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为什么会过敏?

回答
人会过敏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免疫系统、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过敏:

核心原因:免疫系统的“误判”

过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过敏原)误认为是危险的入侵者,并启动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的启动,导致了一系列过激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了过敏症状。

1. 过敏原(Allergens):引发过敏的“罪魁祸首”

过敏原是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它们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

吸入性过敏原: 花粉(春季草木花粉、秋季豚草花粉等)、尘螨(生活在灰尘中的微小生物,其排泄物是主要过敏原)、霉菌孢子、动物皮屑(猫、狗、鸟等)、蟑螂排泄物等。
食入性过敏原: 常见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核桃、杏仁)、大豆、小麦、鱼、贝类(如虾、蟹)等。
接触性过敏原: 某些金属(如镍,常见于首饰、纽扣)、化妆品、香水、乳胶、某些植物(如毒藤、漆树)等。
注射性过敏原: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昆虫叮咬(如蜜蜂、黄蜂的毒液)等。

这些物质本身通常对大多数人无害,但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它们能够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2. 免疫系统的参与机制:IgE抗体和肥大细胞

过敏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角色:

B淋巴细胞(B Cells)与浆细胞(Plasma Cells): 当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其为外来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B淋巴细胞会被激活,并分化成浆细胞。
IgE抗体(Immunoglobulin E): 浆细胞会产生一种叫做免疫球蛋白E(IgE)的抗体。IgE抗体是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之一。
肥大细胞(Mast Cell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IgE抗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可以结合到人体内的肥大细胞表面。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组织中,它们富含颗粒,这些颗粒中储存着多种化学物质,如组胺(Histamine)、白三烯(Leukotriene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等。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类似,也含有这些化学介质。
致敏(Sensitization): 当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过敏原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过敏症状,免疫系统已经开始“学习”识别这种物质。IgE抗体被产生并附着在肥大细胞上。这个过程称为“致敏”。
再暴露与脱颗粒(Degranulation): 当一个已经致敏的人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附着在肥大细胞上的IgE抗体结合。这种结合会触发肥大细胞迅速释放储存的化学介质,这个过程称为“脱颗粒”。

3. 化学介质的作用:引发过敏症状

一旦肥大细胞释放了大量的化学介质,这些物质就会在局部组织中发挥作用,引起过敏症状。其中最重要的是:

组胺(Histamine): 组胺是最主要的致病介质之一。它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导致局部红肿;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和疼痛;收缩平滑肌,导致支气管收缩(引起哮喘),肠道痉挛(引起腹痛、腹泻);增加鼻腔黏膜分泌物,引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
白三烯(Leukotrienes): 白三烯的作用与组胺类似,但其效力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它们是引起支气管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的重要介质,尤其在哮喘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前列腺素也参与炎症过程,能引起血管扩张、疼痛和肿胀。

4. 导致过敏的原因分析:多方面因素的叠加

为什么有些人体内会产生过量的IgE抗体,并导致免疫系统误判?这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食物过敏等)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过敏史,子女患过敏的几率会显著增加。这种遗传性可能体现在免疫系统的某些基因上,导致免疫系统更容易被“激活”或对某些物质反应过度。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 这个理论认为,在过于清洁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接触的微生物和细菌较少,其免疫系统缺乏必要的“训练”,反而更容易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更容易发生过敏。早年暴露于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使其更“成熟”和“平衡”。
污染和化学物质: 空气污染(如PM2.5、汽车尾气)、室内装修产生的甲醛、邻苯二甲酸盐等化学物质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破坏皮肤屏障,为过敏原进入和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创造条件。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花粉季节提前、花粉浓度升高,以及新的过敏原出现,增加过敏发生的几率。
抗生素滥用: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而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至关重要,可能间接增加过敏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Lifestyle Factors):
饮食: 早期接触某些食物(或缺乏接触)以及加工食品的摄入可能与过敏发生有关。
压力: 长期或严重的精神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加剧过敏症状。
生活环境变化: 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环境改变,可能导致接触的微生物种类发生变化,影响免疫系统的适应。

总结一下,人会过敏是由于:

