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filestorm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人脑不是电路。内部的化学过程也绝非线性元件可以近似的。

第二,关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现在科、哲学界的观点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自由意志在当代文学中最经典的一幕,应数The Matrix中,Morpheus给Neo的红蓝两粒药片了。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分析。

否定自由意志的人认为,Neo的决策,从matrix设计之初就已经固化了。所以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哪怕是我们作出的最随性的决定,也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这使命就如同天体运行一样,可以精确地预测。

肯定自由意志的人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来自于物理的随机性。但是问题在于随机性是否存在本身又是另一个科学哲学问题了。

但是即便放下随机性不表,否定自由意志的假说仍然可以通过deterministic chaos来反驳。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

所谓deterministic,是说我们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动力系统,那么如果知道了其初始状态,则后续状态皆可预测(不借助随机性的假说)。

所谓chaos,是说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

因为显然我们无法精确测量某一时刻整个宇宙所有粒子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未来做预测——哪怕这种预测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user avatar   da-j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Nature 2011年9月1日的Feature报道,2007年,柏林的神经学家Haynes在受试者面前安置连续闪烁各种字母的屏幕,并请受试者在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就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整个过程fMRI记录受试者脑电波,最后的试验结果是,大脑有意识的”决定“大概出现在支配肢体做出相应动作的1秒以前;而早在人“意识”到自己这个判断之前7秒,其实大脑活动就已经指示出这个结果了——换句话说,你的履行你的”自由意识“之前,结果已经被大脑算计好了。

类似这样的试验有很多,上世纪80年代,UCSF的神经心理学家Benjamin Libet就做过类似的试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只是当时没有这么先进的fMRI技术,试验结果比较粗糙.

Stephen Hawking在Grand Design里也指出没有完全“自由”的自由意志,只是按照effective theory,可以等效为拥有自由意志而已。

据上述Nature的同一报道,宾州的The Big Questions in Free Will(freewillandscience.com)开展了一个新项目,旨在集合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的力量来考量这个问题。

Nature报道看这里nature.com/news/2011/11


user avatar   pirate-hen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就是给人脑建电路模型的。这里发表点浅薄之词,如有纰漏也请多多指教,多多包涵。

首先人脑的电路不是线性的电阻电路,所以问者不必担忧。

单个神经元的电路模型,最广为接受最可用的是Hudgkin -Huxley模型,此研究获得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可以上google或baidu搜索,便可看到一个非线性的电容电阻电路图和一组偏微分方程。

要描述单个的神经细胞的行为,需要少到1~3个,多到上千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所以求解这些方程,绝大多时候只能用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模型的选择依问题而定,现在的计算神经科学是向着最简化和最精细化两个方向发展的。(biologically realistic models V.S. Simplified models)

对于具有数以百万计神经元的复杂神经网络系统而言,神经间突触的电传递机制或递质传递机制是及其复杂的,牵涉到递质的产生和释放,递质分子的扩散,受体的激活,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和通信理论来建模近似模拟。

最常规的突触简化建模方法是模数转换,也就是将突触前体的电位设一个阈值,高于阈值就释放递质,低于阈值就不释放,再以微分方程组描述突触后体的电流,这样一来一个神经系统就成为了一个数字化连接的网络,而每个元件都是有着不同参数的模拟器件。

既然电脑都不会出现走最低电阻的问题,问者更不必担忧人脑了。非线性的稳态是很复杂的,说起来是厚厚几本书的。

最后发表点个人对free-will的看法,仅供娱乐和讨论而已。free-will的哲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广泛传开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了解放思潮才为人们定为主流。但是真正从主流哲学上来说这个一直是归根于唯物和唯精神主义的争辩。

本人属于不可知论者,但是仍然会偏向一定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世界是随机的,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如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而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初态及干扰的不确定性就引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所以人的自由意志其实是非线性系统中的这种蝴蝶效应让人的意识产生的对期望的感知和预测。我在实验室里将这个现象戏称为饺子效应(Dumplings effect),当你在夜店对一个女生动心,可能因为受到你去年在中餐馆吃的那个饺子的影响。

哈哈,本人很nerdy,大家不要见怪。

另外纠正问者一点,人脑电路中的电流载体主要是离子,以钠,钾,钙,氯离子为主,为了维持这些离子的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你每顿吃的半碗饭都耗在这了。当年大学时有人经济困难,吃不起饭就天天睡觉,降低神经系统能耗,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算低碳吗?哈哈


user avatar   jiang-che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天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相关的高票答案看了一遍,正如知乎上许多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排名前几的答案往往也未能幸免。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相关资料,打算写一个导论+论战式的回答,以求使这个问题被正确的理解和讨论。

长文预警!

第一部分介绍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背景,第二部分澄清高票答主们的误解,第三部分重复前两个部分,并熬成鸡汤。

一、

通常,哲学问题中一半的困难都在于理解问题本身,但在这里的情形是相对简单的——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那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容易解决的,相反,也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它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准备从这样一个片段开始我们的讨论:

“这个杀人犯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当他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遗弃了他。他经常受到母亲的虐待,他的哥哥姐姐也欺负他。他从来没有机会上学,而当他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从来都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他抢那家商店的时候已经快饿死了,而且还染上了强烈的毒瘾,也没有朋友能给他帮助。他姐姐说:‘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我就知道他早晚会这么干的。’他母亲则抱怨说:‘我不理解!’检察官称之为:‘一个冷酷无情的、蓄谋已久的行为。’辩方则控诉整个社会,声称正是社会的忽视和负面的影响才使此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凶手。”

第一个问题是:当一个无辜的人被杀害,终结他生命的直接原因——这个杀人犯——就是那个应该受到惩罚的对象吗?法庭当然会这样认为,我们也相信这维护了正义,给了死者一个交代。但这里还有几个疑问,在能给出确定的答复之前,我们不妨先别急着下结论,比如:“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参与杀人的其他因素(如那把枪)应该受到惩罚呢?”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并不困难,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给出答案:“因为他可以选择不这样做(Ability To Do Otherwise),而枪不可以。”因为如果他选择不开枪,枪无法主动射击,如果他选择开枪,枪也无法主动不射击(即使出现不同的情况,那也必定是因为其他物理因素,而不是因为枪能够做出选择)。换句话说,枪的行为不被自己所决定(在这个例子中——具体的说——是被他所决定),而他的行为只被自己决定眼尖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这个“只”字似乎断定得过强了,但只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就会同意:如果不是在因果链条上只被自己决定,那么他与枪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能够使得只有他是应该承担责任的那个呢?

