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这个问题底下的答案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
反对的人认为,这对节目中的孩子,是一种伤害。
支持的人认为,看节目的人受到了教育。
我是反对这个节目的,理由太简单了,你伤害了别人,然后自己受到了教育,你来告诉我,这是个好节目?这个逻辑恶毒而可笑。
变形计我也看过几期节目,最初,我也是喜欢看的,因为这里有一切满足我「喜闻乐见」的因素:勤劳勇敢,踏实孝顺的寒门子弟;行事荒诞,玩世不恭,品行低下的纨绔子弟;一个质朴,一个污浊。两个人在「爱的沐浴」中,一个增长了见识,一个受到了感化。皆大欢喜。
你看,有看点爆点泪点冲突点,最后是个欢喜大结局。多么完美的一出戏。
但是很快,我就有了怀疑。
难道孩子面对镜头不会反感吗?
难道这样的折腾不会对学业造成影响吗?
难道学校里其他的学生不会因此议论纷纷吗? 为什么每个孩子的「因素」都是如此类似?真的不是刻意为之吗?
被隐私曝光的孩子们,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为什么节目组一来,贫穷的家庭就能收到村里的补助?
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把孩子推出去,出卖他们的隐私?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到底是爱,还是「控制欲」?
每一件,都让我深深怀疑。及至后来,有一件事让我彻底厌恶了这个节目。
当时做交换的那个「恶少」,突然心情特别差,有很多感慨,不愿意说话,想找个地方静一静。那个摄像镜头就像嗅到了血腥的恶狼,紧追不舍,拿着大大的特写对着他。那小孩儿不断说不许拍了,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镜头依然在拉近,恨不得直接贴在他的脸上。
你我都经历过某一个瞬间的「突然崩溃」,知道什么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也知道这个时候有一群陌生人的围观,是让人何其的恶心,只会加大心理崩溃的速度。
你我都知道。录制节目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可是对他们来说,这是难得的「高潮点」,什么关怀,什么人文,什么爱护,都没有收视率来的实在。 何其卑劣。
你都能看到那个男孩像一只被围猎的小兽一样,焦躁,不安,愤怒,同时绝望。但是这只摄像机始终拿着上帝视角,轻蔑的看着他,就像在说,你活该。你是恶少,你活该。这是你在清洗心灵,你的痛苦,你活该。
我只想到一句话,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你我都知道,苦难是没有价值的。
你我都知道,贫穷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 你我都知道,一个星期什么都改变不了。
你我都知道,镜头下的人是何其尴尬。
你我都知道,以为把孩子推出去一个星期就可以脱胎换骨受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低到何止令人发指。
你我都知道,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爱可言,都是礼貌客气,何来真实。
其实,你我都知道,这哪里是一出「教育类节目」,这就是一出真人秀。
消费别人的爱恨悲伤苦,无非是感动自己的一出好戏而已。
这是我看过最恶心的节目。政治上,它几乎是“文革思维”的重演。文化上,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
节目表面上让城里孩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会感恩,让农村孩子见识城市的繁华,鼓励他们努力走出大山。看上去很美,但背后隐藏的思维其实是: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善良勤奋。
当年,毛主席掀起了一场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建立的基础就是在完全相同的思维。让我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这种思维依然在中国大行其道,太可怕了。
好,我告诉你这节目坏在哪里。
1、误导大众
孩子之所以会堕落,不是因为家里有钱,而是因为教育不当。节目里的城市家庭,要么缺乏爱,要么缺乏严格要求(不能排除一部份孩子可能有先天的心里异常)。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节目避重就轻,把原因归结到了家里有钱上来,迎合了广大观众的仇富心理和简单浅薄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
仔细看,你会发现节目中城市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有问题:父母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没有好好跟孩子交流。表面上的“苦口婆心”其实是“控制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家里是穷是富,决定孩子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父母的爱。缺爱的家庭环境里,再穷孩子也容易出问题。
多年前,媒体上经常报道电击治网瘾夏令营。夏令营里的孩子之所以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真正的原因不是网瘾,而是教育不当,家庭缺爱。只要他的生活里一直没有成就感和尊重,就算不碰网,他也会栽在别的东西上。父母把孩子送进夏令营,网瘾可能会治好,但是亲子间的裂痕更大了,这甚至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而真正的原因却一直隐藏着。
这就是中国家长普遍的问题:孩子出了状况,家长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加倍努力地给孩子找麻烦。
2、麻痹大众
“富人腐朽堕落,穷人勤劳善良”的观点其实是全球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翻译成文言文叫“肉食者鄙”。大家去翻翻民间故事集,里面全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捉弄愚蠢邪恶的地主老财的故事。
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有钱时,心想,嘿嘿,我这么勤劳善良,但我没钱,是因为我人太好了,钱都让心黑的挣去了。
从来不会想:是不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是不是我本人不努力?是不是我缺乏敏锐的判断?是不是我光看了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是不是我该提升自己的能力了?
