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脉脉声明「未向第三方提供发帖用户信息」,但拼多多还是拿到了员工过往发帖内容,脉脉的匿名区真的安全吗?

回答
脉脉与拼多多之间的信息风波,让许多职场人士重新审视了在匿名社区发帖的安全性。脉脉官方坚称“未向第三方提供发帖用户信息”,而拼多多却能拿到员工的过往发帖内容,这其中的矛盾着实令人不安。那么,脉脉的匿名区,真的能做到绝对的“匿名”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脉脉匿名区的运作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或“绕过”方式。

脉脉匿名区的“匿名”是如何实现的?

脉脉匿名区的核心在于“去标识化”。当用户在匿名区发帖时,系统会进行一系列操作,试图切断帖子内容与用户真实身份的直接关联。这通常包括:

1. 剥离直接身份信息: 用户的真实姓名、手机号、微信号、公司邮箱等直接与个人身份绑定的信息,在匿名发帖时不会直接显示在帖子内容中。
2. IP地址处理: 用户的IP地址是连接网络身份的重要线索。脉脉可能会对IP地址进行混淆、加密或分段处理,防止直接通过IP定位到用户。
3. 设备信息模糊化: 用户设备的一些唯一标识符,如IMEI、MAC地址等,理论上也可能被脉脉进行脱敏处理。
4. 算法模型: 脉脉可能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在匿名区内对用户行为进行聚类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户的匿名性,避免“精准画像”。

那么,为什么拼多多似乎“拿到”了过往发帖内容?

这里面存在几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都指向了“绝对匿名”的难度:

1. “弱匿名”与“相对匿名”:
脉脉的匿名,很可能是一种“弱匿名”或“相对匿名”。这意味着,虽然直接的身份信息被隐藏,但如果通过其他间接信息组合,仍然有可能推断出用户的身份。
比如,在匿名区,用户可能会提及一些特定的小众爱好、工作经历中的一些独特性细节、或是某个非常具体的时间点、项目名称等。如果这些信息与其他公开信息(例如,该员工在公司内的某个岗位、参与过的某个特定项目、或是其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过的观点)相互印证,即使没有直接的“你是谁”的标识,也能被“指向”。

2. “关联性”分析:
即便脉脉切断了直接的身份连接,但通过对同一用户在匿名区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是可以建立起用户画像的。例如,一个用户频繁在某个时间段发帖,内容风格相似,对特定话题表现出高度关注,那么就算发布内容时“匿名”,其行为模式也是相对稳定的。
如果拼多多掌握了其员工的“在脉脉上的活动特征”(例如,每天某个时间段会频繁登录和浏览,尤其是在特定话题下会活跃),并将其与员工的真实工作情况进行交叉比对,就可能缩小范围,甚至锁定目标。

3. “间接情报”的获取:
“获取”不一定是通过脉脉直接“导出”。拼多多可能通过其他渠道,从员工自己或其同事那里,获得了“某个员工曾经在脉脉匿名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的情报。这种情报可能以非正式、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但一旦与拼多多掌握的员工信息相结合,就有了指向性。
想想看,如果一个员工在公司内部抱怨了某个领导或某个政策,并且这个抱怨的内容恰好和他在匿名区发布的内容高度吻合,那么即使他匿名了,也可能因为“事实细节”的吻合而被“认领”。

4. “历史数据”与“备份”:
脉脉虽然声称不对外提供,但它本身作为平台,肯定有其内部的用户行为数据记录。除非有“数据删除”的机制,否则这些数据在平台内部是存在的。
拼多多是否通过某种方式(例如,通过法律程序要求脉脉提供协助,或者通过其他“技术手段”——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获得了脉脉内部的某些历史数据,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尽管脉脉声明了“未向第三方提供”,但“第三方”的定义以及“提供”的方式,都可能存在灰色地带。

5. “技术漏洞”或“内部泄露”:
虽然不希望发生,但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做到100%的安全。是否存在某种技术漏洞,能够绕过脉脉的匿名化措施?或者,是否存在平台内部人员的“不当行为”?这些都是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

那么,脉脉的匿名区真的安全吗?

