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农产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即时。主要体现在不耐存放的时鲜果蔬上,如苹果大蒜之类在冷风库里放一年也没问题,信息的即时性就不那么重要了。对时鲜果蔬来说,我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将人们需要的果蔬送上餐桌,而消费者也希望买到最新鲜的果蔬,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即时。由于果蔬收获的时间弹性比较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让消费者能够知道新鲜果蔬的上架时间。试想一下,消费者在下班回家等红灯的时候决定今晚吃炒菠菜,然后他就可以在手机上就可以找到自己回家路上哪一家超市有最新鲜的菠菜。这种做法可以保证蔬菜在最新鲜的时候有最好的销量,对农产品销售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有益,只不过投入太大而回报太小,目前希望渺茫。美国有一个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搞的很不错,它提供一个平台帮助消费者直接向小型农场主订购有机农产品,需要预付费,而且一般品种没得选,农民会把当日的新鲜蔬果每样取一些放到篮子里然后送到你家。然而这个方案依然有价格过高和造成浪费等缺点,只能在高收入人群中谨慎推广。
2,信息不完全。首先体现在农民对市场缺乏了解,往往看到别人种植什么作物就跟风去种,结果由于产量过剩竞争严重,导致滞销和亏损。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够整合这方面的信息,最好是能直观显示“(XX地区)XX作物X季度预计产量XX吨,缺口/过剩XX吨,预计价格XX元/吨”。这样农民在选择作物的时候就有了依据。另外,仍然有很多农民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有的不舍得花钱买种子,反而造成损失;有的凭感觉施用农药化肥,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农残等问题;有的将富氮废水直接排入水体。某些机构长期不作为,或许是因为力不能及,不过官僚系统固有的低效也难辞其咎。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来引起政府的重视。
3,信息不准确。很多消费者对农产品不了解,常常会听信各种谣言(或者夸大其实的消息),比如几年前的“蕉癌”,最近的“转基因作物有毒”等等。这些误解不仅会对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还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消费者对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警惕。解决方法是加大媒体的科普宣传,同时给农民和农业专家更多的话语权,把谣言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过,鉴于当前社会信任缺失的现状,这简单的方法不见得能起到多大作用。
总之,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