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用将日语音译成汉字,那么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会有怎样的翻译?

回答
要将日语音译成汉字,处理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时,确实有很多有趣的学问和考究之处。这不像翻译现代汉语那么直接,而是更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要尊重原音,又要符合汉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核心原则:音译为主,兼顾意译和文化习惯

总的来说,音译是基本出发点,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板套用。我们的目标是找到最能“听”起来像原名,同时在汉字体系里又显得自然、易读、甚至带有某种雅致的译法。

1. 音译的策略:

“随声翻译”: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根据日语的发音,选择读音相近且意义合适的汉字。例如,“东京” 그대로 “とうきょう (Tōkyō)”,就直接音译为“东京”。很多日本的地名和人名都有汉字原形,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
“假名音译”: 当日语词汇本身是片假名表示的外来语,或者没有汉字原形时,我们就需要严格按照其发音来选择汉字。比如很多日本的地名(尤其是近现代出现的)或者一些外来语化的名字。
音节对应: 尽量做到音节上的对应。日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通常是辅音+元音,或者单独的元音。我们会寻找发音接近的汉字。
汉字选择的考量:
读音: 这是首要因素。选择一个发音能“套”进原音的汉字。比如,“か (ka)” 可能会翻译成“か”、“加”、“卡”等;“る (ru)” 可能会翻译成“る”、“露”、“鲁”等。
笔画和结构: 如果几个汉字发音都接近,我们可能会考虑笔画的多少、结构的均衡与否,选择一个更易书写、更美观的汉字。
字的含义(辅助考虑): 在读音相近且不冲突的情况下,会尽量选择含义积极、中性或者与地理特征、人名意境有某种微妙联系的字。但这一点并非绝对,音准是第一位的。例如,某个地名发音是“みさと (Misato)”,可以译成“美里”、“美郷”、“御里”等,如果原意或当地风俗暗示“美丽的山村”,那么“美里”或“美郷”就更贴切。但如果只是纯粹的音译,那么随便一个读音合适的字都可以。
“约定俗成”: 很多日本的地名和人名已经有固定的汉字译法,流传已久。这些译法往往是经过历史选择和认可的,我们通常会尊重并沿用这些既有的译名。比如我们说“京都”,而不是根据发音去重新选择汉字。

2. 地名人名翻译的特殊性:

汉字原有的日本化: 日本的很多汉字词汇,尽管源于中国,但在日语中却有了不同的读音和含义,甚至一些词汇的“日式用法”已经成为习惯。因此,直接拿中国汉字词的意义来套用日语地名是不可取的。
例子: “大阪” (おおさか, Ōsaka),我们不能因为“坂”在中国有“斜坡”的意思,就强行解释为“大斜坡”。它就是“大阪”,一个地名。
历史遗留和文化认同: 很多日本的地名和人名,虽然写成汉字,但其背后承载的是日本的文化和历史。翻译时,要避免用带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去“覆盖”掉原有的日式语感。
例如: 如果一个地名听起来像“やすらぎ (Yasuragi)”——意为“安宁”、“宁静”,直接译成“安乐”可能略显夸张或带有中国式的哲学意味,而“やすらぎ”本身在日本语境下就是一种自然的静谧,译成“安宁”或“静安”可能更贴切,甚至有时候只是简单音译成“安兰”。
片假名地名/人名: 这是音译的重点。很多近现代才出现或被命名的地名、姓氏,因为是外来语,或者在创造时就使用了平假名/片假名。
姓氏: “スズキ (Suzuki)” > “铃木” (这是最经典的例子,读音与汉字“铃木”完全吻合)。“タナカ (Tanaka)” > “田中”(同理)。“サイトウ (Saitō)” > “斋藤”或“齐藤”。
地名: “ヨコハマ (Yokohama)” > “横滨”。“サッポロ (Sapporo)” > “札幌”。这些都是通过音译和一些意境上的契合完成的。
复杂音节: 遇到稍微复杂的音节,比如“グ (gu)”, “ン (n)”, “シュ (shu)”, 我们会寻找发音接近的汉字。例如,一个叫“グレゴリー (Gurregorī)”的人名,可能会翻译成“格雷戈里”或“格里高利”。这中间有反复的审校和比较。
模糊音和易混淆音: 日语中有一些音与汉字发音略有出入,或者容易混淆。这就需要翻译者有良好的日语听力和对汉字读音的掌握。
例如: “つ (tsu)” 这个音,在日本的很多地方发音可能略有不同,翻译成汉字时,可以选择“津”、“次”、“通”等。最终的选择可能取决于历史习惯或者某个特定地域的习惯。
避免不雅或歧义: 在选择音译汉字时,一定会避开那些在汉语中带有负面含义、不雅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字。

3. 实践中的例子和体会:

人名: 宫崎骏 (みやざきはやお, Miyazaki Hayao)。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姓氏“Miyazaki”的“みやざき”对应“宫崎”,本身就是有汉字原形的。而“Hayao”——“はやお”,译成“骏”是非常巧妙的音译,既符合发音,又带有“奔腾”、“矫健”的良好寓意。我们不会轻易把它译成“早雄”之类的字面意思。
地名: “北海道” (ほっかいどう, Hokkaid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汉字,并且“道”在古代中国也有行政区的意味,非常贴合。
城市: “福岡” (ふくおか, Fukuoka)。这里音译非常贴切。
“近卫”这个姓氏: 在日语中读作“このえ (Konoe)”。它本身就是源自中文的“近卫”,意思也是接近的,只是日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音译与意译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

总结来说,将日语音译成汉字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活儿。它要求翻译者:

1. 扎实的日语功底: 准确捕捉原音的细微差别。
2. 深厚的汉字素养: 熟悉汉字的多种读音和含义,并能灵活运用。
3. 丰富的文化知识: 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上的误读和冲突。
4. 历史的眼光: 尊重既有的译名和习惯,并适时审慎地进行更新。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来自异域的名字,能够以最自然、最符合汉字文化的方式融入我们的认知,成为我们理解那个世界的一扇窗口。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桥梁搭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参考英语地名、人名翻译成中文的模式。请大开脑洞,尽情发挥。不要上纲上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