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亚洲人的精锐部队能做到与欧洲人的精锐部队不分高下吗(是古代)?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关于“亚洲人的精锐部队能否与欧洲人的精锐部队不分高下(古代)”,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总的来说,在古代,许多亚洲的精锐部队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与欧洲最顶尖的精锐部队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展现出更强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地理、技术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和局限性。

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 军事思想和战术体系:

亚洲(以中国、波斯、蒙古为代表):
强调整体协同和阵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尤其注重阵法和步兵的协同作战。例如,汉朝的步兵方阵、唐朝的陌刀队、宋朝的禁军都以其严密的组织和协同能力著称。骑兵则常常与步兵配合,形成攻守兼备的战术。
战术灵活性和欺骗性: 一些亚洲军事思想善于运用心理战、诱敌深入、以及快速机动来迷惑和打击敌人。例如,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兵者,诡道也”。
攻城技术发展: 亚洲在攻城技术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如床弩、投石机、霹雳炮等,这在 Siege Warfare(围城战)中至关重要。
骑兵的巅峰: 蒙古骑兵的出现更是将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发挥到了极致,配合着卓越的指挥和后勤,创造了征服欧亚大陆的奇迹。他们的骑射技术、草原战术和严明的纪律,使其成为当时无敌的存在。
欧洲(以希腊、罗马、马其顿、后来的一些日耳曼部落为代表):
希腊方阵的辉煌: 马其顿方阵(Phalanx)和希腊城邦方阵以其密集、纪律严明的长矛兵组成,在正面战场上拥有强大的冲击力,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亚历山大大帝的方阵与骑兵的配合更是将这一战术推向了高峰。
罗马军团的严谨与适应性: 罗马军团以其精良的装备、严格的训练、复杂的战术(如多层部署、侧翼包抄、投掷标枪后的近战)以及强大的组织纪律而闻名。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人调整战术,并发展出先进的工事和攻城器械。
日耳曼部落的勇猛与冲击力: 许多日耳曼部落的战士以其个人勇猛和对血腥的渴望而著称,他们常常依靠冲击力和近身肉搏来压倒敌人。然而,在组织性和战术配合上,可能不如罗马军团那样系统。

比较点:
战术的深度和广度: 罗马军团在战术的变化性和适应性上表现突出。蒙古骑兵则代表了骑兵战术的巅峰。
阵法的效用: 希腊方阵的威力在于其正面推进的压制力,但在面对更具机动性或突破能力的敌人时可能显得僵硬。亚洲的步兵阵法在协同和应对变化方面可能更灵活。
思想的原创性与传承: 亚洲的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强调战略、计谋和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欧洲的军事思想也同样具有原创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演进。

二、 士兵素质和训练:

亚洲:
专业化军队的起源: 中国秦朝的兵马俑展现了当时军队的高度专业化和严谨的训练。一些王朝的禁军是专门选拔和训练的精英部队,他们接受严格的体能、武器使用和战术训练。
游牧民族的骑射和生存能力: 亚洲广阔的草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骑兵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他们的士兵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精通骑射和长途奔袭,拥有极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征服者的残酷训练: 蒙古士兵的训练极其残酷,他们需要掌握多种武器,进行长距离的骑行和射击,并从小被灌输服从和战斗的意识。
欧洲:
公民兵到职业兵的转变: 早期希腊城邦的士兵很多是公民兵,他们需要自备武器,但接受良好的军事训练。罗马则逐渐发展出职业军团,士兵是全职的战士,接受长期的严格训练。
严苛的体能和纪律: 罗马军团以其极高的军事纪律和体能要求而闻名,即使是行军和筑营都要求极高的效率和规范。
个人勇武与整体协调: 欧洲许多精锐部队都强调士兵的个人勇武和战斗技巧,但同时也会融入到整体的战术体系中。

比较点:
个人能力 vs. 集体能力: 游牧民族的士兵可能在个人战斗技巧和生存能力上更突出,而罗马军团则更强调士兵在团队中的协作和执行力。
训练的强度和系统性: 罗马军团的训练体系化和系统化程度可能更高。蒙古士兵的训练更侧重于野外生存和军事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 装备和技术:

亚洲:
弓箭和骑射技术: 亚洲在弓箭技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 composite bow(复合弓),其射程和穿透力都非常可观。骑射技术更是亚洲骑兵的核心优势。
重装骑兵的发展: 一些亚洲文明也发展了重装骑兵,如波斯和中国的一些王朝,他们穿着厚重的铠甲,装备长矛和刀剑,能够提供强大的冲击力。
火器的早期应用: 中国在宋元时期就出现了火药武器,如火炮、火箭等,虽然在早期阶段的威力可能不如后来的西方火器,但已经展现了早期军事技术的创新。
战车和步兵的协同: 一些亚洲文明(如印度和早期中国)也曾广泛使用战车,并将其与步兵、骑兵协同作战。
欧洲:
重甲步兵的优势: 希腊方阵和罗马军团都以重装步兵为核心,他们穿着板甲或鳞甲,装备长矛、短剑( Gladius)和盾牌,在近战中拥有强大的防御和杀伤力。
战术性武器的开发: 罗马人发展了标枪(Pilum)这种战术性投掷武器,可以在近战前削弱敌人的盾牌和阵线。
攻城器械的先进: 罗马人在攻城器械如投石机、攻城槌、攻城塔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
刀剑和盾牌的组合: 欧洲的刀剑和盾牌组合在近身搏斗中非常有效。

