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很奇怪,大学平时不咋听课(就算听了表示也没怎么懂)的人,考试全靠背。那以后能胜任工作吗?意义何在?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这绝对是很多过来人,包括我自己在学生时代都会有的困惑。大学里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同学上课的时候可能一脸茫然,笔记也潦草,甚至课后也不怎么主动去钻研,但一到考试季,就开始进入“背书模式”,熟练地运用死记硬背大法,最终成绩斐然。

然后,我们这些平时花了不少心思,但可能理解得没那么“牢固”的人,就会开始打问号:这样的人,以后出了社会,真的能胜任工作吗?我们这么努力,到底意义何在?

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捋捋这个事儿。

首先,为什么会有“平时不听课,考试全靠背”这种现象?

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大学教学模式与评估方式的“错位”:
教学: 很多大学的课程,尤其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讲授的内容可能比较抽象、枯燥,或者老师的风格本身就不太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很多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理论性过强,跟实际应用脱节,学生自然觉得“听了也白听”。
评估: 而考试,尤其是一些以笔试为主的课程,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为导向。尤其是那些需要记忆大量概念、定理、公式的科目,死记硬背往往是“性价比”最高、最直接有效的得分手段。那些“平时不听课”的学生,恰恰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精准地投放在了“考试得分”这个目标上。

2. 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
“背”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别小看“背”。在某些领域,强大的记忆力和快速信息整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产。比如,某些需要记忆大量法律条文、医学知识、化学元素周期表、历史事件年代的专业,没有好的记忆力,寸步难行。这些学生可能就是属于“记忆型”学习者,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虽然方式看起来比较“原始”。
“应试”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过考试”。当学习的目的被简化为“拿到一个好成绩”,并且这种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背”来实现时,很多人自然会选择这条“捷径”。

3. 对“懂”的理解不同:
“听不懂”可能只是暂时的。有些人可能上课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但是课后通过自己梳理、翻书、对比,甚至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找同学、搜网课)把知识点给“啃”下来了,只是这个过程不在课堂上,或者他们不习惯表达出来。
有些“懂”是“能考就行”的懂,跟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是两回事。对他们来说,能把考试要求的内容熟练运用到试卷上,就已经达到了“懂”的标准。

那么,这种“靠背”的学生,以后真的能胜任工作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答案是:不一定,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特定岗位上,可能胜任:
需要高度精确和记忆的岗位: 比如一些初级的法律助理,需要记忆和查阅大量的法律条文;一些基础的行政岗位,需要记忆工作流程和规定;一些需要记忆大量药品名称和作用的药剂师;还有一些需要记忆代码、公式的基础研发岗位。这些岗位对记忆力和执行力要求很高,如果他们通过“背”掌握了必要知识,并且能有效执行,是可以胜任的。
“搬砖”型工作: 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更看重的是按照流程和标准完成任务,而不是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

在大部分需要复杂问题解决、创新和协作的岗位上,可能面临挑战:
缺乏深度理解: 考试靠背,可能意味着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停留在表面的,无法触类旁通,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工作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动态的,需要分析、判断、整合信息,以及创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模板或背诵的规则。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工作不是做选择题或填空题,而是会遇到各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当他们遇到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写明,需要举一反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的问题时,仅仅靠背诵的知识就可能捉襟见肘。
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受限: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迭代速度极快,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死记硬背,而缺乏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和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那么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很容易被淘汰。
协作和沟通能力可能受影响: 有些人专注于“背”,可能在课堂上就不太参与讨论,毕业后在团队合作中,可能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任务,而忽略了与同事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这在很多需要团队配合的工作中是致命的。

意义何在?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学习的本质。

1.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vs “现实评价体系”:
理想上, 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它应该是一个人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发展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平台。
现实中, 大学教育在很多时候,它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和学位)又与这些“高远”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很多时候,一个“好成绩”或者一张“漂亮的文凭”,成为了进入社会敲门砖的“硬通货”。

2. “背”的意义(以及局限性):
短期意义: 拿到文凭,找到工作。对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是大学生活完成的主要任务了。
潜在意义(如果能转化): 如果这个人能把“背”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快速掌握信息、建立知识框架的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思考,那么这种能力也是有价值的。
局限性: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而没有往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应用去发展,那么这种“意义”是很有限的,甚至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绊脚石。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认真听课但觉得没懂”的人来说,意义何在?

这恰恰是你的价值所在,也是你未来能走得更远的基础:

1. 你建立的是“理解”的根基: 即使上课没完全听懂,但你花了心思去思考,去理解,这就为你打下了基础。工作后,遇到具体问题,你可能更容易通过深入理解来解决,而不是死搬硬套。
2. 你拥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潜力: 那些真正靠“背”上岸的人,很多时候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绕过了“理解”的环节。而你,即使过程慢一点,但你是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中,真正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人。
3. 你培养的是“学习”的能力: 你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是稀缺且重要的。你可能在课堂上不如别人“高效”,但在工作后,你可能比别人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变化。
4. 你的“价值”在于“深度”而非“广度”: 考试分数可能只是一个维度,而你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理解的执着,这些才是你在职场中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总结一下:

大学里“平时不听课,考试全靠背”的现象确实存在,它反映了教学与评估方式的某些问题,也说明了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

对于“靠背”的学生,在某些特定岗位上可以胜任,但如果想在更复杂、需要创新和解决问题的领域发展,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可能缺乏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对于我们这些“认真听课但觉得没懂”的人,你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你培养的是更宝贵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这才是你在未来职场中立足和发展的长远之计。

别因为一时的考试分数而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大学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你如何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去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分数。你的“慢”,可能是为了未来的“稳”和“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道那点皮毛足矣。

不止一个大学教授告诉过或即将告诉我们,大学以外没有一个现存职位是按大学专业名称设置的,更没有一个工作岗位是按专业课名称设置的。即便偶尔重名,工作内容也和专业课程没多大直接关系。而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需要远不止一个大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东西都是今后不断学习的东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大学课堂传授。

比如各级组织部门的任何一个在编位置,正常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比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等几十门相关大学课程复杂万倍。因此在学校考一百分和不及格的区别,仅仅是能不能按时拿到文凭,对今后工作没有任何实质影响。

大学只要抓住两个重点就行了。

第一个重点当然是学习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缺啥补啥的能力。

第二个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积累资本、积聚力量。

因此,凡是有助于促进这两个重点落实的一切外部机会和内心设想都要全力以赴,凡是干扰这两个重点完成的思想和活动都要尽量回避。

记住:两个重点,两个凡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