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眯眯眼是对亚洲人的歧视?

回答
你问到“眯眯眼”这个说法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歧视亚洲人,这是一个挺值得细究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以及一些人对形象的刻板认知。

简单来说,“眯眯眼”这个词本身用来形容眼睛形状的特征,并没有绝对的褒贬色彩。但问题在于,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带有刻板印象的描绘中,“眯眯眼”被放大、被丑化,甚至被用来作为嘲笑和贬低亚洲人的符号。这就从一个单纯的描述性词语,变成了一个带有歧视意味的标签。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上的刻板印象与“他者化”

回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华人劳工大量进入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与西方国家之间交流的增多,西方社会对亚洲,尤其是东亚人群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些带有偏见的媒体、宣传品和流行文化建立起来的。

那个时候,很多西方人对亚洲人的长相并不熟悉,而媒体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往往会夸张和简化亚洲人的外貌特征。其中,“小眼睛”或“细长的眼睛”就成了他们用来辨识和“定义”亚洲人的一个重要符号。这种描绘并非基于客观的观察,而是带有“奇观化”和“异化”的色彩,将亚洲人描绘成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他者”。

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并被广泛传播,就很容易根深蒂固。当“眯眯眼”这个词被用作对亚洲人的描述时,它很容易唤起人们心中潜藏的、经过“加工”和“过滤”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是负面的、带有某种丑化意味的。

2. 艺术、媒体中的刻意描绘与嘲讽

在电影、漫画、广告等各种视觉传播媒介中,一些艺术家或创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可能会故意夸张亚洲人的眼睛特征。

漫画和卡通中的丑化: 在一些早期的西方漫画和卡通中,为了突出人物的“东方”身份或者仅仅是为了制造滑稽感,经常会把亚洲角色的眼睛画成非常细长、向上吊起的样子。这种描绘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善意的夸张,但如果被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语境下审视,就可能被解读为一种有意为之的丑化和嘲讽。它暗示着亚洲人的眼睛“不正常”或者“不够美”。
电影中的刻板角色: 曾经有一些电影,为了塑造“东方神秘感”或者“东方反派”,也会通过演员的妆容、表演甚至是简单的眼部化妆来强调这种“眯眯眼”的特征。这种处理方式,尤其是当它与一些负面角色联系在一起时,会进一步加深“眯眯眼”与负面形象的绑定。

当这些描绘被放大,并且在不经意间进入大众视野时,它们就可能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人们看到“眯眯眼”的形象,就不自觉地联想到这些负面的、被刻板化的亚洲人形象。

3. 语言的“威力”与文化语境

语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塑造认知。一个词语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可能会承载超出其字面意义的含义。

“眯眯眼”在中文里更多是描述性的: 在中文语境下,“眯眯眼”通常是对眼睛形状的一种客观描述,很多时候甚至是带有亲切感或者描述性的,比如“她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眯眯眼一样好看”。
在西方语境下的“负面”含义: 然而,当这个词或者类似的英文说法(例如“slanted eyes”、“squinty eyes”)在西方被用来形容亚洲人时,它们很容易与前面提到的历史刻板印象联系起来。很多亚洲人会觉得,当别人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或者在公共场合用这样的形象来代表亚洲人时,并不是在单纯地描述,而是在暗示他们“不标准”、“不够好”,甚至是带有嘲弄的意味。

例如,一些国际品牌或在国际平台上出现的、被指责带有歧视的广告或宣传海报,往往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被认为是对亚洲人眼睛特征的夸张和丑化处理,试图塑造一种“东方”的符号,但这种符号却触碰到了亚洲人长期以来被刻板化和歧视的痛点。

4. 亚洲人自身感受与文化自觉

更重要的是,很多亚洲人对“眯眯眼”这个说法,以及相关的视觉描绘,会产生一种不适感和被冒犯感。这种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文化自觉的一部分。