比较点:
远程攻击 vs. 近身搏杀: 亚洲在弓箭和骑射方面可能更具优势,特别是在开阔地带。欧洲在重装步兵的近身搏杀能力上表现突出。
科技的侧重点: 中国在火药武器的早期探索上领先,而罗马在工程和机械化攻城方面有独到之处。
铠甲技术: 不同文明对铠甲的理解和发展方向也不同,有些侧重于全身包裹,有些则注重灵活性。

四、 组织和管理能力:

亚洲:
强大的帝国管理: 像汉朝、唐朝、蒙古帝国等亚洲的伟大帝国,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动员和维持庞大的军队,并支持长距离的军事行动。
有效的后勤保障: 蒙古帝国尤其以其高效的后勤系统而闻名,能够支持骑兵快速移动和作战。
统一的指挥系统: 一些亚洲帝国拥有高度统一和集权的指挥系统,能够确保命令的有效传达和执行。
欧洲:
城邦的军事制度: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兵制度,虽然强调集体主义,但其组织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城邦的规模和政治结构。
罗马的军事组织和行政: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在军事组织和后勤管理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能够维持庞大且持续作战的军队。他们的军事道路、营地建设和补给线管理都是组织能力的体现。
封建制度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也对军队的组织产生了影响,虽然有强大的骑士阶层,但其组织和忠诚度可能不如职业化军队。

比较点:
帝国动员能力: 能够建立和维持大规模帝国的文明,通常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有显著优势。
后勤的战略意义: 游牧民族的骑兵和罗马军团都证明了后勤对于军事胜利的至关重要性。
管理体制的效率: 罗马军团的效率和纪律性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 历史上的正面交锋和比较:

蒙古西征与欧洲军队的对抗: 这是亚洲精锐部队(蒙古骑兵)与欧洲精锐部队(如波兰、匈牙利、条顿骑士团等)正面交锋的典型例子。在许多战役中,蒙古军队凭借其速度、战术和骑射技术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例如在列格尼卡战役和摩西河战役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当时亚洲精锐部队的强大。
罗马与帕提亚/萨珊波斯(波斯)的冲突: 罗马与波斯在多个世纪的冲突中,双方都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罗马军团在正面战场上经常能够抵挡波斯骑兵的冲击,但波斯人凭借其骑兵的机动性和弓箭的优势,也多次给罗马带来麻烦,甚至击败过罗马军队。这说明双方在战术和兵种运用上各有千秋。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 亚历山大大帝以其马其顿方阵和骑兵的精妙配合,击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虽然波斯也有其精锐部队,但亚历山大的战术创新和军队素质在这场对抗中占据了上风。这反映了当时欧洲军事思想和训练的进步。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亚洲人的精锐部队能做到与欧洲人的精锐部队不分高下吗?”

答案是: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和地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超越。

蒙古骑兵在13世纪的统治力,几乎没有欧洲军队能够与之匹敌。他们的战术、速度和适应性是当时世界的巅峰。
中国汉唐时期的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其阵法严谨、训练有素,足以在正面战场上与任何当时的欧洲精锐部队抗衡。
波斯帝国在历史上也拥有强大的骑兵和弓箭手部队,能够与罗马军团进行长期的对抗。

然而,也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没有绝对的“亚洲”或“欧洲”: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划分。亚洲内部差异巨大,欧洲内部也同样如此。将整个亚洲的精锐与整个欧洲的精锐直接比较是困难的,因为具体到某个文明、某个时期,其军事实力和风格都有很大不同。
历史的变迁:军事技术和战术是不断发展的。在某些时期,亚洲可能在某些方面领先,而在其他时期,欧洲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例如,后期欧洲火器的发展和步兵战术的演进,使其在与亚洲军队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优势。
局部优势与整体胜负:精锐部队的强大并不总是意味着整个战争的胜利。整体的国家实力、战略决策、后勤保障、士气和运气等因素都对战争结果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亚洲拥有过许多与欧洲最精锐部队同样强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的精锐部队。例如,蒙古骑兵的横空出世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欧洲的精锐部队就一定优于亚洲的精锐部队。两者在古代的军事发展中,都创造了辉煌的篇章,并且在很多方面呈现出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圈月经争论,秦国VS亚历山大、汉VS罗马以及带明VS帖木尔……争论了一百年也没有结果,可想而知,再争论一百年同样没有结果。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

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战力巅峰不好比,变化太大,我们不如找出双方战力相对发挥稳定的。

欧洲方面比较难挑,英国有长弓手、波兰有翼骑兵、法国有铁罐头、瑞典有长矛军、俄罗斯和普鲁士更不用说了,都各自有自己的强势期,伊比利亚两牙是新航路的先锋、南欧也是一群怪物,巴尔干更是诞生过亚历山大这种巅峰,所以思来想去,只能拿爱尔兰出来划拉划拉吧。

至于亚洲派谁就很明了了。

大月氏王被老上单于割了头盖骨以后去哪里找的场子?

白匈奴竞争不过柔然突厥后去哪里安了家?

在撒马尔罕被赶走的巴布尔最终在吐槽哪里既无凉水又无好面包?

