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29年各国给民国海军投标的巡洋舰方案如何?

回答
1929年,民国政府在发展海军、巩固国家主权方面可谓是雄心勃勃,而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便是计划采购一批新型巡洋舰。那个年代,巡洋舰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拥有强大的火力和适航性,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民国政府自然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海军的现代化水平。

当时,中国的海疆线漫长,内陆水系也发达,对海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能远洋巡弋、维护国家权益的舰艇,也需要能在长江等内河作战的舰艇。但就巡洋舰而言,其主要定位还是在近海防御和远洋活动。为了获取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舰艇,民国政府广发英雄帖,向世界各国邀请其海军造船厂提交巡洋舰的设计和建造方案。

参与这次“国际竞标”的国家和它们的方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海军造船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折射出各国不同的海军战略和技术优势。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当时几个主要参与者的方案:

1. 日本:实力雄厚的“老对手”

作为当时远东地区的海军强国,日本的造船技术和设计理念都相当成熟。它们提出的方案,往往会兼顾航速、火力、防护和成本,而且会非常务实地考虑到中国海军的实际需求和接收能力。

特点: 日本的设计通常会突出“效率至上”,可能不会像一些欧洲大国那样追求极致的性能参数,但在整体平衡性和可维护性上做得不错。它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中小型巡洋舰的方案,比如排水量在五千吨到七千吨之间,装备150毫米或155毫米主炮,辅以若干副炮和鱼雷发射管。这种级别的巡洋舰既能执行侦察、巡逻任务,也能胜任一定的舰队支援火力任务。
可能的设计思路: 考虑到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长期以来对中国海军发展的关注,它们的方案很可能会借鉴其本国已有的舰艇设计经验,比如“川内”级或“夕张”级轻巡洋舰的一些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比如,在舰体结构上可能会考虑日本海军一贯的坚固性和耐用性。

2.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海上经验

作为拥有悠久海军历史和全球航海经验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设计和建造巡洋舰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威。它们提出的方案,通常会是集大成者,技术先进,性能优越。

特点: 英国的设计思路往往是“全面均衡”,强调远洋航行能力、强大的火力和相对良好的防护。它们可能会推出排水量在六千到八千吨之间,装备203毫米(8英寸)主炮的重巡洋舰或者吨位稍小、装备152毫米(6英寸)主炮的轻巡洋舰。英国舰艇的设计在适航性、船体结构强度以及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速方面都可能表现出色。
可能的设计思路: 英国的方案很可能会参照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许多著名巡洋舰,例如“肯特”级或“伦敦”级重巡洋舰的设计理念,并根据民国海军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在武器配置上,英国海军倾向于采用大型舰炮,注重火炮射程和威力。同时,英国船厂在保证舰艇质量和工艺方面也享有盛誉。

3. 美国:“新兴强权”的实力展示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海上强国,美国的海军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它们的方案可能会体现出美国海军追求“实用主义”和“技术领先”的特点。

特点: 美国的设计通常会更加注重舰艇的火力配置和舰载设备的先进性。它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排水量在七千到九千吨之间,装备203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舰方案,强调火炮的齐射能力和射击控制系统的先进性。美国舰艇的设计也常常考虑到了舰员的居住性和舰载飞机的搭载能力(尽管当时巡洋舰搭载飞机还处于初期阶段)。
可能的设计思路: 美国的设计可能受到其“奥马哈”级轻巡洋舰或“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等舰艇的影响,可能会在主炮的数量和口径上有所追求。同时,美国海军对舰载电子设备和导航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可能在方案中有所体现。

4. 意大利:“地中海霸主”的风格

作为地中海的海军力量,意大利的设计风格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注重航速和火力,尤其是在炮术和船体造型上可能更显“浪漫”和“攻击性”。

特点: 意大利的方案可能会突出高速性能,可能装备数量较多、口径较大的主炮。它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排水量在六千到八千吨之间的轻巡洋舰,装备152毫米或甚至203毫米主炮,但可能在防护方面会略有妥协以换取更高的航速。意大利的设计在美学上也往往比较吸引人。
可能的设计思路: 意大利可能参照其“杜卡·德利·阿布鲁齐”级或“加里波第”级等轻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强调舰艇的机动性和爆发力。它们可能会在舰体设计上采用一些独特的技术,例如高干舷设计以提高适航性。