不被看见真实的自我: 当一个群体被用单一、刻板的形象去代表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多样性被忽视,自己的个体特征没有得到尊重。他们希望被看见的是“人”,而不是被简单归类的“眯眯眼”。
联想到历史上的不公: 对于一些经历过或者了解过亚洲人在西方历史上遭受歧视的人来说,“眯眯眼”的描绘很容易勾起他们对于那些不公平待遇的记忆,从而产生警惕和反感。

总结来说,说“眯眯眼”是对亚洲人的歧视,并不是说眼睛形状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

这个词或相关的描绘,在西方语境下,常常与历史上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丑化和“他者化”联系在一起。
在艺术和媒体中,它被一些人用来作为一种带有负面含义的符号,用来嘲笑或贬低亚洲人。
亚洲人自身对此有切身的感受,他们认为这种描绘忽视了他们的多样性,是对他们个体的不尊重。

所以,当有人质疑“眯眯眼”是否是歧视时,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关注历史的积淀,以及文化符号的权力,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和描绘不同的文化和群体。这关乎的是如何避免用刻板印象去“定义”和“限制”他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两张图

尊龙和陈冲在末代皇帝里的剧照

一个演溥仪一个演婉容

为什么给大家看这个剧照?

这是1987年意大利导演在北京故宫实地拍摄的

里面所有叫的上名字的角色,没有一个是眯眯眼

这还是反映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电影

你说西方眯眯眼是对清朝人的刻板印象,还说得通吗?

谁对美的普世价值观都是共通的

不然你说不通一部由外国执导的电影,为什么主角在造型上,和美国奥斯卡的评委的品味那么相通

末代皇帝在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

怎么那个时候,西方知道什么样的中国人是英俊,是美艳,审美标准都和今天一致

反倒到了21世纪,中国角色就变成了“高级”的“眯眯眼”?

你们这些软骨虾倒自我安慰起来

说什么是审美的不同,是艺术的多元化

真是当代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眯眯眼不能算歧视...多元化!……搞艺术的事,能算歧视么?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东西实际上细思极恐。


眯缝眼与高颧骨实际上并不对应中国人甚至是黄种人的种族特征,但是却可以对应这样一种情况:


旧社会时候很多被贩卖到欧美的国人,他们的行程是长期关在暗无天日的船舱里,几十天缺衣少食的漂洋过海再从船里放出来,就会是这种瘦到颧骨凸起和睁不开眼睛的样子了。


现在那些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做出这种扯眼角动作的外国人们,他们实际上是在拿旧社会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这些苦难,来歧视你,来嘲笑你,来侮辱你。


明白了这些意义之后,再去好好体会一下老外眯眯眼的动作在国人看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动作吧。

user avatar

看看这张政治正确到极点的商品宣传,我从淘宝扒的。当时因为这图buff叠满了,印象极深。重点在最左的华裔的上挑眼和大脸盘子。

不只是白右歧视中国人,白左一样歧视中国人。只不过他们有一种“为你好”的借口,说“大脸盘子眯眯眼(上挑眼)就是你们黄种人的天然特征,你们不要被他人影响,要发现自己的原生美。”

这叫做圣母情节,是西方人,尤其是白左,最爱装扮的姿态。

圣母玛利亚从未经历过性行为,却处女生子,诞下了耶稣。

这就是白左的圣母情节,他们幻想自己是最善良的援助者,幻想能永恒注视所有的在场者,通过教导(规训)他们,让自己达到永恒的善。然而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且是失败的逃避,是踢皮球行为。白左们明明丝毫痛苦都没有承担,却假装付出了很多的样子,揽走了所有功劳。没有什么比这更虚伪的。