对,就是那里,亚洲失败者的乐园、最低成本的找排面天堂、数千年文明史从来都是后来居上的辣个国家。

user avatar

补充。

我当时就随手一答,没想到这么多人看。。。土耳其那个是我真实经历,其他都是自己脑子里记的,当时只查了朝鲜战争的数据。

牧野之战时间我写错了,在此致歉。

至于抗美援朝伤亡,因为各方说法不同,我取了一个我认为比较靠谱的数据。

来源如下,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你太看得起欧洲的精锐了。

用李云龙的话说,老子打得就是精锐。

亚洲人善战好战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大大小小千百次战争打出来的。有一个土耳其朋友说长城就是为他们而建立的,用来抵抗他们(祖先)的入侵,我回的是那为啥你们迁移到地中海这边了?

他便慌忙说因为这里的空气香甜。顺便说一下他们当时在欧洲是如何不可阻挡。

呵,tui。

单说战争规模,古代欧洲千人以上规模就算是一场大战,看权游的时候我总有感觉是两个村子在互殴。而中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更正一下,是商周时期,我弄错了。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抱歉。)就有二十多万参与兵力的牧野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有史实依据的)。战争规模是非常考验后勤,管理和作战统筹的。

再说战术兵法上,战国时期我们就已经有系统的战略和战术结合的一大波书籍,最有名的必定是也在西方如一声惊雷一般的《孙子兵法》。现存世界最早兵法书籍,多牛我就不多说了,这是哲学和战争艺术的完美结合。

最后说单兵素质,别天天看外剧以为欧洲兵穿的都是铠甲。那玩意儿对冶金要求很高。欧洲的冶金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一直落后中国,玩儿过刺客信条都知道,欧洲的兵穿的都是普通的衣服,只有在王公贵族的城堡里才有可能见到几个有甲胄的兵。再者说就那种全身装甲的武装方式,单兵一对一可能有优势,但战争中这就是个靶子。把欧洲有名的部队拉到中国来,绝对是如丧家之犬。

不是我口嗨。

眼前就有一个例子,抗美援朝,中朝联军对抗联合国军,中方135万,朝方26万,苏联2.6万,对抗韩国60万,美国54万,英国1.4万和其他国家军队两三万。总兵力164万对抗118万,听起来是有很大优势,但是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顶级的海陆空作战力量,后勤补给充沛,装备领先一代,前期兵力也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刚建国,开始打仗的时候南方兵单衣就入了朝鲜,后勤补给一塌糊涂。

不是中国前面几场战役打得好,连苏联的援助可能都没有。

此次战役中国军队,共歼敌71.8万,中朝联军歼敌109.3万,其中美军39万,韩军66万,其他仆从军2万。

而美军迟迟不肯公布数据,公布的数据还被阵亡者家属抗议。最后给的数字是36.5万。

就这样,这个数字还一直有人质疑: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怎么可能把一个最先进的工业国打成这样?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为啥老外那么怕中国?那是因为中国让他们肉疼过,还是被穷的中国打到肉疼。

就有的人啊,膝盖软,喜欢跪着。

但那些软骨头要记得,中国这片天,是中国的英烈站着打下的。

user avatar

和亚洲比精锐部队?

吴起、项羽、张辽是假的吗?

晋阴之战吴起五万破秦军五十万。

彭城之战项羽三千破刘邦五十六万。

逍遥津之战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垓下之围刘邦动用了多少军队,十面埋伏、十重重围,刘邦的主力四万、韩信的主力三十万、彭越主力六万、英布主力三万,围困项羽的八万楚军。然而还是让项羽冲破重围。

项羽之所以这么猛,不是小说中的项羽可以以一敌十,而是项羽做为旧贵族手下有一只非常强的族兵。族兵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各种亲戚,也就是项氏的各种亲戚,这些人大多数是项羽封地上的小地主和项羽是荣辱与共的。

另一种就是通过选拔,项氏给予土地的新军。

这就是项羽主力的组成,可以说这些亲兵得身家性命是和项羽绑在一起的,会死战不退就是这些人,作战能力极强。

中国的精锐部队选拔始于吴起的魏武卒。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考核标准:身穿上身甲、股甲、阱甲三层护甲,头带铁盔,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然后用半天的时间快速行军约合40公里。

士兵待遇:是奴隶的话,能够立马解除奴隶的身份,如果你战功卓著的话,还可以获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爵位,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武卒的士兵的全家可以拥有免交徭赋租税的权力,且还能获得至少百亩的土地

你觉得他后面跟着的小兵是什么人。

崔器属右卫率,是太子的人。

那些小兵是太子封地府兵中选拔的精锐,如果不是走后门的话,选拔和魏武卒差不多。而且待遇更好。

你觉得李元芳是不是精锐部队。

千牛卫属于龙武军,属于皇帝的亲兵。

不过李元芳还真不是精锐部队,而是关系部队。正四品以上官员的子女才可以进李元芳的千牛卫。

李元芳是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和狄仁杰平级。而且李元芳还有机会继续升为千牛卫上将军正二品。

中国古代有更加制度化的精锐部队选拔流程,战国时代的新军就是欧洲的骑士阶层。

汉水之战赵云引数十骑冲击曹军先锋,这数十骑不就是以一当千么?

