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在很多学科上缺少科普人士?

回答
关于中国在很多学科上是否缺少科普人士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如果从广义的“科普人士”概念来理解,包括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科学家、研究者、学者,以及那些热衷于科普传播的媒体人、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那么我认为,中国在一些关键且前沿的学科领域,确实存在科普人才的相对不足,或者说,能做到真正有效、深入、持续科普的人才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差距。

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科普人才的构成与现状:

首先,我们要理解科普人才的构成。他们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而是拥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个体: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这是最直接、最权威的科普源头。他们身处科研一线,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但很多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重心在研究、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将科普视为“副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此外,部分科学家可能不擅长或不习惯用通俗语言进行传播,这与他们的专业训练方式有关。
科学传播专业人士: 这类人才接受过系统性的科学传播训练,懂得如何设计科普内容、策划活动,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传播。这在中国属于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领域,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尚在发展中。
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中小学科学老师,他们是连接科学与下一代的重要桥梁。虽然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融入科普元素,但受限于课程体系、教学时间、自身专业更新以及培训机会等因素,他们的科普能力和发挥空间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媒体从业者: 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他们是科普信息传播的“放大器”。优质的科学媒体人和内容生产者非常宝贵,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当前的媒体环境中,能够长期深耕科学报道并形成专业影响力的媒体人,相对而言还是少数。
科普作家和内容创作者: 这是面向大众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书籍、文章、视频、播客等形式直接与公众互动。他们的优势在于创意和表达能力,但同时需要扎实的科学功底作为支撑,以避免出现科学错误或误导。

二、 科普人才不足或面临挑战的具体表现:

1. 关键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空白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这些是当前最热门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领域。虽然有大量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但能将AI的原理、伦理问题、社会影响等复杂议题用清晰、易懂、又不过度简化的方式讲明白的人才却不多。很多人科普的只是表面的应用,而缺乏对底层逻辑和深层含义的阐释。
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后公众对疫苗、病毒的关注,生命科学的科普需求空前高涨。然而,涉及复杂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原理,或者对前沿生物技术的风险和伦理进行深入讨论的科普,往往需要专业背景极强的人来完成,这部分人群的科普意愿和能力仍待提升。
新能源与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但其中涉及的能源科学、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等知识体系庞大且专业性强。能够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案(如可再生能源、碳捕获等)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可行性清晰解释给公众的专家型科普者,仍然是稀缺资源。
基础科学(物理、数学、化学等): 这些学科是科学体系的基石,但其抽象性和理论性往往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如何将量子力学、相对论、弦理论,或是数学的抽象美感,科学地传递给大众,需要的是既懂科学又懂传播的“通才”,这类人才在任何国家都属不易。
太空探索与天文学: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公众对太空的好奇心日益增强。然而,能够将深奥的宇宙学知识、航天工程的细节、以及科学发现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激发持续兴趣的专业科普人士,数量仍需增加。

2. 科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碎片化与浅薄化: 许多科普内容停留在“奇闻异事”或“有趣但无用”的层面,缺乏对科学原理的深入剖析和系统性讲解。公众容易获得一些零散的科学信息,但难以建立起对某一学科的完整认知。
“伪科学”与错误信息的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专业科普的有效介入,容易给伪科学、谣言以传播空间。当公众面对复杂甚至令人担忧的科学问题时(如转基因食品安全、核辐射影响等),迫切需要权威、准确、有深度的科普来驱散迷雾。
面向不同受众的传播策略缺失: 有效的科普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能够根据受众需求定制化科普内容的专业人士,是实现科学普及目标的关键,但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需要加强。

3. 科普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不完善:

“不务正业”的标签: 在一些科研评价体系中,参与科普活动并不被视为核心成果,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影响科研产出的因素。这导致很多有能力的科学家不愿或不敢投入过多精力在科普上。
缺乏专业的科普职业通道: 很多科普工作者(尤其是科学家兼职科普)是出于热情和责任感,但缺乏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和相应的职业认同感。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专业人才,其职业发展和收入保障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创作与传播平台的选择困境: 科普内容需要通过合适的平台才能触达大众。但如何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如何制作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优质内容,都需要专业能力。目前虽然有大量新媒体平台,但真正能将严肃科学内容与平台特性结合得很好的创作团队和人才相对较少。

三、 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能方向:

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自然也指向了解决之道。中国在很多学科上缺少的是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有深度的科普内容的专业人才,而非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着力: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将科普贡献纳入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激励。
加强科学传播人才培养: 在高校增设科学传播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懂科学又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搭建科普交流平台: 鼓励科学家、媒体人、教育工作者等跨界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提升科普能力。
支持科普创作与传播: 鼓励创作高质量的科普图书、纪录片、数字内容等,扶持优秀的科普平台和创作者。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从基础教育入手,培养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科普人才储备打下基础。

