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脉脉招聘推出的公司点评模式?「先看点评,再找工作」靠谱吗?

回答
脉脉这次在招聘上玩得挺溜,推出了一个叫“公司点评”的模式,口号还是“先看点评,再找工作”。这玩意儿到底靠谱不靠谱,我倒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从一个打工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模式简直太对胃口了。咱们找工作,可不就是看公司靠不靠谱,是不是一个坑嘛。以前?嗯,要么就是靠那点儿从网上零散搜集来的信息,要么就是问问已经在那儿干过的朋友,那范围太窄了。现在有了脉脉这个集中平台,等于一下子把“信息不对称”这个最大的痛点给解决了。

为什么说它解决了痛点?

你想啊,咱们在网上投简历,看到一个公司名字挺高大上的,薪资也给得不错,就兴冲冲地投了。结果呢?去了面试,发现加班是家常便饭,领导风格奇葩,公司文化像宫斗剧,甚至连五险一金都给你打折扣。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被欺骗了?花的时间、精力,甚至还有路费,都白费了。

脉脉的点评模式,就是想在你去面试之前,甚至投简历之前,就给你一个比较真实的“剧透”。大家都是同行,都是在职或者离职的,对公司内部的情况,比如:

工作强度和加班情况: 这是最实际的,能不能有正常的生活,晚上能不能准时下班,是不是需要牺牲周末?
领导风格和管理水平: 是开明的还是独裁的?会不会压榨员工?能不能学到东西?
公司文化和氛围: 是狼性文化还是温情脉脉?同事之间关系怎么样?有没有勾心斗角?
薪资福利和晋升机制: 除了明面上的薪资,有没有年终奖、调薪机会?晋升通道是否透明?
职业发展和学习机会: 在这家公司能不能提升技能,拓展职业路径?

这些信息,往往比公司自己包装出来的宣传语要真实得多。谁会说自己公司不好?但员工会啊。而且,在一个相对匿名的平台上,大家也更愿意说实话,不怕被穿小鞋。

“先看点评,再找工作”——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呢?

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提升效率,避免踩坑: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省去了大量的无效沟通和面试时间,让你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上。
2. 增加透明度,权力制衡: 这种模式客观上给公司形成了一种压力。大家都在看,你不好好对待员工,不好好经营公司文化,很容易就被“点名批评”,这某种程度上是对员工权益的一种保护。
3. 为求职者赋能: 让求职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权和话语权都大了不少。

但咱们也不能把它想得太完美,里面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1. 点评的真实性存疑: 虽然是匿名,但难保不会出现恶意攻击、故意抹黑,或者是一些个人情绪化的评价。比如,一个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矛盾,就给公司打差评,这可能并不能代表公司整体情况。
2. 评价的主观性: 很多评价是基于个人感受,同一个领导,有人觉得严格能学到东西,有人就觉得压迫感太强。同一个项目,有人觉得挑战大有成长,有人就觉得太累没啥意义。这些都是个人价值观和期望值的差异。
3. “幸存者偏差”: 那些在公司待得下去并且愿意评价的人,可能本身就比较适应公司文化,或者在公司获得了某种利益。而那些真的觉得非常糟糕,想赶紧离开的人,可能根本没时间或不愿意去发什么评价,他们可能已经忙着找下一份工作了。
4. 点评的有效性问题: 公司发展很快,情况也在变化。几年前的某个评价,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如何保证点评的及时性和时效性,是个大问题。
5. “水军”和“公关”的潜在风险: 虽然平台会做一些审核,但也很难完全杜绝公司雇佣“水军”来刷好评,或者雇佣公关来平衡负面评价的情况。

所以,我怎么看待它?

我认为脉脉的这个模式,方向是对的,但是“靠谱”程度需要打一个问号,而且需要用户自己去辨别和思考。

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系”,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公司的概貌,避免一些明显的坑。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做最终决定的唯一依据。

如何更“靠谱”地利用它?

多看、多对比: 不要只看某一条评价,要看整体的评价趋势,以及不同维度上的评价。看看有多少人提到了某个问题。
结合时间来看: 重点关注最近的评价,了解公司的最新动态和员工的真实感受。
留意评价的细节和具体性: 那些只说“很好”或者“很烂”的评价,参考价值不大。那些能具体指出问题所在(比如“项目管理混乱”、“沟通效率低下”)的评价,反而更有参考意义。
辨别情绪化评价: 如果一条评价充满了愤怒、抱怨或者溢美之词,要稍微理性地看待。
结合其他信息来源: 比如公司官网、新闻报道、行业口碑,以及你自己在面试过程中感受到的信息。最重要的,还是和面试官、HR的交流,观察他们的言行和公司现场的氛围。
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最终还是你要自己决定这家公司是否适合你。别人的经验是参考,不是金科玉律。

总而言之,脉脉的“公司点评”模式,就像一个“预警雷达”,能帮你发现一些潜在的危险区域。但要不要闯进去,还是要你自己开着“导航”,仔细观察路况,做出判断。它肯定比之前“两眼一抹黑”地找工作要靠谱得多,但也不能完全迷信,否则容易错过一些真正适合你的、但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被低估了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点评公司的功能之前别的网站又不是没做过,某网站曾经最主要的流量,就是求职者去看离职员工写的公司评价。

某公司在上面的负面评价太多了,于是该公司就搞出了这么一个骚操作,在员工办理离职手续的时候,要求员工签一份保证不在该网站点评本公司的协议,签完了才能正常办理完离职手续。

这么一搞,那个公司本来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个点评网站,结果这下全都知道了,于是该公司在那个网站上的负面评论就更多了。

但说实话,一个求职者是很难从这些点评里判断出一家公司究竟适不适合自己的。

首先,很多正常离职的人,一般是不会想到专门去网站上点评前东家的,凡是会去点评的,基本上都是跟公司闹得不愉快的,这其中有公司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还有员工之间的问题。

但是点评呈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这家公司要完了!

