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日本、欧美国家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何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song-zhu-s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具体到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难总结,不过中、美、日的书店我都接触过,欧洲虽然没去过,但估计应该和英文系统的出版业差不多。我可以从我所见识到的不同国家的出版风格角度来窥见各地读者的阅读风格。

首先,全世界的读者读书,其最主要的目的一般都是两点,一是爽,二是实用,这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全世界的出版行业立足的准则,没有哪个国家的大众天生的读书习惯就是“提高修养”的。

其次,所有那些你认为的中国读者或出版行业的“毛病”,比如心灵鸡汤、成功学、养生、励志、戏说、猎奇、速成、浮夸式宣传,乃至伪科学、未解之谜、灵异现象等等,都不起源于中国,这些基本都发源于西方或日本。

具体说,在现代的出版业,东方和西方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整个东亚汉字圈的现代出版业受到了日本的很大影响,这个影响是从书的内容、形式、主题到封面、装帧、印刷,乃至书店布置方方面面的,跟西方的字母文字出版系统大相径庭。中国的出版风格和阅读风格,跟日本的差别要远小于跟西方的差别。

先说一下所谓的“爽”,体现在书的体裁上,就是在美国、日本、中国,读的最多的,卖的最好的,都肯定是虚构类(小说、漫画),以及内容类似的传记、纪实等,总之是讲故事的书。在西方出版业,fiction和non-fiction在出版上的差别可能比中国的教辅书和一般书籍还大。而且请注意,“爽”书范畴的小说跟经典、名著的小说没有关系,而是指高度时兴性的当代流行小说,以幻想(Fantasy、Sci-fi)、悬疑(Mystery、Suspense)、情感(Romance)三大主题为代表。之所以说“爽”,是因为东西方的出版业都已经高度向“爽”的方向进化,快消费化、系列化、品牌化、名作者效应、根据读者年龄指向等,这些读者群体对“爽”的追求而产生的市场表现。比较有意思的是,中、美、日都有各自规模庞大的本土“爽书”体系,尤其是针对最主要的目标读者——青少年群体的体系,中国的网络文学、青春文学衍生不必多说,日本的漫画和轻小说,美国的图小说(graphic novel,一般也是漫画)和Teen文学,都是能达到在书店里独立成区的规模(而且会有意和其他区域分隔开)的。

“爽”这一点在东西方读者和出版者眼里可能差不太多,但说“爽”以外的点,这在东西方的差异就相当大了。上一段说,西方出版业很强调fiction和non-fiction的区别,而东西方的阅读习惯也在这产生了一个根本性分歧——书应该看重便携还是看重保存?放到读者角度就是——读书应该追求快速阅读还是深度阅读?

首先在装帧上,西方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硬皮封面装帧的书(hard back),即国内俗称的“精装”,尤其在非虚构图书中,其比例远比东方高。讲到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别也在于,虚构类图书的出版口径相当宽,畅销作品会同时出版精装版和平装版(hardback和paperback),以及便携型的“口袋本”(学名“mass market paperback”),但非虚构图书很多都会优先出版硬皮书。硬封的特点很明显——防损、易保存,但不便携,硬皮在桌面上读相当完美,但拿在手上就累得要死,因而实际上收藏,或者说就是放书柜的意义也更大。所以,就像当年冯巩和倪萍的小品演的,“买一壁纸全都画上书,以假乱真,那多便宜啊”,藏一柜子书但不读,这种装门面的手法是典型的西方传统,连同西方的出版业都使劲迎合。也不要吹西方人在地铁上读书,人家读的多半是小说而已(反正我自己的体会也是如此)。

而东方图书,尤其是非虚构类明显要更强调便携,书的尺寸整体比西方小,采用纸封平装的比例也远比西方高,标准是能只靠一只手阅读。而日本的出版业可以说把便携讲到了极致,这之中的标志就是所谓“文库本”。文库本其实跟西方的口袋本差不多,但其尺寸(常见105mm*148mm)比西方的口袋本(110mm*178mm)还要小,而且要薄很多。而且,西方的口袋本绝大多数是小说,但日本的文库本能覆盖任何题材(当然小说还是主要的),而且很多非虚构领域都有专门的文库系列。这几年国内引进了一些日本的文库本图书,不过引进得还不算很多。

