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截图来自中天卫视-《大学生了没》原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nqvxiwW1I
如果大家还没有看明白红线里的意思,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陆的大综合 文综和 理综合。
比如一个人的物理天赋很好,真心喜欢物理,可他想去清华就要看总分,也许他会被一个英文和政治更好的人比下去,而那个人可能不太喜欢物理。
比如一个人喜欢研究历史,有很高的造诣,可在考试的时候有人化学物理更好,就想找个冷漠的考,于是,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就这样被淘汰。
所以这也就是很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很多人没有研究自己的本职,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说了台湾至少在精准选人才这一点,绝对是更合理的。
我在去台湾交换之前有一个一直深信的逻辑:我们有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制度->我们有最好的学生->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最好的。我去的时候我在北大数院的高中同学甚至跟我说:你去那种地方干嘛,排名虚高的辣鸡岛内学校(2011年台大排名高过北大)。
去了之后发现错了,我们确实有最好的学生,大陆交换生在台湾基本就是班里前几名,但是我们教授的水准比台湾差太多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比台湾差太多了。
教育和生源是两码事!生源是由人口基数决定的,教育是由与国际接轨程度决定的。现代理工类教材里面的公式定理基本都来源于欧美,台湾老师大多数都毕业于欧美名校,采用的教材也是国际通行版,这就是他们教育好的根基。我们的老师中间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少了一代传承,国门又关了很久,加上很多教材粗制滥造(为数不多的精品多是49年刚回国的教授编纂的,如黄昆的固体物理学),好的教育从何而来?本科几年净被老师喂了翔,浪费生命,可恨可叹。
题主有一个巨大的误解,那就是高校水平等同于入学难度。如果此事成立,那印度IIT一定是世界顶尖中的顶尖。再举一例,二三十年前,大陆重点大学的入学难度远超今日,你敢说那时候大陆的大学水平能和现在比?
台湾高教的水平,想简单了解的话,看各大世界排行榜就可以了,省事点看上海交大榜中的两岸四地榜。台湾大概12-15所985水平的(台清交成政,四中,台科,台师大,阳明,中国医),两岸四地前100中有25个左右的台湾高校,所以台湾985+211大概就是这么多(实际上,上交榜的第100只切到中游211)。
以省级单位来看,台湾在两岸四地中除了北京没有对手。即便是北京,26所985/211+中科院各所的配置,也没比台湾25所+中研院+工研院的配置高出太多。考虑到北京是集全国资源于一身,台湾高教的质与量都是相当惊人了。
具体说来,台湾高校的强项是师资(但次于香港各高校)。这得益于台湾70年代开始的留美潮,80年代中后期这些海归开始回流,即便是后进的私立学校,老师也基本都有完整的海外经历。大陆这边,985大学都还没清洗完旧世代混混教师,更别说下面的学校。一些地方院校老师的简历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寥寥一两篇SCI+几篇中文期刊,这都能在地方正规大学当很多年的副教授,还不在少数。
台湾高校的弱项,是近年来薪资水平对顶尖师资的吸引力。台湾的faculty实行均一工资,助理教授基本工资7万多台币,副教授8-9万,教授10万出头(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不在此列),外加一个计画(项目)15000/月的人力费,再加行政加给,再加获奖之后的薪资上调。基本上,名不见经传的faculty一个月十几万差不多了。
这个基本薪资比大陆大部分高校要高,但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行,faculty这种国际竞争的行当,优秀顶尖人才不破例给顶薪,分分钟就被人挖走。再加上最近的年金改革,台湾教职养老金缩水两三成,不少优秀教职出走大陆和香港。当然,计画多、奖项多、兼职多的台湾教职收入也轻轻松松有每月20万以上,再加上台湾相比大陆香港更宜居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留在台湾的杰出教职也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每年IEEE Fellow的评选,台湾各学校的表现都非常不错。
至于生源,对台湾来说不算强项也不算弱项,2300万人口且崇尚工程师文化,台湾本土的生源基本够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