最不受人待见的大怂,最终还是他把蒙古帝国打散架。

user avatar

补充几句话。

——我非常好奇,回复里为啥那么多人非要强调“中国人身高世界第一”,或者说“基因天花板世界第一”,只要继续大吃大喝,一定是“人均身高赶英超美,碾压北欧海盗”。至于证据或研究报告之类,不存在的。。。“中国有啥不是世界第一”?敢说不是的,肯定是卖国贼啊。

人类和动物的根本性区别不是“智慧”么?(在营养保证的前提下)身高多几公分,这能说明什么?为啥不和黑人比?比比那玩意?长颈鹿个头高,要不要立个牌位上几柱香?

另一方面,还有人正好相反——中国从古至今(好吧,截至1912年以前),都是又弱又矮,营养不良。好在欧美的大爷们没功夫打过来,否则早就国将不国,大概率是等不到满清坐天下了。

最后强调一遍,我的回答是用考古和历史资料来说明问题——如果有人认为论据不足,可以要求我补充。或者直接用更准确更可靠的数据和资料来反驳我,我都非常欢迎并保证改正。

换句话说,假如考古证据和历史资料说明中国人确实从古至今都比较矮小,我绝不会有任何羞愧。相反,如果我们的先辈可以用智慧的大脑克服体力的限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只会感到更加骄傲——而且,毫无疑问显而易见,我们要走向星辰大海,只能依靠我们聪明的大脑,而不是多了几厘米的身高,不然呢?

同样的逻辑和公平性——谁要来这里“无凭无据”地喷我,要么被我喷回去,要么我会干脆删掉,不然呢?神马“我肯定看到过”、“莫须有”、“肯定有”之类说法,我也一概不会理睬。。。如果有人不服气……好吧,我的回复我作主,我管你服不服气?

——以下是原答。


——先比较考古数据好了。

根据目前的考古数据,西周至西汉这一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69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在1.56米左右。
陕西临潼的一组战国至秦代的墓葬群中:34个男性个体平均身高为167.9cm,其中最高的高达177.71cm;27个女性样本中,平均身高为160.85cm。
在出土的西汉墓中(陕西·良辅)的男性平均身高:168.59cm,女性:152.83cm。(河南·郑州)的男性:169.52cm,女性:159.11cm。
北京西屯村墓地的43例汉代墓葬研究报告显示: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65.34cm,女性平均身高则为159.18cm。
唐代(河南·郑州墓葬):男性:167.03cm;女性:158.39cm。
宋代(河南·郑州墓葬):男性:164.49cm;女性:156.17cm。
荥阳薛村遗址的19例宋金时期遗骨、河南省新郑周边遗址及墓葬中发掘出的49例宋代遗骨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平均身高为164.49cm,身高范围为154.04~173.88cm;女性平均身高则为156.17cm,变异范围为148.94~164.80cm。
到了明清时期,(天津·桃花园)出土男性平均身高在1.67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在1.53米左右。

其实例子有很多,我只是简单地找了几个——总而言之,即便不考虑地中海沿岸的意呆利法兰西,现代社会以身高马大著称的北欧国家,200多年前的身高显然不比亚洲人高(即便不是更矮)。有证据提到200多年前是欧洲人身高最低的时期,但所谓“更高”的时期也就是几厘米的差别。至于那些人口稀少或者“昙花一现”的“巨人族”,显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今天看到的欧美人中膘肥体壮的比较常见,说到底是工业化和殖民搜刮之后营养丰富的结果。还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日本人。以矮小著称的鬼子,吃饱了(不仅仅是神马牛奶)之后,身高就吹气一样涨起来了。北欧人在200年内身高增加了20厘米左右——这绝对是非常显著的差别,肉眼上的冲击是几厘米差距无法相比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7米和1.9米的“北欧大汉”有多大区别。

相反的例子是近代的中国——大多数考古证据和历史记载都表明,清末中国人的身高相比之前的朝代是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无需多说。再加上鸦片的泛滥,“东亚病夫”的称号虽然屈辱,但不得不说至少在平均体格上确实是事实。。。至于现代的新中国,1914年到2014年的100年间,中国大陆男性和女性分别长高11厘米和10厘米。

——简单说,不能用今天甚至是100年前的刻板印象来衡量亚欧民族在古代身高体格的差距。即便不能说古代亚洲人(可以靠体力)超过欧洲人,但两者之间的差距肯定远远小于近现代。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实力更多还是依靠武器、训练、组织和指挥等“正常因素”。

具体来说,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大陆的时候,面对的“骑士老爷”很可能平均身高不过1.64左右。这个数据或许不准确(也无法准确),但是可以肯定,两者之间的身高和体格相差不大。真以为是“矮小瘦弱的蒙古人靠远远地射箭击倒高一个头欧洲大汉”?这是幻觉而已。蒙古大军除了弓骑骚扰,要彻底消灭敌人和占领一个个城市,还是要靠重骑冲阵和短兵相接的厮杀。要是在一对一的肉搏中落在下风,光是拼消耗就可以让蒙古人支撑不了多久,何谈天下无敌?


