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里的争论,觉得很想来说说我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虽然我不一定会一一答复)。
首先,正如大家所知的,物理学界的民科会比生物界更多,但对于「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理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新颖比正确更重要」。这话不是民科说的,而是 MIT 的文小刚教授说的(我把文小刚教授本人对这一理念的阐述放在这个回答的最后,供大家参考)。我们当然可以在道金斯的理论(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各类错误,但在我看来,《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仍然能从他的书中发现正确的、符合最新分子生物学发现的内容。想想看其他科学家的一些「开脑洞」式的著作(甚至学术论文),数十年后我们记得的只是里面很微小的闪光的思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尊普朗克 、玻尔为量子论的开创者;我们仍然承认薛定谔和伽莫夫等物理学家对基因的一些猜想的伟大意义——但不管是普朗克还是薛定谔,今天的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难道还会源源不断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可证实的结论吗?恐怕不会吧,但《自私的基因》却能做到这一点,这是我最服气的一点。
「自私的基因」不是因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但用「自私的基因」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目的论」式的(teleological)解释。这种解释本身通常是「不科学」的,但正因为如此,这更反映出道金斯的功力。他「借用了」某种表面上看起来极不科学的「目的论」的语言,将纷繁复杂的遗传现象进行了很准确的总结,这种准确性和概括能力是非常让人吃惊的。我曾经跟我的一个合作者讨论过有关的问题,他的回答非常具有启发性:
(在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结构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一系列(给定了边界条件和初值的)微分方程的解的要求。我们,作为观测者,常常愚蠢地认为实现这些结构一定有某种『目的』或者『益处』。一个愚蠢的例子:烧开水时出现的气泡让沸腾的水可以跟大气充分接触,从而对于散热是是有『益处』的。
的确,我们分析各种问题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很多不恰当的目的论的解释,这些理论不但从逻辑上是错误的,而且没法定量分析,甚至一个很差的「目的论」甚至并不能简化任何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自私的基因》,我们会发现它的强大的概括能力。这些不同的遗传现象在「自私的基因」的概念提出以前我们会觉得很难理解,我们会觉得每个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解释。一个可能不恰当的类比是物理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一原理也有「目的论」的气质。从「科学」的角度,我们研究粒子的运动,描述水滴的形状、研究光的折射、甚至量子力学中的路径积分……这些内容都是不同的领域,但用「最小作用量」一个简单的原则,所有的这些内容都被统一了起来,这样做是合适的吗?关于这种「表观目的论」的讨论,可以参考
维基百科中对最小作用量的有关探讨。在我看来,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目的论解释可能将一万个正确的理论抽象成一类优化问题,而这样的抽象比一万个无比正确的具体结论都要更重要。正因为如此,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目的论」描述,那么会帮我们极大地简化问题,并且符合我们(新培养)的直观,而「自私的基因」就是这样一个很难想到的概括性的描述,所以它特别重要。如果将「自私的基因」理论用很多非目的论的方式来描述,可能比这样的描述方法更准确,但是我们将需要很多个不同的理论。
最后,我觉得我们在争论问题时要找到好的问题。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不是去反驳亚里士多德意义下「导致运动」的「力」是不是存在,而是验证铁球落地的时间和外推看不受力的物体到底能不能运动。「事实」是很容易证明和证伪的,而「理论」却不是轻易能证明或者证伪的,因为理论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面相。讨论问题时,我们要找到与「理论」想伴随的「事实」,试想,如果在争论力学问题时,不断去争论「力」是否是客观存在,那一个用牛顿力学的人将永远跟用分析力学等人将永远争论下去。正如 Wilczek 在讨论关于「力」的文章(
地址)中所说的那样:
力的概念在很多基本定律的高级表达方式中是不存在的。它不出现在薛定谔方程中,也不出现在量子场论的任何合理的公式中,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也不需要用到它。
……
同现代基础物理相比,“力的文化”定义很模糊,视野有限,而且是近似的。不过,由于一个决定性的优势,它在这场竞赛中生存了下来,而且持续繁荣,那就是它容易操作。
……
某些近似,即对物质的动力学行为的截断式描述,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它更易应用而且有针对性。
