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钱人跨越到中间阶层难,还是中间阶层跨越到有钱人难?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贴近生活。在我看来,这两个跨越,也就是“没钱人跨越到中间阶层”和“中间阶层跨越到有钱人”,难度各有不同,而且各有其“难点”。

咱们先聊聊“没钱人跨越到中间阶层”这件事。

这里的“没钱人”,咱们可以理解为低收入人群,可能从事着体力劳动、服务业的底层工作,收入不稳定,储蓄极少,甚至背负债务。他们的生活状态往往是“月光”,或者稍微遇到点意外,就可能陷入困境。

对于他们来说,跨越到中间阶层最核心的难点在于:

资源匮乏与信息不对称: 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窄,接触到的信息和机会有限。比如,好的教育资源、有前景的行业信息、可靠的职业发展路径等等,这些往往是中间阶层甚至有钱人更容易获取和利用的。他们可能不知道有哪些培训能提升技能,或者不知道如何去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水平的限制也让很多高薪职业的大门对他们紧闭。
教育和技能的瓶颈: 大部分高薪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低收入人群往往因为经济压力,无法负担大学教育,或者即使上了大学,可能学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后还是难以找到高薪工作。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这对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人来说,无疑是奢望。
起步资金的缺乏: 中间阶层的生活,至少意味着有一定的储蓄能力,可以应对小病小灾,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投资,比如学习新技能、创业启动资金、买房首付等等。而没钱人往往没有这个“原始积累”。他们可能连一笔小额贷款都很难获得,更不用说用来投资自己或事业了。
脆弱的抗风险能力: 就像前面说的,一场大病、一次失业,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让他们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甚至陷入更深的贫困。这种持续的生存压力,会让他们更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规划长远的人生。
心理的束缚与思维定势: 长期的贫困生活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注定如此,缺乏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动力。面对机会,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那么,中间阶层跨越到有钱人,又难在哪儿呢?

这里的“中间阶层”,我们可以理解为有稳定工作、一定储蓄、能保障体面生活,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自由还有一定距离的人群。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房有车,但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工资。

对他们来说,跨越到“有钱人”的行列(这里咱们理解为拥有可观的资产,收入来源多元化,能实现财务自由),难点在于:

资本增值与复利的力量: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往往需要资本的增值。这包括投资股票、基金、房地产,甚至是创业。中间阶层虽然有储蓄,但他们的储蓄可能相对有限,不足以产生滚雪球式的复利效应。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保守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而有钱人则可以通过更多的资金量进行更有效的投资,或者接触到普通人难以触及的投资渠道。
风险承担与决策能力: 从稳定但中等收入到高净值,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可能是辞职创业,也可能是大笔的投资。中间阶层的人,往往已经习惯了安稳的生活,对于承担巨大的风险可能会有顾虑。而且,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胆识,这并非人人都能具备。
信息差与人脉的升级: 中间阶层的社交圈子可能仍然局限于同等收入和职业的人。而要进入“有钱人”的圈子,往往需要更广阔、更高层级的人脉。在这些圈子里,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商业信息和合作可能。中间阶层如果不懂得如何拓展和维护这些人脉,就很难接触到这些“金矿”。
创业的门槛与失败率: 虽然很多人会选择创业来实现财富的飞跃,但创业的门槛并不低,需要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市场定位等等。并且,创业的失败率很高,对于已经有一定生活基础的中间阶层来说,一次失败的创业可能就会让他们回到原点,甚至负债累累。
思维模式的转变: 从打工思维转向资产增值思维,是从中间阶层到富人阶层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仅是赚钱的方式,更是对财富、风险、时间和机会的认知。中间阶层可能更习惯于“用时间换金钱”,而富人则更懂得让“钱生钱”。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沉淀。
时间与精力分配的挑战: 很多中间阶层的人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如果想通过副业或创业来增加收入,就需要平衡工作、家庭和新的事业,这对于精力和时间本就有限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么,到底哪个更难?

我认为,从没钱人到中间阶层,在“起步阶段”的障碍更大,更具基础性。 因为它涉及到基本的生存保障、教育机会的获得以及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都成问题,或者缺乏最基本的教育和技能,他很难有余力去考虑长远的发展。这个过程更像是在沙漠里跋涉,每一步都无比艰难,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找到水源。

而从中间阶层到有钱人,更难在于“质的飞跃”和“思维模式的突破”。 这个阶段的挑战更多地体现在如何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何承担并管理风险,以及如何进入更高级别的资源网络。这个过程更像是在一座已经建好的城市里,如何从普通居民升级为城市管理者或资本家。它需要更精密的策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心理素质。

