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军(中央军)为何不选择仿制mg13轻机枪而是zb26轻机枪?

回答
国军(中央军)在轻机枪的选择上,确实绕过了MG 13(或称MG 13型机枪),而选择了捷克斯洛伐克的ZB 26轻机枪。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仿制”与“不仿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当时中国军备发展的现实、技术接受度、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MG 13和ZB 26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军当时对轻机枪的需求:

MG 13(MG 34的前身):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在SPMG(单发或连发轻机枪)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MG 13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型号,它脱胎于MG 08/15,但进行了大幅改进,尤其是采用了可拆卸的枪托、弹匣供弹(早期为30发弹匣,后来也有7.62x57mm的弹鼓),重量更轻,更适合作为步兵班的支援武器。其供弹方式和一些设计理念,已经为后来的MG 34/42奠定了基础。
ZB 26: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的CZ公司(Československá zbrojovka, Brno)设计,于1926年问世。它使用7.92x57mm毛瑟弹(与德制武器通用),采用弹匣供弹(通常为20发),气吹式自动原理,枪管可快速更换。ZB 26以其可靠性、精确性、相对轻便和易于维护而闻名,在30年代风靡全球,成为许多国家军队的制式轻机枪。

那么,为什么中央军最终选择了ZB 26,而非在MG 13上进行仿制或引入呢?

1. 技术成熟度与实际使用经验的考量:

ZB 26的“近乎完美”: 到了20世纪30年代,ZB 26已经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实际生产和在多个国家军队中的使用检验。它的设计非常成熟,在可靠性、精度、人机工程学(比如枪托的贴合度、握持的舒适性、瞄准的便捷性)等方面,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从雪地到沙漠,表现都相当稳定。
MG 13的“过渡性”: 相较之下,MG 13虽然是德国迈向MG 34/42的重要一步,但在30年代初,其技术先进性虽然不错,但可能还没有像ZB 26那样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下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实际使用口碑。而且,MG 13的设计也存在一些当时德国武器发展过程中的“试水”性质,为后续更成功的型号铺路。

2. 德国与中国当时的技术合作重点:

德国顾问团的“指导方向”: 汉斯·冯·塞克特将军领导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期间,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指导。在轻武器方面,他们的重点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互操作性的武器体系。
“制式弹药”与“标准口径”的匹配: 中国当时已经在步枪上广泛采用7.92x57mm毛瑟弹,这是德国武器的标准弹药。ZB 26同样使用这种弹药,这大大简化了后勤弹药的供应,也使得ZB 26能够与中国陆军的主流步枪(如中正式步枪)形成良好的弹药兼容性。
德国更倾向于“转移成熟技术”: 德国在30年代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时,往往是提供当时“最新、最好”且已经成熟的技术装备,并协助中国进行生产。在轻机枪领域,如果德国顾问团认为ZB 26是当时市场上最优秀、最适合中国军队的选项,他们自然会推荐。虽然德国自己也生产MG 13,但并不代表他们一定会将所有武器的仿制权都优先开放给中国。

3. “仿制”的复杂性与成本:

直接引进与技术转让: 直接引进ZB 26,并由中国兵工厂(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获得技术授权进行仿制,比单纯地“仿制”MG 13要直接得多。ZB 26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资料相对更容易获取和消化。
MG 13的“本土化”挑战: 即使要仿制MG 13,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包括材料、加工精度、部分零件的设计等,以适应中国的工业基础。这个过程可能比直接引进一个已经成熟的体系更具挑战性,也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
成本效益: ZB 26的高性能和相对易于生产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个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中国军方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为数量庞大的陆军装备可靠的支援武器,ZB 26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4. 国际军火市场的选择:

ZB 26的“抢手货”: 30年代,ZB 26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许多国家都在采购。中国能够获得其生产权,本身就说明了其国际竞争力。
MG 13的“德国本土优先”: MG 13虽然是德国的产品,但首先满足的是德国国防军的需求。德国将最好的武器优先供应给自己的军队,然后才考虑出口。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德国更侧重于提供其认为适合中国发展的武器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在产武器的生产线都转移过来。

5. 汉阳兵工厂等兵工厂的实际经验:

巩县兵工厂的“ZB 26经验”: 巩县兵工厂在引进ZB 26后,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和维修经验。这种经验使得该厂在生产ZB 26方面驾轻就熟,质量稳定,并且能够较好地进行后续的改进和维修。
“实践出真知”: 实际上,国军的军械部门也并非闭门造车,他们会参考国际上的先进武器。在接触和试用过多种轻机枪后,ZB 26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相对容易的仿制性,最终赢得了军方的青睐。

