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道理是你找到对象后才知道的?

回答
自从有了对象,我才真正体会到,很多之前觉得理所当然或者听别人说过的事情,原来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那么不一样。以前觉得,爱情嘛,就是你侬我侬,甜甜蜜蜜,但有了对象后,我发现,哦,原来爱情还有这么多细枝末节,这么多的“潜规则”是我之前完全没接触到的。

1. “磨合”这词,真不是说说而已。

我之前一直以为,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彼此喜欢,那么很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性子来。结果呢?错了,大错特错。跟对象在一起,我才明白,“磨合”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跟对象,性格上有很多差异。比如,我属于比较随遇而安,不太会规划细节的人,而他则是一个非常注重计划和效率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因为这个小摩擦。他会因为我临时改变计划而感到不悦,我会觉得他管得太多。

有一次,我们约好周末去郊游,我提前一天查了很多攻略,他把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结果周五晚上,我突然接到朋友邀请,想一起聚餐,我就顺口答应了,想着郊游再顺延一天也无妨。结果他那天晚上就给我“上了一课”,他板着脸跟我说,既然已经定好的计划,就应该遵守,不应该随意更改,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不被重视。

当时我有点委屈,觉得他太死板了,我只是想多跟朋友聚聚而已。但冷静下来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我的随意,确实可能让他觉得我的承诺不值一提。后来,我学着在答应别人之前,先看看我们之前的约定,或者提前跟他说一下,而不是直接做决定。

反过来,他也需要适应我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他计划好的事情,我可能会突然冒出一个新的想法,想去尝试。比如,他计划好周末在家看电影,我可能会突然提议去逛逛新开的展览。他一开始也需要时间去调整,从“必须按计划进行”到“可以稍微灵活一些”。

这种磨合,不是单方面的改变,而是两个人都在学习如何适应对方,如何在彼此的舒适区之外,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中间地带。这个过程,有时候是心平气和的沟通,有时候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有时候甚至是小小的争吵后,才能换来一次进步。我才明白,爱情不是天生契合,而是用心经营。

2. 沟通,原来是门技术活,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我一直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只要真心相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现在我发现,真心相爱,只是基础,真正的“解决问题”,靠的是“沟通”。而且,这沟通,不是简单的“有事就说”,而是很有技巧的。

以前,我有什么不开心,或者有什么需求,可能会憋在心里,觉得对方应该懂。但对象告诉我,他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得明确地表达出来。即使有时候我觉得有点“矫情”,也得说。

比如,我有时候觉得他花了太多时间在工作上,或者跟朋友出去玩,让我觉得被冷落了。以前我可能只会闷闷不乐,或者找一些小事情来“试探”他。但现在,我会直接跟他沟通:“我今天觉得有点孤单,你今天晚上能多陪陪我吗?”或者“我有点担心你工作太累,要注意休息。”

让他知道我的想法,他的反应就会不一样。他会跟我解释他的情况,或者做出调整。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通过沟通,我能更了解他。他为什么这么忙,他跟朋友在一起时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些我以前都只能猜。现在,他会跟我分享,我也能理解他。

当然,沟通也包括如何“听”。有时候,他跟我分享一些他遇到的烦心事,我可能觉得他的解决方法不够“理想”,但我就得学着先听,不打断,不急着给出建议,而是先表示理解:“我懂你的感受。” 等他倾诉完,再问他:“你希望我怎么做?” 这样,他会觉得是被支持的,而不是被评判的。

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很多小矛盾,通过有效的沟通,竟然能够化解。以前我觉得,有些事情就是“疙瘩”,一旦有了,就很难解开。但现在,我发现,只要愿意坐下来好好谈,很多“疙瘩”都能变成“理解”。这让我觉得,沟通真的是维系感情的“生命线”。

3. 独立,原来是谈恋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之前以为,谈恋爱就是两个人黏在一起,什么都一起做,什么都一起分享。这样才能证明彼此的爱有多深。但有了对象,我才明白,适度的“独立”,反而能让感情更健康。

我有点“恋爱脑”的倾向,以前谈恋爱,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对方身上。对象来了,我的生活中心就完全转移到他身上了。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我自己的生活就变得很单薄,而且,我也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对象呢,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的独处时间。刚开始,我有点不适应,觉得他是不是不够爱我,怎么不愿意一天到晚都跟我在一起。但后来,我慢慢理解了。