补充一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古代人的营养确实不如现代人,但横向比较来看,农耕民族如果还没有游牧民族吃得好(营养丰富),那么为啥要农耕?为啥游牧民族一个劲来抢?古代蒙古人能够天天吃肉到饱吗?除了贵族老爷,基本都是做梦罢了——这个问题知乎有很多答案,我就不废话了。

不同人种具有不同的身高基因,这是很正常的。亚洲人种为适应湿热的气候,确实可能在遗传上不如寒冷地区的欧洲人种。准确地说,在“生物学的天花板”上亚洲人不占优势。但这是建立在“充分营养和完全发育”的基础上,身高才有到达“天花板”的机会。对于资源贫乏的古代,显然吃饱喝足才是体格强壮的最大制约因素。

汉军为何能“以一敌五胡”?除了兵器更好,关键还在于“良家子从军”——“良家子”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弟,一般是自耕农。中国作为古代最发达的农耕民族,如果正常年景的平均营养水平不是世界第一等级(个例特例没有意义),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真以为游牧民族都能天天大鱼大肉?少数的环境较好的猎人/渔民群落或许可以做到,较大的部落(包括百万人口的国家)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不然呢?要不为啥狮子老虎这样的顶级猎食者这么少?大自然根本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肉食罢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直到唐朝为止,除非是政权腐败内部混乱,汉人对付游牧民族都是胜多负少,以少胜多是平常事。五胡乱华最大的原因还是汉人自相残杀(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人口大幅减少,国力非常衰弱,才让游牧民族有机可乘“入主中原”。但是汉人还是守住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最终收复失地吞下(融合)了残余的游牧民族。

宋朝以“文弱”著名,“好男不当兵”,所谓厢军就是乞丐收容所,禁军则腐化不堪。但只要稍有振作,岳家军(以失地农民为主)就能横行天下,在冷兵器的年代,仅仅是“军纪森严”是不足以克服体力差距的。事实上,“弱宋”熬死了辽金夏,面对天下第一的蒙古大军,抵抗时间也是远超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蒙古伐宋花了四十六年,虽然也有蒙古内乱的因素,但宋朝自身也一样是腐朽到了极致。

接下去,朱元璋平定中原可以说是元朝腐败,但朱棣五征蒙古,这绝对是“吃苦耐劳”的游牧民族吧?在“靖难之役”大伤汉人元气的情况下,仍然大占上风。只不过军户制实在不能持久,到了戚继光,又找上了“良家子”,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即便是死后几十年剩下的一点残部和后辈,三千人在浑河依然杀得满清上万的八旗劲旅血流成河。

——接下去的明末和满清,相关历史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简单来说,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冷兵器时代,亚洲人(主要是中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体格上绝不输于世界其他任何地区或国家。根据历朝历代的记载,只要是“良家子从军”,无论什么样的敌人,如果不是过于巨大的人数差异或者拖后腿的天灾人祸,几乎都是拉枯催朽一般战而胜之。

——至少从历史来看,除非汉人自己搞乱搞垮自己,无论任何年代都不会输给任何敌人。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找到例外。


有一位 @银汉号 的网友跑来质疑我,对于这种情况我一直都是很欢迎。很遗憾,这位网友仅仅是章口就来,各种脑补类比,还随意对其他网友开嘲讽,文中充满了【魔性笑】、【可怜】之类毫无意义且非常幼稚的内容——所以我坚决删除了他的回复。

在此也补充几句:

1、古人的身高参数都是测算出来的,具体做法就是“四肢骨”的尺寸加某些参数。显而易见,这些数据是有误差的。

2、由于古代墓葬的数量和实际人口相比,必然是很小的样本,所以这样测量出的“古代人身高”只能是参考数据——不会相差太多,但肯定不可能百分之百精确。注意,这不是说数据没有意义。只不过要在几厘米的差距上较真就扯淡,以上图为例,同一具骨骸都能相差几厘米,何况整个国家?

3、我对于学问是认真的——我肯定不可能不出错,但我希望看到“有依据”的指点,真正能够增加我的知识面,不然呢?比如这位 @银汉号 网友,对我的说法不屑一顾,但对自己“章口就来”却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坚信不疑。。。好吧,我作为答主,用事实说话好了:

是的,迎战蒙古大军的俄罗斯人和波兰人就是要矮几厘米——有图有链接,是不是很简单?我确实不能保证这是最精确最可靠的数据,但是总归要拿出更权威更牛比的数据链接,这个要求过分吗?有时间反复纠结,没时间复制黏贴?呵呵~~~

总而言之,我只是一个义务的答主,我已经尽可能确保自己说话是有依据的,仅此而已。很显然,我没有义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搜索每一个“脑洞”是不是事实,有没有依据,不然呢?

@银汉号 网友,你以为你是谁?还神马“中国的对你来说就更容易搜了”???我可以理解年轻人不知轻重,但是,我不能接受什么“我记得作者是某某”、“我好像看过啥啥”之类说法。如果大家都是空口白话,岂不是小孩子斗嘴互相叠加长辈,这样有什么意义?

——最后重复一遍,如果是随口回答无所谓,歪楼跑偏也不是问题,都是图个乐嘛。但是,那些盛气凌人牛气冲天嘲讽网友的,说白了就是故意找碴,却拿不出真材实料的人,我不欢迎,我也不认为任何网友会欢迎这样的人。

再强调一遍,也许最后事实证明我是错的,这很正常也很平常。但要我心平气和地与“脑补科研”患者认真讨论,自己搜索寻找他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所谓证据,我吃饱了撑得么?

——补充一下,他现在开始威胁我要去举报我了,真是吓死我了。为了在禁言期间保持评论区安静,我只好暂时拉黑 @银汉号 网友几天了。建议他自己去建个回答,如果对他的“类比考古法”感兴趣的网友,请随时搜索他的回答,以免错过他的微言大义,特此声明。

user avatar

相信我,如果不是阿富汗哈萨克斯坦那里太多山路阻碍,就不会有什么文艺复兴,还有工业革命。

那里会变成中国一个省。


很简单,成吉思汗横扫欧亚的时候,可谓是古代军事力量的巅峰,你说的所谓欧洲精锐去哪了?