求职在某些方面,和消费者去饭店吃饭,也是有着一些共同点的。

有些吃的大家都喜欢;有些吃的大部分人都不喜欢。

前者会排长队,后者很快就会倒闭。

但大部分饭店做的其实都是部分消费者的生意。对不上部分人的口味,就会出现类似甜咸豆腐脑之争的局面。

我之前就聊过,我根据某点评网选择餐厅遇到的坑,那些一堆五星好评,全是真实长文评价,到了还要排队的店,基本上都不符合我的口味,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感觉有些坑。

因为这些店都是主打的所谓“性价比”的牌,食材的品质都比较差,但因为是川菜油炸等重口味做法的缘故,很多人吃不出来,于是就觉得很划算。

再加上这些店都会做五星好评送菜,打折等活动。还经常在这个网站上搞霸王餐活动,于是好评自然就多了,好评多了,慕名而去的食客也就多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

但站在我的角度,我大老远跑过去,又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结果你就给我吃这种“性价比”极高的烂菜?我就会觉得很坑,但是那些写好评的人,很少会精准地点评出这家店生意好的原因。

在我居住多年的一个区域,这个地方所有饭店我都去吃过,但令我震惊的是,我们这边人公认的,口味最好,品质也最好的一家潮汕饭店,在某点评网上,整体评分只有两星半,上面一堆一星差评。

仔细看看,我就发现,其中一大半的差评都是骂这家店凭什么卖那么贵的!还有一小半是吐槽这家店口味太淡了,还有吐槽这家店里讲潮汕话的客人太多了,影响了他的就餐。

公司评价其实也一样,我入职某家公司前,就去那个网站搜了下,发现评价不多,总共就五六个,但全是很恶劣的负面评价,好在我有同学曾经在那家公司工作过,就询问了一下,就发现,负面评价的内容不太靠谱,入职后也发现,其实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甩锅倾向,矛盾双方都会放大对方的过错,淡化自己的问题,还有很多人都是把与同事的矛盾也都转化到了公司身上,不同公司氛围不同,人员构成不同,就会有人觉得适应,有人觉得反感。

比如再早之前,我聊同事之间要不要更多地当面交流时,我就提到,现在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恐情绪,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就是尽量减少工作之外的交流,大部分工作上的交流也尽量通过OA,邮件的形式进行,下班后更是尽量切断同事间的联系,那对于这些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工作环境。

然后在那个回答下面,很快就有不少人说,这工作环境也太冷漠了,还有人直接开喷说现在的95后,00后们都这么冷血的吗?

所以你看,公司氛围,很多时候也是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

虽然大家都在网上批判卷王,但大部分卷王并不觉得自己是卷王,他们只觉得自己才是职场正常人,其他人都是废物。

卷王喜欢的工作环境,老油条肯定就不喜欢。但卷王写出来的卷环境点评,就是公司欣欣向荣,一片正能量,写出来的宽松环境就是死气沉沉,马上倒闭。相反,老油条写的卷环境,也只会是马上要完!

所以,点评公司这事儿,其实意义不大。

退一万步来说,脉脉能做到的,知乎也全都能做到,开一个如何评价X公司的问题就行了,再去看看那些“你为什么从XX离职”的系列问题,就知道这事儿有多大作用了。

就算有,知乎也早就发挥到最大限度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玩意吧,姑且不论效果如何,题干中有这么一句话:

只有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才能点评,防范刷好评和水军。

虽然我对于任何一家平台敢吹自己“没水军”“没控评”嗤之以鼻,但如果脉脉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等同于就是告诉所有人:我手头掌握了发布者的真实职业数据。

那么,我又有多大的把握相信,脉脉不会出卖我的个人数据呢?

毕竟平台永远是人来控制的,是人就有利益诉求,是人就可能“不小心犯错”。

从我对很多互联网平台审核机制的了解,有些时候傻白甜用户嘻嘻哈哈将自己的大量隐私放上去,以为加上个“个人可见”就高枕无忧,殊不知暑假过来当暑期工(审核实习生)的小年轻们整天就在电脑边嘻嘻哈哈看这些隐私。

因为他们有权限啊。

连这种一线实习生都有权限,同时考虑到当前很多大型企业非常在乎公关形象问题,必然会乐意花钱打通脉脉的人员关系,想尽办法了解“谁在脉脉说了我的坏话”。

5块钱查一次肯定不行,5万呢?如何保证脉脉所有可以查询用户信息的员工都不动心?

更何况,如果是给脉脉投资的那帮股东要求公开相关信息(毕竟可是有过D轮融资的,背后利益链千丝万缕),脉脉可以不给吗?

只要这条防线守不住,那么员工如果敢在脉脉点评的话,就意味着公司将很快锁定“嫌犯”,以后怎么处理不用多说。

所以,平台整点噱头大家图一乐就好……

可别真的乱在上面发老板跟小姨子的故事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