看来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自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似乎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得到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清点一下目前已知的有哪些:1.与“我的行为”是不同的,它是“内在”的,并且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或者更准确的说,它是“我的行为”的原因。2.它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否则受到惩罚的应该是因果链条上那些更远的(或终极的)原因的合集(如“整个社会”或者“宇宙大爆炸”),而不是“我”。

因为这个“自己”兼具“可以做出选择”和“内在的”两个特点,我们用一个专门的术语——“自由意志”——来讨论它,以使它和“身心问题”等其他心灵哲学问题区分开来。

在前面的讨论中,还有这样一个念头在我们脑海中时隐时现:也许根本就没有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看似自由的行为下其实是一张因果链条的大网。他的父母造成了他的暴戾和贫穷,毒品的强瘾使他失去了控制,社会的冷漠则放纵他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诚然,这所有的因素都是造成他成为一个杀人犯的原因,但我们不可能惩罚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只好直接的、方便的将他消灭掉。

就像一个玻璃球,一个发球器使它进入了平面,开始朝着某个方向运动,方向上正好有一个下坡使它速度大增,而整个平面是如此的光滑,以至于在撞碎另一个玻璃球之前它根本无法停下来,那另一个玻璃球碎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也打碎了,因为比起更改整个系统,这要更方便一些。

这似乎很接近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决定论”的描述: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并且我们不能改变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能改变未来。”

然而,在决定论的语境下我们只是为了“方便”或者“实用”来执行道德评价吗?各位不妨先在这里独自思考得出结论。

其实,上面的关于因果链条和玻璃球的描述有许多不恰当之处,它们是一些故意犯下的错误,除了通过犯错再澄清它们来增进理解,我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1.如果一切事物都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那么“惩罚”、“奖赏”、“卑鄙”、“高尚”、“责任”这些道德评价将变得毫无意义。2.“整个社会”也只是很近的一环,没有理由不再追问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我们相信现代宇宙学的假设,准确的说,一切在大爆炸发生的同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包括我现在坐在电脑前,打下这个“字”字。因此,“惩罚”他并且自以为是在“惩罚”他,都是已经被决定的内容之一。认为是方便也好,实用也好,你除了在这一刻看到你正在看的这一句话冒出你正在想的这些念头,并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将这一意见推广到我们的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失去了“应该”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它的困难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还能继续进行道德评价,而在于这种道德评价将会变得如此空洞,以至于即使坚持它可以有意义的存在,它也已经与原有的意义彻底不同了。

如果因果律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它呢?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放弃它,进而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呢?

如果不假定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充分的、自然的解释性原因,那么人类的知识似乎就失去了一个最关键的前提。不仅是科学研究,甚至是我们最普通的日常信念也将被迫陷入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怀疑论。我们的每一种经验都将变得无法理解,我们的宇宙看起来就像是由许多支离破碎的事件所组成的一条不连续的序列,从中我们无法预测或理解任何事情。所以,对于“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决定论者的前提”这样的问题,回答似乎是:“我们不能放弃它,否则我们怎么做事情呢?”

至此,让我们整理一下整个问题的逻辑结构,然后就开始说明已有的回答为什么是不令人满意的:

1.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基于且蕴含自由意志(Free Will)。()

2.自由意志蕴含因果律(Causality)的断裂。()

3.而因果律是我们所有知识(Knowledge)的基础,拒绝因果律就相当于放弃了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性。()

4.同时因果律普遍必然的特征蕴含了决定论(Determinism),反之亦然,而在决定论世界中道德责任无法得到任何有根基的说明。()

直观的表示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冲突,即:

问题的关键在于,和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和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

二、

1.混沌理论,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等等说明了决定论是错误的,也因此支持了自由意志吗?这是一个只要稍微思考哪怕一下就能够避免的错误。

本人属于不可知论者,但是仍然会偏向一定的猜测,我的猜测是,世界是随机的,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如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而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初态及干扰的不确定性就引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所以人的自由意志其实是非线性系统中的这种蝴蝶效应让人的意识产生的对期望的感知和预测。 @Pirate Henry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Pirate Henry 的回答

肯定自由意志的人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来自于物理的随机性@Filestorm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

如果某人犯下杀人罪行是由于整个宇宙的初始状态和规律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那么对他谈论责任确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如果他只是出于随机的抬起了手臂,又正好偶然的扣下了扳机,那么似乎谈论他的道德责任依旧没有什么意义。随机性对自由意志问题来说并不是一个比它试图避免的决定论更好的解决。我想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

2.无法预测=非决定吗?显然不。

或许坚信「拉普拉斯妖」的人会有「或许只是运算量陡然加大了呢,以后科学发展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能同时算出来也尚未可知」这样的想法,那好,假设「世界是个方程」是正确的,那么给我你的初始条件,既然我们要知道关于宇宙、自然、生命的终极答案,就不妨假设我们知道了此刻一切粒子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那用接近无限的计算能力,尝试着思考一下,你会发现思考这个行为本身会对思考结果产生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貌似无法由思考本身消除@汪澍环世界是个方程,谁能推翻我的逻辑? - 汪澍环的回答

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的问法,这位答主也从“拉普拉斯妖”问题和方程计算方面给出了回答。但即使这样,仅仅是方程意义上的“无法计算”因此“无法预测”,真的就消除了提问者

@林小囡

“不愿接受”的后果了吗?当然不,因为无法预测非决定。就像我们目前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不等于能确认它们不存在。

即便放下随机性不表,否定自由意志的假说仍然可以通过deterministic chaos来反驳。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
所谓deterministic,是说我们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动力系统,那么如果知道了其初始状态,则后续状态皆可预测(不借助随机性的假说)。
所谓chaos,是说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

因为显然我们无法精确测量某一时刻整个宇宙所有粒子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未来做预测——哪怕这种预测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Filestorm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Filestorm 的回答

