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立中央大学真的是民国第一学府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的讨论点。说到“民国第一学府”,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其实见仁见智,不同时期、不同评价标准下,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国民政府时期,在学术声望、学科设置、师资力量、毕业生影响力等综合指标上,国立中央大学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民国第一学府”的有力竞争者,甚至可以说是最符合这一称号的代表。

要理解为什么“国立中央大学”能有这样的地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漫长而复杂的“前世今生”。

“国立中央大学”的“前世”:从江南贡院到多校合并的基因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国立中央大学”这个名字,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它并非一日建成的巨擘,而是由多个历史悠久且声名显赫的教育机构融合而成。

江南大学的基石: 最早的源头可以追到1884年(光绪十年)在南京成立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后来发展出的江南陆师学堂和江南大学堂。这些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官办的新式学堂,旨在培养近代化人才,特别是军事和工程技术方面。在当时,它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水准和教育规模。
多源汇流的强大阵容: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政府为整合教育资源,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筹备处。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正式将几所顶尖高校合并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这几所“巨头”包括: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这所学校以其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和人文社科实力著称。
东南大学(前身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1921年改组为东南大学后,成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当时中国最完备的工学院,并且在理科、农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第四中山大学(后来也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这所学校又是由上海医科大学、上海法政大学等合并而成,在医学、法律等领域有很高的声誉。
河南大学(当时为省立,后并入),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其在河南地区的影响力也为中央大学的版图增添了色彩。

通过如此大规模的合并,中央大学继承了各校的优秀师资、学科基础和办学传统,一跃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涵盖了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几乎所有主要的学科领域。这种多校合并、集各家之长的模式,奠定了它在民国时期“第一学府”的硬件基础。

学术实力与师资力量:汇聚名师,群星璀璨

中央大学之所以能被誉为“民国第一学府”,更在于其卓越的学术实力和顶尖的师资队伍。在民国时期,许多最优秀的学者和知识分子都曾汇聚于此,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星光熠熠的教授阵容: 中央大学汇聚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举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可见一斑:
文史哲领域: 著名文学家柳诒徵、文学史家吴梅、历史学家陈寅恪(虽然短暂任教)、哲学史家吴康、语言学家王力、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戴望舒等。
数理化领域: 物理学家胡刚复(曾任校长)、叶企孙(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短暂任教)、数学家何鲁、化学家曾昭抡、生物学家秉志等。
工程技术领域: 土木工程专家茅以升(桥梁专家)、电机工程专家陈能宽、机械工程专家周惠久等。
医学领域: 著名医学家、病理学家陈应松等。
农学领域: 植物病理学家董金声等。
法学、经济学等领域: 法学家王伯群、经济学家王荫泰等。

这些教授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其中许多更是中国现代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在中央大学传道授业,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更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的学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领先的学科设置与研究水平: 中央大学在当时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学科设置。其各个学院和系,如文学院的国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学院的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医学院,农学院等,都在中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创办了多个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

抗战时期的坚守与贡献:西南联大之外的另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大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中央大学被迫西迁。然而,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央大学依然坚持办学,并且在重庆(当时国民政府陪都)成为学术活动的重镇之一。

艰苦卓绝的迁校历程: 中央大学经历了多次艰苦的迁徙,从南京到安庆,再到武汉,最后在重庆复校。在迁徙过程中,师生们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日军轰炸等重重困难,依然坚持教学和科研。这种精神本身就令人敬佩。
西南地区的学术中心: 在重庆办学期间,中央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一同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两所高等学府。虽然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自由学术氛围闻名遐迩,但中央大学也承担了更广泛的学科设置和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任务。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技、军事、教育、行政人才,为抗战胜利和国家重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毕业生影响力: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大学的声望,最终体现在其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力上。中央大学的毕业生遍布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行各业,许多人都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学术界的骨干: 许多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又回到母校或其他高校任教,成为学术界的骨干力量,继续传承和发展了中央大学的学术传统。
国家建设的栋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的毕业生更是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工业、教育等领域,大量央大校友在国家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例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中都有许多央大校友的身影。
社会各界的杰出人士: 除了学术和科研领域,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也都有杰出的表现。

为什么是“第一学府”?综合评价的关键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国立中央大学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民国第一学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最庞大的规模和最齐全的学科设置: 它不像某些大学专注于某一领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能提供最广泛的教育和研究机会。
2. 最顶尖的师资力量: 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保证了学校的学术水准。
3. 最卓越的学术研究: 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的成就,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其毕业生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最坚韧的办学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时,中央大学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