1. 遗传因素让你更容易发展出过敏体质。
2. 环境暴露将特定的“过敏原”带入你的身体。
3. 你的免疫系统将这些无害的过敏原误认为危险物质。
4. 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IgE抗体。
5. 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上。
6. 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释放大量化学介质(如组胺)。
7. 这些化学介质在体内引起一系列的过激生理反应,从而表现为各种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鼻塞、哮喘、腹泻等)。

理解了过敏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例如,了解过敏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回避;了解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症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过敏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估计世界上有30%~40%的人口正遭受过敏性疾病的困扰[1];而且,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过敏症状出现的越来越多。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食物过敏等等。

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为10 ~20%[2],且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有增加趋势。伴随着病情的发展,过敏性鼻炎人群会感觉呼吸困难等诸多痛苦,甚至会发展成还会引起像哮喘、鼻窦炎 、过敏性结膜炎等侵害呼吸道黏膜的疾病 :其中鼻窦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鼻腔内黏液集聚导致的局部黏膜病原菌加速繁殖严重的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针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后 ,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也称为超敏反应或者变态反应。换句话说 , 过敏性疾病就是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为什么这个疾病会越来越多了呢?

1.卫生假说

前边我们提到,在二战结束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引发过敏性疾病可能性的假说:“卫生假说”。

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卫生条件一般来说会更好,所以儿童在初生时期未充分接触周围环境的微生物 ,而在随后的生活中,完善的卫生保障措施使其饮食及生活环境保持高洁净度 ,同样使其难以接触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因此缺乏相应抗原的刺激,导致后期发生了过敏性疾病。

2.农场效应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叫做“农场效应”的解释。概括的说,就是在农场出生长大的孩子,比在工业环境中出生长大的孩子,更不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

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从1岁开始暴露与马厩环境的儿童,与正常的同龄1-5岁的儿童相比,哮喘率降低了(1%对11%),过敏性鼻炎发生率也降低了(3%对13%)。[3]

而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从另一角度更加证实了这一点,与一个兼职农业活动的家庭相比,全职开农场的家庭儿童过敏发生几率降低的更为明显。[4]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虽然从农业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但我们的免疫系统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没有改变过来。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代价。

3.遗传因素

我们观察到很多过敏性疾病有家族遗传的趋势,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有明显的家族群发的趋势 。[5]之前我们对于这些遗传现象认为更多是有基因诱发的,比如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中,在考虑到祖父母的情况下,50%有过敏家族史。[6]同时经过最近几年的全基因组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可能导致过敏的基因,这使得我们一度认为过敏性疾病与基因是强关联的,但是23%的没有任何家族史的儿童也会出现哮喘和(或)过敏[7],并且在那些过敏性疾病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国家,这个比例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大。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眼光关注到了另一套基因组上。也就是我们人体内,除了人自身的基因组以外,另一套巨大的基因组:肠道菌群基因组。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

与大家常见的物理学老梗“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类似,生命科学也有一个类似的梗,“机制难寻,肠道菌群”。这其实是想说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非常多的生命活动之中,甚至在某些地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无菌小鼠和悉生小鼠动物模型的发展,免疫学家通过对无菌动物进行粪菌移植实现肠道黏膜免疫重建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诱导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以及调节对微生物和外源性蛋白质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宏基因组的研究深入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人体的肠道中至少存在着人肠道中至少存在100万亿个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态与机体存在共生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及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有了机制难寻,肠道菌群的这个梗。

那么肠道菌群既然会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那么肠道菌群是否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耐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除了前边提到的卫生程度与遗传以外,还与如分娩方式(顺产,剖腹产)、同胞数、母亲和儿童感染史、抗生素治疗以及食物成分(比如母乳喂养、早期食物多样化和发酵食品的定期摄入)等因素密切关联。[8][9][10]

很明显,这些因素,几乎都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比如在自然分娩中,产道是婴儿与微生物群第一次接触的部位,这些微生物群将定植于新生儿肠道以确保其具有免疫功能。[11]而抗生素的使用会严重的破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结构。[12]同样新生儿的肠道菌也会根据食物的变化产生影响。

