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对比评价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名汉朝武将? 第1页

  

user avatar   lan-de-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三个人压根就没有可比性,卫青与霍去病是同一个级别,属于天才型的名将,而李广之流,不过是武艺出众,还有就是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就是了,连二流都算不上,根本不能与卫霍二人相提并论。


只是司马迁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对汉武帝十分不满,连带着对以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霍二人也有了偏见,而对于悲剧性的人物,如李广,多怀有同情之心。自然了,历史学家也是人,立场带有主观色彩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读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作者的代入感给蒙蔽了。


历史上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早有定论,许多人都知道卫霍二人的军事天才,却很少有人把李广视为名将。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曾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就是把卫青、霍去病与韩信、白起二人并称;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蓝玉大破北元后,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又比如唐朝名将李靖之妻去世后,唐太宗下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是唐太宗李世民也将李靖比之汉朝卫青、霍去病。


读者也不是傻子,历史上就有很多人注意到了司马迁对李广的偏袒,进而为卫霍二人鸣不平。比如明人黄淳耀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认为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的评价不公。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则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除了后世之人对卫青、霍去病、李广三将之优劣早有定论外,时人如刘安之愚蠢,亦知卫、霍,而不知有李广。淮南王刘安欲谋反,深忌卫青之将材,其派出的刺客首选的刺杀目标就是卫青,至于李广,如刘安之流,尚且从未放在眼里,可见李广相去卫青何止道里计。明人王夫之论及刘安谋反一节,亦论曰:知无能与卫青敌,而欲徼幸于刺客,安即反,其能当青乎?即刺青,其能当霍去病乎?可见武帝一朝,论当世之名将,当首推卫、霍,如李广辈,实在不值一提。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李广难以建功立业,只是运气太背,而卫青、霍去病能够青史留名,实在是运气太好(有裙带关系)的缘故。对此,我想说的是:首先,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所说,要想成为名将,运气是必不可少的。道理很简单,你再有军事天赋,武艺再高强,一上战场就被一个小兵给射死了,哪还谈得上什么建功立业?


其次,李广每次参战,都没有达到封侯的斩首标准(秦汉军功制度非常严苛,俗称“抢人头”,参见《史记·冯唐列传》魏尚事),不是被俘,就是迷路,难道仅仅是运气差的缘故?一次两次倒还可以说是运气太差,每次都是如此,恐怕就不是运气能搪塞得过去的了。同理,霍去病首次出战就勇冠三军,姑且可以说他是运气好,可是人家一而再再而三的立下战功,你还能说人家仅仅是运气好吗?所以,事实就是事实。李广难以建功立业,主要是他自己军事素质的问题。


按理说,他也是老将了,为什么经常迷失道路,而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总是每次都有仗可打呢?电视剧《汉武大帝》曾经有这样一个细节:霍去病出征河西走廊前,汉武帝为他践行,在检阅他的军队时,他发现霍去病军队里有不少匈奴人,这些人携带的武器装备也与旁人不同。霍去病解释说汉军以前没有出征过河西走廊,对那里的地形和风土人情都不了解,别的不说,连哪里有水草都不知道,所以他需要向导。正好汉匈开战后,有不少匈奴人投降了汉朝或被汉军俘虏,他们正好可以作为我的向导。事实上,霍去病能精准定位,打击匈奴,肯定有匈奴降人作向导。以漠北决战一役为例,霍去病军中就有不少胡人立功封侯,比如“故归义侯因淳王复陆友、楼剸王伊即靬皆从票骑将军有功,封复陆支为杜侯,伊即靬为人众利侯”。汉武帝诏书中说霍去病部“师率减什二,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霍去病能取食于敌,更印证了这一点。