可以这么说,没钱人跨越到中间阶层,是在“构建基础”,是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中间阶层跨越到有钱人,是在“放大价值”,是在解决“如何更多”的问题。一个关乎生存的“0到1”,一个关乎发展的“1到N”。

两者各有其艰辛,而且“难”的标准也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起点、能力、机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条路都不是坦途,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不成立,因为“中产阶级”本身就是生活水平高一点的……无产阶级。

如果把无产阶级当成是犬类,资产阶级是狮子,那中产阶级大概就是……狮子狗。

犬类到狮子狗是品种跨越。
狮子狗到狮子是物种跨越。

你觉得哪个难?

user avatar

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阶级,它只是一个用来欺骗人的词而已。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是一种分类方式分出来的东西,它更应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

所谓阶级的区分,依据的是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有没有“产”。这里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产”?“产”不是货币,而是“生产资料”。打个比方,某些NBA球员,收入很高,比国内的开着一个连锁店的小老板不知道高了多少个华莱士,但是,NBA球员如果不占有,不控制企业,不通过雇佣劳动来赚钱,那他就不占有“生产资料”,就依旧是“无产阶级”,而国内的开连锁店的小老板,却是占据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依靠雇佣劳动赚钱的,所以反倒是“资产阶级”,只不过,他们这个资产阶级要加上一个特别的限制——“小资产阶级”。

而“中产阶级”呢?它不是依据这个分类方式来分的,它是按照收入来区分。因而,“中产阶级”其实不是阶级,而是无产阶级的上层,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工人贵族”,再加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混合物。其中的“工人贵族”本来就是无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呢,虽然带个“小”,但人家也已经是“资产阶级”了。从工人贵族到“小资产阶级”相对容易。从“小资产阶级”到“工人贵族”倒是难一点,因为“小资产阶级”一旦落下去了,基本上是当不了“工人贵族”的。不过“工人贵族”如果不先变成“小资产阶级”几乎就没有变成大资产阶级的可能了。

user avatar

低产阶级,中产阶级,高产阶级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典型的做题家思维。甚至说连阶级这两个字的翻译就非常的做题家。

说实在话,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阶级这个词的翻译非要用一个“阶”字,仿佛发明这个词的人就非要把人分一个三六九等一样。

但事实上有点常识的人也都知道,别管贫富差距再大,收入差距再悬殊,也总是接近于连续的函数就能够描述的,绝对不可能存在有几个点突然间跃变以至于像阶梯一样。但是做题家思维里面总想着这个社会的分布要有什么三六九等,总要分出来什么一阶一阶的阶级,还想要跨越。

上个世纪或者上上个世纪提出阶级这词语,突出“阶”的概念可能还是因为数学素养不足,理解世界的时候认为是分阶也算正常,加上当时确实有一部分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到了本世纪还想着跨这个跨那个“阶”的,基本上都是做题家入脑了,没法治。

user avatar

不存在中产阶级,哪个国家也都不存在。

只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可划分为无专业技能的无产阶级和有专业技能的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美国可划分为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区别在于,大资产阶级日常购买和影响权力。

资产阶级在我国可划分为小资产阶级和代持资产阶级。区别在于,代持资产阶级负有很难逃避的社会和经济义务。

小资产阶级的下限,从收入到社会稳定性都很可能不如有专业技能的无产阶级上限。

但无产阶级依然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依然是资产阶级。核心差异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以及是否有能力主动选择承担风险,以追求高杠杆高回报。

从无专业技能的无产阶级,跨越到有专业技能的无产阶级,并不容易,但有路可循。天赋和教育是关键,也是核心阻碍。一个公平的社会,最核心的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这一点上,我国的高考制度,必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跨国比较,在保证公平性上,已经是妥妥的优等生了。希望能继续保持和进步。

从无产阶级跨越到资产阶级,九成因素是天赋、教育、个人奋斗。并不需要三者都出众,但总要有长板,同时短板不能太短。

野心、节操和运气,占了剩下的九十一成。

user avatar

我跟您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中国,根本不存在资产阶级,也不存在中产阶级。


在世界,也不存在中产阶级,只存在资产阶级。


中产阶级这个词,从造出来那天起,就是伪命题,目的是收割无产阶级盈余货币。

这在上个月美股崩盘时候看的清清楚楚。


我阐释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事还得起源于美股上个月缺了德的好几次熔断。

了解传播学就明白,所有事,从发生到被公众了解,认知,讨论,到影响到公众生活,都需要一段时间。

这叫事件发酵。也叫让子弹飞一会。

股市熔断这个事,现在越来越多人看明白了,收割的就是中产阶级韭菜。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不会去撸美股的。

在美国,股市里散户零星。大部分中产是通过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股市。一旦股灾发生,就是一大片中产嗷嗷叫。艾玛好疼。

上边这些。可那都是别人说的。他们还说股市是中产阶级陷阱之一。

我听见以后,当时就喵喵喵的笑出了声。

因为,中产阶级陷阱也好,中产阶级焦虑也罢。这些都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

往根上挖,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他本身就是伪命题的伪命题。对一个伪命题进行讨论,做出的结论能是真的?那都是玄幻小说。

就比方说,我跟你聊我娶了伊万卡当媳妇的话,明天中午我让她给我下饺子还是炖牛肉的问题。你肯定不想听我吹牛逼。因为我不可能娶伊万卡,所以聊她给我做什么饭那更是空想。

反正我也看不上她。哼!