想象房间里有一个摩擦系数为0的理想台球桌,发球后所有球开始运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所有球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如黑球以某速度(包括了方向和大小)碰到了正在以某速度运动的黄球,因此导致了它们两运动状态的改变。如果其他相关条件足够充分,我们就可以精确的预测这两个球碰撞后的速度。更准确的说,给定所有球的相关参数,我们可以预言100年后球桌上每个球的位置和速度。

就在这时,邪恶的智子把科学家赶出了房间,并开始对球桌定时拍照,将这些照片按顺序递给房间外的科学家,要求他们对球桌上球的运动进行预测。当以0.1s为间隔拍照时,这项任务是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们就像连环画一样清楚,于是智子逐渐增加着拍照的间隔。当这个间隔大到某个程度时——如10分钟——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很难通过对相隔如此长时间的照片的对比来计算每一个台球在每一个位置时的速度,当这个间隔继续增加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时——如20年——科学家们也许就会得出结论:台球桌上台球的运动本质上就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初始状态的微小扰动,在如此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

“本质上不可预测”真的就是因为“本质上的随机性”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能进入房间呢”?

别忘了,我们也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自己部落的人才有灵魂,太空旅行是不可能的……

3.实验证明了自由意志的不存在吗?实际上,不管实验结果如何,自由意志必然会被证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实验的前提。

根据Nature 2011年9月1日的Feature报道,2007年,柏林的神经学家Haynes在受试者面前安置连续闪烁各种字母的屏幕,并请受试者在做出选择决定的时候就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按钮,整个过程fMRI记录受试者脑电波,最后的试验结果是,大脑有意识的”决定“大概出现在支配肢体做出相应动作的1秒以前;而早在人“意识”到自己这个判断之前7秒,其实大脑活动就已经指示出这个结果了——换句话说,你的履行你的”自由意识“之前,结果已经被大脑算计好了。 @大Joy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大Joy 的回答

自由意志就是脑电波的活动吗?这里的问题不是是否还有其他诸如离子浓度的因素在影响着“自由意志”,而是在问:自由意志是遵循着因果律的吗?

当然不是!一个遵循因果律的自由意志概念仅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无法回答为什么凶手比枪更应该受到惩罚。

进一步问:如果实验的结果不是“7秒以前”而是“7秒以后”,那么自由意志的存在就得到证明了吗?

当然也不是!整个科学的前提就是因果律,以科学实验来证明自由意志的不存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乞题(Question Begging),这就像在说:因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所以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4.决定论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因此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这是所有具有相当程度科学素养的朋友们难以避免的一种倾向。

就算承认了“因果”概念, 决定论也是有缺陷的. 决定论既不可以被完全证明, 也不能被证伪的.
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 根据经典的决定论观点(参考: 拉普拉斯妖), 一个全知的神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想要预测下一刻的一切必须知道: 此时此刻所有物体的状态和所有的物理学规律. 但人类知道这两点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想要从系统某一时刻的状态出发预测其之后的行为, 系统的初始状态必须是精确的. 因为数学上, 动力系统中存在混沌现象, 表明初值的微小差异会导致系统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 但人类的测量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所有物体的状态, 还是一个物体的精确状态都是不能知道的. 看起来无论世界是否是决定论的, 人类也不可能对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做出精确预测.
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 如果在物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和决定论不符, 但是决定论者会说: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探究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也由一套力学规律只支配着. 只是太复杂了, 你不知道罢了. 这样决定论不能被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 决定论不是科学. 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 @andrew shen在物理学层面解释决定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有没有逻辑上的突破口? - andrew shen 的回答

不得不说,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事实上,正是这段论述激起了我写这样一篇回答的热情。先来考虑证明的问题:

“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

为什么在【对“现实世界”的断言,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结论下,【数学和逻辑学是能够被完全证明的】?难道数学和逻辑学并不是某种经验的产物吗?又或者它们不是对“现实世界”中规律的某种反映吗?平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仅仅是因为定义为真吗?现实中的我可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果它们只是约定一套规则然后在规则中自顾自的玩耍,那么物理学借助数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该如何解释?

无论是或否,都需要做出证明,或者起码证明它们能够被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说“X不能被完全证明”似乎是一句信息量非常小的话,并没有带来对X理解的增进。但这一点并没有下一点那么重要,毕竟证伪主义才是现代科学与“伪科学”相区分,并且引以为豪的根基所在:

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

首先要纠正的一点是,科学问题,尤其是物理学问题,必定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当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并没有设想有什么事物是能够例外的,实际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我们任意翻开一篇物理学论文,对被引用的那些定律层层追问,就会发现最基本的定律都是被假设为普适的。我能理解“限定条件”所包含的谨慎——让我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它和杨·米尔斯理论之类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它的确包含着限定条件,即“标准大气压”、“水”以及“100℃”,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世界”中偶然发生的特殊情形,事实上,它在这样一个方面直接断言了“世界”整体: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满足了这些条件,那么水一定会沸腾。

也许只有三个条件的限制并不严谨,因为严格来说,所有科学定律都是“其余条件皆同”定律。但我们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只需要考虑有限的限制条件就能够使其“放之四海皆准”,也并不容易解释为什么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实验者袜子的颜色应该列入相关的条件中。这些都是区分二者的困难所在,但还不是最关键之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会很自然的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其余条件皆同(就像时光倒流一样),那么实验的结果必然是相同的。而如果这还不是一种决定论的观点,那我们使用的一定不是同一种语言。

因此,通过可证伪性将决定论与科学做出区分是一种非常一厢情愿的做法,因为因果律是所谓可证伪的科学中不可证伪的前提。即使科学不是一种信仰,那么它也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大统一理论就很鲜明的显示出了不可证伪性,但依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科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许出于对科学那种无上权威的迷恋,很多人又会拿出“测不准原理”来反驳,但情感不能代替论证,且不说它到现在都还是有争议的,只需要想想:“离开了因果律,我们真的有可能理解科学家们都在干些什么吗?”就能够明白这不是拿出几个科学假设就能解决的问题。

本来还打算有详细的对证伪主义的反驳,但这需要相当的篇幅,而且我的论述绝不会比

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七章更精彩,所以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欢迎有死磕精神的朋友前往并且归来讨论。

5.“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吗?合理的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从古至今所有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下面这位答主给出的方案,都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我们有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这个认为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也仅需要这一点,就能保证道德是良定义的。 @罗心澄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 - 罗心澄的回答

「可以理解」并不是「可以接受」。比如说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你说你今天起晚了。这个理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你加上充分的论证可以然老师觉得你迟到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迟到这个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即便是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些行为依旧是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没有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自由感。自由意志和自由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后者是认知意义上的。 @罗心澄道德一定要求人有自由意志吗? -罗心澄的回答

1.