不然,为什么霍去病两次出征河西,都让匈奴猝不及防,一再惨败呢?要知道,要在人生地不熟的茫茫大漠戈壁和草原中搜寻到敌军的主力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不要说可能会找不到水源,或者中埋伏了。事实上,汉昭宣时期,汉朝几次派军队远征匈奴,却常常找不到敌人的踪迹,无功而返。所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霍去病的成功,李广的失败绝非偶然。明人王夫之评李广,曰: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看三个人的军事素质。可以说,李广有的军事素质,卫青和霍去病都不缺;而卫青与霍去病的素质,他却没有。卫青与霍去病都骑射过人,敢于深入,胆气决不逊于李广;卫青也与将士同甘共苦,常常身先士卒。霍去病虽然做不到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总是身先士卒,用他必胜的信念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士兵跟随他全力战斗,用胜利的荣誉和赏赐激起士兵对战争的渴望,其麾下的将士所以也常常立功封侯。


霍去病虽不读孙吴兵法,但他深得兵法精要,知道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赏罚分明,能够尽力为将士争取最大的利益,激励他们为了胜利、为了战利品、为了赏赐而战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能抚恤士卒,打不了胜仗终究是无用的。


最近读了李硕老师的《南北战争三百年》,其第二章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对卫霍与李广三人在军事上的表现做过精彩的剖析,认为卫霍在军事上的成功在于他们引领了汉军骑兵从骑射转向冲击的战术革新,而李广的问题在于他太过重视发挥自己的骑射特长,而忽视了其麾下士卒并没有与之相当的骑射技能,所以单凭他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射天赋实际上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毕竟,拼骑射本领,汉军是远不如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的。所以我们纵览他的几次败绩或者危局,他自己可以凭借天下无双的骑射天赋化险为夷,逃出生天,但他麾下的将士却不免在匈奴骑兵面前瑟瑟发抖,甚至是全军覆灭。可以说,李广统帅军队,主要依靠的是他自己的个人魅力,而非严整的军令纪律。

具体来说,汉前期一直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原因在于汉高祖刘邦所经历的白登山之围。此战是统一后的汉朝与匈奴的首次正面大规模碰撞,刘邦御驾亲征却被围困于白登山,险遭不测。汉军之所以陷入险境,其原因在于匈奴人将他们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骑兵战术的不可捉摸性给汉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战争伊始匈奴人便有意识的佯装败退引诱汉军追击,汉军上当后发现对方一旦撤退就难以捕捉,毕竟以步兵为主的汉军两条腿显然跑不过匈奴的骑兵,这是追不上;但正当汉军在搜索匈奴人踪迹或因疲累停下来修整时,敌军主力却突然迅速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的对手,对于汉军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作战对象,也是可怕的敌人。

但是对匈奴人而言,汉军也是一个全新的,棘手的敌人。因为虽然汉军被围白登山,断粮七天是挫败不假,但已经顺利将汉军合围,且占有兵力优势的匈奴为何不能将刘邦这股孤立突出之敌顺势全歼呢?答案可能在于汉军习惯密集的步兵战术,面对匈奴骑兵的合围,刘邦必定会采用步兵扎营,构筑壁垒的做法防范敌军突击,用阵地战抵消匈奴骑兵的机动优势;另外汉军在白登山是居高临下,占有地形优势;更不容忽视的是,刘邦所部汉军乃是能征惯战的精锐之师,经历过秦末民变和楚汉之争的洗礼,作战经验丰富,纪律严明,所以才能临危不乱。如果是一群纪律松散,未经战阵的乌合之众面对此种战场情势恐怕早就崩溃了。加上汉军主力正在赶来救援,擅长骑兵侦查的匈奴人肯定掌握了汉援军的动向,所以冒顿单于最终决定与刘邦议和,放他与其主力部队汇合。显然,对于匈奴骑兵而言,以步兵为主力的汉军是看得见,追得上,围得住,但就是咬不动,吃不下。双方都遇到了完全陌生的对手,都在寻求解决之道。

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汉朝处于被动局面,因为汉军以步兵为主力,虽然严密防守可以阻挡住匈奴骑兵,但机动性太差,汉匈边境长达万里,来去如风的匈奴人可以任选一个薄弱点进行突破。所以汉军即使集结重兵,那也是防得了东边,防不了西边。因此,汉前期,往往是匈奴人可以任意突袭汉朝边境,大肆劫掠吏民财物,而等到汉军集结重兵赶到时,他们已经满载而归,扬长而去。如果汉军想要主动出击,又缺乏骑兵,很难在茫茫草原戈壁中找到匈奴人的动向,就算找到了也追不上,而且后勤补给也跟不上,还容易被匈奴骑兵截断。所以,面对以骑射见长的匈奴骑兵,汉朝似乎只能是依托长城关塞被动防守,着实有一些束手无策。