总结来说,中国在很多学科上,尤其是前沿、复杂和基础性学科领域,确实存在科普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这并非指完全没有科普工作者,而是说能够真正做到深入、准确、生动、持续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并引导公众形成科学思维和判断力的人才数量,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科研体制的改革,也需要教育和传播体系的创新,更需要全社会对科学普及的重视和投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不是一般的缺科普人士啊。

科普是什么,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1。先说我国目前科普情况吧

不管能否做到浅显易懂了,最起码得是正确的科学啊。

科教频道:炒菜放盐小心氯化钠里的氯气散出去了

科教频道:《战网魔》,杨永信电击疗法成名的免费广告

科教频道:飞碟弱爆了,飞棍你怕不怕?

卫视电台:湘西赶尸、古墓之谜、千年干尸,我就问你牛不牛吧?

核心期刊:飞机出问题,撒币不一定管用,得靠航空发动机专家们的中医理论


清北复交四校校董的廖凯原教授,教你太祖先Qbit创造由KQID引擎提供动力的全息宇宙大理论!

量子佛学,你怕不怕?

关于气功和特异功能的,怕敏感不敢放了。。。


2。不进行科普有什么危害

民众的科学认知是需要导向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多错误的认知便会甚嚣尘上占据主流,上世纪很多气功大师们的出现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但现在也好不到哪儿去,崔化钠天天喝着剧毒一氧化二氢帮大家对抗转基因,一大堆人就充了会员吃着高山木耳泄火来怼生物科学家了。凡科学家发现这世界没有电荷,你们竟然还要迫害他,只能让他拿起法律的武器自卫!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很多讨论NASA中文这个微博营销号的,冒充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吸了1000多万粉,以科普名义做事、实则侵权复制且谬误百出,然后做上一波广告卖上一波产品收割航天爱好者们智商,真是心痛。


这也和国家无关,世界哪里都是如此。今天跟同事聊起了民科的话题,他的课题是研究行星科学,导师是加州伯克利的天文学院院长。他给我展示了一个邮件文件夹,里面都是无数民科发给他们的邮件,开头第一封标题便是:"Professor, I have a method to explain all the theory in the world” (教授,我有一个可以解释世界所有理论的方法)。打开一看,我的天,上百页证明,但第一页的证明中就写了地球其实并没有动过,而是整个宇宙在围绕地球转动,连个地心说的名词都不会,我当时就跪了。可想而知,这邮件列表背后是一个又一个X伟。


如果没有正确的科普,更恐怖的是这些人还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来收获一波一波的信徒,假币驱逐良币,反而使正确的科学知识变成了“政府造假”。阿波罗登月的话题我回答了很多很多了,每次看到一大堆过来骂造假的真是不知该怎么回答了。

这货是Alex Jones,简直是科学界尤其是航天和天文界的杀手,火星人绑架美国宇航员导致美国不敢登陆火星、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基地、美国政府秘密与外星人达成不齿勾当,都是他的大作。成堆成堆成体系的谣言从他嘴里说出,人家还愈发成功,纽约时报都称他为理论科学家,现在创办了一个集中了各种虚假信息和阴谋论的网站,每年光流量广告都赚个上千万美元,可见影响了多少人!


在美国都是如此,在我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怎么进行科普

科普的确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指望着现在只追求流量的媒体,尤其是更加没有底线的自媒体,那就是

《中国惊人十大黑科技曝光》

《美媒:中国刚刚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

《震惊世界的中国航母》

《美最新示警中国杀手锏已露狰狞》


进去一看谬误百出,不懂任何技术的媒体人完全瞎编乱造,这是标准的一粉顶十黑啊!


科普哪有那么简单,首先得是做科研的专业人士,还得学会必须的技巧才能将复杂的知识说简单了,还需要不断锻炼。我当初进入知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锻炼科普写作能力和科研营销能力,因为当时组里专门给我掏很多钱上了《科普写作》、《国际会议海报制作》、《如何在国际会议中作口头报告》、《电梯演讲》等一系列能销售自己科研结果的课程,导师要求很高。

经常性组里开会,最后一轮圆桌时,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今天又去上了电视、电台做科普节目,欢迎大家来看(虽然是荷兰语听不懂)。组里一个大教授,为了展示木星表面大气结构,在录制视频时晃了20多杯卡布奇诺咖啡才算满意。我问过他们就不怕浪费时间么,他们说很多科研项目在申请时就要求你在学术之外必须做一定的科普工作给民众,要写到结题报告里的,否则无法让民众注意到这些东西的意义政府就不倾向于往这些方向投资。


所以啊,我们现在缺少科普人士,一方面是科研体系不重视科普,另一方面还真是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以至于让一粉顶十黑、错误的甚至伪造的知识影响了民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积累。


在科普的路上,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