2.

3.

4.

中,3往往是为大家所公认,因此也较少受到怀疑的环节。大量的哲学工作都集中在1,2,4当中,即说明“道德责任”与“没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

换句话说,虽然都是作为因果链条中已经被决定的一环,但我们依然可以认为一个人和一把枪在一次杀人行为中的地位确有不同。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种观点看上去是十分糟糕的:

相容论等于要求人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负责,或者对命运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负责。

而“自由感”作为一种“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的事实究竟有没有任何合理的根基,在整个道德责任的评价当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

我想我可以严谨的说:所有已经被设想的能够推出的对或者的不同理解,要么是荒谬的,要么是空洞的。(包括我自己曾经的那些)

三、

那么是否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它要么是一个伪问题,要么根本不重要呢?

前文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以及重要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和之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而和都不可能被轻易的放弃。

也就是说,在第一部分讨论得出的我们对因果律和道德责任的理解之中,至少有一个必须被放弃。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的将其抛之脑后,它都不会消失,直到被彻底解决的那一天。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修正对因果律的理解,它并不是普遍必然的,但我们依然可能理解世界;也可以修正对道德责任的理解,也许并不需要非因果的自由意志;或者将两者都放弃,然后用更合适的理解来替代它们;甚至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道德和价值的概念,直接过着被决定的生活,并且被决定着意识到自己过着被决定的生活……但可能的方向不代表确定的结果,中间的鸿沟需要人类用智慧和实践来填补。

其实我个人也偏向于物理主义甚至取消主义,但立场不能代表观点,更不代表真理。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理解对手立场的合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本答案中特别强调科学和证伪主义的局限的原因。

事实证明,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比我们以前所认为那样更像机器,而不是更像天使,但我们不必因此而感到绝望。我们的努力应该立足于我们的现实处境。为我们没有翅膀而遗憾毫无意义;惋惜自由意志只是一个神话也几乎毫无意义。继续你的生活吧!

如果你现在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依然只能是:我不知道。但我依然知道的是,我会用我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尝试。为什么?为了部落!



私人的题外话:

1.除非你已经认识一些字,否则一本字典对你毫无意义;如果你已经认识所有字,那么一本字典对你同样毫无意义;而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却不去交流、阅读、写作,那么很遗憾,这本字典对你依然毫无意义。因此,我希望这个回答能作为有兴趣的朋友们讨论、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2.我有一个长期理想,即哲普,这需要大量的知识学习和表达训练,本文也算是其中之一。

3.方法论:所有对某一特殊哲学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作为一个群体,特征通常是较少感到经济压力、已经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具有相应学力与知识背景,因此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而且理智水平并不低于专业人士。往往是术语、哲学史知识等造成的壁垒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个壁垒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合理的。但就某个人关心的某个特别的哲学问题而言,将其快速的引入语境中,大致了解讨论的各个观点而不需要阅读晦涩难懂的原著(就像一张地图,能让人在行动之前知道已经修过的路有哪些,通向哪里,哪些可能有前景,哪些是失败的,哪里还未探索),我想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有兴趣,自然会饥渴的去寻找相关文献阅读。

4.对哲学的各种偏见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大范围的理智进步,而理智的态度必然意味着谦卑、谨慎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不轻易被偏见控制的人不仅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同时,慷慨激昂的淤泥喷射者们依然不少,但却会越来越少。像《十二怒汉》中的3号与10号陪审员一样,让他们坚持到最后吧!他们是人生环境的牺牲品,最终也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被迫改变。


user avatar   yet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提问是“如果人脑是个复杂的电路,电子应该只会从电阻最小的“导线”通过。这样看来,人类所谓的“自由意志”是否是一种幻觉?

我对哲学并不了解,但是以题主这种设定,神经科学则很适合这个话题。

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神经科学领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有一篇很有名,争议也非常大。之前也有答案提到了,就是Libet在1983年所做的实验。

通常来说我们都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做出的,但是这个研究则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个概念。

Libet运用了脑电图发现在我们做出决定时(比如行动),我们的大脑已经预先做好了准备。关于这个研究最大的争论就是其发现结果挑战了我们人类长久以来对于自由意志的认识。那么当时这个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招募了6个被试,被试们被戴上测量装置,大致像下面的图那样。


然后这6个被试用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然后将视线焦点固定在1.95米外的一个5英寸的示波器上,大概是下面那个机器的样子。


然后一个点会在屏幕上按类似时钟刻度的位置做圆周移动,但是整个过程很短,大概为3秒,在这3秒里,被试们被要求不要眨眼,然后通过提前训练过的肌肉运动(手指,或者手腕轻微运动)来报告他们所认为的目标点的所在位置。而接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测量仪器则会测出他们做出主观意识行为(运动肌肉)的时候的反应时间以及大脑自主的产生意识的时间。

这个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人们进行行动前,大脑已经产生了预备信号,之后才传达到人们的身体感官,从而进行行动,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先由我们自己有意识的做出决定,然后大脑才产生信号传达给我们的身体。因此,这个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还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一些哲学家比如Daniel Dennett认为神经科学家过度解读了这些发现。而另一些业界学者则指出Libet的研究中有不少的缺陷,比如被试很难准确的确定他们下决定的时间。但是,在之后,类似的研究层出不穷,基本都成功验证了这个实验的结论。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神经科学家比如Sam Harris甚至出了一本书,更深入地对实验结果以及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探讨。



换句话说,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而已,因为早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前,我们的大脑/潜意识已经替我们做出选择了。

今年一个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就是尽管我们感到自己是根据自身的意志来进行着各种行为,然而这些其实都只是我们大脑创造出的一个幻象让我们感到自己没有被落下(抛弃)而已。