同样对于患病人群的肠道菌群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个体其肠道菌群也会出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婴儿与正常婴儿相比较在出生 1个月时,肠道内肠球菌与双歧杆菌 的数量都比较低 ,到第3个月与正常婴儿相比较患儿肠道内梭菌的数量明显增多 ,而到了12月龄时 ,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肠道内拟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儿童。[13]

越早干预,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越低

越早干预,预防或者减轻过敏性疾病的效果就越好。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来看,涉及到肠道菌群对于早期建立的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当以一个非正常的肠道菌群环境正常起来的儿童,对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的几率就会提升。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也支持了这个观点,还是以过敏性鼻炎为例,有1/5的儿童在2-3岁时出现症状,大约40%的儿童在6岁以前出现症状,大约30% 在青春期出现症状。[14]并且在3岁后可能会转为呼吸道过敏等症状。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应用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是目前孕期及婴幼儿出生以后第一个月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益生菌预防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原理

关于益生菌预防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仍处在研究阶段,目前主流的几个原因推测如下:

  1. 益生菌通过调节胃肠道环境,使胃肠道达到稳态平衡。
  2. 益生菌通过诱导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改变Thl/Th2平衡, 从而促进Th1型免疫反应,抑制Th2型免疫反应。
  3. 通过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优势,调节免疫反应。
  4. 减少过敏介质IL-13、IgE、IL-4、IgG1和IgG2a等的表达,同时增加IgA、IL-10、IFN-γ、TGF-β等的表达。
  5. 通过改变过敏原受体(TLR)的敏感性, 缓解过敏症症状。
  6. 在基因水平上改变mRNA的表达量,增强过敏耐受性等等。这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益生菌预防治疗过敏性疾病机制见

益生菌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

近二十年里,我们对于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

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对于过敏性疾病有着预防及其治疗的效果。[15]

其中关于早期预防最著名的一个临床试验,Melanie Rae Simpson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平行试验,让415名孕妇在36孕周时开始随机服用含有益生菌鼠李糖杆菌GG、嗜酸乳杆菌La-5和动物双歧杆菌乳酸亚种Bb-12的牛乳或安慰剂直到产后3个月,6年后对他们的孩子进行过敏疾病发病情况的评估,发现孕产妇单独摄入益生菌足以长时间地减少特应性皮炎AD累计发病率。 [16]世界过敏组织(WAO)-麦克马斯特大学过敏性疾病防治指南也参考了这个结论——使用益生菌干预可能对于湿疹的预防有一定的益处。[7]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同样这个实验发现,此益生菌组合对而对其他诸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没有显著的效果。

这也说明了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及其组合,对于不同的过敏性疾病的效果不同。

比如另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婴儿早期服用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四联益生菌 3 个月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相关症状。[17]而另一项对成年人的益生菌研究发现,使用副干酪乳杆菌 、罗伊氏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的三联菌种,对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指标 ,缩短康复时间等效果。[18]

这也再次说明益生菌的多样性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存在着关联。

那些益生菌对于过敏性疾病有效?

下图列举了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代表性益生菌。[2]

也就是根据过敏性疾病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益生菌组合。

所以如果大家想尝试通过使用益生菌来控制过敏性疾病,可以参照目前以有的文献研究多尝试一下。

这里边的好处就是试错成本并不高,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一些人吃这个管用,有一些人就不管用,很难说我保证你吃xxx的就好使。甚至最常见的三联双歧杆菌乳杆菌都可能会对某些人群的过敏性疾病有缓解作用。

如何去尝试某种益生菌对我有效?

尝试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比如我们在文献里看到的,都是这样记录的:

益生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 (主要成分 :副干酪乳杆菌GL一156、罗伊氏乳杆菌 GL一104、鼠李糖乳杆菌 MP 一 108 ; )治 疗 ,1袋 /次 ,3次 /d,少量温水空腹冲服 ,连续治疗12 周 。[18]

那么,第一是需要保证益生菌用量,频次,和使用周期。

你说我就一天吃一包,然后就吃了2,3天,然后说没效果。那肯定没效果啊。所以在保证用量频次和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在比如食用了4周,8周以后仍然没有任何改善,那就是没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时候要注意配方里边的菌种名称标记。