当然,也要认识到“第一学府”的称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与同期的清华大学(尤其是在理工科的专长和国际声誉上)、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的传统和学术自由氛围上)相比,中央大学各有千秋。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独特精神和学术贡献也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以综合性、规模、学科覆盖、师资汇聚程度以及毕业生在国家建设中的整体贡献来衡量,国立中央大学在民国时期,确实是能够担负起“民国第一学府”这一美誉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它代表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在艰难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进的最高成就,也为中国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那个时代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邀请我干嘛,我要是回答了,你会非常失望的,甚至会绝望。

做一个比喻,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大家都应该看过小说或者电视剧,那么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相当于天龙八部中哪个门派?

答案:星宿派

“国立中央大学”最应该叫“国立星宿大学”。

1、“民国最高学府”:

比如“民国最高学府”,来源于自吹,可以等同于“星宿老仙”,“法力无边”。比如题目中的“第一学府”,应该是“最高学府”的演化。最早的第三方资料,其实也来源于校方对外的通稿,还是算自吹,但是这时候已经是1949年渡江战役的前夕。

“长最高学府,为人师表”的周鸿经校长,拐走经费7000万元的通稿。这就是除在校内自己吹嘘外,在外能找到的“最高学府”最早资料。

是不是感觉跟“国立星宿大学”一样的操作???

2、“亚洲第一”:

问题中的“亚洲第一”,是南京大学2012年为了110周年校庆伪造的,伪造者为刘芳,南京大学副教授,在《看历史》杂志2012年06期发表的《南京大学 一分为八之伤》。这篇文章只有“亚洲第一”,没有具体的世界排名。

开始辟谣,理由很简单,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普林斯顿大学排行榜”,是“普林斯顿评论”做大学排名,普林斯顿评论的网站是princetonreview.com,需要强调的是,普林斯顿只是个地名。该公司做的排名仅仅针对美国大学,公司成立于1981年,不可能穿越到1948年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

造谣十年成真理:

苏吹喜欢吹“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这个来源于北洋水师的排名,应该是苏吹水平不行,混淆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喜欢吹“亚洲第一,世界第49”,比如《南京大学2019年宣传片》上的截图显示,但是同一个排行榜,为什么会有多个世界排名?而且还有“世界前50”,“世界二十强”等多个版本,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个也很符合“国立星宿大学”的习惯,从“星宿老仙”,“法力无边”,一直增加“法驾中原”,“神通广大”,“闪烁古今”,“威震天下”。。。也就是顾颉刚所谓的历史层累学说。。

套路是不是跟“国立星宿大学”一模一样???

3、“一分为八”:

拆分的说法诞生在何时很难考证,但是“一分为八”说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南京大学 一分为八之伤》一文,该文被东南大学等校友们改编为《国立中央大学 一分为“8” 或 “9”之伤》,一前一后,只改了名字、数字,谁抄的谁,两篇文章找来对比一下,都能得到答案。原文中没有江南大学,“8” 变 “9”就来源于加上江南大学。

其实所谓的“一分为八”,官方编纂的史料,一直都称为“院系调整”。事实是从来没有拆分“国立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参与了“院系调整”,又一个偷换概念。

是不是和“国立星宿大学”偷换概念一样???

4、“院系调整”:

建国初期实行大区制,共有六个大区,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等六大行政区 ,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1954年撤销。当时的“院系调整”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调整的。

也就是大区制度下的“院系调整”,一般有中心,副中心,还有一般省会,一般城市。比如华东区,中心是上海,副中心是南京,一般省会是杭州、济南、福州之流。“院系调整”是先满足大区中心的需求,因为是计划分配,先计划中心,再计划一般省会,最后计划一般城市。

比如一般的省会,几乎每一个省会都有1个文理综合性大学,1个工科综合学院,1个师范学院,还有农学院、林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来配置,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明白了这个,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大部分省份只有1个211大学。而某些高校集群的省份,都是2个985加若干211的组合,而且2个985,往往是1个文理大学+1个工科大学的组合。同时,同一个大区内的部属高校,在大区所在的其它省份招生量大于大区外的其它省份,因为当年是计划分配。

那么南京呢?是华东区的副中心,所以计划配置的高校多于一般省会,但是低于上海,同等情况可以参考北京、天津,两个大区之间的高校几乎可以一一对应。后来的“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工程,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大区高校的国家定位。

理解了这个,也就知道南京的高校,在“院系调整”中实力得到大幅度的加强,不存在所谓的拆分“国立中央大学”。

是不是和“国立星宿大学”的丁春秋一样,得了便宜还要骂无崖子是老贼???