这个新的研究要求被试们认真盯着5个在屏幕上显示的空心圆,其中一个圆会随机变成红色,而这些被试则需要在圆变色前用最快的速度来预测这5个圆中哪一个会变色。过程如下图:

被试看着焦点+, 然后5个空心圆出现50-1000毫秒,之后一个圆随机变成红色,然后被试选择y(是),n(否),d(没有足够时间)来表达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由于这5个圆是随机变色,所以总的来说被试的预测准确率应该在20%左右,然而,即使被试们都认为自己是在圆圈变红前做出的预测,结果他们的正确率却高于20%。

之后他们又做第二个类似的实验,就是画面会出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圆,被试要选择一个圆记在脑海里,之后会出现第三个圆,然后被试通过选项来选择他们记载脑海里的圆的颜色和出现的圆的颜色是否相同,如果他们的预测是在第三个圆出现前所作出的,那么他们的正确率应该在50%左右,但是结果却是高于50%。

也就是说,有很多时候即使他们的预测并没有猜对,他们却被之后出现的“正确答案”所影响。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脑会在它做出决策后(看到“正确答案”后)的极短时间内产生一种让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是根据自由意志来进行决策的感受(让我们觉得自己预测是在正确答案出现前做出的并且是正确的)。这个观点认为我们能意识到的主观思维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它可能仅仅是无意识思维/行为的一个中间人或传话者,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意识到的主观思维只是向我们表达了我们的大脑未经我们“允许”所作出的决策而已,它并不参与决策的过程。



然而即使自由意志真的像研究发现的那样是一个幻象,人们仍然有非常多的理由对这个观点进行本能的排斥。

比如有研究发现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更少地进行欺骗行为,而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更不愿意去帮助他人并且更为激进,就像是打了一个无辜的人一顿,然后用“我并不想打他,只是我控制不住我的双手”的理由来解释一样,自由意志与我们人类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等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争论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就像那句很经典的话说的那样:

“I used to think that the brain was the most wonderful organ in my body. Then I realized who was telling me this.”

“我一直认为大脑是我身体中最完美最令人惊艳的器官,然后我意识到是谁在告诉我这个事实 ”

有没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PS:我不是很喜欢看这方面的文章,所以表述实验的问题很大,有兴趣的话最好自己去看原文。


Libet, B., Gleason, C. A., Wright, E. W., & Pearl, D. K. (1983). 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 (readiness-potential) 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 voluntary act. Brain, 106(3), 623-642

Do You Believe in Free Will?

Bear, A., & Bloom, P. (2016). A Simple Task Uncovers a Postdictive Illusion of Choi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6), 914-922.

Free Will: Sam Harris

----


user avatar   dou-ze-n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理学是怎么理解自由意志的?


心理学对于自由意志的研究,存在两个取向:


A、 试图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


B、 自由意志是人对于“因果关系”的一种主观体验,人有自由意志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后一个问题显然对于指导生活实践更有意义。

一、心理学从创始之初,就是反自由意志的。


为什么?这与心理学的身世有关。

提起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都知道是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冯特对于心理学科学范式的建立,以及人才培养的贡献不可磨灭。
但是由于他本人的理论水平不高,也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给心理学埋下了两个隐患:

还原论和二元论


1、还原论


冯特关注心理的“内容”,提出应该像研究客观物体一样,把人的直接经验分成最基本的元素去研究,所以他的理论被史学家称为“内容心理学”。冯特提出,意志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要研究意志,寻找支配其的客观规律,所以冯特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在冯特看来,意志是由情感所决定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还原主义的倾向。冯特曾经给赫尔姆霍茨(Helmholtz)打了几年的下手,而后者的思想,就是要把心理学的问题还原成生理学问题,把生理学问题还原成物理学问题。赫尔姆霍茨认为,科学的终极任务就是“用力学解释一切”

冯特虽然不主张把心理学向生理学还原,但他提出的“心理元素”的概念显然也是一种还原的取向,这也启发了他的学生铁钦纳,导致后者像剁肉馅一样把心理元素分出了几十万种。

这种把心理现象还原成简单的元素的倾向,自然会受到质疑。布伦塔诺(Brentano)就是其中一个质疑者。布伦塔诺的理论被称为“意动心理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理解冯特和布伦塔诺的理论体系。


  • 冯特把心理学当做一本字典来研究,这个字典里有很多的词,也有一些最基本的词根,也就是冯特的元素。你要研究意志,把这本字典翻开,里面有它的词根,还可以进一步拆成字母,但是不管你怎么拆,这个意志都是死的东西,它的词根字母也是不会变的,它一定是决定了的。
  • 布伦塔诺则把心理学当做一个句子来研究。一个完整的句子,是包含“我+谓语+宾语”的(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句子的核心是谓语,也就是心理学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意志,是包含在“我”和这个动作的关系之中的。在这个角度来推理,意志对于“我”而言,一定是存在意义和价值的。

这实际上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系统论的思想,布伦塔诺对冯特的还原论做出了有力的批判。他的思想后来被格式塔理论所传承,在二战前后,漂洋过海,注入美国心理学界,最终扭转了决定论在心理学上的支配地位。


2、二元论


冯特在建立了心理学之后,没能很好的解释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他人为的将心理学割裂开了,偏生理的一部分,感觉、情绪,最后变成了实验心理学。偏精神的一部分,高级的心理过程,被单独拆出来变成了文化心理学


由于缺乏将这些内容统合在一起的能力,他先画了一个圈,说这些都是我们心理学要研究的,至于怎么把他们揉到一起,你们后面的人看着办吧。


一个刻薄的美国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这样挖苦冯特:

当其他一些人把他的一些观点驳得体无完肤时,他却在写着另外一本主题完全不同的书。如果像切蠕虫一样把他切成几段,每一段都会自行蠕动起来。在他的大脑延髓里并不存在生命中枢。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很难弄死他。


冯特割裂的思想体系,导致了心理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撕逼大战。弗洛伊德率先扛起了精神领域的大旗,而心理这一字眼最终也被行为主义者从字典上彻底抠了下去。


弗洛伊德试图从个人的经验中,寻找到决定精神过程内容的规律,最终变成了本能决定论。行为主义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寻找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最终变成了环境决定论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心理学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二、今天的心理学,有哪些反驳自由意志的声音:


1、神经生物学还原论


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从脑机制的角度,解释很多心理学问题。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愈发凸显。社交媒体上最火的一个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是这样说的,

我们都以为存在一个‘我’在控制所有的行为,其实这是大脑工作中产生的一个错觉……大脑中确实存在对行为进行监控和决策的机制,但这离我们曾经所理解的自由意志相去甚远。

最有代表性的是 Libet 的后知后觉研究。这个研究发现大脑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自由意志,在动作发出之前,研究者已经可以预知你的动作。和这一主题相关的有很多研究,最近的一篇研究,今年四月发表在《心理科学》上【1】。


是的,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在脑机制的层面解释很多心理学现象,但这种大脑的神经生化活动,同样可以被更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所解释,分子生物学也可以被更微观的化学和物理学所描述,难道一切的一切真的要追溯到量子力学?