那么何以在汉武帝时期,汉军可以扭转被动局面,主动出击并击溃匈奴主力呢?这里面固然有经过汉初六十余年休养生息国力大增的背景,但武帝拔擢起用的卫青,霍去病二人所引领的汉军骑兵战术创新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即位后就开始酝酿彻底解决匈奴威胁,要做到这一点,汉朝必须抛弃过去依靠密集步兵一味被动防守的做法,改为以骑兵主动出击,以求正面击溃匈奴主力,所以汉朝必须组建足以匹敌匈奴的强大骑兵。此时的汉朝国力大盛,马匹充足,但要击败匈奴骑兵仅仅只有马匹显然还远远不够,汉朝还必须训练骑士的骑射技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是他们从小就培养的技能,而汉军的兵员来自征发的农民,在没有发明马镫的汉代,要在颠簸奔驰的马背上驾驭战马甚至射箭是极高的技艺,即使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汉军的骑兵也很难在骑射上与匈奴骑兵匹敌。正如数十年前晁错所说,匈奴骑兵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汉军中只有少数投降的胡人,和李广这种世代生长在北方边郡,熟悉畜牧生活的人,才能在骑射上与匈奴人比肩。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仅依靠他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马邑之谋后,汉武帝部署的第一次骑兵反击作战以失败告终,其中骑射技艺天下无双的李广更是全军覆灭,仅有初出茅庐的卫青小有斩获。这说明,中原王朝的骑兵如果还是沿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传统,与匈奴骑兵比拼骑射技艺,是难以成功的。

所以,在后来的出击中,卫青,霍去病革新了汉军骑兵的战术原则,不再与匈奴人较量远距离骑射,而是把中原步兵惯用的正面冲锋战术移植过来,用肉搏战抵消掉匈奴人的骑射优势。而一旦近距离肉搏,武器装备更加精良,纪律更加严明的汉军便可发挥优势,而精于远距离骑射,不习惯正面肉搏的匈奴骑兵则势必处于下风。这就是卫青,霍去病二人的破局之道,将传统的骑兵骑射战术革新为冲击战术,从而扬长避短,实现对匈奴骑兵的压制。

当然,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匈奴人未必会如汉军所愿来近战肉搏,所以这就需要汉军的指挥官能够创造战机,以奇袭切断匈奴后路,缩小可供敌军骑兵纵横驰骋的战场空间,使其远距离骑射优势无从发挥,而被迫进入近距离正面肉搏。从卫青,霍去病所指挥的对匈奴出击战役来看,他们成功的抓住了使用骑兵冲击战术的时机。

战例一:在元朔五年春(前124年)春,汉军对匈奴的第四次大规模出击中,卫青率领三万骑兵成功绕开了匈奴人的前哨,趁夜合围了匈奴右贤王所部,从而将匈奴人所擅长的追逐骑射变成了短兵肉搏。结果右贤王带数百骑突围逃走,其余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这是汉军首次以骑兵冲击战术击败匈奴主力,卫青也因此被擢升为大将军。

战例二: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指挥了汉军对匈奴的第七次大规模远征,也就是对河西走廊第一次出击的春季攻势。此次汉军一万精骑出陇西郡向西北,兵锋直指匈奴西道。史书并未记载此战的具体经过。但抄录了汉武帝嘉奖霍去病所部将士的诏书”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这里合短兵明确指出霍去病采取的战术,是和匈奴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连用杀、斩和诛三个动词,也是在宣扬汉军用的是短兵器而非弓弩。在汉廷和汉军将士看来,这种短兵肉搏战显然较骑射更能彰显士兵的勇武精神。至此,中原骑兵已经超越了战国以来模仿游牧部族的骑射战术,同时也不再是依附于步兵的配合兵种,而是能独立遂行大规模作战的兵种。