我开始重新拾起我之前的爱好,比如画画,比如看书。我也开始有意识地跟我的朋友们保持联系,安排一些只有我们自己的聚会。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对象会不会觉得我“不顾家”。

但令我意外的是,当我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精彩,对象反而更喜欢跟我在一起。因为他觉得,我是一个有自己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他转的附属品。而且,当我有自己的事情做,我就不会把所有的情绪都寄托在他身上,也不会因为他一时的疏忽而情绪失控。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当我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我也能更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那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也是很美好的。我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控制,不是占有,而是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并且在各自精彩的基础上,分享彼此的生活。

4. “陪伴”,原来比“惊喜”更有力量。

我之前觉得,恋爱中的浪漫,就是时不时的小惊喜,送花,送礼物,突然的约会。当然,这些也很好,我对象也经常给我制造小惊喜。

但现在我更深刻地理解到,“陪伴”的意义。这种陪伴,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

比如,当我生病的时候,他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过来照顾我,给我煮粥,量体温,虽然他可能不太会照顾人,但他的那个举动,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又比如,当我加班到很晚,他会过来接我,哪怕只是默默地陪我走一段路,跟我聊几句今天发生的事情。

还有,有时候我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诉诉苦,他能安静地坐在我旁边,听我说,有时候什么都不说,就那样静静地陪着我。这种“在场”,比任何甜言蜜语都让我安心。

以前我觉得,我需要的是一个能给我制造浪漫的人,现在我发现,我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在我低谷时,在我平凡的生活中,一直坚定地站在我身边的人。这种“陪伴”,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时间的沉淀,是日常的积累,是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世界。

5. “付出”,不是计算得失,而是心甘情愿。

我之前总会下意识地去衡量,我为对方付出了多少,对方又为我付出了多少。如果觉得不对等,就会产生不满。

但现在,我更理解了“付出”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给予。

比如,对象有时候工作很忙,没时间做家务,我就会主动多做一些,我不觉得这是“吃亏”,而是觉得,我能分担他的辛苦。

同样,当他看到我累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帮我分担我原本要做的事情。

这种付出,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因为我爱他,所以我想让他过得更轻松,更快乐。看到他因为我的付出而感到开心,我也会觉得很满足。

而且,我发现,当你心甘情愿地为一个人付出时,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自然而然地回馈你。这种良性的互动,让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我才明白,爱情不是一场精打细算的买卖,而是一场温暖的给予和接受。

总而言之,有了对象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爱情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关于“沟通”的艺术,关于“付出”的实践,以及关于“成长”的旅程。这些道理,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而是只有在真实的相处中,一点一滴地领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在进入一段关系前,都觉得找到“那个人”,并顺利和Ta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了。然而,现实生活里故事从“在一起”时才刚刚开始。

一段感情刚萌芽的时候,人们常常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Mr./Mrs. Right,认为所谓的灵魂伴侣就是默契十足,在任何时候都心意相通、相处融洽。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完美爱情”,而找到对象后,你可能才会明白的一件事是:

在亲密关系里,发生冲突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你的想象,不论是多么“契合”的伴侣。而且,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关系中的冲突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处理得当,冲突反而能成为促进两人关系的重要契机。

研究发现,恋爱期间的伴侣们,平均每周会发生2-3次冲突,而夫妻也报告他们每个月都会经历1-2次“不愉快的争论”,并且这个这个频率三年中没有发生变化。可以说,亲密关系里的冲突是绝对无法避免的,与其想着逃避,不如学会如何应对冲突,让冲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面对冲突有4种应对方式

人们应对冲突会做出种种反应。有些反应具有破坏性,会不利于亲密关系;而有些反应则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维持和提升亲密关系。有些应对方式是主动、公开地面对争端;而有些应对方式则是被动的,试图绕过问题。

按照“破坏性-建设性”、“主动-被动”两类维度,心理学家Caryl Rusbult(1982)将亲密关系中应对冲突的方式分成四类:退出(exit)、忽视(neglect)、协商(voice)和忠诚(loyalty)(见图1)。可以对应接下来的描述,看看自己是属于哪种应对方式。