这种还原论的思想和赫尔姆霍茨时代没有本质的区别。当你还原到分子的角度去研究热力学的时候,温度就不存在了。自由意志是在心理层面探讨的问题,一旦还原到其他层级,也就无法立足了。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此处应该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植入广告)。


2、环境决定论


持这一观点的人,是行为主义的拥趸。斯金纳(B. F. Skinner说,

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我们就会把这一行为归结为自由意志。

言下之意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完全由刺激-反应的联结所决定,那自由意志就是不存在的。


强行为主义在斯金纳之后,已经基本上后继无人了。而弱行为主义,经过托尔曼和班杜拉等人的改造,正在不断的去强调心理因素与意愿的作用。


3、无意识(本能决定论)


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学早已经把弗洛伊德开出教籍,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非常尊重他在理论上的贡献。


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被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吸收,演变成了内隐(Implicit以及无意识(Nonconscious),或者说自动化(Automatic的主题,这也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对自由意志最有力的反驳。


意识是意志的前提,如果一个行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说这个行为是受你自己支配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有很多无法意识到的行为(比如,口误)是受到本能的支配的。


现代无意识理论也认为,人的很多自以为是自己做出的行动,实际是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因此,人们所以为的那种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种表面因果的错觉【2】。关于无意识有很多研究。这里简单介绍两个人物,Bargh & Baumeister


两个人都是从事无意识的研究者,合作发表过探讨自由意志的文章【3】,目前境遇相似,在心理学上都处于暂时“被打倒”状态。所谓的“被打倒”,主要是指陷入了可重复性危机。这也导致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暂时停滞。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极富才华的研究者,可重复性的争论只能说明这一理论现在存在危机,但并不能否认其研究的价值。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些相关的研究都在当时通过了同行评议,发在了有影响的期刊上,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持续不断的研究结果的支持。所以还是可以采信的。之所以会出现可重复性危机,不过是因为这些研究给人的感觉太震撼了,被盯上了做标杆而已。)


a、Bargh 的启动效应。


当你端起一杯热咖啡时,你会感到温暖和甜蜜,当你看到国旗时你会更爱国,当你看到“衰老”这个词时,你会反应更迟缓……启动效应的核心就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可能是受你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的影响。既然你连行为的原因都无法察觉,又从哪来的自由意志呢?

b、Baumeister的有限自控

你是无法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行为的。随着自控资源的使用,你对自己的控制会降低,并且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你意识不到你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的决策或者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是受到无意识影响的。如何解释这一种无意识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Kanneman)将这些无意识的证据归结为系统1的作用。系统 1代表了一种直觉的,本能的思维方式


三、人为什么需要自由意志?



心理学家de Charms在1968年的一本著作中【4】提出一个观点,人有一种对于行为“因果关系”的个人归因的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一个决策,发出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行为是和“我”有关的,这就是自由意志的本质。



这个观点,把心理学从哲学争论的泥潭中拉了回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研究自由意志的道路。自由意志不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它本身就是人对于因果关系的一种主观感知。而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自由意志?



这一研究取向,在现代心理学中有两个主要的研究主题:

一个是班杜拉提出的人的能动性(Human Agency)这一概念【5】,另一个是瑞安和德西(Ryan & Deci)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中提到的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6】。



1、能动性。能动性是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

社会认知理论的精髓在于行为(B)环境(E)和人(P)是交互决定的。

人不是对外界环境做出被动的反应(行为主义),也不是完全个人决定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主动的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动性反映的就是这个主动调节的过程。

能动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Intentionality(意向性)-人会建立行为的意图。

Forethought(前瞻性)-人会根据预期的结果做出或调整行为。

Self-reactiveness(自我反应)-人会在行动中不断的调整。

Self-reflectiveness(自我反省)-人会根据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和学习。

2、自主性。 这一概念反映了个体对于行为发生因果关系的定向(Causality Orientation),从完全自发的(我愿意做),到完全他控的(我不愿意做,但是不得不做),存在许多不同的状态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价值是,我们对于某一行为的因果定向是可以从他控内化为自主的。也就是说,通过干预,可以把你对行为的感知由受控的/被动/被决定/宿命的,转化成自我决定的,内在激发的,充分发挥自主性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提高能动性和自主性,可以让人的身体和心理变得更健康,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与幸福感,有更好的学业表现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对环境的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这就是自由意志对我们最重要的意义。

————————————————————————————————————————


答案到此结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下面的内容


四、心理学为什么没有演变成决定论?



历史倒退一百年,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相继支配心理学发展的时候,心理学为什么能够没有最终的演变成彻底否定自由意志的决定论?

