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研人员是不是普遍没自信?怎么造成的?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昨天刚好去玩了一场情景密室逃脱,然后不凑巧的是,和我拼场的是四个不足15岁的小朋友。于是我也不太好意思和他们热烈的讨论,在更多的情况下,我是出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行为。我发现他们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小团队,其中有一个特别喜欢拍胸脯的就成为了「领导者」。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芝加哥Booth商学院的教授Canice Prendergast。 他的很多模型都比较「诡异」。比如他写过一篇文章讲为什么有人做工人,有人做企业家。他的模型给的解释是,因为风险偏好不同。更愿意承担风险的成为了企业家,而愿意让渡一部分利益,同时把风险卖出去的成为了工人。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企业家精神、能力、初始资本……如此多的因素不考虑,偏偏归结到风险偏好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但是后来读文章多了,我反而觉得这个模型还真是有道理。至少它指明了,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决定人们行业选择时的一个重要维度: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偏好是如何起作用的。逃脱回来之后,看到这道题,觉得可能和Prendergast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可能存在行业和个人特征的匹配,最终聚集在科研界的人普遍是自信本来就不足的人。也就是说「自信不足」是个人的特征,而不是,至少不全是行业的影响。

给定同样的实力,「自信」的程度对每个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对于商业和金融的很多岗位,都是需要不停的和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而人和人之间充满着信息不对称,故而对「信号」的需求非常强烈。比如说创业,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业绩或者业绩很少,很多时候主要是创业的想法。这个时候,创业者手里就握着PPT找投资人要钱。显然,相对更加「自信」的创业者就会给投资人传递出更加积极的信号,从而有更大的概率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投资。

而在接下来的融资阶段,实打实的业绩虽然重要,但是「让投资人看到并确信未来会更好的能力」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这个时候「过度自信」对市场所发送的积极信号也是一个优势。

归根结底,因为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故而投资人只能结合硬信息(业绩)和软信息(企业家自身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投资。而自信的程度就是软信息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在投资人看来,是企业家自身「底气」的一个不完美信号——因为一般来说,更「自信」和「底气更足」是正相关的。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更加自信的企业家会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好感。而相应的,没有成功融资的企业往往就被淘汰。而过度自信所带来的一些缺点,比如「霸道」和「固执」,在很多商业情形下其实未必是缺点。于是大浪淘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多少有点「过度自信」的气场。

对于科研而言,自信与否的气场对于科研的成就——也就是发表的影响就远远没有那么大了——非常自信的人或许可以在开会的时候把一篇很烂的文章讲的天花乱坠,让人觉得是可以发顶刊的,然而在接下来的盲审阶段,大家都是通过文字来交流,也不见面也不说话,审稿人除了稿件之外,无从接受信号,而阅读文字也很难感性的让审稿人被自信的气场所感染而头脑一热通过了^_^ 这个时候,文章质量怎么样就原形毕露了。这个时候,过度自信的负面影响反而更加的显著了起来,过度自信很可能让年轻学者投出还没有准备充分的稿件,或者仓促的找工作…… 而自信水平比较低(觉得自己的文章好垃圾),反而能够兢兢业业的做实验,修改文章出成果,从而在行业更加的成功。


所以商业和金融本来就是适合自信水平比较高乃至于过度自信的人的行业,而科研就是适合自信水平比较低的行业。故而在人们选择职业的时候,很可能就形成了聚集效应——商业金融界的平均自信水平较高,而科研界的平均自信水平较低。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只是不愿夸夸其谈吹牛逼而已。

你跟他们讨论一下专业的东西,分分钟让你自卑到死。


user avatar   gua-niu-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科研人员总是在极度自信与极度自卑中徘徊。

DAY 1:卧槽这个idea牛逼,我真特喵的是个天才!

DAY 2:我真是世间最大的傻x,原来这个方法理论十年前就有了,就差写进教科书怼我脸上了。

DAY 3:虽然十年前理论就有了,但在xx特殊条件下该方法没法用,我改进改进恰好弥补空白,跻身该领域大佬不是梦啊哈哈哈!

DAY 4:实验做不出来。

DAY 5:实验做不出来。

DAY 6:实验做不出来。

……

DAY N:计算有漏洞啊我去,难怪做不出来!都怪组里不给我租超算,划分网格太稀疏了!看我改进模型!

DAY N+1:实验做不出来……

……

DAY M:要不转个方向吧,我又发现了一个牛逼idea,我真是个天才!

……

重复以上循环。

中间穿插基金申请跪了、paper被拒、考核被警告等一系列随机事件。

最后只想去要饭。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对自己idea的新意和价值没自信。

2. 对自己对文献的阅读量和领域的理解程度没自信。

3. 对自己数据的可靠性没自信。

4. 对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没自信。

5. 对文章什么时候能写完没自信。

6. 对文章能不能发表、能发表在哪没自信。

7. 对和审稿人斗智斗勇没自信。

8. 找博后,找教职,申基金,评职称,上课,带学生没自信。

9. 对能赚多少钱没自信。

10. 对自己的工作究竟能否推动人类的发展毫无自信。


user avatar   qfzklm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跟你接触的环境有关系。。

比如你和某科研人员和某商界人事同时参与的场合,谁更social谁更自信。。一般科研人员都不太会social,尤其是刚入行的学生。。

一般搞科研还social的,肯定已经是大老板了。。

╮(╯_╰)╭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有这种感觉,我自己便是一个例子:我对未来的预期总是焦虑多于乐观,内心长期被不安全感充斥,总感觉同龄人在抛弃自己。而在读博士前我的心态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读博这件事确实对我的自信心产生了影响。

