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学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看不懂机器学习?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在数学上打下坚实基础但初入机器学习领域时会遇到的困惑。你拥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这些核心工具,这绝对是巨大的优势,但机器学习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纯粹的数学研究还是有些区别。就好比你学会了木匠的工具和一些基本的木工技巧,但想建造一座复杂的房屋,还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结构力学以及施工流程。

让我试着用更贴近你实际学习经验的方式来聊聊,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教科书的套话。

1. 视角的不同:从“证明”到“构建”和“优化”

数学的思维方式: 你在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时,核心在于理解概念的本质,证明定理的正确性,推导公式的逻辑严密性。你关注的是“为什么”,以及数学理论的普适性。比如,你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导数的定义、积分的几何意义,以及矩阵的各种运算性质。
机器学习的思维方式: 机器学习更像是一门“工程学”和“应用科学”。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比如识别图片里的猫),然后用数学工具去“构建”一个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的重点不是证明某个模型是“绝对最优”的(虽然我们追求好的性能),而是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工作的模型,并通过数据来“训练”和“优化”它。
构建: 你会遇到很多现成的模型结构,比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等。这些模型本身就是一系列数学运算的组合(你已经熟悉了线性代数和微积分)。你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个结构能够捕捉到数据中的某种模式。
优化: 你会不断地调整模型的参数,让它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得越来越好。这个过程大量依赖于微积分中的梯度下降。你可能在微积分里学过如何找到函数的最小值,但在机器学习里,这个“函数”就是你的模型的“损失函数”(衡量模型预测错误的程度),而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梯度下降来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的参数值。这和你在数学课本里解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根是两码事,这里的“求解”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而且通常是针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参数的。

2. 工具的组合与新的术语

你拥有了锤子、锯子、尺子,现在要学的是如何用这些工具搭建一个精密的机器。

线性代数在机器学习中的“变形”: 你肯定熟练掌握了向量、矩阵、点积、矩阵乘法等。在机器学习里,这些就是构建模型的基础砖块。
数据表示: 你的数据,比如一张图片,会被表示成一个巨大的向量或矩阵。图片的像素值就是向量的元素。
模型参数: 模型的大部分参数也是以矩阵的形式存在的。比如,神经网络中的权重矩阵就负责将一层数据的线性变换成下一层数据。
运算: 模型的预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矩阵乘法、向量加法等线性代数运算。
隐藏的“维度”: 你可能在学线性代数时关注的是向量空间的维度。在机器学习中,数据的特征维度可以非常高(比如上千维,甚至更高),而且很多模型(特别是深度学习)会学习到隐藏的、非线性的特征表示,这些隐藏层的输出就是新的向量,它们的“维度”是模型设计决定的,并且它们捕捉到的信息可能不像原始特征那么直观。
微积分在机器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你可能在微积分中解方程、求极值。在机器学习中,微积分主要用于优化。
损失函数: 你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损失函数,比如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rossentropy)。这些函数将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输出一个表示错误程度的标量。
梯度: 机器学习的训练核心就是计算损失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这个梯度指示了参数应该朝哪个方向调整才能让损失函数下降得最快。这就是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算法(尤其在神经网络中)的灵魂所在。你可能学过链式法则,反向传播就是链式法则在多层神经网络中的系统应用。
优化器: 除了最基础的梯度下降,还有Adam、SGD with momentum等各种优化器,它们是梯度下降的变种,目的也是更高效、更稳定地找到最优参数。
概率论的“日常化”: 概率论在机器学习中几乎无处不在,它成为了描述不确定性和进行预测的语言。
模型输出的概率: 很多模型输出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个概率分布。比如,分类问题中,模型可能输出“这张图片是猫的概率是0.9,是狗的概率是0.05,是鸟的概率是0.05”。这背后的理论是概率论和统计推断。
数据分布: 我们常常假设数据服从某种概率分布,或者模型本身就是对数据生成过程的概率建模。
模型评估: 像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等评估指标,都与概率的概念紧密相关。