都不多亡国了,宋朝还坚挺着呢。


蒙古人一共多少人口,200万,还加上老婆孩子,为什么能吊打所谓欧洲精锐?还是说欧洲精锐不精锐了?


回到同时期对话,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和秦朝对比,他只是个城邦联合王国,类似周天子,秦是郡县制,全民皆兵,孰强孰弱不比自明。

如果不是群山阻碍,海拔太高,老秦绝不会放过那片土地。

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一个小破爱琴海都打几十年战争都统一不了的战争技术,就靠历史发明家拍摄电影找民族自豪感。

不过人家真的是会拍,斯巴达三百,既表现了欧洲男人的精明强干,又不忘黑一把伊朗。

但真信的人就是傻子。


然后说近代,朝鲜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志愿军把联合国军都打成个什么了?

美军抛开武器优势,又会被志愿军打成什么样?


本来亚洲男人的身体就是进化最完善的,器官协调度好,睾酮也高。

要敏捷有敏捷,要力量有力量,综合素质爆表。

中国领先世界几千年了,怎么就有那么多的蛆,跪下去就不想起来了。

至于你影响里中国人矮小懦弱的形象,我也不必多说了。

自清朝开始,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把中国男人吃的又矮又胖,这就是生活水平的问题。

能吃肉的年代,咱们中国男人强着呢!

而且会越来越强。


补充一点东西:

战争,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指对于人的组合能力,调动能力。

秦一统六国共所调动的军队数量,战争烈度,可能到了一战之前欧洲才追上。 中国古代大规模战争之频繁,之剧烈,也不是欧洲历史能比拟的。

当然这也代表中国人古代的生存环境更加的残酷。

所以我们才会如此珍惜和平,出现儒家思想这种能够凝聚人心,天下一统的思想。

再然后是地缘政治,中国汉族占据的这快土地,基本上就是亚洲最好的地界了,不冷不热,普遍能够耕种。

但我们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就导致我们不会过于强调人肉体的健美,这就和那些罗马戏视觉感官上的不一样。

他们的盔甲上都要两块胸大肌+八块腹肌。


给人一种各个都是施瓦辛格的错觉。

而中国的战争史,重点在于智谋,天道,其中所谓勇武的对象,则大多带着贬义。

比如吕布三姓家奴,关羽骄傲自负,李元霸以锤骂天,楚霸王刚愎自用。

还有一个,就是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力量普及做的非常差。

比如魏武卒,这种超级特种兵。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这要不是一身大肌肉棒子,且都是活肌肉能干的了?

和所谓罗马军团打起来,我个人认为那也是一边倒的碾压。


中国古人的狂野浪漫,被诗词歌赋程朱理学给埋没了,让人误以为中国人羸弱不堪,这其实都是误解。

只不过,中国人不玩那些了,我们有了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将这些追求肉体的狂野之美给抛弃了而已。

user avatar

自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一直都是在东亚被淘汰的选手掉段去中亚和欧洲地区花式虐菜不是吗。

战国时期长期高烈度的战争催生出了以法家为指导思想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通过编户齐民,建立起了精确到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这样的体制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战争的烈度和规模。

到战国中后期,列国都能拉出十万以上的带甲士卒。如果说古代东方的战争算是高速飙车,那同时期西方的战争就只是在超市门口坐摇摇。

秦军vs罗马军团?关公战秦琼,没有统一标准很难对比。

我们不妨借用荀子他老人家的标准来预测一下关公战秦琼的结果

荀子说,齐国的技击打不过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打不过秦国的锐士,秦锐士打不过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打不过汤武之仁义。

齐国军队,杀敌赏钱,砍一个脑壳给八两钱,卖命的收益太低,风险太大。这种军队打打顺风仗还好,敌人稍微强一点就会抱头鼠窜,是亡国之兵。

魏国的武卒,选拔标准极为严苛,是精锐中的精锐。合格了的人呢,就免除他家的徭役,赏赐良田大宅,武卒老迈之后,也不能剥夺这种特权。老武卒退役,新武卒顶替,也不取消老兵服役时期的优待。这样的军队吃掉了太多的财政,虽然精锐却数量太少。国土虽大,但赋税甚至不足够养兵,长此以往,会陷国家于危险境地。

秦国让人民谋生的手段变少,让作战成为他们谋求功名利禄的唯一方法,用刑法强迫他们作战,用奖赏激励他们作战,所以秦国兵马能战,国家也不缺赋税。

但这些军队都打不过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军纪严明,有约束的军队。因为有约束的军队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

但有约束的军队,打不过商汤、周武王那样为了天下苍生的共同愿望而起兵的军队,因为这样的军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百姓愿意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慷慨赴死,前赴后继。

招募、挑选,用功名利禄刺激,这都是在欺骗士兵、贿赂士兵、收买士兵。只有士兵们明白自己为何而战,并且认同自己作战的共同理想,才能真正让士兵齐心合力。小部分士兵齐心合力,就能够打败邻国,所有士兵都齐心合力,就能够荡平天下。至于欺诈的伎俩,那是长不了的。

