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不甘心中考分流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
家长不甘心中考分流,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是简单的“不想让孩子上职高”的心态,而是牵扯到教育公平、社会阶层固化、家庭期望以及对未来的焦虑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1. 对教育公平的普遍担忧:

首先,家长们普遍认为,中考分流意味着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他们会想:“为什么我的孩子努力学习,成绩也不差,但却可能因为分数线的问题,就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而那些分数稍高的孩子就能进入普高,接受相对‘更高’的教育?”这种“分数至上”的机制,让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被一次考试,甚至几分之差决定,这与他们心中“教育应该提供公平机会”的理念相悖。

他们认为,普高和职高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升学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普高更侧重于学术知识和应试能力,为升入本科大学打下基础;而职高虽然也在改革,但不可否认,其课程内容和目标更偏向于技能培训,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相对较弱。这种分流,在很多家长看来,就是在孩子还未成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时,就人为地划定了人生的“赛道”。

2. 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恐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古语在很多中国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深知,良好的教育是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如果孩子被分流到职高,意味着他们未来能够进入名牌大学、从事高薪职业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被锁定在技术性、操作性更强的岗位上。

这种担忧,也与当前社会上一些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不谋而合。家长们害怕,中考分流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让孩子重复父辈的职业路径,难以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希望通过教育,为孩子争取到更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在起跑线上就被“判了刑”。

3. 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当面临中考分流时,他们会忍不住去思考:“孩子将来能做什么?什么样的职业才是稳定、体面的?哪条路最适合我的孩子?”

很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过去,认为职高就是“学不到真本事”,毕业后只能做一些“蓝领”工作。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在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但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家长们会担心,如果孩子去了职高,会不会被社会贴上“学历不高”的标签,影响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此外,他们也担心,在职业教育体系下,孩子是否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更深层次的素养,这些素养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

4. 对“唯分数论”教育模式的质疑:

中考分流的直接导火索,往往是中考分数。这让家长们不得不反思,是否整个教育体系都过于强调分数,而忽略了孩子其他的潜能和特质?

有些孩子可能在艺术、体育、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天赋,但在以考试为核心的中考中,这些特长很难得到充分体现,甚至可能因为占用学习时间而被视为“不务正业”。家长们不甘心,是因为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分数加工厂”,更应该是一个“人才培养皿”,能够发现并发展每个孩子的独特闪光点。

他们会觉得,分流机制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5. 传统观念与现实冲击的碰撞: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主流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家长们依然普遍认为,拥有高等学历的孩子,未来发展会更顺畅。职业教育虽然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但在民间,其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相比于普通高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孩子面临分流时,家长们会受到来自长辈、亲戚、邻居的压力,也会对社会上对“普高生”和“职高生”的刻板印象感到不安。这种来自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冲击,使得家长们更加不愿意轻易接受分流的结果。

6. 对教育体制改革不充分的担忧:

家长们的“不甘心”,也是对现有教育体制改革不足的一种反映。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分层和选拔机制。

比如,他们可能期待:
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除了分数,能否更多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特长展示等,让评价更加多元化。
更平等的教育资源: 普高和职高之间的资源差距能否缩小,让所有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获得优质的教育。
更畅通的升学通道: 职高毕业生能否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社会能否为职高毕业生提供更广阔、更体面的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家长们不甘心中考分流,不是在反对分流本身,而是在对教育公平、社会阶层、孩子未来发展、以及现有教育体制的合理性和人性化程度,表达着一种普遍而深刻的忧虑和期待。他们渴望的是一个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拥有平等机会的教育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他们的孩子大概率处于市内的后50%。。

user avatar

说明啥?

高高在上的带学毕业生发现自己已经“堕落”为普通老百姓了呗

中小学生家长和精神中小学生家长,大多是70末—90后

绝大多数地区普高率都没达到50%,注意这里的“普高率”=普高人数/(职高+普高+初中辍学+不升学)

部分地区普高比例高,是因为后面两类高。

大多数白领工人都毕业于几乎没有职高生的重点初中,他们闹的最狠。而毕业于几乎没有人读普高的绝大多数初中走出来的学生,没法在这里发声

然而最近二十年来,老一代带学生们大量往大城市涌入。

国家要求把普高率提高到50%,并且是名额到市,且市区与县城分开核算。

口口声声说大城市公平的、出生于小城市特权家庭的带学生们,发现真的要“公平”到自己头上了,反过来不甘心了。

至今还有很多小学,校名是“完全小学”。因为当年还存在“高小”和“初小”。那个年代农村人想读完6年小学,都要经过筛选。而部分城市人只要愿意,都能读完高中。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很多城市或大院都没“中考”这个概念:因为有“子弟高中”或“x大附中”。

如今要把他们霸占的高中名额,从他们下一代手里还回来,就一个个义愤填膺

一个半冷不热知识:很多大院子弟对“高考”也没啥概念,因为他们沾上专科线就能读985,毕业留校读研读博一路绿灯。

如果当年就有知乎,热议问题就会变成“现在只有不到1%的学生能读985,孩子们该怎么办啊!”

“孩子才17.8岁,就注定只能读大专。这孩子还有啥未来?”

“这年头,读个普通本科,和废了有啥区别”?

啧啧╮( ̄▽ ̄)╭

我呸(*`へ´*)

user avatar

因为那些曾经辛勤劳作了一生的石家庄人都被生活杀死了,一同死掉的还有青春和理想

经历过父母双双下岗,家中衣食没着落的年代

听《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热泪盈眶。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描述了北方重工业城市在经历过了时代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的变轨所经历的阵痛,和那些被遗忘或者是被抛弃的群体的失落和愤怒的感受。资源丰富和经济繁荣的城市已经荣光不再,而沿海的贸易投机者们取代了踏实的劳动者成为了时代的新宠儿。

80年代出生的人亲身经历了从繁荣转向衰弱的历程,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单纯的理想和浪漫主义,而满眼所见的,全都是金钱至上和欲望崇拜。 “生于理想,死于欲望”是这一代人最良好的写照,《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描述。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傍晚6点下班 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 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 淹没心底的景观

在八角柜台 疯狂的人民商场

用一张假钞 买一把假枪

保卫她的生活 直到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 忧伤浸透她的脸

河北师大附中 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的注视 无法离开的教室

生活在经验里 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 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 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 淹没心底的景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