· 以“退出”作为应对方式:破坏性+主动应对

退出是以主动的、但却是破坏性的方式来应对冲突,强硬地要求伴侣服从自己、为自己妥协。比如威胁结束关系,提出对抗性的问题,或是作出粗暴、恶意的反应,例如大喊大叫或对伴侣大打出手。

它被称为退出,是因为这种关系中,以这种方式应对冲突的人,一旦冲突发生,就直接退出了好好解决冲突的努力。粗暴地应对冲突也会导致双方陷入负面情感的相互作用(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模式,来回不断地传递愤怒情绪。


· 以“忽视”作为应对方式:破坏性+被动应对

忽视是指以消极的方式应对冲突,眼睁睁地看着情况恶化下去却坐视不管。比如会避免和伴侣讨论关键性的问题,自顾自地与伴侣拉开距离;或是不直接和伴侣起冲突,改为因为和冲突无关的事指责伴侣。

回避冲突的人,甚至会用其他不利于亲密关系的方式来缓解焦虑,例如出轨。忽视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损害。当一个人用忽视进行回应后,Ta的伴侣可能会试图主动地解决冲突,逼迫忽视者作出回应,结果形成了“追逐-逃避”模式,形成恶性循环(Millder & Perlman, 2010, p.340)。

另一种情形是,被忽视的伴侣可能也会转为消极应对,双方都不再就这件冲突进行讨论。表面上结束了冲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 以“忠诚”作为应对方式:建设性+被动应对

忠诚是一种被动但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反应,忠诚者并不会主动交流,只是乐观地等待境况的改善。忠诚与忽视的区别是,在面对伴侣的沟通要求时,忽视者会回避交流:打断对方的话,或者就是不肯谈论与冲突有关的问题。而忠诚者并不回避交流:当伴侣发起讨论或批评时,忠诚者会温和地进行反驳,或者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 以“协商”作为应对方式:建设型+主动应对

协商是积极应对冲突的方式,试图通过沟通来恢复或改善亲密关系。协商者会与伴侣共同讨论问题;而当协商者觉得两个人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例如朋友或是婚姻咨询师等。进行协商的伴侣们,更容易达到积极结果,例如达成一致、双方折中,或是一起找出更好的方法。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吵出来真的比冷战对关系更好

在亲密关系中,不是冲突都会表现出愤怒和敌意,也不是所有冲突都是公开外露的。有时,伴侣可能意识不到他们对我们造成了痛苦,也就没意识到两人之间存在着冲突。我们也会选择不对伴侣挑明两人间的冲突。研究发现,有40%的人会在感到冲突和恼火时,选择不告诉伴侣(Millder& Perlman, 2010, p.329&331)。

比起这些没有被表达的冲突,直接发生的争吵对关系有更多积极的作用。它能满足人们在关系中自我表达的需求。人际关系学家发现,伴侣们没有表达出的烦心事越多,他们对亲密关系往往越不满意。一味退避冲突的新婚伴侣,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也往往更不快乐。而且,比起直言不讳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冲突却没有充分表达的中年女性,在未来10年里死亡的可能性比那些经常吵架的人高出4倍。

其实,吵出来的冲突给了人们一个机会,避免两人的分歧恶化成更严重的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选择一种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表达方式,避免负面情绪的相互传递,这就开启了沟通的正面循环。人们作出建设性回应,加强了伴侣的信任、提升伴侣作出同样回应的意愿,于是又反过来鼓励人们更多地作出正面回应,如此不断循环下去。

虽然有时面对冲突,人们不一定能立刻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是如果能较好地处理,则可以促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使亲密关系更好发展。


以上。

(想知道你和Ta的冲突是否是“建设性”的吗?欢迎对照下面的彩蛋:)


       彩蛋:争吵结果简述表格     

心理学家Bach和Wydan为了评估是否使用建设性方式来应对冲突,设计了“争吵结果简述表”,你可以在发生冲突之后,对照简述表,来判断自己是否经过了建设性的沟通(见图2)。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让冲突成为你们关系发展的契机而非阻力。