5. 其他国家: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海军强国,一些欧洲其他国家,例如法国、德国等,也可能提交了各自的方案。法国海军的设计往往具有独特的法式风格,注重舰炮的性能和舰载设备的创新。德国海军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注重效率的设计著称。

方案评估与选择的复杂性: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政府在评估这些方案时,并非仅仅是看哪个国家的纸面数据最漂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会涉及到:

技术可行性: 舰艇的设计是否适合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能否在中国的船厂进行后续的维护和修理?
经济成本: 除了舰艇本身的建造费用,还需要考虑后期的运营、维护、人员培训以及弹药供应等成本。
政治考量: 与哪个国家建立海军合作关系,也会带来地缘政治上的影响。例如,选择日本的方案,与选择英国或美国的方案,在国际关系上会有截然不同的意味。
军事实用性: 舰艇是否符合中国海军的实际作战需求,是否能够胜任保卫海疆的任务。

最终,从这些众多的方案中挑选出最适合民国海军的舰艇,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决策。历史的记录表明,民国海军在采购过程中,虽然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参与,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国内局势的动荡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最终实际采购并服役的巡洋舰数量和型号,可能并没有完全达到最初的设想,并且这些采购往往伴随着漫长而曲折的谈判过程。

总而言之,1929年各国提交的巡洋舰方案,是当时世界先进海军造船技术的缩影,也为民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些方案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价格的比拼,更是各国对中国市场和未来海军合作的争取,也反映出当时国际格局下中国在发展自身国防力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不是特别熟悉,就说说荷兰给的方案吧。荷兰方案是由IVS公司提出(同厂知名舰艇有德鲁伊特和七省级以及未来的1047工程,苏联人的S型潜艇也是从他们家获得的技术)而IVS本身就是一群德国佬在荷兰建立的皮套公司,所以可以把这个方案看作是荷(德)兰(国)方案。


荷兰这艘巡洋舰的起源要从更早的一战前说起,荷兰人在东南亚当时仍然有大片殖民地,所有也保持了一定的海军力量在日俄战争爆发,尤其是对马海战使得荷兰全国震惊,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保卫荷兰东印度群岛的问题。荷兰这艘巡洋舰的起源要从更早的一战前说起,荷兰人在东南亚当时仍然有大片殖民地,所有也保持了一定的海军力量,当远东的日本人的末代防巡下水后,荷兰人视其为威胁并订购了爪哇级巡洋舰,爪哇级原计划有三艘:爪哇、苏门答腊、西里伯斯(今苏拉威西)这个方案也是德国人的,是从卡尔斯鲁厄级修改而来。但因为一战原因整个计划拖拖拉拉,从1916年左右开工直到1925年才完成两艘,第三艘西里伯斯因为资源不足直接在1918年取消了建造,但西里伯斯是预计的舰队旗舰,这就带来了整个面对东南亚殖民地巡洋舰队缺编的问题,于是在战后仍然在继续着计划。由于和平主义和经济上的挫折,从战列舰到巡洋舰,人们制定了许多计划,但遭到拒绝的计划也一样多。

三艘巡洋舰的建造于1916年和1917年开始,1919年,自由民主联盟和SDAP(后来与基民盟合并为PvdA)提出了建造和改进巡洋舰的动议,他们甚至提议彻底解散海军。彻底解散海军的动议并未通过众议院,但总理鲁伊斯·德·比伦布鲁克(也是海军临时部长)只能通过建造第三艘巡洋舰西里伯斯(现名苏拉威西)获得进一步为争取建造两艘巡洋舰(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机会。然而之后发生的罢工推迟了整个计划的实施。在1920年预算削减期间,决定不再继续建造西里伯斯号并将其所使用的材料作为废金属出售。而中途停建的第三艘爪哇级巡洋舰也成了荷兰海军的心结。

1922年,舰队法律委员会决定,荷兰皇家海军的舰队在未来几年应至少包括六艘巡洋舰。1923年10月,这一舰队法案被众议院否决。然而缺船是摆在案头的实际问题,东亚方面的日本海军在条约期间建造了当时太平洋上最精锐的巡洋舰队。之后的事就是荷兰内政问题就按下不表了,有兴趣的可以访问:荷兰皇家海军德鲁伊特号巡洋舰 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7702-1-1.html (出处: 战列舰)