战例三: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指挥了汉军对匈奴的第八次大规模远征,也就是对河西走廊第二次出击的夏季攻势。此次战役,李广和张骞出右北平,牵制匈奴左贤王部,霍去病和公孙敖出北地,对河西走廊分进合击,乃是主要作战方向。汉军的目标是彻底击溃乃至歼灭匈奴在河西走廊的部队。虽然李广和张骞出师不利,公孙敖也迷失道路,未能与霍去病如期会师,但霍去病将他的轻骑兵冲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率军越过居延,经小月氏,向祁连山纵深迂回,连战连捷,最后以百分之三十的伤亡代价,取得了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招降二千五百人的辉煌战果。经过此战,匈奴在河西走廊的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惧怕被匈奴单于问罪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被迫向汉朝投降,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率军至河西走廊,挟两战大胜之威成功震慑了匈奴降人,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从此,汉朝斩断了匈奴右臂,得以以河西走廊为基地,西进经略西域,对匈奴单于本部形成侧翼包围,并极大扩展了京师长安西边的战略纵深;并且获得了祁连山下大片高原山地牧场,使得汉朝获得了培育优良战马的大规模马场,为汉军骑兵的进一步壮大乃至彻底压制匈奴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于视马如命的匈奴人而言,丢掉祁连山牧场无疑是极为惨重的损失。所以匈奴人才会悲哀的唱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此消彼长,此之谓也。

战例四:汉军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跨过大漠,寻机与漠北的匈奴单于主力决战。匈奴伊稚斜单于采纳降将赵信之计,决定趁汉军远来疲惫之机,以逸待劳,将汉军全歼。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由于汉军情报有误,最精锐的霍去病部没能获得与匈奴单于主力对决的机会,得到这个荣耀的是卫青。两军相遇后,卫青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双方骑兵展开决战。当时已近黄昏,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军出动左右翼骑兵向匈奴迂回包抄。双方在暗夜和风沙之中展开混战,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张守节《史记正义》注云:纷挐,相牵也。即双方军队胶着混战,近距离厮杀肉搏从马背打到了地面上。暗夜和近距离肉搏混战使匈奴人的骑射技艺根本无从发挥。伊稚斜眼见战况不利,趁夜突围逃走,汉军追赶不及,清点战果,斩首近两万级。与此同时,当了替死鬼的匈奴左贤王部损失更为惨重,被霍去病部斩首七万余级。汉军穷追至贝加尔湖,封狼居胥,成为后世汉人北伐游牧部族的最高理想。经此一战,匈奴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大规模威胁得以解除。

由于《史记》等文献对当时战争少有正面的详尽描写,许多战术细节的复原只能借助于考古材料和后世文献。如下图汉代山东孙家村画像石所示,汉军骑兵以长戟取代弓箭作为主要作战兵器。图中一名持长戟的骑士正在刺死一名持弓箭骑士。研究者认为,持弓箭骑士的尖顶帽代表了草原游牧部族的典型装束,而持长戟骑士的铠甲则是中原骑兵造型。而且,在山东的汉代画像石中,这种持长戟的骑士刺死持弓箭骑士的场景屡见不鲜,其构图风格也基本相似,说明时人十分重视这种骑兵冲击战术的威力。另外,这些骑兵都是没有马镫的。


耐人寻味的是,卫,霍二人针对匈奴的骑射优势革新的骑兵冲击战术,与他们并不熟悉匈奴人的马背游牧生活,也没有骑射天赋有直接关系。在参与对匈作战前,他们并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们外戚的裙带关系而得到重用。卫青作为骑兵仅有的训练是曾做过平阳侯府的骑奴,而霍去病更是主张战场上要随机应变,不至学古(孙吴)兵法。或许,缺少传统包袱的束缚或者说拖累,恰恰是他们能够革新骑兵战术的优势所在。


与卫青,霍去病屡建战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老将李广的失意。李广出身将门世家,其先祖曾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国名将李信。李广家族世传射箭技艺。《汉书·艺文志》甚至著录有《李将军射法三篇》。射箭技艺几乎是李广生平最爱。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此外,《史记》还记载了李广在作战中诸多骑射上的神勇表现,譬如带百骑深入匈奴,连射三名匈奴神箭手(射雕者),然后面对数千名增援的匈奴骑兵,李广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带领部下安全返回军营,与主力部队汇合。甚至在汉武帝第一次派骑兵出击匈奴那次,他竟然能在受伤被俘之后,寻机夺取敌人战马,射杀追兵逃回。