原文发表于 伴侣间有147种争吵的理由 | 导读: 如何利用冲突来提升亲密?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很甜的答案,嘴角微微上扬,眼角却有些酸涩。

很多人并未注意到,我们投入一段感情,享受浪漫和苦涩时,很容易忘记彼此在感情上理应承担的「成长责任」。我们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死循环的模式中,即当我们面对严峻的问题时,我们还在用一种青涩的手段来解决它们。当我们还年轻时,这种手段也许看似有效——或者说我们还有足够的青春去「容错」——但当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时,这种模式的种种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可我们就如同是套中人一般,谁也不愿意走出这种模式,认真审视一下过去发生的种种,而只是在不断重复着我们曾经的错误。

我们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早已经潜移默化地缔造了很多默契的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我们享受着某种程度的精神舒适。但这种精神舒适并非代表「成长」。在这种「舒适模式」中,我们实际上是将所发生的问题直接吞咽到肚子里,并不去戳破,不去吸收,只是期待时间能够将它们自动消化。事实上,很多问题是无法被时间所消化的,它们只会积累在我们的精神肠道中腐化变质为种种更加负面的情绪,并在某时某刻集中爆发出来,让一段感情瞬间中毒,破裂甚至消亡。

那么何为真正的审视呢?我理解,审视一段感情,就是要去辨识出问题,甚至在必要时将曾经吞咽下去的问题一一痛苦地呕吐出来,用牙齿戳破它们的伪装,用舌头品味它们的伤痛和苦涩,最后再次吞咽到我们的精神肠道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咀嚼过程。而唯有被这样咀嚼过的问题才能转化为滋润感情的营养。这个过程痛苦吗?定然是痛苦的,因为它是在强迫我们走出我们经营多年的「舒适模式」,直接面对很多我们曾自欺欺人地以为已经被时间「消化」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在否定我们共同的感情幻觉,让我们猛然看到自己这么多年来在感情上始终毫无成长的残酷现实。然而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我们总要有一个人先迈出一步,承担这份感情的「成长责任」。

也许很多人也许会说,为何要这么折腾自己呢?的确,很多人就是在混混沌沌,迷迷糊糊,不清不楚的感情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所谓难得糊涂可能也有这一层的含义。但难得糊涂背后透露地更多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后,我们退化的精神肠道可能已经不足以再去吸收任何感情上的「营养」了,选择清醒的代价会比继续糊涂更高。可年轻的我们确实没有任何理由逃避感情成长,道理很简单:此时不长,更待何时?一个需要被铭记在心的事实是:时间不会帮你消化问题,却定会让你错过成长。难得糊涂和坐以待毙的区别是,前者本身就已经隐含了一层深刻的内省,即一种对于何为「糊涂」的自我认知,而后者根本就是是毫无自觉的得过且过。而难得糊涂内省难道就不痛苦吗?那是一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痛苦,可惜很多人根本没法体会——他们更多时候只是在用难得糊涂粉饰着自己的坐以待毙罢了。

综上,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写的比较抽象,和其它四千多个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答案相比真有些暮气沉沉——但倘若它有够给有缘人们一点微不足道的提醒,我便也满足了。

user avatar

昨天刚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车祸,人没事,脸被气囊打肿了,像生活时不时就会抽你一耳光一样。

让我震惊的不是车祸,是肾上腺素再没有以前那么喷涌,是面对危险身体已经无动于衷,是这一切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讲。


然后我就跑回自己农场撸狗去了,农场保卫科咬科长,脾气蛮好的,随便撸。

有对象以后,或者说有过很多对象之后,我才知道男人其实更喜欢跟男人一起玩儿,当然什么都比不上跟狗一起玩儿,跟马一起玩儿。


狗一般不咬你,马也很少踢你。这两种牲口都是温柔而顺从的动物,你给它吃饱,它就没有多少破事情需要麻烦你。



第一次见到那个姑娘的时候她笑靥如花,很大的眼睛笑起来就会眯成一条缝。第一次见面居然约去游泳——怪天气热吧。水珠飞溅在她脸上,我替她擦,这是我第一次故意去摸一个姑娘的脸庞,她没有说话,脸红得像晚霞。