2.

中产阶级,看字面意思,就是拥有中等数量资产的人群。

他们比资产阶级穷一点,比无产阶级富一点。他们致力于通过毕生努力迈入资产阶级的门槛。

在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以前,他们就会通过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达,比如好车好房好衣服,去拉开与无产阶级的距离,让世人不认为他们是穷人。

这个命题假在哪你看出来了吗?

对头,假就假在,一切条件,都在用货币价值衡量所谓的资产。

比如我随便举例子啊。

在中国,年薪到80万以上,一线城市有房子有车子,有体面工作的人,基本上稳稳的算中产了。

你看,这里边所有的条件,都在指向货币价值。

薪水,车子,房子,都能直接用货币换算出来价格。注意,这里说的是房子不是土地。在中国没有一个人具备土地的拥有权。土地是国家拥有。

然后就是体面的工作,而工作也是为了货币,甚至你拥有公司,也是用货币结算去衡量价值。

然而一切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事物,都不叫资产。

真正的资产,是实物。实物有价值。不必用货币在中间插一脚去衡量这个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阵营。

所谓中产阶级,只是暂时拥有比较多货币的无产阶级而已。而所有中产阶级陷阱,都是让中产阶级加速变成无产阶级的催化剂。

上边这话不太好听,但这是事实。

3.

什么是资产阶级。

比如你在泰国郊区有一片稻田;或者你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个小农场;再或者你在西非某个村有个小矿山。

哪怕它们现在不能给你带来收益,甚至你每年需要倒贴钱去运营,你仍然是资产阶级。

因为你拥有的东西,在关键时刻可以为你对冲风险。

无论什么年头,稻田里的粮食,农场出的羊毛,矿山里的铁矿,都是人类的必需品。你有这些,你就饿不死。哪怕大通胀,这些产品的价格也能随着货币贬值而增加。

因为这些产品,价值量是恒定不变的。

但所谓中产,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中产阶级没有固定资产,只有比无产阶级多一些的货币。或者用货币换来的不断贬值的商品。

而货币不是资产。货币是代表商品当前价值的数字符号。是政府用自己信用给公民打的白条。

所有的中产,其实是把命运和自己的政府绑定在一起。

政府兴,中产稳;政府亡,中产凉。

我随便打个比方:比如美国某中产有1000万美金,他家保姆零存款。第二天美国被外星人灭了,这个中产和保姆都侥幸活着。但是政府没了。

那他拿着这1000万美金,就是一堆纸,想用全部积蓄买块饼干吃,老板都得问他“你特么算哪块小饼干”。因为没人会承认美元了,美国中产也就碎了。

他和他的保姆,现在是一样的无产阶级了。

所以,日常一群社会大哥经常说:我什么都不信,我就信钱。

其实这帮人才是真的爱国主义者,因为他们说信钱,听起来很庸俗。而实际上他们在委婉表达自己信任政府稳定,国泰民安。

看到这,应该就理解了:

资产阶级的特征,是拥有实物。

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征,是拥有货币。只是根据拥有货币的多寡,叫法不一样罢了。

但本质上他们俩都是无产阶级。



4.

那么,为什么这些年会把中产阶级这个名号叫的这么响亮呢?