齐泽克曾经说过一点,白左们其实是一群最为自负的人。他们经常性的自我贬低,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然而如果某个黑人在他们面前自嘲,他们则会严厉地责备对方:“不,黑人如今的处境说到底还是白人造成的,都是白人的错,黑人丝毫问题都没有”。潜台词很明显:黑人都是小宝宝,子不教,妈之过。于是白左通过自我贬低,实现了一种更深的自我肯定:只有我有资格承担责任,其他人都是幼稚的,无法承担责任的,不完整的主体。以至于其他民族甚至没资格进行自我批判(那么他们如何自我进步?)。白左用这种颇为费劲的方式,实现了对价值定义权的垄断,实现了自己的自大狂目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黄种人的眼睛压根没比白种人小,只是单纯的单眼皮基因更多,眼眶更浅罢了。更不用说,实际上黄种人总体而言双眼皮依旧是大多数。所谓“黄种人的原生美”,不过是西方人建构出的幻觉。而且他们对单眼皮的刻画和审美极其肤浅,极其刻板

审美观上,黄种人也不以黄为美。我们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凭什么白左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资格定义白色之美?而且,黄种人的审美观不应该由自己来书写吗?(插句嘴,这里的作者霸权很好辨认。)当然,白左会老一套地重复“你的原生美”,黄种人都是小宝宝,他们对白色肤色的追求当然是不成熟的啦,而且黄种人怎么能白呢。事实是,国人古时很喜欢温润健康的白色,这压根和白皮是否入侵无关,也压根不是西方那套白皮审美观(现在欧美人倒崇拜美黑了)。这里,白左们又一次自作多情了起来。

不仅是白左,女权同理。女权主义者的自恋情节我这里不展开说了。这里也有一个好名词,叫做第三世界女权主义,和主流拳师们不太一样,可以百度看看。

更不只女权主义,网络上许多泛左亚文化社区也是臭气熏天。我了解不深入,不多评价。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好为人师,说的就是这些幻想自己能够教导所有人的自大狂。老师学生,本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在这里,自我贬低(以及对他人的瞎jb肯定)成为了达到自恋的手段,表面上对立的自轻和自大,反而达成了辩证统一。很多人觉得白左其实是右,这就是根本原因。

其实不需要把自己摆的这么高。如果你甚至觉得对方不值得被你否定,那么你对他的肯定,也必然被笼罩在一种不平等的虚伪性中。《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话说,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进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一段路。圣母这样高高在上的人,如何可能陪一个真实的人一起行路?

在反抗白右对我们的肤浅歧视时,我们无疑要更加注意这些把恶意隐藏得更深的白左。他们嘴上对你好,其实心里压根不在意你的真实。你只不过是他们让自己走上天堂的垫脚石罢了。

距离真正的被尊重,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



本来不想过多解释这个回答,但是评论区方向歪得很奇怪,我还是解释解释罢。

后面那个什么圣母不圣母的其实是略有差别的一个问题,但是联系很紧密。

既然非要说中国人到底长啥样的问题,那我就随便扒张平均脸吧。知乎找的。

除了珠江流域的脸型确实宽之外,上挑眼,厚嘴唇你看到了哪个?

有人和我说外国大街上华裔女确实长这样。脸型当然有点宽,因为现在东南亚和美国的华裔都是珠江流域的移民,这些移民又经过了多代混合和独立发展,最后被美国同化

*这里强调了 被美国同化 这五个字,我想说的是一个在知乎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的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华裔喜欢 大笑 ,而国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喜欢 笑不露齿 ,因为这种种原因,二者的面部肌肉形态、表情神态有巨大差异。审美上,美国华裔丧失了真正源自中国的审美观,也丧失了最有中国特色的神韵、隐秀之美。以至于很多人其实一眼就能分辨本土国人和美国华裔,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面容体型。

这恰好说明,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是被建构的。事实上珠江流域移民一百年前正是黄祸论的主角。至于中国人到底长啥样,压根不重要,他们没有兴趣了解你。他们使用亚裔(亚裔是一个美国概念,指的就是美国的亚洲移民)来认识中国人,也就是一群美国人的形象来构建他们对东方的幻想。