比如罗伊氏乳杆菌 GL一104这些,这里边前边的中文是菌株的种属名,后边的英文+数字才是菌株的名称。同样的菌种,不同的品系之间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受制于专利影响,各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专利菌株。这些菌株都是通过一代代的筛选和临床检测优选出来的效果优秀的菌株。在选择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在这方面进行查询。

参考

  1. ^ 王磊, 张影, 曾明. 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中国药事, 2018, 32(4): 510-515. DOI: 10.16153/j.1002-7777.2018.04.014.
  2. ^ a b 吴江, 吴正钧. 益生菌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0): 1217-1220.
  3. ^ Riedler J, Braun-Fahrländer C, Eder W, Schreuer M, Waser M, Maisch S, et alExposure to farming in early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asthma and allergy: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2001;358(9288):1129–33
  4. ^ Waser M, von Mutius E, Riedler J, Nowak D, Maisch S, Carr D, et alExposure to pet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hay fever, asthma, and atopic sensitization in rural children. Allergy 2005;60(2):177–84
  5. ^ VonMutiusE,MartinezF Naturalhistory,development,andpre—ventionofalergicdiseaseinchildhod[C].PhiladelphiaMiddletons Alergy Principles & Practice 6th Philadelphia. Mosby, 2003:l169 1174
  6. ^ Dold S, Wjst M, von Mutius E, Reitmeir P, Stiepel E. Genetic risk for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Arch Dis Child 1992;67(8):1018–22
  7. ^ a b Fiocchi A, Pawankar R, Cuello-Garcia C, Ahn K, Al-Hammadi S, Agarwal A, et al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McMaster University guidel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 prevention (GLAD-P): probiotics.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15;8(1):4
  8. ^ Radon K, Windstetter D, Eckart J, Dressel H, Leitritz L, Reichert J, et alFarming exposure in childhood, exposure to markers of infe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opy in rural subjects. Clin Exp Allergy 2004;34(8):1178–83
  9. ^ Genuneit J, Strachan DP, Büchele G, Weber J, Loss G, Sozanska B, et alThe combined effects of family size and farm exposure on childhood hay fever and atopy.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3;24(3):293–8
  10. ^ Ege MJ, Herzum I, Büchele G, Krauss-Etschmann S, Lauener RP, Bitter S, et alSpecific IgE to allergens in cord blood is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immunity to Toxoplasma gondii and rubella virus. Allergy 2008;63(11):1505–11
  11. ^ Jakobsson HE, Abrahamsson TR, Jenmalm MC, Harris K, Quince C, Jernberg C, et alDecreased gut microbiota diversity, delayed Bacteroidetes colonisation and reduced Th1 responses in infants delivered by caesarean section. Gut 2014;63(4):559–66
  12. ^ Stokholm J, Schjørring S, Eskildsen CE, Pedersen L, Bischoff AL, Følsgaard N, et alAntibiotic use during pregnancy alters the commensal vaginal microbiota.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4;20(7):629–35
  13. ^ NguyenTL,Vieira—SilvaS,ListonA,eta1.How informative isthemouseforhuman gutmierobiotaresearch? [J]. Dis M odel M ech , 2015,8 (1) : 1-16.
  14. ^ http://www.nhc.gov.cn/jnr/xcrzsxx/201405/a231c9d0d0d04775a7b4f7266a374bff.shtml
  15. ^ Van Bever H P, Nagarajan S, Shek L, et al. OPINION:Primary Prevention of Allergy:Will it Soon become a Reality?[J]. Pediatric Allergy & Immun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ediatric Allergy & Immunology, 2016, 27(1): 6-12.
  16. ^ Simpson M R, Dotterud C K, Storro O, et al. Perinat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Allergy Related Disease:6 Year follow up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Dermatology, 2015, 15(1): 1-8. DOI:10.1186/s12895-015-0023-0
  17. ^ [1]张欢, 丘小汕. 婴儿早期应用乳酸杆菌四联菌对预防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 15(4):4.
  18. ^ a b [1]金日群,廖志莹,王英斌等.活性益生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免疫调节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05):66-6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会过敏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免疫系统、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过敏:核心原因:免疫系统的“误判”过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过敏原)误认为是危险的入侵者,并启动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的启动,导致了一系列.............
  • 回答
