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律师职业的几个矛盾问题?

回答
律师这个职业,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维护正义、捍卫权利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让人纠结、甚至有些无奈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交织在现实社会复杂肌理中的深刻思辨,往往让身处其中的律师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

首先,是“正义”与“辩护”之间的张力。

我们常说,律师是正义的化身,是法律的守护者。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明知有罪的委托人,律师是不是就应该放弃辩护?按理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何种身份、何种罪名,委托人都有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也是律师职业存在的基石。

但是,当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你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去为他争取“无罪”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感觉,对很多人来说,是很不好受的。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助纣为虐,在践踏良知,在削弱社会对于正义的信心。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充分的辩护权,这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是为了确保审判过程的公正性。但另一方面,当辩护的目标与普通民众朴素的正义感产生强烈冲突时,律师就陷入了两难。是坚守程序正义,即使对方罪有应得?还是顾及舆论的压力,甚至良心的谴责,去“象征性”地辩护?

很多时候,律师并不是在为罪犯的“罪行”辩护,而是在为他的“权利”辩护。比如,在证据收集程序上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刑讯逼供,量刑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都是法律所保障的,即使是罪犯,也有权要求这些权利得到尊重。可是在公众看来,律师为“坏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不正义”。这种误解,是律师职业长期面临的挑战。

其次,“事实真相”与“证据呈现”之间的博弈。

律师的首要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并为委托人争取最有利的结果。但法律讲究的是“证据”,而不是“事实”本身。有时候,你明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苦于没有合法的证据支撑,你就无法在法庭上呈现。反之,即便对方的某些行为在你看来是“事实”,但如果这些事实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那么律师就不能将其作为证据使用。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规则非常严谨的游戏,你看到的棋盘上,可能已经摆好了所有棋子,你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能赢。但游戏规则告诉你,你只能用特定的方式去移动棋子,不能随意碰触。有时候,你明明知道对方有某种“不当”行为,也知道它会影响案件结果,但你没有合法的证据证明,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更微妙的是,为了赢得官司,律师有时会被迫去“放大”有利证据,同时“弱化”不利证据,甚至在合法范围内去“解释”事实,让它更符合委托人的利益。这并非是伪造事实,而是法律允许的“技巧”和“策略”。但这种“策略”的运用,在不了解法律规则的人看来,就很容易被误解为“狡辩”和“掩盖真相”。

一个优秀的律师,他必须对事实有敏锐的洞察力,但他更必须精通法律的证据规则,知道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证据。这种在“已知事实”和“可呈现实质”之间的拿捏,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再者,“利益委托”与“职业良知”的拉扯。

律师是一个需要吃饭的职业,而案件的委托,自然也伴随着经济上的考量。律师要为委托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当委托人的利益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良知产生冲突时,律师该如何选择?

比如,一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采取了一些损害环保、甚至剥削劳动者的行为。而律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个框架下,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或者在发生纠纷时,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你清楚知道这种行为的“不对”,但你的职责是服务委托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合法”地维护利益。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律师是不是为了钱,就可以丧失良知?事实上,绝大多数律师都在努力平衡这两者。他们可能会在内部进行讨论,会提醒委托人潜在的道德风险,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拒绝代理。但职业的本质,就是为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而“合法”这两个字,有时候会比“道德”显得更加模糊和复杂。

这种矛盾,也体现在律师的“选择性”上。为什么有些案件律师会积极争取,有些案件却“避之不及”?除了案件本身的复杂性、社会关注度,以及潜在的收益,律师的内心判断也在其中扮演着角色。但是,一旦接受了委托,就必须倾尽全力,这是职业契约的要求。

最后,是“维护个体权利”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辩证关系。

律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代表个体,去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或者其他强势利益集团。这是一种“个体对抗整体”的模式,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例如,当公民的房屋被非法强拆,律师站出来,利用法律武器,与政府部门抗衡,这就是在维护个体的权利。