这也正是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讨论的问题,他的根本观点并不在于东方人到底长什么样,而在于:西方人幻想东方人的形象(异域感),并且使用文化霸权塑造这种审美观,进而控制整个世界的文化,最终反塑造东方自己的审美。这是东方人自己对审美观的主动性和控制权逐步失去的过程。可怕的不是西方人能不能有自己的审美,而是我们被他们影响了,结果最后真的觉得我们长这样。

*刚才谈到“ 被美国同化 ”这个概念,萨义德要说的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不仅美国华裔在被美国同化, 我们自己 也由于拜倒在美国文化下,有着被美国同化而丧失自己文化认同的风险,有着自己被美国同化而失去自己历史记忆的风险。这是信息时代下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历史。这里我们讨论的绝不只是一个审美观,美与丑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文化的一切的一切。

所以我的观点是,是我们要主动把握我们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拱手让给白人。评论里很多人谈到这点,其实和我的基调没有区别。既然这篇回答很多人点赞和讨论,那我就直白点挑明观点好了,毕竟确实不易抓住要旨。

有人说西方无论怎么做都被你骂,是不是刻薄啊?这篇回答要反对的是什么,是霸权。他选个他自己喜欢的或者他自己觉得正确的,说到底都是他自己觉得的,都还在霸权的圈子里打转呢。你说我刻薄没有意义,我又没有霸权。

指责外貌羞辱的,你说的都对。

user avatar

说一点常和眯眯眼歧视一起出现的吧

也可以看出来眯眯眼这一宣传的恶毒本质)

西方人辱华的标配不只有“眯眯眼”

通常还用塌鼻子、凸嘴、龅牙、高颧骨、身材矮胖这些特征来代表中国人

然而中国南北极少有典型外貌特征是集小眼睛和上面任意一条以上于一体的

我们大家基本都有自己长得不错的五官,要么眼睛要么鼻子,即使单眼皮小眼睛也极少有吊梢眼+眯缝眼

从小到大现实生活中更是没见过吊梢眼眯眯眼还配上个塌扁鼻子或者高颧骨的

再看看欧美人的某些宣传:







这就是丑化!!一百多年了从没有变过!!不用怀疑!!

ps:说个个人经历,我自己眼睛不大,知道高级脸这个东西之后去国外玩都特意化妆把眼睛弄大一点,生怕加深这种印象,结果发现漂亮国真有不少亚裔故意画那种吊梢眼的妆容,有意无意迎合白人猎奇审美,当时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再怎么努力,凭一己之力也难敌这股强大的妖风,还好我们国家现在在国际上越来越能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大多数年轻人也意识到了眯眯眼这种恶心的偏见,而不是被歧视还不自知。

更新第一波:

以前在相关问题下看到有说亚洲人里蒙古人就是细长眼高颧骨大脸盘,为什么觉得他们的长相不配被代表。可以看看蒙古族同胞和蒙古国人自己选的模特,向世界输出的形象:






她们脸盘不算小,颧骨也不算低

(个人很喜欢这种大气健康明艳的美,让人想起泰国女明星还有以前的港姐,不过分追求幼齿感,以成熟性感为美)

对比一下洋鬼子和二鬼子向世界输出的亚洲人形象:




有些事没必要自欺欺人。

更新第二波:

果然有人开始碰瓷中国传统美人了,还拿以前的妆容说事

那就请扪心自问一下,以下这些美人:














她们长得像欧美人吗?

她们是眼眶深,还是鼻梁耸,以至于让某些人觉得不喜欢高级脸就是审美西化?

她们当中也有细长眼甚至单眼皮的,和西方人拿来当做东亚女人“标准长相”的脸是一回事么?

何况她们确实符合古人审美标准。原文为证:

宋•赵珙:“其面横阔而上下有颧骨,眼无上纹,发须绝少,形状颇丑。”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请告诉我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怎么个“眼似秋波”??)