    做过牢的人为什么会容易“再进去”,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他又犯了罪”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和经济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出狱后的现实困境:社会融入的重重障碍1. “标签效应”与社会歧视: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一旦有了犯罪记录,即使是小错,也会像一个烙印一样跟.............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单亲妈妈的生活会很艰辛,这背后有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法,再找找那些不那么“艰辛”的例子,让咱们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为啥会觉得单亲妈妈过得艰辛?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都是咱们生活里能看到的一些普遍现象:1.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顾虑。一个家庭原.............
  • 回答
    关于“有没有人见过鬼”,这可是一个千古难题,答案嘛,就像捉摸不定的雾气,说有就有人能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没有吧,又总有人坚称自己遇到过。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古往今来,无数的传说、故事、甚至文学作品都在津津乐道鬼魂的存在。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的厉鬼索命,到近代一些声称能与亡灵沟通的灵媒,似乎都为鬼的存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的,而且触及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甚至职业摄影师的痛点。为啥这么多人会对“过度摄影后期”这个事儿耿耿于怀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到摄影的本质、艺术表达、观众的感受,还有对真实性的追求。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理由:违背了摄影记录的本质。摄影这门艺术,从诞生之初,.............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吹捧”日本而“贬低”德国,甚至觉得德国“不堪入目”或者日本“十分强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聊。首先,得承认,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情绪和个人观感在作祟。人是感性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文化的看法,并非完全基于.............
  • 回答
    有些人喜欢清朝,这并不奇怪。历史是个庞杂的万花筒,每个人都会被其中不同的侧面所吸引。对于一个“正常学过高中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对清朝的看法,尤其是“喜欢”与否,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清朝?这里说的“喜欢”,不一定是全盘接受,或者认为清朝就应.............
  • 回答
    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似乎都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好像什么都入不了他们的眼,也什么都激不起他们的波澜。你约他出去,他可能会耸耸肩说“都行”,你问他想吃什么,他可能也会淡淡地说“随便”。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让人觉得他们很洒脱,但有时候又让人觉得难以捉摸,.............
  • 回答
    这句心里话,道出了很多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让人不安的角落。当看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故事,那么多人身处苦难之中,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确实会蒙上一层阴影,甚至会产生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罪恶感”或者说是“不安感”。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健康、非常人性化的心理反应,它源于.............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步入晚年时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生理层面的原因,更有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交织。与其说是“大多数人”如此,不如说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会经历这样的挑战。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生理与认知能力的自然变化:首先,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五章,当盖茨比穿着他那件引人注目的粉色西装,怀揣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来到尼克家,准备与黛西重逢时,汤姆的出现无疑为这份温馨的会面蒙上了一层阴影。汤姆这个人,本身就像是旧时代贵族特有的优越感和一种粗暴的直觉的混合体,他对于盖茨比的怀疑,并非仅仅是因为那件“晃眼”的粉色西装,而是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你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儿悖论的味儿:一边是“清楚善良没回报,做恶人更好”,一边又是“还坚持善良”。这中间的张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底层,尤其是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善良确实常常像扔进无底洞的石子,悄无声息.............
  • 回答
    很多人接触了冷兵器,尤其是玩过一些比较精良的仿古冷兵器之后,会发出“现代材料做的冷兵器不如古代的好”的感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既有对古代工艺的敬畏,也有现代材料和制造方式带来的“失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匠人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运用,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达到了登峰.............
  • 回答
    内马尔的杂耍过人之所以会引起对方球员的愤怒,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动作,更包含了足球文化、竞技心理、尊重与挑衅之间的微妙界限等多种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心理层面:挑战与羞辱感 对个人能力的质疑与贬低: 杂耍过人,尤其是那些明显高于正常防守需求的动作(如彩虹.............
  • 回答
    关于华为品牌引发一些人“恶心感”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恶心”,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其中“过度绑架爱国情绪”和“品牌声誉被反噬”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并非全部。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爱国情绪的“过度”与“变味”毫无疑问,华为在面对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群的认知和选择。为什么那些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人,还会选择相信甚至践行中医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个人体验的冲突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能够精准诊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