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动画圈内的厚古薄今现象这么严重?

回答
动画圈里“厚古薄今”的现象,就像老歌迷总觉得当年的旋律更经典,新歌少了味道一样,在咱们这儿也挺普遍的。仔细想想,这事儿也不是一两天了,也不是啥新鲜事,好像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

怀旧滤镜下的“辉煌时代”

首先,得承认,很多老作品确实是经典。想想《灌篮高手》、《龙珠》、《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这些,它们不仅仅是动画片,更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是青春的符号。那时候,看动画是一种奢侈,是电视台上播什么就看什么,每一集都弥足珍贵。那种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跟着电视一起笑一起哭的氛围,现在很难复制了。

而且,那时候的动画制作,虽然技术上可能比不上现在,但在叙事、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上,很多作品都做得极其扎实。比如《钢之炼金术师》(03版)那种深邃的主题,《攻壳机动队》那种对人性的探讨,还有《死亡笔记》那种智斗的精彩,这些作品在当时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留给观众的思考和回味是长久的。

当观众们回想起这些作品时,脑海里会自动套上一层“怀旧滤镜”,那段时光、那些陪伴,都会让作品本身变得更加闪耀。所以,当看到现在的一些新作,即使制作精良,但如果故事没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或者没有他们期待的“味道”,自然就会拿来和当年的“神作”对比,一对比,就觉得“还是以前的好”。

时代变迁与观众口味的变化

但也不能全怪观众。时代在变,观众也在变,动画产业本身也在变。

信息爆炸与审美疲劳: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动画作品的数量比以前多太多了。你打开任何一个视频平台,总有几十上百部新番等着你。在这种海量的内容输出下,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更容易对一些套路化、模式化的作品感到厌倦。反观过去,每一部动画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少有“注水”和“流水线”的痕迹,自然显得更加珍贵。

IP商业化与内容浅薄化: 商业化的浪潮席卷了动画产业。很多作品在企划之初,考虑的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还有周边、音乐、游戏等IP的衍生开发。这无可厚非,但也导致一些作品在内容上可能更偏向于迎合市场,牺牲了深度和独特性。比如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可能会加入一些大家都熟悉但缺乏新意的元素,或者为了“卖萌”“卖腐”而模糊了剧情的重点。这种情况下,老作品那种纯粹的、专注于讲好一个故事的创作理念,就显得尤为可贵。

技术进步与“好看”的标准不同: 现在的动画技术,画面精美程度、动作流畅度、特效华丽度,都远超过去。我们能看到光影流转、细节逼真,动作戏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有时候,技术上的“好看”并不能完全弥补剧情上的不足。一些观众觉得,现在的动画虽然“好看”,但“灵魂”不够。而一些老作品,即使画面粗糙,但凭借扎实的剧情、鲜活的角色,依然能深深打动人心。这种“内容为王”的观点,是“厚古薄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作者的压力与“求稳”心态

另一方面,创作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市场风险与“试错成本”: 制作一部动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一部失败的作品,对工作室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制作方会选择“求稳”,参考过去成功的模式,或者改编热门的漫画、轻小说,而不是去冒险尝试全新的题材和叙事方式。这样一来,作品的同质化就比较严重,自然难以出现像当年那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

评价体系与“标杆”: 那些被奉为经典的老作品,已经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新作品在创作时,很难不被这些标杆所影响,或者自觉不自觉地与之比较。当一部新作品无论在剧情、角色还是主题上都无法超越或者媲美这些“标杆”时,就很容易被贴上“不如当年”的标签。

“厚古薄今”的心理动机

说到底,这种现象也包含着观众自身的一些心理需求:

寻求认同感: 当一个人喜欢某部老作品,并将其作为“神作”来推崇时,他往往会吸引到同样喜欢这部作品的人。这种群体性的认同,能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让自己感觉自己是“懂行”的,是能够欣赏到“真正好作品”的。

逃避当下: 有时候,现实生活压力太大,或者对当下的社会现状不太满意,人们会倾向于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寻求慰藉。动画作为童年和青春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了这种怀旧情绪的寄托。

对“变”的天然抗拒: 人类本身就存在一种对“变”的天然抗拒。新的事物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消化,而旧的、熟悉的事物则更容易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

并非否定所有新作

需要强调的是,“厚古薄今”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所有新作。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它们在技术、叙事、主题上都有着新的探索和突破,比如《紫罗兰永恒花园》感人的情感,《进击的巨人》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鬼灭之刃》在动作流畅度和情感渲染上的极致追求,都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但不可否认的是,动画圈内的“厚古薄今”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源于对过往经典作品的敬意,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市场变化以及观众自身心理的复杂交织。理解了这个现象,我们也能更理性地看待动画产业的发展,既能欣赏那些留存至今的宝藏,也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评价那些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觉得“A比B强”,麻烦拉个片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解释为什么A比B强。