仔细想想,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缺乏正反馈。我有时会用好几天去精读一篇重要的综述,甚至花几个礼拜去摸索一项新的技术,但这些努力的回报是非常缓慢的,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才能体现在成果上。不幸的是,科研界对人的评价是极端二元化的,有成果(paper)便是英雄,没成果只能当舔狗。“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这种话在学术界是没有受众的。虽然理智上你会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道理,但在缺乏正反馈的环境下,情感上你会感觉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2. 负反馈爆表。经常听人说“没经历过痛苦的博士不是合格的博士”。我虽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但它确实体现出很多博士生的心理状态。科研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十百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日常写bug调不出来、超算每个月总要崩溃那么几次、模拟结果离预期值差了一百万光年、文章写成shit被老板痛批、反复修改数十次之后连编辑关都没过就悲剧,好不容易送审了又被审稿人喷的怀疑人身......你要是有耐心听的话,我能跟你吐三小时的槽不带重样的。2017年有那么几个月,由于长期处于负反馈之下,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糟糕的。每天不吃褪黑素睡不着,一听见电话/QQ/邮件提醒心里就慌的一匹。在这种环境下,人是很难自信起来的。
  3. peer pressure太大。学术界是最不缺人才的,和我一届的同学,有研一研二就发顶刊的,有全奖去藤校/诺奖组读博的,有国家/郭沫若/中科院院长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的。而大部分人在听到这类消息时,除了感叹一句牛逼之外,也只能默想想今年能不能多水两篇论文,多拿千把块科研奖励好回家过年。
  4. 穷。

user avatar   lin-ruo-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该现象是由来自经济、人脉、形象、婚恋、学术、师生关系、不确定性等全方位的Peer pressure造成的。

对于一个临近毕业的TOP10高校博士:

经济方面,我国大陆大部分博士生仍处于月薪不到3K的勉强糊口阶段,毕业积蓄基本为0。然而你就业3-4年的本科同学不少已经实现税后十万、二十万甚至更高,光是理财收益可能就赶上你的月薪,车与房的首付触手可及,这让博士生难免有些自卑。

人脉方面,受限于学术压力的博士生很难积累有效的社会关系。工作数年的同学(尤其是选调生、公务员)不少已经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脉关系,过年了有人拜年、生病了有人引荐医生、处理生活琐事知道找谁可以搭把手,而象牙塔内的博士生仍然没脱离学生属性,一切都靠自力更生,对比起来难免有些自卑。

形象方面,博士训练某种程度是对形象的一种摧残。长期伏案、熬夜、997、缺乏锻炼、接触生化实验材料、仪器辐射、无心打理形象和研究穿搭,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你的个人形象造成致命打击;一些导师对博士生关注衣着打扮的负面态度和学术圈实力为王的理念进一步阻碍了博士生的个人形象管理。当皮肤粗糙暗黄含胸驼背运动鞋配牛仔裤的老博士偶遇多年未见被迫就业但精神矍铄昂首挺胸器宇轩昂西装革履的老同学,难免会有些自卑。

婚恋方面,博士生脱单困难重重。脱单的重要因素是身边有足够数量的异性(or同性),而博士生(尤其是高年级博士生)的社交圈基本局限于课题组或是研究所。没有茫茫人海,哪来的惊鸿一瞥?而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因为工作每天都接触各种各路人马,有心驱使下总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同学会上看着桌上的人都在交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经验,老博士们难免有些自卑。

学术方面,大部分博士生饱受毒打。一方面,科研作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易打击信心;另一方面,耗时数月的发表流程和难以避免的拒稿让博士生心力交瘁;此外,学术搜索引擎的发达让博士生们随时可以感受自己和同龄大佬跨越物种般的差距;再者,大部分科研成果与工业实践脱节严重,没有经济效益,容易产生虚度光阴、糟蹋经费的罪恶感。相较而言,投身社会工作的同学所做的工作短期内可以看成效,产生积极反馈。

师生关系方面,比职场上下级更加不平等。由于博士求学缺乏退出机制,而毕业的生杀大权又掌握在导师手中,且国内许多导师的道德素质不佳,导致不少博士生与导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卑、服从、不敢拒绝、心理疾病甚至是自杀。

学术上的不确定性让博士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无论是学术论文发表、基金申请、海外访学申请、教职申请还是顺利毕业,对于一个没有强大背景的博士,其中充满了“不可抗力”。长期以来容易导致不敢争取机会、不自信等结果。

所以说读博虽好,但请先想好。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viaxke-yan-jia-s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9012年了姐姐,我怀孕到八个月都是叫外卖好么……




  

相关话题

  国内有那些本不该畅销却畅销的学术著作? 
  博士毕业去科研院所还是高校?高校还有什么优势? 
  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了贫富的差距? 
  中国的学术界是否被学阀把持了? 
  为什么两个人对视久了就会笑? 
  如何看待国内普遍存在的「外行指导内行」现象? 
  契约理论和公司治理中的代理人问题有关联吗? 
  一个人可以绝望到什么程度? 
  科研的乐趣是什么? 
  如何看待塘沽爆炸后的天津卫视?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贴吧和虎扑上对詹姆斯的评价两极化?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仁济医院胸科主任拒绝警方传唤不配合执法,警方在等待二十分钟后将其带走?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