这之中的计划有很多从最早的六门6寸炮到八门8寸炮,排水量也从5000多吨一路到10000吨,各种方案都有,但也就在1923年,这些方案都被否了,原因无他太贵太大或者不够强。最后大部分方案折了的IVS作为一个船厂自然不会放过这些方案,于是IVS一股脑的把这些方案丢到国际市场上去兜售。而ROCN收到的这个方案甚至还有个德国亲戚:"加里宁格勒"(乳德)级巡洋舰(IVS实际上会把所有方案发给德国本土)。该方案的防护,机动和火力可以说在同级别选手中处于优势地位,也有一定的远洋能力,除了干舷略低和副炮过于拉胯(8.8cm/45 SK L45)外可以说是非常的良心。

但问题是,ROCN需要什么?需要这种相对均衡的巡洋舰吗?不需要,因为即使有一两艘这样的巡洋舰(多了ROCN也买不起)也无法和IJN的18艘重巡对抗(实际上也的确这么做了)。即使是远东的法国人,也是有3艘迪盖特鲁安级部署就更不提常年维持多艘重巡部署的英国人且ROCN也没有跟RN和MN对抗的实际想法。那么这样一艘巡洋舰买回来也就没有什么用,反而因为32节的航速会花掉很多钱,买回来就是摆设(说不定会为PLAN多点启动资金)。ROCN实际上也不需要任何驱逐舰及以上的舰艇,一是无法成规模,无法自主建造也就无法承受损失。二是地域问题导致会被IJN的舰载机压制的死死的无法还手。所以以实际情况看撑死造个炮舰就完事儿了。

即便是硬要一型巡洋舰,考虑到实际的支付能力,那么IVS这种要现金的主ROCN是供不起的,能供得起的只有播磨船厂这种连实物支付都可以的企业了。所以到实际的竞标环节,IVS即使有更好的设计,但还是会和其他厂家一样输给播磨船厂的以农作物等产品充作建造经费的能力(摊手)。

这里讲一下为什么不能搞空潜快。

空潜快意味着什么?需要高性能的双发鱼雷轰炸机,高性能的潜艇,高性能的快艇,你总不能在40年代整一个北洋水师那会儿的鱼雷艇就叫快了。同样的这三样之所以可以以小博大全靠鱼雷,这玩意儿搁现在都是高科技没几个国家可以自产,民国自然也没有这般实力。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都没有讨论高性能鱼雷轰炸机所需的高性能发动机,潜艇使用的电力推进系统(又不是1860s了,你这总不能手摇不是?),高速鱼雷艇需要的可是流体力学科技,这俩玩意儿民国也不会。海军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技术水平的体现,这东西需要牵涉到多种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冬马和纱天下第一!

user avatar

图纸转给明斯克造船厂,可以搞一条C系巡洋线了。

user avatar

六千吨级巡洋舰的问题是,这个吨位整体上性价比不高。并不是说这个吨位的船没有用,有用是非常有用的,然而当开始换算货币的具体价值和战斗力这个角度上,很容易发现六千吨级的舰艇加点钱就可以获得好得多的战斗力。以维克斯970(就是海洋博物馆里老佛爷提到的那个6000千吨,4炮8in的设计)为例子,DNC在1930年对六千吨巡洋舰的造价估计是1.4M GBP,外售价格大概在1.4-1.6M GBP的区间内。而2M GBP左右的价格基本上可以购买任何一艘英制巡洋舰了。我指的是字面意义上任何一艘。即便是萨里这样的新大型巡洋舰在计算通胀之后,价格也在2.2M左右。包括殖民地,利安德,约克,郡,黛朵,阿瑞托沙在内的所有其他巡洋舰价格基本上都在此之下。在不考虑海军条约,舰员,舰队构成等等条件的大前提下,提高几十万镑的价格,就可以在主炮数量,弹药区防御能力等等方面获得不成比例的提升。

回到上面的问题,反正买不起,纯属扯皮,那么就扯一下···

不考虑价格,播磨的8in最好只要他能按照图纸造出来实际上拆小炮换维克斯的aa更好。但是怀疑有aa国府海军他也不会用...