3、煽动阶层对立
凭什么那些富二代腐朽堕落却吃好喝好?
凭什么穷二代勤劳智慧却走不出大山?
不,这不公平!
砸烂地主老财的狗头!
好了,如果你想到这一步了,你离被人利用当枪使也不远了。文革就是这么发动的。这个思维很简单,却具有强大的煽动力,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市场。
但这个思维是错误的!
如果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有人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我们要想的是怎么找办法改变制度,怎么让大家拿到自己应得的。
而不是煽动穷人和富人的对立。
你说,那些善良的农村孩子到了城里后,除了开阔了眼界,再过二十年,心里会不会有一点“恨”,会不会问一句:“凭什么?”
4、缺乏对人的尊重
人有人权。
只要你已经是个人,哪怕你就是个刚出生的婴儿,你也有人权:
你的隐私,别人不能看;
你的自由,别人不能侵犯;
你不该做也不愿做的事,别人不能逼你做。
中国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电视台要把你这个不听话恶少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要让大家知道你的生活多么不堪,要让你流露出痛改前非的样子,你愿意不愿意?
如果一家电视台要把你家最贫困无助的样子给全国人民看,要记录你来到新环境的无知和茫然失措,要让对他们感恩戴德,你愿意不愿意?
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尊重”?
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你望子成龙的工具,不是你娱乐大众的工具,也不是你寻找优越感的工具。他就是他自己。
所谓的人权,就是“把人当人”,不当工具。
以上。
我家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很穷,小学时的学费几乎都是借的,或者卖粮食才能凑齐。同时也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城市的姑妈,很多年前就有房有车。
……此为背景……
每年寒假,姑妈都会带着表姐和表弟来走亲戚。在得知姑妈一家要来的消息后,家里人都会忙活好大一阵子,把屋里屋外打扫一边,准备最好的酒菜,做好一切准备,生怕遭到嫌弃,仿佛接待成为了家里最大 甚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小时候表弟不喜欢吃饭,更何况农村里的粗茶淡饭(虽然是我家里一年中最好的饭了),所以就买了一大袋零食吃,我发誓,之前我从没有见人买过如此多的零食,很多都是电视广告里的很贵的,而不是附近市县里出厂的三无产品!要知道当时能吃上一毛钱一个的辣条,就足够我高兴两天了。
在他们面前,我是自卑的,即使是他们到的是我家,我会有拘束,紧张感,像是在进行一场带着面具似的表演,真的 ,也许,有些人不理解,认为没必要,但是 ,是我真实感受,而家人也都在努力的招待好。
每年暑假,我都会被叫着去姑妈家。他家很大,很干净。第一次知道:进屋里居然都要换鞋,第一次知道马桶,第一次用浴缸、淋浴,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电视,第一次坐轿车.....我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意吃东西,不敢乱碰,他们说话我不敢插话,如坐针毡,即使他们家人对我都非常好,
都消除不了我发自骨子里的不安。我时刻都想逃离,可又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思。
我知道,那里对我来说是场梦境,我怕待得时间长了,我会留恋,依赖,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可我知道,我最终都要回到我那个下雨屋里都会漏雨的家里。而每次暑假结束后,我都要好长时间恢复,适应农村的生活,消除内心里的失落感。
至于影响,当然有好有坏,一方面让我见识了很多不了解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对我有所激励,同时,又深深的加重了我的自卑心理,一直到现在。很多次都埋怨上天,为什么人与人的差别那么大,表弟生活在天堂,而我却要忍受贫穷。
现在随着父母的努力,加上姑妈一家的帮助,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也越来越适应了,在姑妈家虽然还是会拘束,但已经好多了。但如果我们家仍然很穷,看不到任何好的变化,我想我的内心会不平衡,会抱怨,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分子。
。。。。。。。。。
另外,请那些从没去过农村,没认真接触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村小孩心理的城里人,在回答问题是不要想当然,注意你们的措辞,谢谢!
第一次回答问题,虽然不知道算不算是对问题的回答,有点激动啊,哈哈。
===========================================
续: 谢谢大家的赞和支持。有人说我脆弱,我不否认,只想说可能没有经历过,感受不同。
说下现在的状况吧:现在在某二线中等城市上大学,家里已经在我上学的地方给我买了房和车。现在和以前比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所以谢谢大家的关心。只是少年时某些深刻印象会记住一生,作为一种激励吧。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