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某个高票答案里,强调知识的形成必须要依靠经验,类似于“我们的知识归根到底要依靠经验”,而且把经验的地位拔得很高。
通篇没有讲先验范畴的重要性。完全背离了康德自己的意思。
先验,就是先于经验、而使经验成为可能。
既然这个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必然的,那就能不仅仅是靠经验,还必须依赖范畴。
知识必须要以先天综合判断的形式出现。
比如说,人是有重量的。
这个”重量“并不能从”人“这个概念里分析出来,但经验又告诉我们这个判断必然成立。但这个判断又是先天成立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人是会死的。这就不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人“的概念里,已经必然包含了”死“。但“人是会死的”并不包含新的知识。
我就从这里开始讲。
康德有一句金句:“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这句话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的提要。也可以看到康德调和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努力。
思维和直观在康德的知识论里是相辅相成的两大元素。思维具有自发性,直观具有接受性。直观接受我们外在接受到的刺激,思维里的范畴用来加工这些刺激(刺激以杂多的形式被给予)。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康德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这个刺激上,如英国经验论的做法,他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这个刺激一定有个来源,这些刺激本质上就是一些感觉印象Eindruck,被我们的直观形式时空进行初步整理,但是康德没有对这个来源做进一步深究。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感性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重点在于我们的思维如何加工这些杂多,我们自发产生的范畴如何作用于杂多之上。
康德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进行先验演绎,也就是为了证明这些范畴除了用在感性杂多之上形成经验别无他用。虽然看起来先验演绎并不是很成功。
这里粗略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关于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一个是范畴的先验演绎。
形而上学的演绎:康德认为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会有多少范畴。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就是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知性范畴只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保证了推导出的范畴的纯粹性和完整性。
第二个:对于一种在经验中有其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概念,只能提供一种先验的证明,这就是所谓的“先验演绎”。康德说,“我把对先天概念能够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的解释称为他们的先验演绎”。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分析论”
接下来就是范畴除了用来感性杂多(现象界)之上以外,也会存在误用的可能。比如思维把范畴用在了非经验的领域,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先验幻相。
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先验辩证论”
“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合起来又称为”先验逻辑“。也就看到康德那个时候的逻辑,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式逻辑是很不同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是和思维内容、客观世界无关的东西,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在他看来,只有把感性同知性结合起来,使认识涉及内容,同对象相一致,才能取得知识,而“先验逻辑”正是这种真理的逻辑。先验逻辑作为关于认识能力的知性和理性的学说,它以规定这种知识的起源、范围及客观有效性为其主要任务。
最后一部分叫作“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对纯粹理性的系统进行规定,告诉我们不借助经验来思考应该遵守的规则。它包括纯粹理性的训练,纯粹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纯粹理性的历史。这部分也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最不重要的部分了,篇幅也比较短。
总体来说,要点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