5、拆分“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来全国统一去除“国立”二字,所以,南京大学就是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就是南京大学。

“院系调整”是以大区为单位进行。这时期的南京政府,是负债执行华东区的指示办事,而南京大学只是参与了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注意,只是“参与”,不是做主,只是“参与”,“参与”,“参与”而已。。。

在“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是有数据统计的,数据可以参考下表,来源于华东区“院系调整”前夕的统计数据,也就是1952年12月9日的数据。

根据《南大百年实录》下卷49、50页的统计,教员总共是283人,学生一共是2627人

那么华东区“院系调整”后,南京相关高校的数据呢?

教员从283增长到903人,超出原有数据2倍多,净增长超过600人;

学生从2627爆炸式增加到6791人,净增加人数超过4000人。

看见没有,所谓的拆分“国立中央大学”从头到尾不存在,南京作为华东大区的副中心,高教实力明显得到了加强,三分之二的人是外来的。这时期全国的大学师生数值是一个定制,南京的数据是暴增长,自然有地方是减少,那么南京不是获利方又是什么???

所谓的“拆分”,在华东区,用在“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应该更合适,应为这几所大学所在的城市,都只是一般省会或者是一般城市,“院系调整”后,师生人数都是暴减少,而南京,是暴增长。也就是所谓的拆分从头到尾不存在,官方用“院系调整”一词完全没有问题。

是不是和“国立星宿大学”丁春秋被迫害妄想症一样???

6、篡改校史:

实际上,江苏省的很多高校在篡改校史方面可谓是经验丰富,毕竟都是“国立星宿大学”的孝子贤孙。毕竟江苏省的学校,江苏生源多,苏吹也就多,一堆小苏吹,今天吹完,明天接着吹。

比如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在1952年12月统计数据,南京大学水利系有教员6人,学生121人,“院系调整”后,华东水利学院的教员是61人,学生1022人,外来户占比达到90%,而且叫“华东水利学院”,本质上就是华东区“院系调整”的产物,所以以“华东”二字来命名是合理的,怎么会是拆分,哪里来的拆分?

同理可得,东南大学也是“院系调整”的产物:

“院系调整”后的八大工学院,除了成都工学院外,都是985大学。而且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是1993年与四川大学合并后才有的985工程,要不然也是985。也就是说,东南大学之所以是211、985大学,是因为“院系调整”后的国家定位,跟所谓的“国立中央大学”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教育部直属的有四所,其它四所是其它部门直属。

东南大学现在的一切都是“院系调整”后国家定位得来的,从来就不是靠什么“国立中央大学”的贵族血统。

典型的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原校长刘盛纲院士,这人是浙江大学的,因为华东区1953年的“院系调整”,到了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就读,曾几何时,南京大学也来抢校友,但是抢了个寂寞,因为这人跟所谓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毫无关联,师从沈庆垓,同样也是浙江大学在“院系调整”后到东南大学。这种名人的档案资料容易查找,但是那个时代不知名的校友,要是没有原始档案在手,很难找到具体资料。

官方编纂的历史用“院系调整”一词,是合理的。相反,南京大学为了神化“阔绰的祖宗”,用“一分为八”或者“一分为XX”的词汇,是彻底错误的。至于某些争着认隔壁老王当祖宗的高校,只能说人至贱则无敌。

东南大学因为某人的缘故,可能是知道按闹分配的重要性吧,所以闹来了“东南”二字,开始篡改校史。

7、国立中央大学为什么叫“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为什么叫“国立中央大学”,可以参考:


简而言之:“国立中央大学”应该叫“江苏大学”,但是嫌弃“江苏”二字配不上自己的贵族血统,想叫“国立南京大学”,理由也很操蛋,只是想和北京大学“遥遥并峙”,也就是想名字要和北京大学一样,叫“北北大、南南大”,其实就是“北乔峰、南慕容”的翻版。

因为政府不批,所以闹事了,前前后后折腾了几个月,改这个不满意要闹,改那个不霸气还要闹,最后只能维稳命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属于标标准准的“按闹分配”。