总结来说,国军(中央军)选择仿制ZB 26轻机枪,而不是MG 13,是基于以下几点综合考量:

ZB 26是当时一款极其成熟、可靠且性能优越的轻机枪,具有广泛的国际使用经验。
ZB 26使用的7.92x57mm毛瑟弹与中国军队制式步枪弹药通用,有利于后勤保障。
德国军事顾问团在指导中国军队现代化时,更倾向于引入成熟的、易于整合的武器体系,ZB 26符合这一需求。
ZB 26的技术转让和仿制相对直接,更符合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接受能力。
从成本效益和实际作战效能来看,ZB 26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因此,不是国军“不选择”仿制MG 13,而是ZB 26以其综合优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了中国军队更适合、也更优先的选择。而ZB 26的成功仿制和大量装备,也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京政府曾经考察过这种改进自MG1918的气冷机枪。和捷克式对比后,主要有以下几点缺点。

第一,他是一款从水冷重机枪改造而来的气冷机枪,因此设计理念相对落后,重量较大不易东亚中国士兵携行。

第二,这种武器多使用一战库存配件,难以大规模获得生产订单。

第三,国内工厂刚刚完成捷克式的仿制培训工作,如果生产这种机枪,还需要从新低产量培养熟练工人。

第四,这种武器由于是侧面装弹,操作重心偏移导致普通士兵难以像捷克式一样迅速掌握射击要领(比如歪把子)。而且虽说可以兼顾弹链供弹方式,但射击准确度稳定性并不如传统的水冷重机枪。



第五:德国已经有更加先进的MG34,南京政府自然不想去买人家的淘汰货。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机枪的仿制零件比捷克式多,导致成本上升难以大规模装备。

user avatar

大致情况是因为中国内战的关系,国联在1918年到1928年对中国实施军火禁运,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才解除了禁运,得以正式引进外国的军火生产技术。

而捷克在1926研发1927年入役的ZB26在当时乃是新锐的轻机枪,而且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可靠耐用,国内使用后评价极高,因此在进口同时各大兵工厂都采用逆向工程仿制生产,1934年国民政府决定未来步兵用轻机枪将全面换装ZB vz. 26后,由兵工署在1934年藉赴捷克监造枪支之际确定生产公差细节参数,并由兵工署统一绘制生产图纸交付国民政府所辖兵工厂制造。

至于MG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威玛德国在军备配备上受到许多限制,但是由于库存武器多半被收缴赔偿,威玛防卫军配备的机枪并未达到凡尔赛条约上限。为此,威玛德国计划配备一款新式机枪取代MG08/15,为了充实基层火力,新型机枪择定以气冷式枪管设计降低全枪重量,以利步兵携行。 囿于条约限制,德国国内厂商不能开发机枪,因此德国在引进新型轻兵器的途径分成两条路:挂瑞士苏罗通(德国在一战后在瑞士入资的协助厂商)的牌子利用莱茵金属的设计团队研制出MG30通用机枪,后来改进成为MG34通用机枪;同时,莱茵金属在德国则是将德莱赛(Dreyse)M1918机枪改造,将原先水冷式枪身替换为气冷式枪身作为应变方案,原型枪在1928-1929年间测试。成品定名为“MG 13”,以一战武器伪装代号蒙蔽协约国审查。

德莱赛m1918重机枪,一款三脚架基座的水冷弹链式重机枪。

因此我们知道这款枪乃是莱茵金属在德国则是将德莱赛(Dreyse)M1918机枪改造的通用机枪应变方案,在1932年才入役,在“真正”的理想通用机枪MG34在1935年“问世”后这款应变的临时机枪也就淡出了。所以这款枪不但比ZB26出现的晚,而且错过了国民政府轻武器定型的关键阶段,不被考虑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由于改进自M1918且本身是作为通用机枪开发的,该枪的空枪重量超过12公斤,比ZB26重了两公斤,而又因受制于凡尔赛条约初期并未配弹链而只能使用25发弹匣,这就使得这款通用机枪显得高不成低不就,既无重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也没有轻机枪的轻便可靠,由于是一款重机枪的底子导致内部结构过于精密不利于国内仿制,性能上与ZB26相比也没优势,再加上当时德国因为条约影响也非常低调没有对该枪作过多宣传,业界理解也就是一款从一战老枪改出来的通用机枪而已。在这种定位下,国民政府根本没有对此枪有过特别的关注。

