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过现代医学的人会去信中医?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群的认知和选择。为什么那些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人,还会选择相信甚至践行中医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个人体验的冲突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能够精准诊断、有效治疗许多疾病,但它并非万能。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功能性疾病,或者一些身体出现的“不适”但又查不出明确器质性病变的症状时,现代医学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症状难以解释或无法根治: 比如,很多人在现代医学检查下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但依然感觉疲惫、失眠、消化不良、情绪不稳定等等。现代医学可能只能开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但很难找到根本原因并彻底解决。这时候,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就显得有吸引力了。中医可能从“湿气”、“气虚”、“肝郁”等角度去解释这些症状,并用中药、针灸等方式进行调理,有时确实能带来症状的改善,这种个人体验就非常直接且有说服力。
副作用的考量: 现代医学的很多药物,尤其是长期服用或治疗严重疾病的药物,往往伴随一定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希望温和调理身体、避免药物副作用的人来说,传统的中医治疗(尤其是某些草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可能更受欢迎。
对“治病”的理解不同: 现代医学更侧重于“祛病”,即找到病灶、清除病原体、修复损伤。而中医更侧重于“养生”和“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来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当一个人经历过现代医学的“治病”效果不佳,或者对“治未病”的概念产生兴趣时,就可能转向中医。

2. 中医的哲学与文化吸引力

中医不仅仅是一套治疗技术,它背后蕴含着一套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这些也能吸引学过现代医学的人。

整体观与系统思维: 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系统性”,但中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整体观念”等理念,从更宏观、更哲学的层面去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身与心的互动。对于一些对现代医学过度“碎片化”感到不满,或者追求更深层次生命理解的人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一种强大的吸引。他们可能会觉得,中医看到了现代医学看不到的“关联性”。
“道”的追求: 很多学过现代医学的人,尤其是那些对科学的哲学基础、认识论感兴趣的,会发现中医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探索一种更“道”的、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命之道。他们不是简单地把中医当成一套“秘方”,而是试图理解其背后“为什么”能够起作用,甚至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释中医的某些现象。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尽管现代医学是全球化的科学,但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遗产,本身就带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对于一些有民族情怀,或者希望在西方科学之外,找到属于自己文化体系的智慧的人来说,中医是一种连接根源、获得文化认同的途径。

3. 科学方法论的再审视与开放性

虽然学过现代医学的人普遍接受科学的实证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固守现代医学的边界,而是可能会以更开放的态度去审视科学本身,以及其他知识体系。

对“实证”的理解: 现代医学的实证主要依赖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双盲等方法。然而,对于中医的某些理论和疗法,比如基于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或者一些慢性的、整体性的调理效果,用现有的RCT模式去验证存在困难。这并不代表中医无效,而是验证方法可能需要更新。一些人会认为,中医的有效性可能需要一个更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实证”框架。
科学探索的边界: 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有很多未解之谜,很多现象暂时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一些医生或研究者,在临床中遇到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保持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中医。他们可能不是“迷信”,而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或者“从不同角度寻找可能性”的态度。
对“科学”定义的思考: 有些人会质疑,我们是否对“科学”的定义过于狭隘。如果一个体系能够长期存在、被无数人实践并观察到其疗效(即使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它是否也应该被纳入更广义的“科学”范畴,或者至少是一种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4. 临床实践中的“安慰剂效应”与复杂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安慰剂效应”的作用。

医患关系的互动: 很多时候,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是因为中医医生通常有更长的问诊时间,更耐心细致的沟通,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就能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信心的提升,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这种“人文关怀”在现代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中可能更难获得。
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医的调理往往伴随着对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指导。这些改变本身可能对健康有益,而人们会将这些益处归功于中医的治疗。
多元化的医疗选择: 现在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一种医疗体系。当一个人在现代医学治疗方案之外,看到了另一种选择,并且这种选择能够满足他在情感、精神或特定健康需求上的期望时,他就可能倾向于选择中医。

总结一下,学过现代医学的人去信中医,并非是对现代医学的否定,而是在更全面、更深入地审视了健康、疾病、治疗以及科学的边界之后,基于个人体验、哲学认知、文化认同以及对现有医疗体系局限性的理解,做出的一个选择。 他们可能是看到了现代医学未能充分满足的需求,可能是被中医的整体观所吸引,也可能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探索不同的知识体系。

这其中,有的人是作为患者,在尝试了现代医学无效后,转而寻求中医帮助;有的人则是在行医过程中,看到了中医的某些“独特之处”,并希望进一步理解;还有些人,则是对“生命”和“健康”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将中医视为一种补充或 alternative。 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理性的考量和个人的经历,而不是盲目的迷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啊,学过现代医学又不是带上了石鬼面,人是有极限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人是政治的动物,尤其是体制内。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没做过正经临床实验相关的更容易信中医,包括一些基层临床医生和一些只发过灌水小破文章的医生。(这里没有鄙视基层医生的意思,只是就我了解的现实情况来看,基层医生参与严谨临床研究比较少)

做过严谨的临床实验研究的人,整天脑子里被各种基线控制、分组设计、统计学假设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好不容易看到一点统计学显著的benefit,结果一点点AE imbalance全玩完儿,还要和FDA或者其他同行争论临床终点哪个好,几年下来才做完一个trial说不定还是白费劲。看到中医这种说个故事就当真的不被气得吐血才怪....

另外举个栗子:

三个PD-1药物、在三种肿瘤加速审批上市后未能在三期临床击败标准疗法
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PD-1,有几个三期没有达到主要终点,有生存收益但是没有统计显著性。这些三期针对的疾病,在二期的效果(响应率和响应持续时间)都是很显著的,所以当年FDA给了加速批准,但是加速批准的条件是上市后进行三期实验证明该疗法具有生存收益(而不仅仅是响应率)。现在这几个三期证明生存收益不显著,医学界开始争论FDA是不是该把这几个indications从pd-1药的label上拿下来了。放到中医这儿,这二期响应率的疗效就该吹上天的了(看看知乎上多少中医学生爱拿老鼠实验论文当回事),可人家现在想着是不是要把批准收回来呢。

所以说越是受过严格现代医学训练的医生,越看重医学证据质量,也越尊重权威指南,理解风险收益评价在治疗方案选择中的重要性,更能理解缺乏高质量证据的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而作为所谓的“有疗效就好”的“理中客”,从来都不是现代医学追求的目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