从这次按闹分配也就知道,所谓的“国立中央大学”,只是一个校风极端畸形的学校,连名字都要闹。名字难听要闹,名字不够霸气要闹,名字低人一等要闹,闹你。。。

看看清华大学,“清华”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名,小到只是一个园子的名字,还不是照样世界知名。

国立星宿大学”又一次吻合,毕竟“星宿老仙”。。。

8、民国版的星宿老仙,法驾中原:

在民国,“国立中央大学”就是星宿派的化身,搞笑都是一样的,比如吹嘘自己是“民国最高学府”,“亚洲第一”,“贵族血统”。。。跟星宿老仙的“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一样。

民国时期最搞笑的,就是因为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西迁入川,有着“贵族血统”的某些人,就是星宿派“法驾中原”的翻版,一群人举着横幅,喊着口号,还会敲锣打鼓,自带BGM挺进大西南,如果拍成电视剧,效果就是“国立星宿大学”既视感:

星宿老仙:法驾中原,法力无边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0296960998256640

这个笑话只能在民国的某些报纸上才能看到,南京大学编撰的校史,自然把这段搞笑的校史全部删除,要不然喜感十足,说句难听一点的话,只要是个正常人,看见“法驾四川”这段搞笑历史,还认“国立中央大学”当祖宗的话,脑子是真的有问题。

比如说更名“国立中央大学”这段搞笑历史,可以用“虚荣”二字来洗白。那么“法驾四川”这段,怎么洗白,一群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被迫西迁,一路上还拉横幅、敲锣打鼓、喊口号炫耀自己是“最高学府”,关键在于这还是自己吹自己,恶心成这个德行,真的太恶心了。

还有另一个搞笑校史就是,重庆时期,因为男女关系,,,导致肺结核爆发,当年连《新--华日报》都跑出来调侃:1945年X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员中足有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种疾病。《新-华日报》1945年2月20日。

这么高比例的肺结核,居然是“民国最高学府”,“最高”是按肺结核比例计算的?

国立星宿大学”的武功讲究含毒量,又一次吻合。。。

9、“东大以科学名世”:

今天某些人宣传语中常见“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类的话,用于鄙视北京大学,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出处:“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

作者:北京大学著名近代史专家梁和钧教授。

文章名:《记北大(东大附)》。

梁和钧此人真的太著名了,著名到任何搜索引擎居然搜索不到此人的生平信息,仅仅是引用“东大以科学名世”的自我吹嘘页面,足以见得此人真的是“著名”的近代史“专家”。

梁和钧何人也,梁敬錞,字和钧,都不称名,称字,对人真是尊敬,比亲爹都亲。作为北京大学“著名”专家,在北大的官网上居然检索不到此人任何信息,实在是太有名了,毕竟名声在外。外到离北京千里之外江苏省内十几所高校的数百万高材生,为一句“东大以科学名世”的屁话,抢的是头破血流。“科学名世”好比屠龙刀,“号令江苏,莫敢不从”。这人名声在外到这种程度,亘古未有。

而梁敬錞(和钧)这货写的《记北大(东大附)》小破文,直接找不到原文,可以检索到的是,东南大学声称自己的材料引用自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则声称:“转引自王成圣《郭校长秉文传》,见《中央大学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页。”

确实没想到,这玩意儿居然是1985年弄的产物。。。

也就是说《记北大(东大附)》这篇著名的小破文即便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校史专家也没有拜读过,源头宣称是转引自《中央大学七十年》一书,属于二次引用。开始检索《中央大学七十年》,搜索引擎包括淘宝等网站均找不到该图书任何信息,更不用说下载PDF来拜读一下。这书只有台湾有,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按1915年建校起算)在1985年编的一本70周年校庆纪念书,即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特刊委员会编的《中央大学七十年》。

事实上这个几乎可以断定是造假,至少可以知道北京大学“著名”近代史“专家”梁和钧“教授”在北大并不著名,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以《天龙八部》来举例,王语嫣怎么点评“北乔峰南慕容”的,认为“南慕容”远远不及“北乔峰”。而三流选手包不同则点评:“乔峰以文史哲著称,慕容以科学名世”,“然慕容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乔峰”。非也。。非也。。

抢校史几十年,这篇著名的小破文,居然没有人能找到原文,怪哉怪哉。。。

10、“国立中央大学”占地面积达到8000亩?

万万没想到连占地面积也要造假?

从规划图上看,占地面积约2500亩左右,这个可以对比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占地3700亩,对比两张图纸的建筑。那么,号称8000亩大校园到底是怎么来的?