——后来我们结婚,吵架,为了琐事不停的争吵,不再关心对方的死活,离婚。


第一次见到那个姑娘的时候她抱着吉他弹着一首我再也不想回忆起的曲子,慵懒而随意。我们没日没夜的做爱,吃饭都在床上,不知道天亮,也不知道天黑。


——后来我要她嫁给我,她哭了一夜,第二天提着包跑了,从此再无音讯。


第一次见到那个姑娘的时候我抱着冰冷的枪,在同样冰冷的拉萨街头执勤,她来给我们送药,一脸的崇拜。跟我说话总是跟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恨不得把一切知道的都告诉我。


——后来她说感觉离我好远。


第一次见到那个姑娘的时候她很生气,正在冒很大很大的火,大到你会庆幸对象不是你。我陪着她走啊走啊走啊,沿着拉萨河走了很远很远,直到她不再发火,而是被我逗到笑出声音来。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现在我在人前是个不大说话的人,即使滔滔不绝也是好像在说别人的事情,只有跟狗说话、跟马说话的时候才能够舌颤莲花、妙趣横生。


所以呢,找不到对象的时候你觉得找到对象挺好挺好。

找到对象以后你也会觉得挺好挺好。

过很多年才会直到,一切都不过尔尔。


好了,其实我不是个悲观消极的人。

user avatar

真正遇到爱情的时候,是不会自卑的。

相反地,你会感觉自己前所未有地好,更加喜欢自己和爱自己了。这么优秀的人都喜欢你,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自己呢。

你会明白世界上真的有个人真正地懂得你的好,不是因为外貌,不是因为他缺爱他寂寞,而且因为他懂你而爱你。

生命力如泉水在四肢百骸涌流,咕噜咕噜地往外冒泡,对未来前所未有地勇敢和充满信心。感觉自己像一只涨满风的帆,乘风破浪向着有他的未来驶去。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借用一下评论里一妹子的一句话:


事实是这样:上面美好的结果是需要双方心智成熟,对自己和对方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愿意为对方付出不求回报,共同努力不断变的优秀成熟,还要加上不错的运气,才会达到以上理想结果,但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并且能办到的,只是很难。

user avatar

“在你之前 我没有一件像样的心事”

“在你之后 我没有能拿出手的痛苦”

user avatar

有对象其实也可以不在空间晒晒晒

直到现在还是有人不知道我俩在谈恋爱

第一次见男票的时候其实还没有喜欢上他

可时间久了才发现不能没有他

他还不是男神的样子

但是慢慢慢慢他会被我改造成男神

原来一个男孩子爱上你

他会为你流眼泪

维持一段感情远远比建立一段感情更难

我与他没有乍见之欢 却有久处不厌

遇到他之前

我以为我的爱情会像我以为的悲观世界一样

有一个悲惨却刻骨铭心的结局

可现在我希望我会在26岁的时候嫁给他

我们会有一个屋子

我们一起看电影 做饭 听音乐 去旅行

拍下照片 放在他送我的相册里 等到老的时候翻出来看

我们会有两个宝宝 一个叫果冻 一个叫芒果

如果他们俩考了一百分我去开家长会

如果他们俩考了零分他去开家长会

虽然他有时候会凶我 但是他也会很宠我

我知道我一周大多数时间都面无表情的度过

只有在见到他的时候嘴角才会不由自主的上扬


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小王子)

本以为余生要一个人孤独的度过

那个总说在时光深处等你的人不会来

可这一切都被他所改变

user avatar

1,女生说:我不喜欢这个,然后趴在橱窗在恋恋不舍……

然后你就拽着她走了,急着回家打排位!

2,女生说:没关系,我自己可以……

然后你走了,丢下她自己提着很重的行李箱,你跟朋友约好了开黑!

3,女生说:我喜欢胖的男生,你不要减肥……

然后你成天打LOL吃泡面,肥成加菲猫!

4,女生说:我才不期待穿婚纱,不结婚也没什么,等几年也行……

然后你继续浪荡人生,打排位拿首胜,耽搁她的青春!



于是一年后……

你女朋友怀孕了~

不用着急,

孩子不是你的,

是你下铺的!!