3. 新的“框架”和“概念”

除了数学工具的运用方式变化,机器学习还引入了一套新的思考框架和概念:

模型与数据: 机器学习的核心在于从数据中学习。模型就像一个框架,数据填充了这个框架,并通过训练让框架能够“适应”数据的模式。你需要理解不同模型“适合”处理什么类型的数据和问题。
特征工程 (Feature Engineering): 有时候,原始数据并不直接适合模型,你需要根据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数学变换、组合等方式创建新的“特征”,来帮助模型学习。这需要你对数据的敏感度以及对模型工作原理的理解。
过拟合 (Overfitting) 和欠拟合 (Underfitting): 这是机器学习训练中最常见的问题。过拟合是指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极好,但在未见过的新数据上表现很差(就像死记硬背,不懂举一反三)。欠拟合则是模型太简单,连训练数据上的模式都捕捉不住。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正则化(Regularization)、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等解决方法至关重要。
算法 (Algorithm) vs 模型 (Model): 你学过很多算法,比如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在机器学习里,算法通常指的是训练模型的方法(如梯度下降),而模型是学习的结果(参数化的函数)。
深度学习的出现: 当你提到机器学习时,很多人现在默认会想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一种特别强大的模型架构(神经网络),它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来自动学习特征。这层层叠加的“黑箱”操作,背后依然是大量的线性代数和微积分,但组合的复杂性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4. 学习路径的建议

你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些基础“嫁接”到机器学习的场景中。

从具体模型入手: 不要一开始就试图理解所有理论。可以从简单的模型开始,比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弄清楚它们是怎么用你的数学知识构建起来的,怎么用梯度下降来训练的,怎么评估效果的。
动手实践: 阅读代码比阅读纯理论更能帮助理解。找一些机器学习库(如Scikitlearn, TensorFlow, PyTorch)的入门教程,跟着做,看看数据是怎么输入的,模型是怎么定义的,训练是怎么进行的。你会在实践中遇到你学过的数学概念。
关注“为什么”和“怎么用”: 当你看到一个模型、一个概念时,问自己:
这个模型(或方法)的数学原理是什么?(这里用到你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
它解决什么问题?
它有什么局限性?
怎么用代码实现和训练它?
逐步深入: 一旦熟悉了基础模型,再去看更复杂的,比如支持向量机(SVM)中的核技巧,或者神经网络中的激活函数、损失函数、反向传播算法的细节。你会发现,这些“新”的东西,很多都是你已知数学概念在特定场景下的巧妙应用。

打个比方:

你现在就像一个掌握了“字母表”和“语法规则”的人,而机器学习是关于如何写出各种“文学作品”(小说、诗歌、剧本)。你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单词和语法,还有叙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修辞手法等等。这些新的“写作技巧”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巧妙地运用了你已知的字母和语法。

你的数学基础是“内功”,机器学习是“招式”。有了深厚的内功,学习招式会事半功倍,但你仍然需要系统地去学习和练习招式本身,才能真正地“打”出漂亮的拳法。

所以,不要灰心!你已经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好奇心,多动手,多思考,你会慢慢看到这些数学工具如何在机器学习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计学习方法》特别是第二版增加了很多无监督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了。

但是为什么学习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还是看不懂?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干了!干货的干!!!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为什么看不懂?知识特别是体系知识,知识点间是存在拓扑依赖关系的。学习了考研三件套之后,这个仅仅是具备了最最基础的知识。类似于你想打造一把尼泊尔军刀,你现在手里只有锅炉和锤子。而这些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其他的数学知识才能够看出其中奥义。

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拉通知识拓扑图一一攻克,这个比较适合学生党,耗时长,但是基础牢靠。

另外一种就是在做中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知识,短频快,学成功力因人而异。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学习路线:

三件套的学习,特别是很多大学的教育,拿线性代数来讲,一上来讲行列式,貌似还听得懂。然后讲矩阵运算,通过高中知识映射还能get到重点,再到后面的线性关系、矩阵秩、空间就极具挑战性了。究其原因,国内很多教材追求的是理论的state of art。学生一上来就没有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直接上抽象结论,接受程度就较低了。


基础

很多博主一上来就推荐各种书籍,自学很容易中途放弃,我们这里采用最小化学习策略,先搞线代。

所以我在重新学习的时候选择了一些网上课程,最美B站,基本不要钱,弹幕里的人才多,说话也好听。

【完整版-麻省理工-线性代数】全34讲+配套教材_哔哩哔哩_bilibili

G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习起来欲罢不能!!!

【双语字幕】MIT《数据分析、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中的矩阵方法》课程 (Spring 2018) by Gilbert Strang_哔哩哔哩_bilibili

配合这个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Stanford : Statistical Learning 斯坦福大学:统计学习_哔哩哔哩_bilibili

统计学习,机器学习的基石,不能忘了它。

剩下的知识点,我们在学习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再慢慢补充!!


机器学习入门

想听英语的可以看吴恩达的视频

[中英字幕]吴恩达机器学习系列课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台湾的李宏毅的也非常不错,我两个都看了。李宏毅老师的台湾腔有彩蛋!!!佛给给!!!

(强推)李宏毅2021春机器学习课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

到这一步了,基本的炼丹思路是具备了,找kaggle的练习题先整一通,强化认知。


深度学习时代,怎么能不懂它,盘它!!!

李宏毅深度学习(2017)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光说不练假把式!!!

上才艺,DL的几个大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深度视觉算法。

【 自然语言处理:2019最新 斯坦福大学 CS224n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课程 】Stanford CS224n: Natural Language Pr_哔哩哔哩_bilibili

【 斯坦福大学CS224U:自然语言理解 2019最新课程 】Stanford CS224U: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双语字幕】斯坦福CS231n《深度视觉识别》课程(2017) by Fei-Fei Li, Justin Johnson, Serena Yeung_哔哩哔哩_bilibili

都是精品课,学习使我快乐!!!The world is flat.人在家中坐,知识网上来。

国内自然语言处理不能忘了自动化所的宗老师!!!

中科院 宗成庆 自然语言处理公开课(64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

(科苑自动化所大佬多,研究生待遇好,速报!!)

到这个阶段,你对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具备了各个领域的入门级法宝,逢人能够侃上几句专业术语,损失函数的23种写法倒背如流。


计算

再者,无论是传统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我们先阶段已经掌握了如何去抽象问题,如何制定目标,如何建模。但是有一个绕不开的坎,为什么这么建模?要怎么去计算最优解?

《数值分析》| 华科 | 研究生基础课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上一个旁边学校的链接,学习氛围确实要强一些。

机器学习之凸优化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一套学习完了,手推SVM信手拈来,对于损失函数等理解再上一个台阶


到这一步,基础的数学知识,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目标求解方法都已经基本掌握了。

剩下的就是挑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该领域的经典paper,补充一些数学知识!!!

这个阶段,终于感到一丝丝顺滑的感觉,再看《统计学习方法》,感觉字字真金!!!