「力」的概念让我常常想起「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基因」概念对于分子生物学是必须的吗?恐怕未必,而且这一描述同样「很模糊,视野有限,而且是近似」,但「自私的基因」是一个「容易操作」的概念,而且更有针对性,甚至在某些问题中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这才是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在描述文化现象时,书中提到的「迷因」会是存在的吗?思考这一问题时,不妨类似地思考想想人与人之间「吸引力」会是真实存在的吗?「吸引力」满足牛顿三定律吗?……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都是否定的,但「吸引力」这一概念给我们一个清晰而直观的形象,当然,「吸引力」的运作规律如何,怎样定量描述,在何种情况下不适用「吸引力」的概念……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为了这些细节,彻底放弃「吸引力」的概念,我想是很得不偿失的。
《赛先生》:你曾在专著里提出过“新颖比正确更重要”,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文小刚: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要猜。当一个未知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去了解它,甚至连描写它的语言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思考呢?一个做物理的人怎么能想到这些全新的东西?这就要敢想敢猜。我经常说,要有非逻辑的思考,要有天马行空般的联想。多猜一猜,也许慢慢就能拼凑出来,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很多中国学生由于高考的原因,受到的科学训练非常严格,但严格都严格在计算上,就是题已经出好了,你给我算出来。学校教育就是告诉你一大堆知识,你把它吸收掉。学生都是在吸收知识、消费知识,做计算,然后掌握知识,学校不太注意让大家去胡思乱想,去猜。但是做研究,猜是特别特别的重要。如果仅凭推导演算的话,那就完蛋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推导演算什么问题,你总得有个数学框架,有个什么东西供你去推导演算,这些都是老东西,都是在以前的框架里头琢磨,所以光推导演算的话就跳不出那个框子来,得不到新的东西。
像我前面提到的几次物理革命,都是全新的东西,理论提出以前,连名词、语言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你怎么去想,怎么推导演算,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想,我经常也做得不是太好。但我觉得,就算什么都没有,也能想。这是非逻辑的、片断的、互相矛盾的思考猜测。但吭哧吭哧这么搞,最后也许就能拼凑点什么出来。做物理创新,需要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还能够去做工作。
强调新颖比正确更重要,是强调大胆猜想,对不对以后再说。如果你光寻求正确的话,不容易跳出原来的框框。如果你想新东西,哪怕它不正确,哪怕自相矛盾,说不定以后修修补补能把这矛盾解决掉,也许还能有个全新的东西跑出来。而且一般来说,就算你想错了,事后大家查一查,发现哪里错了,也容易修正。但如果你连个想法都没有,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无所谓修正不修正了。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所有涉及生物演化题材的书里,唯一一本极为突出“演化的核心驱力来源和基本单元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个体和/或种群”这个概念的。
突出到什么地步呢?这么说吧,你上完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四门课(并且每门课都学得不错),都未必能清晰地构建起这个概念来。而这么一本科普书,把这样一个非常重要、但在绝大多数非生物专业的普通人群里存在巨大误区的概念如此明确地表述了出来。这样的科普非常重要和可贵,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普通人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对某一科学理论的根本性误解。
楼上有答案说这本书是“看得懂的人不需要看”的那一类,但从我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经验看,即使是专业相关、看得懂的人,脑袋里有这个概念的人也顶多是一半左右。
至于“迷因”的提出,更简直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出一位资深学者的思想创造性和他对整个世界(而非个人专精的具体研究领域)的关切和某种洞察力。
总之这是本很好的书,但是一定要认认真真读完前言再读正文。
PS:夹带一点私货,个人喜欢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提出的概念和思路把生物个体、种群都下降到了“基因(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服务于自己)的工具”这样的地位,这种把人类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拉低、不承认他们高高在上的独特性的自省和自卑我非常非常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