明•兰陵笑笑生:“吴月娘约三九年纪,生的面如银盆,眼如杏子

“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

“腰如杨柳,长挑身材,瓜子脸

清•曹雪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夏敬渠:“伏犀贯顶,琼瑶鼻直起天庭”

其实吧,我一直挺纳闷儿的,寻思着怎么总有一部分人就偏要非黑即白,觉得国人的审美不是深眼窝和耸上天的山根,就得是眯成一条缝还上吊的眼睛和又扁又宽的鼻子?

最后一次更新:

说说同在重灾区的亚男。

明明欧美的华裔男演员里有这样式儿的:

好家伙,结果人家洋大人直接整了这一出:

对不起,这图还是太给您面子了。

这脸够“高级”吗?

这就是您在电影上映之前就一口一个的所谓“打破刻板印象的天花板”、“属于海外华人的英雄电影”?

甚至比您那个原型傅满洲的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天花板,下水道板都够呛。

拍成电影,全球公映,按着你东亚人的头告诉你:你们黄皮猴子就这个德行。要么是奸商反派功夫神棍技术男,要么就是长着这样一张很“高级”、很“亚洲”的脸的“超级英雄”。

我看网上还有一群zgr赞美此片,说什么“不要玻璃心”

呵呵。

只能说大受震撼。

最后附上一张男女主角同框:

真般配。

user avatar

张牧之叫什么长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百姓觉得马匪就该叫张麻子,他脸上就应该长满了麻子。让子弹飞YYDS

user avatar

不想回答题主的“为什么”。只想讨论下亚洲人(或者说黄种人、中国人)到底是不是眯眯眼。

很多答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纷纷贴出一些明星的照片,以此证明中国人眼睛不小不是眯眯眼。但是明星的外观是按一定审美标准筛选过的,并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外貌特点。比如光看泰国女影星,可能大家会以为泰国人是白种人。但是实际上呢....

对不同人种、民族的外貌进行比对的时候,最佳的取样标本是现役高水平运动员。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蓄意选择老丑肥的人做代表,另一方面运动员是凭运动能力出头的,与外貌审美偏向的关系很小。

中国人就选本届中国女足做代表。“外国人”那边就选最具代表的日耳曼大妹纸 - 德国女足做代表好了。



眼睛眯不眯呢?到底谁算是眯眯眼呢?我们挨个做对比。下图是把两张照片的人脸对位(门将对门将,其他位置按合影站位一一对应),缩放至同颅长,放在一起对比。这里用不同颜色的圈标示出眼睛大小的比较:红圈-德国妹纸明显大;橙圈-德国妹纸略大;绿圈-两个差不多大。

可以看到,11人里面5红3橙3绿,日耳曼大妹纸的优势很明显,但是也不能说中国人全部都是眯眯眼。如果用田忌赛马的方式,中国女足11人中眼睛最大的,有望比德国女足11人中眼睛最小的,略微大一点。

user avatar

中国早先是没有"竖中指"文化的。

后来接触了世界文化,发现世界人民骂人的时候会这样:

会这样:

会这样:

于是中国人喷人就成了这样:

这时候大聪明站出来说,这是你们的文化不自信,喜欢上纲上线,有的人天生就喜欢竖中指,你们不能认为这是歧视,还举了各种例子来证明竖中指是正常的,比如这样:

同样的,中国早先是没有眯眯眼,拉眼角文化的。

后来接触了世界文化……………………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答案引经据典考证「亚洲人其实不是眯眯眼」的,即辩经。

但都到这时候了,「是不是」已经不重要了。

这就像美国黑人争取权利时,开始考证「黑人并不是以西瓜为主食」一样滑稽。谁不知道历史上大部分人肯定都是吃主粮啊,这要考证个毛线。

可问题是,当年的(南方)白人统治者把这个特点抽象化出来,作为黑奴的典型形象放在各种印刷品宣传品里。他们吃不吃是一回事,关键是:社会包括国际社会心目中,他们在吃。

所以,现在你请美国黑人吃西瓜的话,很可能出事。

可是,按某些「高级脸」拥护者(对,首要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时尚的美妆从业者们)的说法,你请亚洲人化妆成眯眯眼造型,非但不该出事,反而还是对这个人的一种褒奖?