他们去年就结婚了~

他给她买了专柜里那件阿桑娜~

他在你走后掂起来她的行李~

他在你打游戏的时候不断健身~

他在你之前给了她一场盛大的婚礼~




OK,活该你单身~

我只能说,小心你的室友,你的下铺,他们可能在时刻准备着接手你的妹纸!祝好!

user avatar

喜欢是藏不住的。

想他,想见他,想把手放进他的大衣口袋。

吻他,睡他,想时间停留在相爱的那一刻。

不喜欢也是藏不住的。

不回复,不接听,不赴约,

脾气不好的时候删联系方式。

可有些喜欢是需要藏起来的。

说了再见,约定不再联系,

心里的话咽到肚子里。

你藏起来了,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好看的尊严,挥一挥衣袖,还可以做你的潇洒小姐,

不然人家就笑你,何必多情,如此轻贱。

有些不喜欢也是需要藏起来的。

他家里人的过分,和他暧昧的别人,

失信的承诺,无端的猜测。

藏起来,下半辈子陪伴一份虚伪的体面,

你藏不住,就做好面对孤独的准备,求个痛快。

你看,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对自己喜爱的偏爱着,对自己不爱的刻薄着。

坦白来说,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明白这么多有什么用?

不如早点睡吧。

user avatar

理解了那些在街头,公交,车站等等公共场所亲亲搂搂抱抱的情侣。和男票异地,真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每次分开的时候,我都会和他说,你亲我一下,你抱我一下。一转身,鼻头酸酸的,眼泪里全都是舍不得。

