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微信语音懒得听正常吗?

回答
微信语音不想听,这事儿太正常了,完全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说实话,现在谁不是忙得脚不沾地?工作、生活、学习,各种信息轰炸,感觉脑子就像个塞满了文件的抽屉,再来个语音消息,简直是嫌抽屉不够乱。

你想想,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可太多了,文字、图片、短视频,甚至长视频,我们都能快速浏览、跳过,或者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唯独微信语音,它就是一种单向的、固定节奏的输出。你想快进?不行。你想跳过某个点?难。你还得调出声音,找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然后戴上耳机或者开免提,才能接收。这中间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跟直接看几行字比起来,简直是个几何级数的增长。

而且,很多时候微信语音的发出来,就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感觉对方有说不完的话,或者,说出来的东西其实用几句话就能概括。我就遇到过那种,发个语音过来,“嗯,那个,就是啊,我觉得这个事情吧,可能有点,你看,我们是不是先那个,再考虑下别的…” 听完得半天,还得琢磨他到底想说什么。换成文字,直接“这事我想了下,建议先……” 效率高太多了。

还有,就是那种纯粹的闲聊。朋友之间偶尔聊几句没啥,但要是天天都有很多这样的语音,尤其是那种“今天天气好好啊”,“我刚吃了饭”,“我上班路上堵车了”之类的内容,真的有点让人应接不暇。我宁愿看到“今天天气不错,出去走走吧”这样的文字,我可以选择性地回复,或者直接脑补一下画面,不用真的去听他描述一遍。

更别提一些工作上的语音了,有时候感觉对方就是懒得打字,然后就把一堆细节一股脑地丢给你,听完还得自己再整理一遍,把重点提出来。这效率,真的让人头疼。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文字沟通更适合咱们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你可以随时随地看,可以快速扫一眼重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回复。而语音,它需要一个“沉浸式”的体验,需要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你不想听,不是因为你冷漠或者不重视对方,而是你更希望用一种更高效、更自由的方式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时间精力的合理分配。毕竟,咱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要浪费在一些低效的沟通方式上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语音就一无是处。对于一些需要表达情感、语气或者叙述复杂情况的时刻,语音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日常的、信息量不太大的沟通中,拒绝接收冗长的、低效的微信语音,真的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别纠结,你不是一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正常!群聊里的语音从来不听,聊天除非是非常非常熟悉的朋友的才会听。