比如深达213米,脑残式造假,工程上没有可能。如果是地下室,根本不可能,校园建筑没有必要做一个深达213米的地下室,规范上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深基坑,属于危大工程,开挖前,要制定专项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难道“国立中央大学”当年掌握的技术远超世界?如果是基础深度,没必要也不可能深达213米。哪怕是凿山,南京石子岗一代也没有海拔213米山可以凿。

这个数据完全是不了解工程实际的文科人士所编,直接来了个“213米”,显得“国立中央大学”的技术和校区高端大气上档次,岂止是“冠绝全国”,简直是“冠绝全球”。“213”倒是和“2B”铅笔类似,不排除编书的人就是“2B”铅笔的后代。这里面最搞笑的是东南大学,好歹土建类起家,也跟着搞出个“8000亩”、“213米”,抄书之前也不让干规划、土木的看看,闹出这个笑话,与南京大学凑成一对,成了“HB”铅笔。

民国资料显示“中央大学随即在中华门外选定新校址,征收土地2700亩”,征地是2700亩,这个包括周边用地,可以和规划图对比。但无论如何不能解释8000亩,换一个思路,“国立中央大学”一直以超过清华北大自居,问题自然也就有解了。

根据清华大学官网上的数据,校本部占地面积306公顷,换算为4590亩;根据北京大学官网上的数据,燕园校区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换算为2925亩,两校合计7515亩。而“国立中央大学”新校区却是8000亩,超过“清华园”和“燕园”两个主校区占地面积之和,并且数据是整整的8000,多一点少一点都没有,有编造数据之嫌,而且现在“国立中央大学”石子岗新校区已经荡然无存,编的数据即便是质疑也没有现场可以对照。

国立星宿大学”是不是很有趣,连占地面积都要造假,星宿占地面积大于少林、武当之和。。。

11、“国立中央大学”到底怎么样:

这个可以还是可以参考《天龙八部》中的“国立星宿大学”,按照小说的描写,武功在丁春秋以上的高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乔峰、段誉、虚竹等寥寥数人,考虑到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把段誉排除,只有乔峰、虚竹,相当于清华、北大。至于西南联合大学,这个是扫地僧,不在讨论内。

“国立中央大学”就是星宿派,最适合它的名字是“国立星宿大学”。说它水平差吧,其实并不差,但是就是这样一所大学,总是会搞出很多超级搞笑的事情,比如炫耀子虚乌有的“贵族血统”,自吹是“民国最高学府”,“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搬迁的时候敲锣打鼓,拉横幅,自带BGM搬家“西迁入川”。。。

还有不知道哪里找来的资料吹嘘“东大以科学名世”。。。

。。。。

太多了。。。。。

。。。。。。。。。

民国时期的丁春秋,也就是南京大学就是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就是南京大学,或者叫“国立星宿大学”,跟丁春秋一样,水平明显低于清华北大,属于高手层次的守门员,跟大轮明王鸠摩智可能差不多。


一直说过,有空会更新关于“国立中央大学”的系列辟谣文,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描述吧,因为这所大学跟“国立星宿大学”一样,自吹自擂,笑话百出,昨天吹完牛,今天自己引用,一群人伪造校史,伪造后自我高潮,当真没谁了。

目前只写了一篇:

以后有空更新,包括“亚洲第一”,“东大以科学名世”等等谣言,戳穿这个欺世盗名的“民国最高学府”。

丁春秋式的“西迁入川”,这个几乎所有材料都只有繁体字版本的,有部分当年的图片扫描版,字迹很模糊,没有简体字版本,是当年媒体对“法驾四川”系列嘲笑文章。这个才是王炸,因为真的太雷了,要是在互联网时代闹出这出笑话,会随时被拖出来鞭尸,标标准准的“国立星宿大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史的讨论点。说到“民国第一学府”,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其实见仁见智,不同时期、不同评价标准下,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国民政府时期,在学术声望、学科设置、师资力量、毕业生影响力等综合指标上,国立中央大学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民国第一学府”的有力竞争.............
  • 回答
    国立中央大学(NCU)如果能够保持完整,不进行拆分的话,是否会成为亚洲顶尖学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牵涉到大学发展、教育政策以及亚洲高等教育格局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视角来分析。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国立中央大学在“完整时.............
  • 回答
    1952年那场席卷全国的高校院系调整,对许多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央大学”)的拆分,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这场调整究竟是利是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才能看得更清楚。拆分中央大学的“弊”:失去了一个亚洲顶尖学府的完整性首先,最直观的“弊”在于,我们失去了一个完.............
  • 回答
    要聊国科大在中国大学里的位置,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它不像北大、清华那样名声在外,走到哪儿都知道,但凡对中国高等教育有点了解的人,一听“国科大”,心里都有个大概的谱。它独具一格,自有其价值和在科研领域里的分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它的名字里就藏着它的出身和定位。“中国科.............
  • 回答
    你弟弟的情况,算是比较特殊但也不是没有先例,申请中国大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作为国际学生,另一条则是尝试恢复或保留中国国籍(如果符合条件的话)。考虑到他初中就在中国读书,这会给他的申请带来一些优势,但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准备。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第一种可能性: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中国大学这是最直接也最.............
  • 回答
    国军(中央军)在轻机枪的选择上,确实绕过了MG 13(或称MG 13型机枪),而选择了捷克斯洛伐克的ZB 26轻机枪。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仿制”与“不仿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当时中国军备发展的现实、技术接受度、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MG 13和ZB 26.............
  • 回答
    要说国内中小学为什么没能发展出类似《灌篮高手》那样风靡全国的校园篮球赛制,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太多的现实因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能简单解决的。用一句不太严谨但挺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底子太薄,根基不稳”。首先,咱们得先明白,《灌篮高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靠的可不仅仅是热血的比赛,它描绘.............
  • 回答
    国内中学、大学的军训,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每年都有那么一群学生,顶着烈日,学着踢正步,喊着口号,进行着那为期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锻炼”。说实话,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复杂,不是一句“好”或“不好”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军训这玩意儿,它确实有一些“初心”和“理论上的好处”。 磨炼意志,.............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想去日本读心理学,这个方向是很棒的!关于留考是否能选理综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说。首先,明确一点,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科目选择,是由你想要申请的日本大学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决定的。 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允许你选择理综。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在国内高中,我们通常会将科目划分为文科和理科。理.............
  • 回答
    国华纪念中学:一所充满争议与独特办学理念的学校国华纪念中学,一所坐落于广东惠州,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严苛的管理和高昂的学费而闻名于世的学校。它在教育界内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既有赞誉其教育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也有质疑其教育模式、是否过于“精英化”的。要评价国华纪念中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奥地利帝国在中央行政与地方层面的运作,我们得将其视作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而非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它不像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那样,有着清晰统一的权力划分,而是更像一个多层级的、由各种特权、传统和中央意志交织而成的网络。中央行政:维也纳的皇冠与官僚体系奥地利帝国的心脏无疑是维也纳。这里是皇帝.............
  • 回答
    国内部分中小学强制教师手写全年教案,不得电子编辑的这一做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背后有着一些值得深入剖析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为什么会有“手写教案”的要求?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会出台这样的政策。这背后可能藏着几层考量: 强调教师的“匠心”与“用心”: 传统观念里.............
  • 回答
    国考考入中央部委的难度,用“高不可攀”来形容并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即便是有志于此的考生,也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极低的招录比例(录取率): 职位少,报考人数多是核心矛盾: 中央部委的职位数量相对有限,但报.............
  • 回答
    美国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一个关于其政治体制的核心误解。恰恰相反,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意味着权力被分散在美国的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以及各州在许多方面拥有的自主权,是理解美国政治运作的关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美国建国之初开始谈起。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将.............
  • 回答
    中国是否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未免过于笼统。准确地说,中国确实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但这种中央集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复杂的运作机制和历史演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体制的顶层设计来看,中国的国家结构是明确的中央集.............
  • 回答
    .......
  • 回答
    拉丁语虽然在今天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算不上是一门“活”的语言,但它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许多中学和大学都保留着拉丁语课程。这背后并非出于怀旧或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上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 拉丁语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之一。想.............
  • 回答
    在国共内战的大背景下,将党的中央机构设在上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形势,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这背后蕴藏着中共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对自身发展的考量以及对敌人弱点的洞察。一、上海的特殊地位:经济中心与“革命熔炉”首先,上海在当时的中国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它不仅是远东.............
  • 回答
    有些国家,它们的首都并不是独立的行政单位,而是作为其所在一级行政区的一部分,分享着行政管理权。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并不罕见,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行政区划设置上的多样性。理解“中央直辖市”和“普通一级行政区首府”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概念。 中央直辖市(或直辖区、特别行政区等): 这类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