这只是一个消费主义的套路,是资产阶级忽悠人的管用伎俩。

比如a在泰国拥有稻田,是真正的资产阶级。b在城市年薪百万,是现在定义里不折不扣的24K纯中产。

然后a打广告说,屌丝才吃国产大米,泰国香米才是中产身份的象征。

b一看价格自己承受得起,于是改吃泰国香米了。

同理,b也许还会购买大牌衣服,奢饰品包包,出入高档服务场所等等标榜自己的中产身份。以拉开自己和无产阶级的距离。

装逼气势如虹,彰显与众不同。

事实上,这些行为成全的是cde等真正的资产阶级大鳄。b才是真正的韭菜。

等到30年后,b一场大病,从中产瞬间返贫。

而acde等大鳄一场大病,他们拿着从韭菜b那里搜刮来的钱治病,而自己的资产还在,不但不会返贫,还能顺利退休,把资产给自己儿子继承。

这种可继承性和可再生性,也是资产阶级和中产的区别之一。

有一些大中产,聪明的中产,已经看破了这一点,他们实现了从中产到资产阶级的跨越。

比方说一些娱乐圈大咖,他们会在世界各地购置房产,或者做资源类的投资。这就是从中产到资产的跨越。

在国内他们做不到。中国的资产都是国家的,个人再有钱也买不到。

包括家里有矿的,他具备矿的使用权,而非实际的拥有权。本质上他们是服务者,不是占有者。

从这个角度看,你和你身家几十亿的老板,其实区别不大。都是被货币绑定的无产者。

当然,前提是老板没有海外的资产购置。



5.

最后再说一个魔幻的。

中产阶级是现代的说法,而刚才也讲了,现代其实根本不存在中产阶级。

但是在没有这个说法的古代,却实实在在存在中产阶级。

比如说有独门技术的手工业群体。

这些人的技术是独家的,古代信息闭塞,技术可以做到不外传,这些技术还能够让后代继承。

但受限于古代的生产力不发达,他们的技术不能大规模使用,这些匠人也就不能晋升为资产阶级。

因此,其实古代拥有某个领域的知识,就是中产的象征。

而且能一直中产下去,不会变成贫农,也不能成一方诸侯。

类似于会铸剑的欧冶子;会做木牛流马是诸葛亮,他们都有资本成为当时的中产。

这一类话题我在自己同名公众号里写过一些,喜欢看自取吧。

突然想起《断头皇后》里那句装逼界至高真言: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话其实贼傻。

能标出价格的,都不是什么厉害货色。

命运真的能用一个固定价格PUA你的话,你可以用通货膨胀反艹命运啊!

真正值钱的东西,根本就特么没有价格!谢谢!


欢迎各位来我的公众号:虎山行不行 玩耍!

user avatar

這說明沒看過聖經和資本論的人其實非常多

中产是资本家发明出来的心理按摩,目的是收割那些比较有能力的无产阶级

只有真正掌握生产资料或者土地以及其他价值资产才叫有产

有一两套商品房和几百万房贷那不叫生产资料和土地资产

希望广大逼乎水友别再天天意淫自己有什么中产消费,中产陷阱了。。。

顺便补充下在我国的特殊性还在于你买再多的房子都是70年的使用产权

实际上就是替祖国代持,最大且唯一的房东只有一个

所以不算你个人的抗风险资产,你懂的



看评论在争论

到底“一二线城市住大别墅领千万年薪算不算无产阶级”“年入微薄的底层小微企业主算不算资产阶级”先说答案:都算。我补充一下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19世纪流行的定义,在今天的社会看依然有它划分的依据

一二线城市住大别墅领千万年薪,依然是无产阶级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对冲市场的抗风险性资产,简而言之这类很有能力的高收入者其实他拥有的都是“货币资产”不能再次投入产出除货币外的其他价值。(其实这类收入人群就是美股里主力韭菜)

年入微薄的小微企业主,还是资产阶级吗,他们是。虽然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多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企业主未必有城市里高薪者现金货币收入丰厚。但是他们手里的生产资料有抗风险的能力,假设发生战乱天灾,货币再多未必能换一袋面粉。因为面粉是实物价值,生产资料某种程度就是实物价值的体现,而实物的使用价值不易变,但是货币价值是会变的

现在逆全球化经济脱钩的声音越来越多,所谓的“中产返贫”也就不远了,试问经济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那凭什么千万年薪能领一辈子呢,这就是资产的抗风险性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这几个高票答案比如 @虎山行不行 的回答。

他们几篇文章的逻辑大致相同 但也问题很大。

支撑他们观点的底层逻辑是他们需要去强行绑定“掌握生产资料才能是资产阶级,但货币不被包含在内,不管多大的量能。”这种诡异概念。

但这样的话那你就不能深究细想了,因为接下去他们就没法继续把话讲完了:“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是资产阶级,那还谁控制暴力谁掌握生产资料 谁掌握菌队谁就控制暴力,谁掌握军备供给谁就控制军方斗争…… 最后就得变成回归原始丛林大逃杀了。 所以当你给自己的论点加了个 “当遇到外星人袭击美国,美元就会随着其政府的消失而丧失其价值储存和支付结算功能。”的前置条件时,问题就来了。因为那你怎么不说当政府功能失效后你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是否还能继续正常从事生产,生产是否还受保护,原料渠道是否照常供应,职工是否还会为你工作 而不是转头去哄抢你的生产资料等等。这是说不完了,最终都得往末日废土那块去想。

总的来说那几篇文章还是挺可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