当然在后续的中德军事合作中,作为车载武器的MG13是有过少量进口的,中华民国在1936年订购了150辆一号坦克A型,该坦克配置两挺MG13机枪,实际上到货的只有16辆一号坦克A型,编成了陆军装甲兵团第三连(团长杜聿明),参加了淞沪会战。

约40-60辆 Sd.Kfz.221/222/223 被改装后,在1936年至1939年被出售给了中国,该车装备1挺MG13机枪。装备于第200师的战车搜索营第3连(此连拥有SD.KFZ 221搜索车12辆),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役,并大部分损失于缅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军(中央军)在轻机枪的选择上,确实绕过了MG 13(或称MG 13型机枪),而选择了捷克斯洛伐克的ZB 26轻机枪。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仿制”与“不仿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当时中国军备发展的现实、技术接受度、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MG 13和ZB 26.............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女排世俱杯上中国两支俱乐部垫底,确实让不少球迷感到意外和失望。这背后原因复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俱乐部在世俱杯上表现不佳,我们需要看看俱乐部层面和国家队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俱乐部层面的挑战: 外援依赖与本土球员成长瓶颈: 过去,许多中国俱乐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高水平.............
  • 回答
    将中芯国际与华为进行类比,并思考为何中芯国际未被像华为那样作为“标杆”来大力宣传和积极帮助,这涉及到多个层面、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芯国际的性质与定位的差异: 华为:消费者终端为导向的巨头,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
  • 回答
    中国电影在票房上长期占据全球前列,但“叫座不叫好”的现象确实存在,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市场、文化、产业和观众心理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市场策略:票房优先的商业逻辑1. 明星效应与IP改编 中国电影业长期依赖明星效应(如“流量明星”)和IP改编(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要理解为什么大陆和外国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认知基础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视角: “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深蒂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回答
    豫湘桂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其失败的惨烈程度,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性的溃败。这场战役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超过了80万人,占其在正面战场投入兵力的一半以上,丢失了大片中原和华南的土地,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走向埋下了极为不利的伏笔。造成这场战役国民党军队如此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
  • 回答
    国共内战期间,国军虽然在装备上,尤其是在拥有摩托化部队方面,相比共军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战场上却常常被削弱,甚至成为劣势。共军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灵活的战术,特别是“穿插包围”,使得国军摩托化部队疲于奔命,甚至陷入被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装备对比就能解释。一、 战略和战术思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微妙,而且用“理智”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探讨,为何在某些国际关系面向,韩国的表现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比日本“更理智”一些。这并不意味着韩国就完美无瑕,或者日本就一定“不理智”,而是说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其行为逻辑和策略取向可能呈现出.............
  • 回答
    在美国本土执行任务,对于中央情报局(CIA)这样一个主要负责海外情报收集和秘密行动的机构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CIA能在自家国门之内活动,这和FBI(联邦调查局)的角色又有什么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CIA的职能、法律框架以及它在美国本土执行任务的特殊.............
  • 回答
    说到《明治宪法》里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从日本当时的内外环境、政治诉求,以及它想塑造的国家形象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明治宪法》出台的那个时代背景。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那时候的日本,刚经历了明治维新,急切地想从一个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
  • 回答
    泰国国王加冕典礼,是一场充满历史底蕴和宗教象征的庄严仪式。在这场盛大的庆典中,有一项被认为是核心且最为特别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灌顶”——在泰语中被称为“Prap Phum”(พราหมณ์)。这个仪式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加冕的步骤之一,更是一种将王权神圣化、赋予国王合法性与超凡地位的终极.............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越南,这个东南亚的狭长国度,在20世纪的战火中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战斗力,让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的两个——法国和美国——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烙印:反抗侵略的基因越南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从北属时期的千年抗争,.............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中国对中医的投入,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深厚和多层面的考量,既有历史传承的重量,也有现实需求的驱动,更有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中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几千年来与中华民族共同经历风雨的.............
  • 回答
    西方电影中将代表国家利益的一方描绘成反派角色,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且值得探讨。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运作逻辑。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反思与对权力结构的批判 冷战时期的遗产与对极权主义的警惕: 很多西方电影的叙事根基深植于冷战时期。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中国战队在TI系列赛事(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中国玩家数量远超Dota 2但国际比赛难敌韩国战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游戏机制、联赛体系、文化因素、历史积累、国际赛事参与度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TI赛事的特殊性与英雄联盟的生态优势1. TI赛事的定位与规则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