而跟便携相关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厚度,这一点上东西方的分别也相当明显,东方喜欢把书做薄,而西方喜欢把书做厚。西方图书比较强调一本书内容的完整性,文字较多时,宁可加厚度也要把所有内容集成进一本书中。而东方图书则对厚度很敏感,一旦字数多了,就要么分卷,要么压缩行距,但厚度必须保持在不影响便携的程度。分卷这大概沿袭自东方书籍的传统,日本出版业更是把这发扬得很广大,一套书动辄十几卷地出,但每一本只是三四百页的篇幅。甚至一本书(单行本)也经常要分出个上下册。拿西式口袋本和日本文库本比较也能看出,口袋本的厚度有近3cm,放裤子口袋还是有点吃力的,而日式文库本是真为了塞进口袋设计的,厚度压得很厉害,而后果是行距也压得相当要紧,阅读感觉并不好,典型的给通勤人士打发时间的物品。另一方面,西方那种不顾整体观感硬堆厚度的书其实也不怎么好读,你可以想象一本16开本的平装软封书动辄七八百页(还全是字),厚度近5cm,一本普通的书都跟字典似的,光书的重量就够折磨人了,所以这样的书一般人都宁可去买精装的硬封。

体现在内容上,东西方的非虚构类图书也有很大不同。西方非虚构图书的出版门槛一般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历史、科学、经济、艺术等严肃学科分类,所以书都写得相当细,插图很少,脚注、尾注详细,正文后面还有一个文献列表,大部分还有一个索引(index),页数多也是正常的。而门槛比较不高的一般只有两类,一是时事类,二是像心灵鸡汤读物和灵异现象猎奇读物这种比较“玄”的书(通常和宗教关系很紧密)。而东方的非虚构图书则没有这么多顾忌,所以也显得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点其实日本人始作俑者的嫌疑要更大,包括前面说的励志、猎奇、戏说、养生、伪科学等太“俗”的话题,这些反正在日本的书店屡见不鲜。当然这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快速涉猎、碎片阅读、图文编排这方面,这些倒是东方,尤其是日本的强项。日本的书店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遍布各个领域的“图解”“图说”“图典”“事典”等等,这类书的形式经常是300~400页的小开本,以两页为一个单元,通常一页文字一页插图,图文比例相仿,可以说吸取了很多“爽书”的制作思想,适合快速碎片式阅读(有些书干脆就直接做成漫画了,比如五六年前国内引进的那套欧姆社科学漫画系列)。

在西方也不是没有碎片化、通俗式的非虚构书,但这类书的出版在西方通常被垄断在出版巨头的品牌下,比如美国著名的Dummies系列,这套书倒是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但同时让人感觉各个领域的通俗读本也就只有它。Dummies虽说是比较通俗的读物,但编写风格还是以文字为主,插图并不多,而且开本较大,也不是东方式的便携读本。

跟东方式内容编排相应的是东方风格的宣传,东方图书的封面宣传容易走浮夸路线,类似“史上最强”“三天学会”“一本精通”“极简单”等浮夸型宣传语,这也有很大可能是日本人捣鼓出来并传播到中国的。日本人还搞出并向东方出版业推广了所谓的“おび(帯)”,中文叫“腰封”,也就是套在封面上面的那一条印字的带子,这东西可以说就是为了强化浮夸属性设计的。而西方的书籍封面就简单多了,除了标题和作者,一般就一句字号很小的“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或者引用某个媒体的一句评论。