出于自己的考究癖,我对能动性和自主性两个研究主题的思想进行了溯源。

自主性的研究主题,实际上是从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提炼出来的最核心的内容。SDT这个理论应该算是Ryan和Deci两个人提出的,按照贡献来算,通常是Ryan排在前面,但是按照辈分来排,Deci应该是Ryan的老师,他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外部动机削弱内部动机的研究。

Deci的博士学位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的。熟悉心理学史的人可能了解,1960-1970年代正好心理学的“认知革命”爆发的时期。

卡内基梅隆大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摇篮,怎么会培养出一位关注人类动机的学者,这一点最开始是让我非常疑惑的。

但很快,通过文献合作者的检索,我发现了一位研究动机的心理学家Victor Vroom,他和Deci的学术生涯早期有较多的交集。Vroom曾经在卡内基梅隆任教9,他在《Work and Motivation》一书中提出了动机的期望理论,认为预期到的行为结果,会激发行为的动机。由于翻译的问题,很多人会把他和精神分析学派的Erich Fromm两个人搞混(都译作“弗洛姆”)。

Vroom的期望概念,很明显的脱胎于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所以我们可以把SDT理论的源头,牵到托尔曼这里。从“行为具有目的性”到“自主性”,可以看到思想的内核是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


我们再来看看班杜拉,班杜拉本人的是行为主义三代目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自成一派


也就是说,行为主义的思想在中晚期发生了一个转变,往环境决定论中慢慢的加入了自我的主题。那么,是什么促进了这一改变呢?


1、托尔曼



托尔曼理论的核心,就是在行为主义的“S-R”反射中,加入一个中介变量,变成“S-O-R”。其实这是和行为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 我打你(S)-你哭了(R),这个时候,你只是一个刺激的对象,不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因此自由意志肯定也是不存在的。
  • 我打你(S)-你觉得疼(O)-你哭了(R),只要你这个人是存在的,自由意志也就存在了。你要是觉得“好爽……再使劲打……啊……”,你就不会哭了,所以哭不哭,取决于你的自由意志。

你为什么哭,这是心理学要研究的内容。这个O包括了目的、预期、信念、价值、情感……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今天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托尔曼其实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之所以称自己是行为主义,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那个年代,心理学只剩下行为主义了,不这么说混不下去啊。

当然,可能也和他主要研究小老鼠有关。

行为主义的五大动物保护神:
虐狗狂人巴甫洛夫
虐猫狂人桑代克
虐婴狂人华生
虐鼠狂人托尔曼
虐鸽狂人斯金纳

那托尔曼这个O是从哪来的呢?

托尔曼就读研究生期间,曾经远赴德国,系统的接触了格式塔学派的思想。而格式塔学派的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到美国后,和托尔曼成为了学术上的挚交。托尔曼将勒温称为“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心理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弗洛伊德。托尔曼同时还是第一届勒温纪念奖的获得者,担任过勒温学术研讨会的主席。可以说,勒温对托尔曼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布伦塔诺的系统观点,由格式塔学派所传承,在格式塔晚期,被勒温发展为了“心理场论”。通过这一理论,勒温把“系统论”的思想,完整的注入心理学中。


场论的基本表达公式是B=f(P,E)。


人和环境共同的构成了心理场,凡是涉及到人的行为的,都要既考虑到行为的主体个人,也要考虑到行为所发生的环境;既要考虑到行为者的过去经验,还要考虑到行为者当时的态度和情境因素。这个心理场,被托尔曼进行了改造,最后演变成为了中介变量。


2、班杜拉




再来看班杜拉,从观察学习到社会认知,从自我效能到交互决定,班杜拉用了将近30年时间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当这个理论的框架搭好后,人的能动性就凸显出来。

认真理解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勒温的场论。两个理论对于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一模一样,人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行为

那么班杜拉的理论,有没有受到勒温思想的影响呢?

班杜拉1949-1952年,在Iowa University 攻读博士。

Iowa大学的心理学传统

,深受勒温的影响。勒温移民美国之后,正值大萧条时期,找不到稳定的教职,在康奈尔短暂的待了两年。后来在自己的学生帮助下,在Iowa 大学的儿童福利研究院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这里工作了10年(1935-1944)。勒温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团体互动研究,并培养了费斯廷格、利皮特等出色的社会心理学家。

勒温1945年去MIT开了自己的团体动力学实验室,2年之后,就英年早逝。在勒温和班杜拉之间完成思想传承的是Robert Sears。在1942年-1949年,他在Iowa的儿童福利研究院担任主任,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后来他和班杜拉又相继去了Standford University,Sears是系主任,班杜拉在那里获得了第一份教职

Sears最早提出了“社会学习”的概念【7】,社会学习与行为主义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行为主义的学习是没有主体的,只要不断的通过外在环境的强化和惩罚,就可以改变行为。而社会学习,则存在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在观察环境的时候,把环境的经验内化,最终转变为了自己的行为。同样也是突出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行为不仅产生于环境的刺激,也产生于“我”在环境中的学习,这也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班杜拉继承了S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并通过不断的添砖加瓦,引入“自我效能感”等概念,将其发展为社会认知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交互决定论的思想。交互决定论的核心,就是人在环境中要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3、总结

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研究主题,都是源自布伦塔诺的思想,经勒温的播种,渗透入行为主义,并最终使得自由意志在心理学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心理学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心理学创始之初,两种思潮之间的不断交锋。

反自由意志思潮(冯特)

二元:

(生理)还原论-行为主义-神经科学

(精神)还原论-精神分析(本能决定)-无意识

自由意志思潮(布伦塔诺)

系统思想---格式塔(勒温)-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论-human agency

系统思想---格式塔(勒温)-目的行为主义-期望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human autonomy

系统思想---格式塔(勒温)-归因理论(海德)-个人因果定向(de Charms)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关注自由意志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

而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当你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的,你就能够更好的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拥有更多的幸福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我们愿意相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参考资料:

【1】Bear, A., & Bloom, P. (2016). A Simple Task Uncovers a Postdictive Illusion of Choi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6641943.

【2】Wegner, D. M. (2014). Virtual Agency: A BIT of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 MIT Press.

【3】Baumeister, R. F., & Bargh, J. A. (2014).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Dual-Process Theories of the Social Mind, 35.

【4】de Charms, 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Ryan, R. M., & Deci, E. L. (2006).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utonomy: does psychology need choice, self‐determination, and wi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6), 1557-1586.

【6】Bandura, A. (2006). Toward a psychology of human agenc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164-180.