欧洲的精锐部队,比如罗马的正规军属于哪一类呢?靠打仗获得公民权,按财产分兵种,我想大概也就介于魏武卒和秦锐士之间吧。

user avatar

题主这波先入为主我是没想到的,你这是在暗示,亚洲人天生打不过欧洲人是吧。别忘了欧洲人的祖先,印欧人就是被亚洲人赶走的,以前的印欧人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然后上古时期的大洪水,让流落到西北地区的华夏部落屠杀殆尽。一直到商朝,印欧人种还在亚洲的边缘地带,被商朝人当活祭品杀。

看历史问题要是先入为主的话,就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了,这个帖子可以关了

user avatar

我注意到目前兔子和鹰酱战局胶着不分高下。

user avatar

你可以拿帖木儿做一般等价物。

帖木儿吊打奥斯曼,活捉苏丹

奥斯曼灭拜占庭,

然而帖木儿欠大明的贡赋,最后死在了远征大明的路上,此时他的二十万大军甚至没摸到大明的边。

帖木儿死后他的儿子们还是愉快地当了大明的狗(至少是名义上的)。


也许你会觉得帖木儿做一般等价物不太好,因为帖木儿毕竟算是个穆斯林世界的征服者,勉勉强强沾点西方的边,不是东亚的,不够“东方”。

那也可以用西辽和塞尔柱做一般等价物。

塞尔柱暴打拜占庭,这可以说是拜占庭衰落的转折点,而西辽又在卡特万战役里把塞尔柱带着的中亚联军一顿暴打,受此事影响,某些国家至今仍然把中国叫“契丹”。

西辽是契丹人,领袖是耶律大石,他是大辽皇室后人,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子孙,女真灭辽的时候和天祚帝分道扬镳,自己跑到了新疆去建国,东征女真战败后转而西征中亚,这履历怎么也算不到西方人吧?

而且耶律大石好像还当过翰林院编修,是东亚特产的做题家(大雾)。


顺带一提,奥斯曼、塞尔柱、土耳其这些不知道是哪来的但肯定源自突厥的家伙们,还有那一票蒙古人的徒子徒孙们,他们的祖宗也是中原王朝的老朋友了……

user avatar

说远一点。都说公元前后有四大帝国,汉、罗马、帕提亚、贵霜。其中汉和罗马谁厉害,网上争的喋喋不休,因为它们之间没发生过战争,所以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个中介物——帕提亚可以作为类比。

其实罗马在欧洲的对手多数都是城邦、部落级的,像样的迦太基就跟罗马对抗了上百年,汉尼拔一个孤军就驰骋罗马十几年,最后罗马靠政治手段才最终征服迦太基。后来罗马东进,就遇到帕提亚,就展开了数百年的争锋,尽管多次攻入帕提亚内部,但每次都被赶走,一直也没能打服帕提亚。

而帕提亚,就是《史记•西域列传》里记载被前去考察的汉朝使者评价为“兵弱”的安息帝国。当然也有人对这个说法不服,拿出《汉书》讲安息帝国“户口胜兵最为殷盛”来争辩,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因为按这句话的上下文,帕提亚是跛子里面选将军才被说"最为殷盛"。其上文是:“西夜国,户二千五百,口万余,胜兵三千人、子合国,领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德若国,领户百余,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拿来给安息比的这些西域国家,全国士兵总共才两三千甚至只有三百多人!跟这些货色比安息当然叫“户口胜兵最为殷盛”了。

公元前2世纪,匈奴灭掉月氏国(月氏人被西方称为吐火罗人),月氏人的国王的头骨被匈奴人用来当酒具,可谓屈辱至极,月氏残部不得不西逃,向西穿越乌孙,赶走了塞人(Saka),塞人也不得不西迁入侵帕提亚帝国,占领了帕提亚大量地盘,百年里一直对峙拉锯,还曾杀掉过两任帕提亚皇帝弗拉特斯二世和阿尔达班一世。而尾随而来的月氏人也同样入侵帕提亚帝国,占领了高附地区并从此坐大,这就是贵霜帝国的由来。

可见,罗马面对同样的对手帕提亚,战绩还不如匈奴这些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

另外提一句,欧洲另一个牛啤的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在西亚有个继承者叫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延续亚历山大军制,也被西逃的塞人顺便灭掉了!可见,马其顿在欧洲称雄的方阵(在网文中被吹的也非常多),在东方不入流的游牧面前甚至不堪一击

还有人以斗兽棋的规则聊以自慰,认为A>B、B>C,而A就不一定>C了。但是这一串公元前后的食物链上,跨级较量也确实发生过。公元90年(永元二年),那个由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因求娶汉公主被班超直接拒绝,因此兴兵七万攻打西域。要知道汉朝在西域的驻军就三百人而已,班超就用这三百汉军加上西域小国的少量兵力,击败这贵霜大军,“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PS: 对题主说一句,读欧洲那边的“资料”时要多留心眼。因为很多所谓的“史料”都是中世纪之后才冒出来的,当时神权占主导,为了维护神权地位,宣扬己方军队受上帝庇护,敌方全是异教、魔鬼,所以就千方百计地夸大己方胜利,即便是惨败,也被宣扬成胜利,或者说成魔鬼方伤亡是我方多少倍云云……,不然若是说实话,那些老百姓、农奴们怎么想?你们还是上帝的代言人吗?另外,由于当时的等级制使然,骑士属贵族阶层,只要不是太穷,一般去打仗都带着大量仆从骑、步军士前呼后拥,相当于东方的一个将校官,但是当时的记载讲作战的时候,大多只说骑士伤亡如何如何,而对这些低等的仆从兵士的伤亡情况连提都不提……,而且西方很多所谓的“记载”,实际上是演义小说,就是隋唐演义、杨家将级别的,被现在很多西粉网文帖子吹捧渲染,这些就是你看到的所谓“以寡敌众,战斗力暴高”的由来