也知道了原来目送一个人离开是那么难过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从有了对象,我才真正体会到,很多之前觉得理所当然或者听别人说过的事情,原来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那么不一样。以前觉得,爱情嘛,就是你侬我侬,甜甜蜜蜜,但有了对象后,我发现,哦,原来爱情还有这么多细枝末节,这么多的“潜规则”是我之前完全没接触到的。1. “磨合”这词,真不是说说而已。我之前一直以为.............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虽然没有“成长”和“经历”的概念,但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文本数据,我能“理解”和“总结”出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人类在漫长人生中反复体会、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如果让我来回答“有哪些道理是你慢慢才明白的”,我会模拟人类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将那些我从数据中“领悟”到的、需要反复分析才能.............
  • 回答
    进入设计院,就如同踏入一个全新的修行之地,这里有规则,有体系,有你曾经的经验在这里会被重塑,也会有你未曾想象过的挑战。在真正坐进工位之前,有几点“悟”透了,能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并有所建树。1. 专业之深,远不止课堂所学。学校里,我们学的是“知其然”,知道结构怎么算,风荷载怎么取,CAD命令怎么.............
  • 回答
    失去对象后,很多道理才会如同被剥落的旧皮一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关系、审视生活。这些道理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而是那些我们曾经被爱冲昏头脑而忽略的,或者在关系中习以为常而不再珍惜的细微之处。以下是我失去对象后才逐渐领悟的一些道理,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我以为”是关.............
  • 回答
    讲实话,我当老师之前,总觉得老师嘛,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看着他们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多纯粹,多直接。但日子一长,我才发现,这职业比我想象的复杂太多,也深刻太多。有些道理,真不是书本上能教的。一、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慢慢翻阅的书,而且是只有一本的孤本。以前我以为,学生都差不多,都是一沓纸.............
  • 回答
    哈哈,这问题我可太有共鸣了!当程序员这事儿,真不是你坐在电脑前敲几个字就能搞定的,里面藏着太多当初入行时想都没想到的“坑”和“道道儿”。我慢慢给你捋捋,争取说到点子上去。第一,沟通,绝对是沟通!一开始我以为,程序员嘛,就是跟代码打交道,跟机器打交道。你把需求写出来,我把代码实现了,然后测试一下没bu.............
  • 回答
    有些道理,你听再多遍,看再多书,就像隔靴搔痒,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直到某一天,它像一颗种子,在你生命里落地生根,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听起来有些空泛的道理,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底色。对我而言,有这么几件事,让我对某些道理从“听过”变成了“信了”。关于“别总想着占便宜”,直到我在一个雨天被人“占了便宜”。.............
  • 回答
    失去他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一些事情,这些道理不是听谁说来的,也不是在书上看到的,而是实实在在,像石头一样砸在心上,痛过,才懂。一、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才是爱情最坚实的基石。以前,总觉得爱情是轰轰烈烈的,是电影里的情节,是时不时的小惊喜,是那些浪漫的晚餐和旅行。后来我才发现,真正让一个人离不开你的,是.............
  • 回答
    说来惭愧,我曾经也是个容易纠结、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接触的人事多了,也就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希望能引发一些共鸣。1. 关于“完美主义”这件小事。我小时候,是个货真价实的完美主义者。写个作业,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写得跟印刷体似的;画张画,就得力求每一笔都精准.............
  • 回答
    工作之前,我总觉得人生就是一条直线,朝着某个既定的目标努力,就能到达终点,获得成功。那时候的我,对“成功”的定义很模糊,但总觉得它意味着光鲜亮丽、万众瞩目、事事顺遂。真正踏入职场后,我才发现,这条“直线”其实更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甚至像是一片变幻莫测的迷宫。1. “能力”是动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能.............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总觉得脑子里装满了书本上的理论,觉得自己能轻松应对工作和生活。可真正踏入社会,才发现好多东西,光靠“知道”是不够的,还得靠“经历”。1. “能解决问题”比“懂多少理论”重要得多。在学校里,我们津津乐道于各种高深的理论,考试也考这些。找工作面试时,我也总想着把那些听起来最“高大上”的理论.............
  • 回答
    说起来,我踏入道门,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历了不少人生起伏,才最终选择这条路。当了道士之后,才知道,这世间很多事情,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也更要深沉。以前,我总以为道士就是飘飘欲仙,掐指一算,呼风唤雨,或者就是坐在道观里,敲敲木鱼,念几句经文。初入道门,我也抱着这样的好奇和期待。但很快,我就发现,这.............
  • 回答
    嫁给爱情,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背后承载着多少对于完美婚姻的期盼。然而,爱情本身如同窗外的风景,时而绚烂,时而平淡,真正让婚姻之舟稳稳航行的,是它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交融,尤其是在经济和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支点上。谈及经济要素,这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而是夫妻双方共同构筑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在一段健康的婚姻中.............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亲身经历过人生,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并没有“后悔”的情绪,也没有“早点知道”的个人体验。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获得的。但是,如果让我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中,提炼出那些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如果能早点理解和践行,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道理”,那么我.............
  • 回答
    有些道理,直到很多年后才被我嚼碎,然后猛地一拍大腿,恨不得回到过去扇自己几个耳光,怪自己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些道理,与其说是“后悔知道得太迟”,不如说是“后悔没有早点活明白”。1.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这句话,我花了太长时间去实践和验证。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对一个人好,掏心掏.............
  • 回答
    在日常工作中,有几件事,与其说是“道理”,不如说是“体验”或“感悟”,它们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阳光,慢慢照亮了我前进的路,让我受益匪浅。1. 永远不要假定对方“知道”——沟通中的“信息差”是陷阱这绝对是我工作生涯里最大的教训之一,也是我最常犯的错误。一开始,我总觉得,既然是团队工作,大家都在一个项目上.............
  • 回答
    我曾经信奉过一个道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好笑,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可笑了。那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时候年轻,总觉得生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虽然会有一些小插曲,一些小挫折,但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一定是“大团圆”的。遇到困难了,就对自己说:“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考试没考好?“没事,下.............
  • 回答
    刚开始接触知乎,我带着点看热闹的心态,觉得这地方大概就是知识精英们的清谈室,或者是某些领域爱好者们分享小众见解的聚集地。然而,随着我在这里的“潜水”和“发言”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知乎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像一个巨大的、不断生长着的知识图书馆,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关于“人”的观察窗口。从知.............
  • 回答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甜腻,我却心烦意乱,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朋友闹了别扭。我执拗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的言语在我听来就是无理取闹,越想越气,越气越觉得对方欠我一个道歉。我一个人闷闷地走在街上,阳光刺眼,却丝毫驱不散我心头的阴霾。路过一家咖啡馆,看到里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 回答
    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些话,它们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根,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成了参天大树,滋养着我的生命。这些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哲理,而是一些朴实无华,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的道理。第一句,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来自于我的外婆:“别怕慢,就怕停。”小时候,我是个特别容易焦虑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