答案是:相对安全,但并非绝对安全。

对普通用户来说,脉脉的匿名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 它有效过滤掉了那些直接指向你身份的标识,让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畅所欲言,分享职场心得、吐槽压力,而不用担心立刻被领导或同事“认领”。
然而,对于拥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追踪手段的组织(比如大型企业),“绝对匿名”的门槛会大大提高。 一旦有组织的、有目的的调查,他们可能能够通过比对信息、行为模式分析等方式,来“还原”或“指向”匿名用户。

对职场人士的启示:

1. “匿名”不等于“隐形”。 在网络上,尤其是在相对开放的社区,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可能留下痕迹,或者被他人通过信息组合来推测。
2. 谨慎分享高度敏感或具有指向性的信息。 即使是匿名,也要避免过于具体、容易与个人经历产生强关联的描述,尤其是涉及到公司的负面评价、内部信息、个人隐私等。
3. 考虑个人“信息画像”。 无论你在哪个平台,你的行为模式都在被记录和分析。在匿名社区,也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信息画像”,避免过于明显的特征暴露。
4. “匿名”的边界是动态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平台自身运营策略的变化,匿名的“强度”和“安全性”也可能随之改变。

总而言之,脉脉的声明是其作为平台的立场,但信息安全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拼多多能够拿到员工过往发帖内容,很可能是通过了多重“间接”和“关联”分析,而不是直接通过脉脉导出。对于我们每一个在匿名社区发声的用户来说,都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理解“匿名”的相对性,并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相信脉脉匿名区安全的人:要么不是程序员,要么是外宾。

user avatar

当然不安全,首先前后台同时匿名在境内是违反《网安法》的。然后,从技术上来看,彻底的匿名会导致大量功能无法实现,比如用户不能看到自己以往的发言、删除或编辑自己的发言只能用一个每次发帖都随机生成的密钥等等(参照某些日系匿名版常用的文件上传器)。

现在真正玩前后台同时匿名的估计就国外的老式日系匿名版,比如日本的5ch、美国的4channel了。而且,两者都会有一个用户ID,5ch是前台显示的,根据用户的IP地址、发帖日期、发帖所在的版而变化; 而4channel的用户ID则不会在前台显示,而且只对同一个讨论串有效,但它是和浏览器的Cookie有关的。对最终用户来说,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是用来显示回帖号后面的(You)标志。


这种匿名版在用惯国内高度成熟的互联网的用户眼里,简直和“阴间”一样。但是上面却有不少极有价值的灰色内容,比如去年的任天堂源码大泄露、Windows XP/2003源码泄露,都是源自4channel。


当然,匿名版的匿名是在远端匿名,全程匿名需要整个链路的每一环都匿名。你自己使用的网络出口上可能有流量监控,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上可能有网络管理软件,你使用的手机卡和家宽是实名的,这些都会使得匿名形同虚设。

然而,就算是在真正前、后台都匿名的的匿名版上,使用相对来说安全的网络环境,通过隐藏自身IP地址的形式发帖,仍然可以通过帖文中无意或有意透露的个人信息、行文与用词风格等来特定个人。不过这就属于社会工程学、侦探等行业的范围了。

像脉脉的匿名,后台是实名,前台会显示全站唯一、由用户登录名生成的ID。这样的匿名意义不大,只要有一篇帖文被认为可能是某个人的,就可以上下文分析找出这个人其他的发帖,然后可供推理出此人真实身份的证据就直接呈数量级增长。

user avatar

当过架构师的人来告诉你:怎么可能真的匿名呢!

从技术上来说,要想实现真正绝对的匿名,最起码一点,就是服务器端根本就不要记录一条信息是谁发的,服务器都彻底失忆,当然不可能泄露出一点点发帖人信息,但是——有关部门要求你的服务不能失忆。

一个产品对外宣传匿名,但是不能对有关部门说我的用户真的匿名,要是某人发表反动言论,你还对有关部门说,对不起我查不到是谁,你这不是找死吗?你这平台还能开的下去吗?