比如蒙古西征欧洲时,所向披靡,对欧洲联军几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且伤亡极为悬殊,但是某冷上各种奇奇怪怪的“考证”竟然把蒙古讲成被随便虐的弱鸡。比如它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所谓蒙古惨败的奥尔米茨(Olmutz)战役,东方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西方那边也是在蒙古西征400年后,在一个小教堂里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捷克民谣里说的,而且原文说的是把蒙古皇帝打死了!后来19世纪的史学家也觉得这么吹臊得慌,就改成把蒙古统帅拜答尔打死了,后来又发现东方史料中拜答尔在这之后还活蹦乱跳出现在各种重要事件中,终于圆不过去,承认这个民谣战役压根没有发生过never took place

user avatar

以寡敌众那是,骑士以外不当人。

就好比朝鲜战争的伤亡对比。韩国人都不会当成人来参与比较。

一个骑士,其不是一个人,一个骑枪单位实际上有数名骑兵以及步兵。(法国骑枪能有十个人。部分地区可能只有一个骑士加两三个骑马的侍从。步兵可能被集中管理。)

一个法兰克骑士反杀三个萨拉森骑兵,可能旁边有三四个骑兵“掠阵”,五六个步兵“摇旗呐喊”。

至于是否不分高下,肯定要看时期。

东方王朝初兴时,精锐重骑肯定是强于欧洲的中世纪骑士。毕竟前者纪律性更强。

之后?逐渐拉夸。而欧洲一直在打仗,贵族再腐败无能,骑士也是能打的。(虽然骑士通常是骑士的儿子,但骑士通常并不世袭。)

user avatar

发现这个问题下好多回答其实都没认真审题。

亚洲的精锐部队能否和欧洲的精锐抗衡,主要问题不在于两边的战斗力如何,而在于双方军事思想和动员体制的差异。是偏向征召兵还是职业兵,是走精兵路线还是人海战术,由此引发的差异才是问题的关键。

百万波斯兵,随机抽一人,战斗力大概率不如斯巴达长年接受军事训练的公民兵,但是最精锐的不死队成员,未必会比精锐斯巴达人战斗力低。精锐总是无限可分的,只要输了,便不够精锐,当然兵种差异也是很重要的(逃)……

不过亚洲和欧洲,真的能作为合理的单位进行对比么?其实也不能。

日常横跨欧亚的奥斯曼,东罗马,俄罗斯算亚洲还是欧洲?地中海文化圈,日常与欧洲国家打打杀杀的中东是亚洲,日常被北方邻居入侵的印度是亚洲,马背上的中亚是亚洲,用汉字的东亚也是亚洲。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许比所谓欧洲和亚洲更大。(举个例子,属于欧洲的南俄罗斯草原,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它们反而和中亚更接近)

就算是亚洲的某个区域,不同时代的军事思想和动员体制都是不同的,从春秋到战国,战斗的规模增加了许多倍,但中国的人口显然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增长幅度,甚至一个王朝的前后期,军事体制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以贯之,特色鲜明的亚洲军事思想和动员体制。

东方暴兵流?那戚家军和铁浮图算什么?

西方精兵流?那骑士老爷的随从算什么?

盛衰终有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风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问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比起题主的疑问,问题本身产生的过程,其实更有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西方偏好精兵流,东方偏好暴兵流的感受,这既和历史的书写,媒介的传播相关,也和现实世界的局势变化相关。

当下我们对世界历史和整个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西方的叙事。通过这种带有西方中心视角的故事,很多人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亚洲国家奉行人海战术,它们是集权的,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人命,不择手段的;

欧洲国家奉行精兵战术,他们是民主的,是崇尚自由,为了荣耀的目标而战的。

但历史真的如此么?

未必吧。

*.通过匈奴等式比较真的很没意义,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4世纪的东晋;被西汉打败的匈奴≠入侵罗马的匈人;4世纪的西罗马≠2世纪初图拉真时期的罗马。
同一个西汉,可以在白登之围时受尽屈辱,也可以在汉武帝时直取单于庭,同一个罗马,可以在卡雷之战报废几个军团,也可以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多次攻陷(安息帝国的都城)泰西封,最后西罗马再衰,沙隆之战匈人不还是败了么?

最后,分享一本书

《杀戮与文化》的部分目录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能解答题主的疑问,而是在于,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很好地体现了西方人固有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西方文明深处的特质,是西方获胜的原因所在。这种优越感,也是和西方的历史叙事一脉相承的。

user avatar

别开玩笑了。今天西方人电影工业比我们强,别真被他们忽悠了。

蒙古轻轻松松推到欧洲多瑙河畔,并把欧洲人整出心理过激反应,以致鼓捣出黄祸论。

匈奴打到欧洲的时候,欧洲称他们是上帝之鞭。

在工业革命以前,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完全高出西方一个等级。即使是在亚力山大时代和罗马时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