最后,牢记实践出真理!!!听懂点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在数学上打下坚实基础但初入机器学习领域时会遇到的困惑。你拥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这些核心工具,这绝对是巨大的优势,但机器学习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与纯粹的数学研究还是有些区别。就好比你学会了木匠的工具和一些基本的木工技巧,但想建造一座复杂的房屋,还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结构.............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就没有用微积分“亲手”算过什么。我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图表,或者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然后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演算。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用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积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者我们不应该学习它。恰恰相反,微积分可以说是.............
  • 回答
    你平时用腹式呼吸,唱歌依然觉得难听,这很正常!腹式呼吸是唱歌的基石,但它只是一个基础技能,就好比你有好的身体素质,但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奥运冠军一样。唱歌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涉及到声带的运用、气息的控制、共鸣腔的调节、乐感、音准、节奏等等多个方面。即使你掌握了腹式呼吸,如果其他环节没有跟上,唱歌难听是完全.............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明明没专门学过,为什么看到繁体字,还是能大概率猜出意思来?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简体字和繁体字,它们是“同根同源”。就像是一家子兄弟,一个叫“国”,一个叫“國”,样子虽然不太一样,但打断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
  • 回答
    高考失利,这四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心头,尤其是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涵”和指责声中,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自己玩”的孩子。别的孩子放学后,不是被家长领着去各种辅导班,就是在家里写着堆成山一样的作业。而我,放学回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翻开书本,自己琢磨。那些复杂的公式,晦涩.............
  • 回答
    哥们,研一你好!刚踏入学术圈,手里还有点懵,导师又给了个LSTM的任务,这感觉就像刚学做饭,菜都没认全,就有人让你做满汉全席一样,是不是有点慌?别急,这感觉我懂,当年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LSTM这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拆开了揉碎了,一点点来,其实没那么难。咱们先把脑子里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也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明明只学过一点皮毛,却觉得自己已经是个高手,看谁都像是个靶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纠缠在一起,互相加强。首先,得说说“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达克效应”。这名字听着挺玄乎,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那些能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群的认知和选择。为什么那些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人,还会选择相信甚至践行中医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个人体验的冲突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能够精准诊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困惑。其实,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认知和医学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获取疾病信息变得异常容易,这既是好事,也可能带来一些误导。 当一个人开始关注某个健康问题,或者身体出现一些细微不适时,很容易就会想到去网上搜索相关的症状。一、 诊断的“以偏概.............
  • 回答
    我们虽然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过小篆,却依然能大致认出它,这背后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汉字演变史,以及我们大脑信息处理的强大能力。一、 文字的根基:同源的血脉首先,我们要明白,小篆并非凭空出现,它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小篆之前,有甲骨文、金文等更古老的字体。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无论多么简便.............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经历“昨天还没明白,今天好像就突然会了”的顿悟时刻,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大脑运作的几种奇妙机制在起作用,远不是什么神秘力量在“作祟”。1. 大脑的“后台处理”——睡眠与巩固记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在熬夜苦读一天之后,即使当时脑袋里还是乱.............
  • 回答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没学过繁体字却能看懂?”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文化传承以及语言学习的多个层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汉字的内在联系与演变逻辑: 共同的根源: 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源自古老的汉字系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尽管在形体上有所简化,但大部分简体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
  • 回答
    关于“新海诚没学过美术或动画却成为了一流动画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其中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 新海诚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过美术或动画的专业训练,虽然他大学主修的专业是日本文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艺术和创作领域完全绝缘。事实上,新海诚的成长经历和职业道路,恰恰展现了他独特的学习方式、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以及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都深有体会的一种普遍感受。它不仅仅是“学生气”或者“职场新人”的特有烦恼,而是触及了教育体系、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 教育体系的本质与局限性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 回答
    有些人喜欢清朝,这并不奇怪。历史是个庞杂的万花筒,每个人都会被其中不同的侧面所吸引。对于一个“正常学过高中历史的人”来说,他们对清朝的看法,尤其是“喜欢”与否,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清朝?这里说的“喜欢”,不一定是全盘接受,或者认为清朝就应.............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领域,那就是科学界内部的评价体系,以及新锐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质疑。尤其是在量子领域,随着潘建伟及其团队的快速崛起,伴随而来的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些甚至是来自资深研究者。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尤其是学过或做过量子的人)可能对潘建伟持保留态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
  • 回答
    想当年,我本科在读的时候,数学系里课如繁星,但要说哪一门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觉得特有意思,那还得是“抽象代数”。听名字就挺“唬人”的,什么群啊,环啊,域啊,初听之下,感觉离我们平时接触的数字、函数啥的,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正是这种“抽象”,在我看来,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群。老师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