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具体的面试官,我先指名道姓地diss一下我最鄙视的招聘公司——
各类保险公司。
我相信所有求职的人都经历过被保险公司面试电话支配的恐惧。
先是非常非常有礼貌地跟你通话,问你是否在求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问你某某时间是否有空来公司面试。
我相信没几个人真的愿意跑保险业务,更多的还是希望去做内勤工作。
在你一遍又一遍地确认了是做“人事”“内勤”之类的职位后,你满怀期待地去了。
接待你的人先恭敬地递给你一张名片。
然后让你填一张基本的信息表格。
填完后,又来了个类似经理一样的人,装模作样地瞄了一眼你花了半个小时填完的表格,问了几个狗屁不想关的问题。
然后告诉你初试过了,再约个时间做个复试。
好吧,复试就复试。
复试就是让你做一张试卷,也就是性格测试。
随心所欲填吧,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出意外的话,经理会告诉你,你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业务,需要磨练。
我去你妈的。说好的做内勤呢?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还特意选了个别的保险公司,写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呵呵,果然还是让我去做业务。
然后还会让你看本保险公司的辉煌历程,打鸡血一样,让你听讲座,跟邪教似的。
打死我也不去第三次。
我在这里呼吁一下,拜托,各位保险公司的大佬们,你要招业务员就好好招,哪个公司不要业务的,人家像你们一样神神叨叨了吗?还是说明知道自己摆明了招业务的话肯定招不到,还不如用这种忽悠人的手段先把人骗过来面试再说?
再不匿名点名批评一个垃圾培训公司——才秀人人。它还有个马甲单位,达内。别的地方不知道,无锡这里它太有名了。
招聘网站上说招“档案管理员”“大数据收集统计员”这类云里雾里的职位,看职位描述,基本没有实际的要求,都是“品行良好”“积极热情”“优秀应届生优先考虑”之类的笼统字眼,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看了下,简直激动到不行,立刻投递简历,下午电话就来了,让我去面试。
这公司一进去就觉得不是什么正经单位,走廊狭窄逼仄,两边分成一个个很小很小的房间,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不知道分这么多隔间干嘛。
老样子填表格,填完表格来个所谓的人事经理,问一堆废话,突然就话锋一转,说,你的专业能力看来不是很足,经验也不够,是否能够接受培训?当然啦,培训是收费的......
我面含微笑,实则恼怒不已,一把就夺过我刚填好的面试表格,先揉成团,然后说:
对不起啊,我填资料的时候有点太谦虚了,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说实话,这样吧,你再问一遍。
她显然也没料到这个情况,但是还是假惺惺的问了一遍。有几个问题比如:你是学的什么专业?你之前薪资水平多少?你有XX的项目经验吗?你懂XXXXX吗?
我清了清喉咙,说,我学的是法学,已经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书;我证书挂靠律所,在某企业做法务总监,月薪叁万;我没有XX的项目经验,因为这不是我的领域,但是我代表公司参加过一个十个亿的项目的诉讼,胜诉了,公司给我奖励了五十万;我不懂你说的XXXXX,也没有兴趣懂,我只知道你所说的这个项目国家是不允许的,你们是在打擦边球。
人事经理说:小伙子你这么厉害,那还来我们这里做什么?
我说:是啊,你们公司这么牛,怎么还用这种手段骗人来面试?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杀你懂么?
。。。。。。。。。。。
歪了主题,一句话吧,不直切要害、点名主题、直来直去的面试官,都是垃圾。
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最好简明扼要,不符合就是不符合,不要假惺惺地说回去等通知吧这样给人希望又迟迟不答复的样子。薪资、福利待遇、作息、工作内容,你要大概地向应聘者讲述一遍,你要招的人,他的学历、工作经验、品行操守、能力值,你也要根据问答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要觉得你代表公司,你就是天然的上位者。
最讨厌那种1、简历都不看,问一些简历上都有资料的问题的面试官。2、以虚构的高薪和虚构的职位骗人来面试的。简直是浪费时间。
浙商银行北京分行。
大概面试的时候一下午没面了几百来号人吧,人巨多。而且面试也是通知三点结果四五点才开始,而且是两轮一起进行。
等待室是食堂这个也就忍了,但是管理极度混乱,整个大厅里面分了组,但是还是要靠大声吆喝来找人,而且企业宣传片声音巨大,严重影响喊人。
一面是一个个进去面试,明显感觉到面试官已经非常疲劳了,没什么精力,问问题也是有气无力。最不能忍受的是竟然有一个领导在办公室抽烟……唯一一次见到面试官抽烟的。
一面完了已经想走了,但是很快就通知等二面。二面五人一组,基本上就介绍了学校专业,然后就问了下专业意愿,然后就除了我挨个问了能不能接受桂圆……内心已经手动再见了。
实在不敢想一个正规企业的面试这么的混乱。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