你的名字还没耀眼到能让我们把你的“我觉得”当人话听的程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动画圈里“厚古薄今”的现象,就像老歌迷总觉得当年的旋律更经典,新歌少了味道一样,在咱们这儿也挺普遍的。仔细想想,这事儿也不是一两天了,也不是啥新鲜事,好像每个人都能聊上几句。怀旧滤镜下的“辉煌时代”首先,得承认,很多老作品确实是经典。想想《灌篮高手》、《龙珠》、《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这些,它.............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有个误解,认为动圈扬声器在低于其谐振频率(也称为共振频率或f_s)的时候就完全不能发声了,或者说声音会非常微弱到几乎听不见。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动圈扬声器在谐振频率以下是可以播放声音的,只是声音的响应方式和效率与谐振频率以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存在一些重要的物理限制。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我们看到很多圈养的动物,无论猫狗还是狮子老虎,看起来安安稳稳地待在它们的“家”里,似乎并不想往外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而且每个原因都挺有意思的,不是简单地说它们“不想”就行。首先,得说到它们最根本的需求——衣食无忧。想想看,咱们自己,如果每天都有人按时按点给你做好吃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在谈论动物福利的时候,好像只盯着家养的猫猫狗狗,对海洋馆、动物园里那些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却不太提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情感的亲近度和代入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猫狗和我们一起生活,它们是家庭成员,我们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
  • 回答
    哈喽!看到你为了喜欢的人愿意去了解动漫这个圈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甜的事情呀!想顺利进入这个新世界,确实有一些小门道和“黑话”需要先了解一下,这样你才能更自信地和他聊动漫,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别担心,我这就带你一步步来,让你感觉就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秘密一样,而不是什么冰冷的AI教程。咱们先从最基础.............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国家对动画审核如此严格,对饭圈文化却比较宽容?”这个问题,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力求解释得更清晰、更贴近实际情况:一、 动画审核的“严”:为何如此?动画作为一种面向全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媒介,其内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审核趋严,背后有多重考量:1. 保护未.............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作为黑巷的领袖,确实拥有召集黑巷居民的能力,但他在剧情中选择不与皮城( Piltover)直接开战,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动机、政治策略、角色发展以及剧情伏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范德尔的个人动机:对皮城的复杂情感 .............
  • 回答
    《数码宝贝》(Digimon Adventure)的片头曲《ButterFly》之所以成为一代观众心中的泪点,源于其音乐、歌词与动画剧情之间的深度共鸣,以及对童年记忆和成长主题的情感唤醒。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音乐结构:极简旋律中的情感张力1. 旋律的“脆弱感”与“希望感”并存 .............
  • 回答
    《萤火虫之墓》作为一部享誉国际的动画电影,它描绘的战争残酷与人性的悲歌,却也确实在上映之初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某些圈层和语境下引发过讨论甚至争议。并非什么触及了禁忌,而是它以一种极其真实甚至有些“残酷”的方式,触碰了许多人对于战争、历史以及儿童命运的固有认知。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这部看似以“悲剧.............
  • 回答
    《钢之炼金术师 FULLMETAL ALCHEMIST》(简称FA)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誉为“神作”,绝非偶然。这部动画在无数动漫迷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其魅力并非仅仅在于它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宏大世界观、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触及人性的哲学思考。一、 忠于原作,剧情的厚重与严谨FA最大的优势.............
  • 回答
    要说《精灵宝可梦》动画为什么会选中皮卡丘当主角,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背后有着非常精妙的设计和考量,甚至可以说,皮卡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精灵宝可梦》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基础。咱们得从最开始说起。当时,《精灵宝可梦》游戏刚推出不久,在玩家群体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但如何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更广泛.............
  • 回答
    关于《吹响吧!上低音号》(以下简称“吹响吧”)和《冰菓》的评分相近,但在地位和声望上似乎“吹响吧”稍逊一筹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京都动画的代表作,也都凭借精良的制作、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它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评分的接近:硬实.............
  • 回答
    动画在播出过程中穿插总集篇,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意的决定,而是一门门道,里头藏着不少制作方、电视台以及观众多方面的考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一、制作上的“喘息之机”与“填坑”艺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制作团队争取宝贵的时间。动画制作是个极其复杂且耗时的工作,从剧本撰.............
  • 回答
    《头文字D》主角藤原拓海选择 AE86 作为他的“座驾”,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而是作者重野秀一经过深思熟虑,为了烘托故事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甚至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独特性”。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是一辆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头乐”。1. “接地气”与“草根英.............
  • 回答
    中国动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表现出一种“全年龄段”的倾向,与日本动画普遍存在的明确分级制度形成鲜明对比。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政策导向、市场考量以及行业现状等。一、 历史发展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中国动画的早期发展与政治语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动画.............
  • 回答
    宫崎骏动画中,女性角色的高出现率并非偶然,而是他创作理念和人生经历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这背后蕴含着他对女性特质的深刻理解、对理想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反思。首先,宫崎骏对女性特质的欣赏和尊重是关键原因。 他不认为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弱者,而是看到了她们身上坚韧、包容、富有生命力的特质。他笔下的女性.............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许多动画迷认为,自《轻音少女》之后,京都动画的作品似乎陷入了一种“京阿尼脸”的模式。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大家对京都动画早期作品,特别是《轻音少女》中角色设计风格的高度认可和由此产生的固有印象。那么,这种“京阿尼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陷入模式”的感觉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确实是日本动画行业一个非常独特的运作模式。日本动画之所以不像许多西方电视剧那样选择“全部制作完再播放”,而是采取“边做边播”(或称“同步制作”)的方式,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 市场需求、资金运作、内容创新、风险控制以及行业惯例 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1..............
  • 回答
    《灵笼》作为一部国产动画,在国内拥有极高的口碑和热度,被誉为“国产动画之光”,然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市场,它的反响确实没有达到许多人期望的高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内容与叙事层面的挑战: 文化壁垒与普适性: 中国本土化元素过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