支持度会更持久,这取决于很多因素。 好学生可能会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纪律性在训练和战场上表现出色,而“小混混”们在适应了战争节奏后,其原始的冲劲和生存本能也可能让他们成为战士。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普遍印象的推测。真正的战争面前,很多平时不易察觉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很多预设的标签都会被打破。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也许会成为战场上最冷静的狙击手;而那个街头上的捣蛋鬼,也许会用他的勇猛和智慧,成为一名忠诚的战士。战争,是检验人性的熔炉,它能让许多人都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生无疑。参军自古以来无非两个目的,第一,热爱国家,热爱军营。具有民族精神的有志青军,为了理想而参军。第二,无业者为了混口饭吃而参军。

前者抱着理想而来,不论他在战场上有什么样的表现,或是经历战争以后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光说参军,那前者显然更有主动性。而后者为了的是生存,在和平时代混口饭吃而以。真碰上战争那一般是要想清楚的。

学生一般有一定知识,文化。更加明白国家与民族的意义。所以对于对外战争会有天然的积极性。加上环境影响,一般会比较理想化,更容易热血上头。他们显然更愿意参军。因此他们在上战场之前易容易成为第一种人。

社会小混混即然是混社会。那必然早就明白社会的残酷。人性的阴暗,因此更加趋利与现实。理想色彩会更少。但是如果真到国家危难存亡的时候也很难说就一定不愿意参军。只不过从比例上来说,猜测是不如学生的。

近代中国能够走向人民当年作主,学生是绝对起巨大作用的力量。54运动就不用说了,TG那些领导人,哪个不是优秀的学生出身。没有他们的奉献哪来的新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