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哪位大神能考证出来算不算贱买?

回答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要考证这算不算“贱买”,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字面意思:

“一车炭,千余斤”: 卖炭翁辛辛苦苦拉来了一车炭,数量还不少,有一千多斤。这说明他付出了劳动,且数量可观。
“宫使驱将惜不得”: 宫里来的差役(宫使)强行要把这车炭拉走,卖炭翁虽然心疼,但却无可奈何,无法阻止。这里的“惜不得”很关键,既有对炭的吝惜,也有对自身无法掌控的无奈。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宫使给的“报酬”只有半匹红色的丝绸(红绡)和一丈花纹精美的丝绸(绫)。这“报酬”被“系向牛头”,意思是绑在牛头上,作为拉炭的牛的食物或装饰,而非直接支付给卖炭翁。

那么,这算不算“贱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极度的“贱买”:

1. 价值的严重不对等:
卖炭翁付出的价值:一车千余斤的炭,这是他辛勤劳作的成果。在古代,燃料(尤其是冬季的炭)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维持生计的重要物资。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说明炭的市价,但可以推测,一千多斤的炭,其价值远远不止半匹红绡和一丈绫。
宫使支付的价值: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红绡和绫都是当时比较名贵的丝织品,但“半匹”和“一丈”的数量并不大。而且,这些丝绸被当作“充炭直”,被随意地系在牛头上,这本身就极具侮辱性和讽刺意味。它们被当作牛的“报酬”,而非给人的合法交易所得,这已经表明了其价值之低廉,甚至低到可以喂牛。
对比:一车沉甸甸的、关系到生计的炭,换来的却是两匹不太大的、且被视为“牛食”的丝绸。这之间的价值落差是显而易见的,属于严重的低价乃至白拿。

2. 交易性质的强迫性与非公平性:
“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几个字点明了交易的性质。这不是一个公平的买卖,而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征用。卖炭翁“惜不得”,说明他不愿意,但“宫使驱将”意味着他无法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夺走。这种情况下,无论得到什么“报酬”,都不能算作是公平交易,更谈不上“公道买”。
“充炭直”的侮辱:将名贵的丝绸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和侮辱。卖炭翁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付出被贬低到了尘埃里,如同给牛喂食一样。这说明对方根本没把卖炭翁和他的炭放在眼里,这根本不是交易,而是掠夺。

3. 社会背景的解读:
权力的压迫: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宫使代表着皇权和官府,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意地欺压百姓。卖炭翁作为底层劳动者,在强大的权力面前毫无反抗的能力。
“宫货”的特权:在当时的社会,“宫货”通常是指皇帝或皇室所需要的东西。为了满足皇室的需求,官府常常会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强制征用的方式来获取物资,这被称为“宫市”。“宫市”往往是不讲道理的,是权力的象征。这首诗正是描绘了“宫市”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卖炭翁一车炭,实际上是被“宫市”征用了,而那所谓的“炭直”只是给他们一个遮羞的借口,实质上是象征性的补偿,甚至是羞辱。

结论:

“一车炭,千余斤”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绝不仅仅是“贱买”,而是赤裸裸的剥削和侮辱。卖炭翁的劳动成果被权势强取豪夺,得到的“报酬”不仅价值低廉,而且被以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方式“支付”,表明了交易双方在权力上的巨大不对等,以及卖炭翁的无助和悲惨遭遇。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用极其精炼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底层劳动者被压迫的悲惨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聊生的现实。所以,如果用“贱买”来形容,那也只是轻描淡写了,它更像是“巧取豪夺”的代名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卖炭翁的炭卖得值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