还有一种东西方读者都喜闻乐见的书——实用类图书,包括菜谱、生活百科、计算机、摄影、教辅、语言学习、旅游指南、手工教程、智力游戏等。在实用性图书方面西方的功力还是相当深厚的,西方人很强调实用性图书的参考价值,所以要求书要写得面面俱到,内容要非常详细以致到啰嗦的程度(你读过美国出的考试辅导书就知道了)。这类书一般不是设计来快速阅读或者从头读到尾的,所以也不太强调便携(旅游书、智力游戏书除外),但必须好翻、好保存,所以多使用铜版纸,一般也不太用硬封。这类图书尤以英国的DK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百科图书为代表,前面提到的美国的Dummies书系,也是一个广泛涉及各个实用领域的代表。现在中国和日本都在努力翻译引进西方的实用类图书(日本人擅长做简洁直观的小书,但做大书、细书的水平还得看西方)。

不过西方,主要是英文出版界的实用类图书也有个问题:专业学术、技能类的书籍被垄断得很厉害,不单单是课本,稍微专业一点的学术书籍都无法在大众书店上架(一般只能在大学或专门的学术书店卖,价格当然是众所周知的贵)。在中国和日本的书店,法律、医学、自然科学、工程等专业性质强的领域都能在大众书店里独立成区,但在美国的书店这些顶多就是一两个书架的分量,而且大多是科普性质的。

最后再提一点——杂志。美国和日本都有相当发达的杂志出版业,书店里有很大的杂志区。和国内常见到的杂志不同的是,西方和日本的杂志的主题覆盖面相当广,不仅有时政、时尚、体育、汽车、旅游等大众性的主题,一些相对小众、专业的领域都有专门的杂志出版物,而且是放到大众书店而非作为专业期刊发行的。对于东西方杂志区别,东方的杂志领域整体来说颇受东方特色的浮夸式出版的影响,八卦文化在东方的杂志领域的存在感要比西方强很多,以八卦、噱头、色情为主打的卖“俗”的杂志在东方明显要比西方普遍,这方面的始作俑者估计也是日本人(比如日本常见的“週刊XX”型杂志,大多数就是典型的八卦小报式杂志)。

和杂志相关的是介于图书和杂志之间的那一类出版物,日本人弄了个所谓“mook”的概念,即按“杂志的形式出版的图书”,有ISBN注册号,厚度接近图书,印刷也走的是图书的流程,但出版频率接近期刊,一般倾向于在图书区上架,国内的出版业现在也引进了一些日本式“mook”模式的丛书。而在西方则更倾向于出“按图书形式出版的杂志”,类似于我们俗称的杂志的“特刊”。这类出版物走杂志的印刷流程,在杂志区(包括便利店和超市的杂志架)上架,但像图书一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一整本书都是这一个主题,而不是按期出版的杂志那种不定话题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不像常规出版的杂志那样有广告,一般也不算入订阅而需要单独购买。前面说到,西方的非虚构类图书不倾向于出多插图、轻内容、碎片化、快速阅读式的流行书,但实际上这方面任务是被杂志社给接管了,杂志特刊满足的就是多图、区块式文字、速读等需求,性质跟东方式的快消费轻读物是一样的。

从小说、图书、杂志三方面可以看出来,东西方的出版业体现在阅读习惯上的基本差异是:东方强调阅读这个行为本身,一切都围绕着“书”这个载体来设计,终级目标就是让人去读书,但并不介意读什么。而西方对于读什么则很看重,虚构或非虚构、严肃类或实用类、通俗或专业、图书或杂志,都要区分得很清楚,并且每一者都有各自的一套阅读习惯,甚至还设有准入门槛。正因为东西方差异巨大,抛开实际而泛泛而谈“中外”是很不可取的。




  

相关话题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公开宣判决定执行死刑,怎样看待这一结果,通过吴谢宇案,如何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看书没老一辈多,却普遍看起来更加有知识有文化? 
  每年阅读200本书真的具有可行性吗? 
  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 
  孩子几岁开始学习自主阅读比较合适?如何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有什么不同? 
  迪迦奥特曼等被全网下架,家长们怎么了? 
  学霸是不是因为小时候有成绩好带来的优越感,所以一直保持这种努力学习的干劲? 
  高中周末强制上课违法吗?或者法律有规定高中生该休息多久吗? 
  父母控制欲太强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足球世界杯是如何自我营销成为顶级赛事的?
下一个讨论
除了堆叠数据,游戏中还有哪些能提高难度的方法?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