Seriously?

说实话,如果不是某一天在吐槽广告难看时,某位女同事反驳「我觉得这明明很高级」,我也没意识到这种观念其实早就开始在现实中生根发芽了。人的审美不只来自先天,还有后天啊。

user avatar

因为有人想用他们臆想中你的样子,

替换掉你们本来多样的的面目。

user avatar

解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歧视就是歧视,始终存在。

还记得以前法国一个杂志嘲讽X教么,后来为什么他们不敢嘲讽了?

杀,是解决歧视的最好办法,美国哪个杂志,哪个电视台发布一个眯眯眼的照片或者片段,来几个极端亚裔拿着枪去电视台和杂志社屠一遍。

杀一次不够杀十次,杀一年不够杀十年,不用去和白人争论和抗议,从此以后白人会自己修正自己的言行。他们自己会承认眯眯眼是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不敢闹又不敢杀,还在那唯唯诺诺的辩论到底是不是歧视,要不然人家看不起黄人呢。

user avatar

夺走哈利波特初吻的亚裔女孩,据说是从五千亚裔候选中脱颖而出的,英国人的审美挺正常的啊。

user avatar

因为傅满洲

user avatar

嘿嘿,在足球比赛中有人对韩国人做吊眼角的动作,韩国人不惜以停赛抗议,结果对方球员停赛球队罚款道歉,于是没有人敢对韩国队做这个动作了。排球比赛中有人对泰国做同样的等动作,泰国队和韩国队一样抗议,结果一样相关人员停赛,球队道歉罚款,于是没有人敢对泰国队做同样的事了。韩国队泰国队这样做会不会让西方感觉自己玻璃心,让友邦惊诧呢?或者选择沉默卧薪尝胆,化耻辱为动力在竞技场上战胜对手来赢得尊严和承认?qnmlgb,你侮辱我我沉默了,说明你侮辱的对,我宁可放弃多年的努力不跟你玩了,也不能让你侮辱。比赛是比赛,侮辱是侮辱。所以别拿什么拿出更好的作品说服xx来替代尊严,两码事就算你成了,在他们眼里就跟xx一样只不过是擅长xx的动物而已。