【7】Grusec, J. E. (1992).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e legacies of Robert Sears and Albert Bandur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776.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由意志的本质其实是随机性。

如果上帝都不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那么基于量子效应上的一系列系统也必然会有上帝无法预测的反应,我觉得这个就是自由意志。

许多人对薛定谔的猫可能不理解,我略微解释一下。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概率问题大多数都是“伪概率”比如色子的点数,从逻辑上来说只要知道了色子的材料,色钟的材料,投掷色子的速度,角动量,基本上可以用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公式百分百地算出色子会是哪一个点朝上。类似的抛硬币也是如此。这种“伪随机”事件只是因为变量太多,计算太复杂而简化成了“随机问题”。

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真随机”问题呢?也就是无论你对环境,材料,所有变量了解得再完备,也无法百分比计算出其某一特性,展现因果律。至少目前,量子层面上就是这样。

比如原子得核衰变,一堆原子的衰败呈现出某种概率,但是具体到某个原子的时候,你根本无法知道它到底是衰败了还是没有衰变。哪怕你对这个原子的所有信息了如指掌,依然不能知道它是否衰变。

此外,量子的运动也呈现概率性,比如一个电子,它在某个区域出现的概率很大,却在某个区域出现的概率很小。当你发射一簇电子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它运动轨迹中的概率分布。然而当你观测单个电子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会在哪里出现,在哪里消失。

爱因斯坦说过,上帝不掷色子。薛定谔曾经是爱因斯坦这一结论的忠实支持者,但是最终量子物理还是引入了这种“真概率”才得以自洽。

因此,就目前的物理学界的一致结论,世界上是有“真随机”事件的。

如果有“真”随机事件,那么以这些有“真随机”特性的量子所建立的系统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预知性”。我想这个不可预知性大概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评论里有人质疑,我就多说几句:

我看到的有些答案是这么说的:

你觉得你是看到信息才做出的决策,但是事实上在事情开始之前你已经做出了决策了。

然后援引我下面讲的这个论文做为证据,这不是扯么?首先用左手或者用右手是下意识的决定,也就是说人只是被要求按按钮,但是并不知道真正被考察的是左手和右手。那么当人在将要按按钮的时候,有一个准备期是很正常的——试想你自己是受试,你觉得自己要按按钮了,从“你觉得要按按钮开始”,是不是要隔几秒,你才真的去按这个按钮呢?

在这个期间中,大脑需要完成这些动作,自然就要给身体的每个部位分配任务,因为我们并没有去刻意的想用左手还是用右手,而用左手和用右手在大脑中对应的活跃区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提前通过fMRI的造影来观测到大脑分配的结果。

我不明白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怎么就能和自由意志联系起来呢?如果被试者蒙着眼睛往前走,然后我突然扯掉蒙眼布,展示给他看前面的悬崖,这个时候被试者应该会停止。如果你能证明在扯下这块布之前的几秒,哪怕是几百毫秒,大脑已经开始在为停止做准备了,我就承认自由意志是假的。因为扯下布,给被试展示的是真正的新信息,正是这个新信息的冲击,让被试作出了“停止走路”的决定。如果这个决定在没有接受信息之前就能够作出,这符合我所批判的答案说的话。


倘若真能如此,那真的是个大新闻,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第六感,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虽然可能只有几百毫秒。这足以颠覆掉我们很多的学科了。


--------------------------

感谢 @iGuo带逛,不然我还看不到这么劲爆的答案。

自由意志不过是人类自大的错觉而已。

这话在《黑客帝国》里面说说可以,但是还用现代的研究来背书就是故意耸人听闻了。我还专门下载了这个在这个题目下面有些人引用的论文:

Soon, C. S., Brass, M., Heinze, H. J., & Haynes, J. D. (2008). Un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free decisions in the human brain.Nature Neuroscience,11(5), 543-5. doi:10.1038/nn.2112

看了一下,不算是大新闻,我来描述一下试验是怎么做的:

受试者面前有一个屏幕,这个屏幕上连续出现各种字母,当受试者感觉要按按钮的时候(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了,要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按按钮,按左边还是右边的按钮),就按下按钮,按的时候会记住当时在屏幕上出现的那个字母。然后第二个屏幕出现,让受试者选择自己记住的那个字母。然后开始下一轮。整个过程都用fMRI记录受试者脑电波。


最后的试验结果是,大约在受试者决定按按钮的最多10秒前,就已经可以根据fMRI的某些大脑活动区域来判断受试到底将要按左边还是右边的按钮了。

文章的总结说:

This delay presumably reflects the operation of a network of high-level control areas that begin to prepare an upcoming decision long before it enters awareness.

也就是说,这个延时反应了大脑高级控制网络的运作可能在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之前很久就已经做准备工作了。


这个试验这么表述出来,是不是就没有那么耸人听闻了?所以这个跟“新信息”关系不大,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我们将要作出按按钮决定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计划了,比如安排哪只手去按之类。反正我是没有看出这篇文章和自由意志有什么冲突。


我不喜欢挂人,但是非常的结论需要非常的证据来支持,有些高赞答案要引用了文献就好好的引用,拉大旗作虎皮不是科学的态度。


user avatar   yu-shu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天看书,每天锻炼


user avatar   chongwei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合格的生活条件呢?

月收入1000的农村家庭里,能保证孩子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算合格了

但是在月收入10000的打工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在城里上菜小,以后能读个中专甚至大专才算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6000的城市小市民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报个补习班考上本科才是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20000的白领家庭里,这不合格,保证孩子有学区房,或者上私立小学国际双语学校考上211或者出国留学才是合格

但是在月收入20万的家庭里,我不知道,我没见过人家的生活

所以什么才是合格呢?

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超越自己的出身,比自己的爹爹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吗?

话说回来

什么都给你准备好了,我他妈的生你干什么?养个干女儿不好吗?比你便宜多了,还能干!




  

相关话题

  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且独特的【文化差异】现象? 
  感觉这两年网络论坛上民族主义迅速崛起,是错觉吗? 
  父亲老是抱怨,妈妈总是哀声叹气,挑孩子的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负能量爆棚的家庭,我该怎么办? 
  把高中学的哲学当做真理会怎么样? 
  最近在知乎上发现一个问题——“运动治百病”? 
  为什么如今大众喷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的很多,骂哲学的似乎却很少? 
  法学,是否会有可能会变成新“理学”? 
  有哪些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古中国对比西方古典时期在数学、冶金、哲学、建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真的全面落后吗? 
  人会死于奥威尔和赫胥黎谁的预言? 

前一个讨论
什么叫做「完整的工业体系」?
下一个讨论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