张三说川普是只猴,平台就必须记录下来,『张三』说过『川普是只猴』,有关部门来问『谁敢说川普是只猴』,你就要把张三供出去。

所以,现实一点,平台是绝对要记录下来谁说了什么话,甚至谁点了什么的赞都要全部记录下来,只不过不要给普通用户看到这些记录就好了......真的就好了吗?

如果平台真的达到『匿名』效果,不只是说一条消息的作者打上马赛克就完了。

『XX说川普是只猴』,张三的名字看不见了,这就够了吗?

这些平台有时候犯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虽然作者给马赛克了,作者的ID也不是真实的ID,但是作者发过的所有匿名消息,都用同一个ID,这可就出大问题了,最后稍微分析一下从服务器端获得的信息,就能够对得上谁说了什么。

XX (id:9527):川普是只猴

XX (id:1234):你在某夕夕上班?

XX (id:9527):是又怎样?

XX (id:1234):为啥说川普是只猴?

XX (id:9527):拜登也是只猴

你看,虽然作者名字都加上了马赛克,但是每个用户暴露出来的ID都是一致的,单个信息看不出啥,但是这些信息串起来,虽然不知道他是张三,但是可以知道,有一个id为9527的用户,他在某夕夕上班,他不光说川普是只猴,他还说拜登也是只猴。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追溯方法,你说过的话都可以串起来。

对于平台来说,可以做的一个改进,就是每一个消息的作者ID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作者,也不要暴露一样的作者ID,或者干脆就不要暴露任何作者ID,在现有法规框架下,能做得也就是这个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要把自己的数据库给捂紧了,别人要是能够把你的数据库当鬼子司令部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啥都别说了,用户的任何匿名隐私全都没有。

——————更新分割线——————

经过大家讨论,发现其实不光是根据ID来对比,还可以网络日志和客户端访问记录对比。

如果员工用公司的WiFi访问某平台,那么所有的访问记录公司都有,再根据平台上暴露出来的消息发布时间,做一个对比,就知道员工什么时间说了什么话。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方法并不是100%准确,如果你觉得不用WiFi只用4G就好,呵呵,人家早就想到了,要求员工安装一个应用,获得最大权限,就能够获得用户所有操作记录,包括其他应用的网络请求记录,包括手机设备唯一号......然后,某些平台又傻呵呵地把用户发帖时的手机设别唯一号暴露出来......如此一来,只要对比一下时间和手机设备唯一号,你还跑的掉吗?

user avatar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拼多多可能觉得无所谓,你算哪门子川啊,格老子才是川。铁打的。

user avatar

蹭个热点。。。

作为一个勉强合格的运营,昨天对拼多多删用户图片问题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以下2种情况,可以复现BUG(但是每一种都有解决方法,质疑pdd技术能力。。。



不安全!!不安全!!不安全

太长不看版:

①每个人在不同帖子里面发言时候,gossip_uid是一样的。

②也就是说,公司可以爬虫穷举所有脉脉中帖子链接,找到某个用户在下面的全部回复内容。


详细步骤版本:

一、前提声明

本人不是技术,只是运营,一下内容只是步骤,具体技术细节不要较真。

二、步骤:

①复制脉脉APP中帖子链接

②用谷歌浏览器打开

③F12,进入调试模式

③network--XHR

④刷新页面

⑤可以获取 response下面明文信息

复制response信息到word(技术可以做处理,处理成表格形式)

可以看到每条回复都有一个gossip_uid


最重要的来了!!!!

每个人在所有帖子中,gossip_uid都是唯一且相同的


因此:公司可以爬虫穷举所有脉脉中帖子链接,找到某个用户在下面的全部回复内容。


大家可以找自己在脉脉回复一些内容进行测试,亲测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