怕蒋公不能说动两者动刀了。

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你买不起,我造不出,你情我愿,纸上建军就有了。为什么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美,简单说一下思路:

1,这就是个德意志,校长版的。

不是日后大众印象里拿来破交的德意志,是建造时考虑多功能性和海防的德意志。

什么?校长会不会送出去破交?这咋知道啊。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斯佩一把自沉倒是有可能的。

2,航速是不会不够的——为什么会谈到航速不够这个事情?航速够用即可。30节以上航速没意义,实际上30节航速就没有意义。这条船百分之百是不会用于主动雷击IJN舰艇的,没有必要获得冲锋航速,自保而已——而自保跑不过舰爆。

就这个港口地理位置放在这里,出港与否,她就躲不掉舰爆的。

这么搞下去很有可能柯尼斯堡就不是世界上第一艘被俯冲轰炸机击沉的大型水面舰艇了。

至于军阀手里的雷击舰——首先,即便是28节,最大航速下雷击舰追击进入射击位置仍然需要相当的时间,请6in/8in甚至砰砰之。如果有人幸存,那么截止今天,还没有见到过军阀所属的雷击舰队以编队形式进行鱼雷齐射的壮观景象。除非下锚/夜战,开着巡洋舰躲不开半管鱼雷齐射或者老式驱逐舰单舰齐射的舰长可以处决了。

3,防御——对付地方势力手中那几条破船,6in足矣,8in更佳,只要抬升角度足够(这个完全可以去解决),无论老式战舰的口径如何,新舰射程都是优势。至于4炮会不会投射速度太慢——额,航速优势在手,急什么嘛?急着去冲锋IJN大炮子吗?倒也不必。

一旦航速存在优势,射程存在优势,军阀舰队里跑不上25节,火控比一战落后整整一到两个时代的产品究竟如何威胁一艘新的六千吨巡洋舰。

4,考虑到对空是重中之重,aa无疑非常重要。6000吨的船如果沉没,百分之五十是IJAAF,剩下百分之五十是IJNAF。从这个角度来说,4in+砰砰是最聊胜于无的——如果校长能配齐弹药保持训练水平的话

否则买来只用来看,维克斯再加一倍砰砰也没用。

5,8in船好在哪里:这船没有任何反雷击职能,校长根本没有主力舰要她掩护,所以本身没有这一方面6/5.25/5/4.5in的理由。而8in本身即便是对这样的小型巡洋舰也有很多零零碎碎的优势:比如6in炮舰的炮塔没有完整的本地火控的——这是其大舰队消耗品本质决定的。8in每个炮塔至少有自己的测距仪。而且8in有个决定性的优势,就是政治影响。

破铜烂铁前无畏或者无畏有什么意义?锅炉长期没有维护,主炮什么抬升角度,弹药还有多少,谁有建造能力?还要养一船打工人付工资。6in巡洋舰火炮抬升到顶射程不比之近,不是真的让人用6in去怼,但是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老破烂真的是"战列舰"吗?名义而已 。巡洋舰还能跑,老战列舰没有足够的掩护兵力这是靶子。

8in巡洋舰——列强对其扩散严防死守,深恶痛绝的8in现代化巡洋舰哦。

1920年代海军技术新时代的象征——8in巡洋舰!

校长有之。

别问具体几炮——问就是8in口径

百年之后系数条约时代风流,校长可以傲立于英日法俄美··· ···算了,傲立于澳大利亚,西班牙和阿根廷身边,在世界海军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笑)。

实话说比黑海破烂有面子(多了)。

破烂战列舰有什么用? R级15in大炮,全面放防空改造,这4条船在印度洋最艰难的几个月里构成了东方舰队战列舰队的五分之四,但是他们在干什么?

护航。

升级改造的珍珠港老兵呢?

炮击,防空。

校长的破烂不及这些改造产品分毫(请数厄利空),这才是送给英美都没有人要的破烂。

巡洋舰好啊,针不戳。

我进一步指出幻想岸防炮舰,甚至前无畏这种东西的朋友记住,泰国是不需要面对IJN的 舰爆 或者现代化驱逐舰的。

恐怖是怎么被击沉的还记得吗?挪威那些老船是怎么被雷击的呢?希腊的前无畏呢?红海军的真无畏马拉呢?