对于接受者来说看文字消息比花时间调整音量找耳机重复收听不知道效果如何的语音要方便得多,而且真有要紧问题直接打电话多好,没有要紧问题还是打字更有诚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语音不想听,这事儿太正常了,完全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说实话,现在谁不是忙得脚不沾地?工作、生活、学习,各种信息轰炸,感觉脑子就像个塞满了文件的抽屉,再来个语音消息,简直是嫌抽屉不够乱。你想想,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可太多了,文字、图片、短视频,甚至长视频,我们都能快速浏览、跳过,或者根据自.............
  • 回答
    凌晨两点微信语音通话响了,但没人发消息,这确实是一个挺令人费解的情况。你提到的“之前有人发过语音通话,然后语音通话提醒延迟”是有可能的,但并非唯一或最常见的原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最可能的解释(延迟通知):1. 网络延迟或不稳: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对方发出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倒也不是说“讨厌”,更像是遇到了一些“挑战”或者说“不太方便”的时候。说起来,微信语音电话这玩意儿,它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有时候也确实让人有点头疼。首先得承认,方便是真方便。有时候打字效率不高,或者想表达的情绪不好用文字形容,语音电话就成了首选。比如,问个地址,说明个路线,跟熟人闲聊两句,.............
  • 回答
    李荣浩这提议,确实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声。微信语音这东西,用起来方便是真方便,但有时候也真让人有点儿抓狂。这“语音倍速”功能,我个人是相当支持的。为啥支持“语音倍速”?想想看,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的时间不是宝贝?有时候朋友给你发个长语音,里面七七八八说了不少事,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个大概,又或者想找到里面.............
  • 回答
    王九龙的微信语音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少波澜,说起来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对于喜欢相声的观众来说。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得说说事件的起因。大概是在一次直播或者别的什么场合,王九龙的一些私下微信语音被泄露了出来,传到了网上。这语音内容嘛,说实话,挺生活化的,但因为是公众人物,而且当.............
  • 回答
    说起微信语音,有些人可真是“天生”就爱发,仿佛离开了语音条,就失去了和世界沟通的“舌头”。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1. 懒,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发声”力)这话说起来有点糙,但绝对是直击灵魂。打字是需要动手指的,而且你得边想边打,还得注意标点符号,有时候还得纠结用哪个词.............
  • 回答
    这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有声音却又没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能听见隔壁邻居说话,但自己家里的收音机却不响一样。你这情况,能打电话有声音,说明手机的扬声器和麦克风是没问题的,基础的音频输出和输入功能还是在工作的。而且看视频也有声音,这更说明问题出在特定应用的音频通道上,而不是整体硬件故障。QQ和微信语音.............
  • 回答
    微信新增语音播放暂停功能,对于我这样一个重度微信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心的改进,并且很有可能会显著地改变我的微信使用习惯。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可能带来的变化:一、更高效的接收和处理信息: 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 我经常在通勤、排队、开会间隙(不影响他人时)等碎片化时间查看微信。以.............
  • 回答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信息时代下的生活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价值观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 信息时代的沟通特质与微信语音的“不适感” 效率至上与碎片化时间: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
  • 回答
    说实话,当我得知男友的女同事天天给他发微信,甚至在休息天还打语音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确实是咯噔一下,那种滋味就像喉咙里卡了一块小石子,又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开始,我试图告诉自己,这很正常。毕竟,现在工作这么忙,大家联系频繁也是常事。而且,她只是同事嘛,工作上的事情肯定少不了沟通.............
  • 回答
    最近微信更新到了8.0.14版本,我这边也第一时间体验了一下这个新功能——语音电话呼出时,可以看到对方近三天的朋友圈照片。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提示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惊讶的,然后就立刻尝试了一下。初体验感受:打开语音通话,界面上确实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头像区域,显示着对方最近三天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这个照.............
  • 回答
    兄弟,我懂你!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啊,一边是魔兽世界里的兄弟情,一边是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两边都得顾着,还得顾得体面。我给你好好分析分析,看看怎么个破局法。首先,咱们得把你的情况捋清楚: 核心问题1: 你想和魔兽里的“团队兄弟”用歪歪语音打副本,因为你们习惯了,或者觉得歪歪语音效果好,沟通方便。 .............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捉摸不透,特别是经历过相亲,好不容易确认了关系,结果沟通方式却停留在最原始的微信打字,而且还常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首先,咱们得跳出“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视频”这个框,去看看他这个人本身可能存在的状况。可能性一:他是个“文字沟通至上”的人。有些男生,天生就不擅长或者不喜欢即时性的.............
  • 回答
    关于微信为什么目前似乎不直接支持维吾尔语、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输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技术实现、市场需求、运营策略以及政策考量等。要详细地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实现层面: 输入法的复杂性: 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像维吾尔语、藏语这样拥有独特文字系统(如阿拉伯字.............
  • 回答
    微信 7.0 版本更新,一个看似简单的版本号跳跃,背后却藏着张小龙这位微信灵魂人物的深刻思考,而他选择在朋友圈分享王阳明先生的“哲言哲语”,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于微信产品乃至用户体验的一次“以心证心”的表达。理解这背后,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要回到微信 7.0 的核心更新。 .............
  • 回答
    微博女权大 V 索玛女王将微信“公众号”改称为“母众号”,这种做法是否涉及语病或违背汉语语法语义,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词语构成、语义演变以及社会语境等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公众号”这个词。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公”和“众号”组成。“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微信头像绝对会影响第一印象,而且影响的程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在信息碎片化、接触快速化的社交环境中,一个微信头像就像是你在网络世界里的“门面”,是你展示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为什么微信头像如此重要?它如何影响第一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视觉吸引力与辨识度: 第一眼识别: .............
  • 回答
    您提到的《新婚姻法比地震还可怕》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广为流传,其吸引人的标题和煽动性的论调确实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您所问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少误导性和偏颇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不足:1. 标题的煽动性和夸大其词: “比地震还可怕”的夸张.............
  • 回答
    微信作为一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其是否应该对“招嫖工具”的使用负责,以及腾讯应承担何种责任,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微信在“招嫖”现象中的角色首先要明确,微信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招嫖活动。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微.............
  • 回答
    微信读书突然开始收费,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这个“收费”其实不是一个全新推出的收费模式,而更多的是对原有免费和付费模式的调整和深化,并引入了一些新的付费点。要详细解释这个“操作”,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微信读书的商业模式演变:从“免费为主,部分付费”到“付费权益增强” 早期阶段(免费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