user avatar

你若自信,别人的歧视不攻自破。

你若自卑,别人看一眼都能扎伤你。

越自信越强大。

越自卑越玻璃心。

user avatar

世界上最恶心,最伪善,最道貌岸然的就是白左这个物种了,在他们的宣传手册里,浓眉大眼,肤白貌美的亚洲人是被他们开除了人籍的!白左们创作一个并不属于你的缺点,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号召大家都不要因为你的这个缺点而歧视你,然后还要你对他们的呼吁感恩戴德,恶不恶心?随着互联网普及,中西方交流加深,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人并不是眯眯眼,白左们开始慌了,这怎么行,我们规定的中国人必须是眯眯眼,他们只能是眯眯眼,必须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好,从模特界,演艺界开始,人人模仿眯眯眼。秀场模特,电影演员必须启用眯眯眼男女主,不是眯眯眼不要,不是眯眯眼画妆也给画成眯眯眼!恶心的白左接下来会继续用他们掌控的传媒,主流媒体,继续丑化恶心中国人!都恶心到家门口了,还依然有人为白左洗地呢!清华美院模特一律眯眯眼模特,白左的追随者黄左们不一样坚定的认为美是多元化的,眯眯眼的,黑的,胖的也很美吗?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审美,别被伪善的白左提倡的多元化美给污染了!颠覆我们的传统审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宣传他们的左派理念了:比如:黑命贵啊,同性恋变性人要特权啊,男女要同厕啊,无条件接收难民啊,你丢工作也必须坚持环保啊。时刻警惕白左!别让他们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用特洛伊木马的植入形式进入中国,有些东西一旦进来了就不会轻易离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眯眯眼”这个说法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歧视亚洲人,这是一个挺值得细究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以及一些人对形象的刻板认知。简单来说,“眯眯眼”这个词本身用来形容眼睛形状的特征,并没有绝对的褒贬色彩。但问题在于,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带有刻板印象的描绘中,“眯眯眼”被放大、被丑化,甚至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眯眯眼”这个说法,用在我们今天看古代女子画像时,确实是挺形象的。但要说古代画像里的女子“眯眯眼”,这其实是一个咱们现代人根据自己审美习惯产生的解读,里面藏着不少关于古代审美、绘画技法和文化观念的学问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像,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或者写实风.............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主要指明朝在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统治期间,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逐渐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一、政治腐败与君主怠政:朝政瘫痪1.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自1582年起,长期不上.............
  •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主要源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投入、快速扩张和全球领先的成就。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交通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基建网络1. 高速铁路系统 规模与速度:中国高铁.............
  • 回答
    工人阶级被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最革命的阶级”,这一论断源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阶级矛盾的尖锐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释这一观点: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性: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对立1.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由资本家私.............
  • 回答
    PlayStation 5(简称PS5)被称为“土豪的玩具”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高昂的价格、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独占内容的高门槛,以及社会文化对消费符号的认知。以下是具体原因的深入分析: 1. 高昂的硬件成本 (1)主机本身价格昂贵 基础版售价:PS5的标准版在多数地区定价为499美元(约3.............
  • 回答
    “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这一说法源于历史上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长期主导地位。这种比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特权性存在与利益纠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战略以及制度性权力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渊源:门罗主义与“后院”概念的起.............
  • 回答
    关于“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说法,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官方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是源于部分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其作品、人生观及文化精神的解读。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人精神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消逝的感慨,也体现了汪曾祺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说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 回答
    《老友记》(Friends)之所以被誉为经典,绝非偶然。它在播出二十多年后,依然能够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并在流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1. 对准了“青年迷茫与友情共生”的时代痛点,引发广泛共鸣: 定位的精准性: 《老友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
  • 回答
    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常常被批评为具有欺骗性,这并不是说这些理念本身毫无价值,而是指在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下,这些理念的实现往往受到限制,并且可能被用来掩盖或合理化社会不平等。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民主的欺骗性: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鸿沟资本主义框架下的民主,通常强调“形式民主”,即公.............
  •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它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辩证的看待。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连续性强,主体文明从未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并且其历史记录能够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然而,其他文明古国也经历过辉煌的时期,并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只是在某些方面可能经历了.............
  • 回答
    “资产阶级思想必然溶化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这种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指知识分子个人品德或忠诚度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
  • 回答
    《流浪地球》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影片独特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内核:1. 牺牲与奉献的宏大叙事: 对全人类的爱与责任感: 这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浪漫主义体现。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绝境,人类并没有选择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了“带着地球.............
  • 回答
    关于美国死刑成本比终身监禁更高,以及终身监禁成本更低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司法程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和计算方式:为什么说美国死刑成本更高?美国死刑的成本之所以普遍高于终身监禁,主要是因为死刑案件在整个司法程序中需要经历更漫长、更复杂、更耗时、更昂贵的审查和上诉过程。这些额外的成本.............
  • 回答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且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脆弱性以及潜在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更详细地阐述其含义:一、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善恶并存: 人性并非非黑即白。每个人内心都可能同时存在善良、同情、慷慨等积极品质,也存在自私、贪婪、嫉妒、冷.............
  •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