然而,法律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如果律师过于“激进”地去挑战现有的法律框架,或者利用法律的漏洞,去制造社会的不稳定,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又可能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相悖。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律师需要在个体权利受到侵害时,勇敢地站出来,但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法律所维系的社会秩序。比如,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律师如何去引导当事人,如何在维护群体权益的同时,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就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和技巧的问题。

总而言之,律师职业的矛盾,并非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它更多的是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在法律原则、职业道德、社会期望以及个体利益之间,进行精妙的权衡和取舍。这些矛盾,既是挑战,也是律师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动力,正是这种不断拉扯和求索,才构成了律师职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非诉律师比诉讼律师起点高。

既然题主问的是收入,那只从收入角度比较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

(1)非诉业务的客户高端低端分明,诉讼业务高中低端界限不明显

非诉客户的业务相对持续和稳定。例如从服务供给集中度方面讲,上市业务主要就集中在那几家律所,大并购也基本被几家律所包揽;从客户需求集中度角度讲,从初创、天使轮、ABC轮、上市、并购一连串的需求源源不断。而诉讼,除了银行、保险公司之类的有稳定的诉讼案件外,大部分客户的需求是偶发、零星、分散的。

非诉客户的分层相对明显。大的公司很少有低端的非诉业务,小的公司也很少有高端的非诉业务。诉讼客户的分层就不那么明显了,大公司也会有小劳动争议,小公司也可能有大的纠纷。

因为上面说的原因,促使高端非诉所的业务也能维持在高端水平,可以给刚入行的律师提供高的起薪。

(2)非诉的团队化需求强于诉讼

我之前提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有人反驳我,说高端诉讼也需要团队化。我不反对诉讼也需要团队化,我说的是相对概念。一个诉讼合伙人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做一个百亿标的的诉讼案子不是没有可能,但一个非诉合伙人自己做一个上市项目可能吗?

对团队需求的强烈度不同,也促使非诉合伙人相对更有动力维持团队(比如付高薪)。但对于合伙人来说,非诉合伙人面临的不利之处也在于成本较高,非诉合伙人拿到手的比例很有可能低于诉讼合伙人。

(3)非诉律师的工作量通常大于诉讼律师

这可能又是一个可以抬杠的结论,我自己非诉、诉讼都做过,就我个人感受是这样的。就说一点,非诉的工作节奏是客户掌握的,诉讼仲裁的节奏是法院仲裁委掌握的,哪个节奏更可控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多劳多得还算是一个律师行业的基本规律,所以非诉律师多挣点辛苦钱也正常。

2、不管诉讼和非诉,后期发展都主要看个人。

如果打算长久做律师,却盯着给人打工那点底薪,本来就是错误的!职业生涯那么长,刚开始那几年每个月多收的三五斗跟后期几百万上千万的收入差距相比真有那么重要吗。

不管诉讼还是非诉,年入(实际到手)过千万的都可以举出一些(不是很多)。比如某做知识产权的律师(诉讼加非诉)一个人一年创收七八千万,赶上某些上市公司的营收了(当然实际到手可能也就两千多万)。

(1)非诉律师更容易碰到职业天花板

第一,非诉律师很难培养出跟你的老板的差异化。换句话说,非诉律师培养出来的技能都是老板玩剩下的,用别人玩剩下的东西去超越别人,呵呵……想在打工的同时另辟蹊径,想想还可以,做起来真难。

第二,非诉律师难以建立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举例来说,客户花一百万买的上市法律意见书,和花十万买的上市法律意见书,差异在哪里?对于成熟的非诉业务来说,价格战是难以回避的。非诉律师的突破方向,在于抢占新业务的潮头,树立执牛耳者的领先地位,同时赚取新业务的高溢价。诉讼律师可以和对手玩差异的地方相对多一点(当然这也与诉讼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相对不规范有关)。

第三,非诉律师很难脱离现有平台。相较于诉讼律师,非诉律师更难建立个人品牌,非诉律师的品牌更多和律所是一体的。再加上非诉律师对团队的依赖更高,所以另立门户并不容易。