这玩意有用的前提是对手没有接触任何1920年代以来的技术进步。直面IJNAF和IJAAF的国府能比吗?想一想恐怖是怎么被击沉的啊!想一想希腊的吉尔吉斯啊!想象塞瓦斯托波尔啊!巡洋舰跑不过舰爆还有挣扎的余地,这种破烂遇到俯冲轰炸机(搞不好还是岸基起飞的俯冲轰炸机)就是打靶对象。

6,水侦可有之。以国府海空军协调能力,指望有航空支援还不如自己放水侦,较射或有用,至少可以侦察用,比如港内情况。不知道维克斯970有没有吊车。33年维克斯自己的超级马润会搞出来Walrus,弹射与否皆可。

题外话:970没有鱼雷看起来比较奇怪,然而维克斯1002(给荷兰的竞标巡洋舰)也没有鱼雷,所以是完全有可能的。970倒是有深弹(英巡标配ASDIC)——乍看之下匪夷所思,但是维克斯给古巴的竞标也有深弹(炸谁呢?),而且注意这些舰艇显而易见地没有舰体ASDIC。考虑到这时候uk造船价格之贱,我不怀疑他的总造价搞不好划算,但是这个想法还是... ...只能说不愧是维克斯,轻易就做出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7,至于战时能不能学波兰海军逃掉——只要想,当然是可以的。不要奔珍珠港这种地方,直接去香港或者菲律宾扣押即可。

8,于是乎,这船怎么用最好——

先转进香港,然后转进菲律宾,要么南下澳新,要么西去锡兰,待到45年,携厄利空博福斯,随盟军乘长风破万里浪,于日本海兴波(说不定还能出席受降仪式)。

倾举国之财力,助盟友之欢心。以杜立特空袭观之,确实像是校长的风格。

9,要是真的不在乎遍地饥民买了这玩意,真的代表国府出席了日本受降仪式,真的49年起义,绝对是报刊杂志一等明星。

我标题都想好了:

“中国第一艘现代化重巡洋舰传奇的一生:从反法西斯战争到人民海军旗舰”

题头大版面黑白照片:停战协议上,富士山地平线上巍峨可见,盟军舰队密集下锚。

题注:饥民耕织图。

问:左手边是谁?

答:是约克公爵。

问:右手边是谁?

答:是南达科他。

问:饥民呢?

答:饥民在交税买巡洋舰。

问 : 那巡洋舰呢?

答 : 巡洋舰投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29年,民国政府在发展海军、巩固国家主权方面可谓是雄心勃勃,而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便是计划采购一批新型巡洋舰。那个年代,巡洋舰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之一,拥有强大的火力和适航性,是海军力量的象征。民国政府自然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海军的现代化水平。当时,中国的海疆线漫长,内陆水系也发达,对海军的需求是.............
  • 回答
    1929年大萧条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未有一个单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公认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导致这场经济灾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互交织的,并且其影响是深远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对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大萧条.............
  • 回答
    1929年的股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并非孤立事件,它更像是点燃燎原之火的火星,与之后席卷全球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因果联系。与其说股灾是大萧条的“开端”,不如说它是压垮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经济这头骆驼的最.............
  • 回答
    如果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选择将剩余的货品无偿支援穷人,那么社会状态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将是复杂且深远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描绘可能出现的社会状态:一、 短期内的直接影响与社会情绪: 缓解即时危机,赢得民心: 最直接的影响是.............
  • 回答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萧条”,它的根源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的根本,得把视角拉回到那个看似繁荣的20年代。一、股市的狂热与泡沫的破裂:首先得说说当时最耀眼的明星——股票市场。20年代,美国经济确实经历了前所.............
  • 回答
    IMF的这个判断,说实话,确实让人不寒而栗。1929年大萧条,那可是经济史上的一道伤疤,世界因此沉沦了好几年。现在IMF把它搬出来跟2020年做对比,可见这次的疫情冲击有多么猛烈,有多么的普遍。为什么IMF会这么说?大家想想看,2020年发生了什么?新冠疫情像一只巨大的黑手,在全球范围内突然爆发。它.............
  • 回答
    美股最近的波动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大萧条,尤其是1929年的那次股灾。但要判断这次的影响是否会比1929年更大,需要深入分析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结构以及应对措施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任何预测都带有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对比和分析。1. 1929年股灾的背景与影响:1929.............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