(2)诉讼律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上面说的原因,是促使我抛弃非诉转投诉讼的重要原因。但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做诉讼比做非诉更有前途,说到底还是看个人。

我在其他的问答里也说过,“做律师不仅仅是做项目做案子,优秀的律师一人要同时负责生产(做案子、做项目)、营销(开拓案源)、研发(业务学习)、管理(团队及所内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售后(客户维护)、风控等等,所以做一个优秀律师的难度不亚于做一个企业。”如果你选择做诉讼并做了诉讼合伙人,这些职责基本都要自己扛,如果做非诉,或许可以有人帮你扛(前提是去一个规范的非诉所)。

3、归根结底,核心在自己。

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讨论哪个职业方向赚得更多没有意义。当总书记挺爽的,当马云也挺爽的,谁都能当吗?

不管做非诉还是做诉讼,律师最终都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行业。即使倒退两年,某位先知告诉你做FCPA挣钱,你能做吗?当积累不够,实力不够的时候,谈任何机遇都是白搭

所以,选定一个方向,踏实去做就行了。如果刚好对某个方向有兴趣,那最好,兴趣加努力是最容易成功的;如果没有感兴趣的方向,就先做好手头的事,把脚迈出去再说。我自己这种从非诉转诉讼的经历不算多件,可以做个参考:

作为律师,你是如何渐渐确定自己职业细分发展方向的? - 牧心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律师这个职业,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维护正义、捍卫权利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让人纠结、甚至有些无奈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交织在现实社会复杂肌理中的深刻思辨,往往让身处其中的律师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首先,是“正义”与“辩护”之间的张力。我们常说,律师是正义的化身,是法律的守.............
  • 回答
    老百姓对律师这个职业,总有些似是而非的看法,甚至有些误解,就像隔着一层纱看月亮,只看到了模糊的轮廓,没能看清真实的模样。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些个“误会”。误解一:律师就是个“能说会道”的媒婆,什么案子都能摆平。这简直是太小瞧律师了。大家看电视剧里,律师个个舌灿莲花,在法庭上滔滔不绝,把.............
  • 回答
    在咱们这个时代,说实话,律师这个职业,跟别的行当比起来,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是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大家伙儿心里那杆秤,似乎对律师总是多几分审视,带着点儿复杂的情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从“权力的守护者”和“规则的执行者”这个双重身份说起。咱们常说,法律是社.............
  • 回答
    后辈们,你好!当我回首自己的律师生涯,那些从法学院毕业、怀揣着律师梦踏入这个行业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我很荣幸能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与你们分享一些肺腑之言,希望能为你们即将开启的律师之路提供一点小小的参考。这并非什么至高无上的教诲,只是我一路走来的感悟,希望能帮助你们少走弯路,更稳健地成长。首先.............
  • 回答
    去律所当律师助理(未挂实习),跟着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律师处理批量案件,对个人的职业发展 非常有好处,并且这种好处会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益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操技能的快速积累 直接接触核心业务: 知识产权(IP)领域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不正.............
  • 回答
    成为一名律师,这条路注定不是坦途,更像是一场需要智慧、毅力与情怀的马拉松。我在这条路上跋涉多年,跌跌撞撞,也收获颇丰。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经验之谈”,我想,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几个最核心的要点:1. 学术不是终点,实践才是熔炉。刚踏入法律圈时,我们总是对法条、判例如饥似渴,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驾.............
  • 回答
    确实,考取CPA(注册会计师)对律师的职业前景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强调跨领域专业知识的时代。它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很多时候能为你打开全新的大门,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CPA能为律师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这背后其实是知识的重叠和能力的互补。律师的核心工作.............
  • 回答
    对于一名律师而言,真相与委托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职业生涯中不断需要审视和权衡的核心。这个问题看似非此即彼,但实际操作中,却是一张复杂而精密的网,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影响,彼此牵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律师的核心使命是代表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这意味着,律师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法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法律顾问对于律师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这句话,“律师业务,无顾问则不稳,无重大诉讼则不富”,道出了律师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稳定基石与财富增长。要理解它,我们可以拆解开来看:一、“无顾问则不稳”:法律顾问是律师事业的稳定基石这句话强调的是法律顾问业务对于律师事务所.............
  • 回答
    青年律师:公司制 vs 合伙制律所,哪个更有助于职业发展?对于刚刚踏入律师行业的青年律师而言,选择一家律所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它将直接影响你的学习路径、成长机会、收入潜力以及职业发展方向。而“公司制”和“合伙制”是律所最常见的两种组织形式,它们在管理模式、利益分配、决策机制、文化氛围等方面都.............
  • 回答
    在法庭上,面对律师抛出的“你只要回答我是或不是”的陷阱,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我们称之为“限制性问题”或“封闭式问题”,其目的往往是想把你框定在预设的答案里,阻止你解释细节,或者在你含糊不清的回答中寻找突破口。要破解这种局面,关键在于“控制信息流”和“拒绝被定义”。下面我将详细说说怎么做.............
  • 回答
    蒋勇律师的离世,无疑是中国律师界的一大损失。他不仅仅是一位在法律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业人士,更是一位以其独特的勇气和坚韧,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行动者。他的离去,让许多珍视他品格和事业的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惋惜。首先,从专业层面来看,蒋勇律师在许多法律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建树。他尤其在.............
  • 回答
    听到您这么说,我能理解您的顾虑。确实,对于全国性的大型律师事务所来说,接手个人小案件时, client client 的确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运营模式和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决定了他们对案件类型的侧重。这些事务所通常业务范围非常.............
  • 回答
    想当律师,对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潜力和挑战的职业选择。你已经具备了英语这个强大的工具,这无疑是块敲门砖。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而且这些努力是多维度、有策略的。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方面,为你详细地梳理一下,如何在大学期间以及毕业后,为你的律师梦想打下坚实的.............
  • 回答
    即便在一位犯罪嫌疑人几乎已是铁板钉钉要承担罪责的情况下,律师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比平时更加复杂和关键。我们不能仅仅将律师的工作理解为“无罪辩护”的狭隘定义,尤其是在证据链异常坚固、嫌疑人基本认罪的情况下,律师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其专业性和价值绝对不容忽视:1. 确保程序正义的.............
  • 回答
    唐帅的故事:一位手语律师的启示与我们能为残疾人做的更多唐帅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不仅是第一个自学手语并成为律师的残疾人,更是通过直播普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为广大聋哑人群体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他的事迹是对我们关于如何帮助残疾人更进一步的深刻启示。如何看待唐帅的故事?唐帅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老实说,大众对律师的看法,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时候都带着那么点儿“先入为主”的色彩。这些刻板印象,就像一些电影电视剧里塑造出来的经典形象一样,深深地印在了不少人的脑海里。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说,你就能明白为啥很多人对律师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了。1. 精明、狡猾,唯利是图: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在法律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公民权利认知上的深刻差异。说美国人“敬畏”律师,或许用“重视”、“依赖”或者“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重视”来形容更贴切,而并非全然是崇拜或敬畏。而说中国人“不行”,也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对律师的角色和作用.............
  • 回答
    摆脱“关系网”束缚: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律师行业,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找到好律师在中国,提起找律师,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托熟人、找关系,或者是在电视上看到某个案件报道后,觉得某个律师厉害,然后想方设法联系。这种“人情社会”下的律师选择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容易让普通老百姓在纠纷面前感到无力和不公。然.............
  • 回答
    关于律师的评价,确实,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在很多人心里,“律师”这两个字,自带一种不太友好的滤镜。这种印象的形成,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复杂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律师这个职业,总是被不少人拿来“说事”。首先,职业的天然属性决定了他们常常站在对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