但这一切说到底都不过是匹夫之勇,终究难掩他数次覆军败绩的耻辱。而他之所以多次劳而无功甚至兵败,其实原因正在于他过于重视发挥自己的骑射技艺,而并没有意识到他麾下的骑兵将士并没有他这样举世无双的骑射本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带领他们扬长避短,走向胜利的统帅,而不是与骑射技艺远远超出他们的匈奴骑兵比拼骑射功夫,这样做无异于羊入虎口。更为严重的是,李广作为将领,在军事指挥上存在严重的失职,甚至可以说是犯罪。就李广带领百骑脱离大部队,孤军深入追击匈奴射雕者那一次。他竟丢下自己的大军独行在外一天一夜,”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可以说李广远出追击匈奴射雕者的这段时间,他的大部队因为群龙无首,只能停留在原地无所适从,处境何其危险!如果此时匈奴大军来攻,群龙无首的汉军主力势必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而且冒了这么大的风险,李广也没有得到什么像样的战果,射杀三个匈奴神箭手(射雕者),给皇帝的宠臣找回了场子或者说面子,展现了他天下无双的骑射技艺,这样真的值得吗?这难道不是对自己麾下士兵的严重不负责任吗?甚至我们说这是犯罪也毫不为过。所幸的是匈奴人这次没有什么头脑,这三个射雕者并不是来引开李广,搞声东击西的,否则李广难堪的戎马生涯里还要再添上一场惨败记录。

当然。李广也并非完全不知道冲击战术对匈奴骑兵的作战效果。元狩二年(前121年)夏,他带四千骑兵出右北平,牵制左贤王,配合霍去病主力在河西走廊的作战,被匈奴四万骑兵包围。”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但可惜的是李广只是将其作为险境中一种鼓舞士气的手段,仍旧坚持与匈奴人对射的战术,于是”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结果全军几乎损失殆尽,所幸张骞所部一万骑兵终于赶到,李广才避免了再次全军覆没被俘的厄运。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李广带领汉军骑兵与匈奴骑兵比拼骑射技艺的后果,汉军论骑射根本无法与马背上长大的匈奴人匹敌,所以在匈奴骑兵的箭雨下损失惨重,虽然他个人临危不惧,以高超的箭术射杀数名敌军裨将,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他个人神勇无敌,但他麾下的士卒却在匈奴人的骑射技能面前瑟瑟发抖,出风头的只是他个人而已,在这种大规模作战中,个人无论多么神勇无敌,其实是无济于事的。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李广喜欢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出风头,所以他统兵作战,依靠的是他神勇无敌的人设,或者我们叫个人魅力,而非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作战失败的几率。

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这种轻松随意的军队组织风格,很容易想起”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的匈奴人。结合李广一贯的突出个人神勇无敌的作战风格和如此随意松散的治军表现,我们有理由推测,元光六年(前129)年出击匈奴,他麾下一万骑兵全军覆没,本人受伤被俘的惨败记录很有可能是他出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率先出击和被俘,进而导致他麾下纪律松散而群龙无首的部队被匈奴趁机全歼。

作为与匈奴相邻的边地陇西郡居民,李广确实和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骑射驰逐,行留无羁。当卫青,霍去病已经做出表率,几乎所有的汉军骑兵都接受了类似步兵那种坚忍,血腥的冲击肉搏战术时,李广仍然迷恋着他天下无双的骑射技艺,不堪忍受军事纪律和组织约束的他最终以迷失道路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李广随意松散的治军风格导致”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显然让他很受士卒欢迎,再结合前文”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这类临危不惧,神勇无敌的战场表现。也许不难解释李广何以会人气高涨,广受士民爱戴,在声誉上盖过卫青,霍去病这样战功显赫的名将。

由于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和推崇,而对卫青,霍去病的轻视,导致《史记》对卫,霍二人的辉煌战绩并无详细记载,通篇几乎都是流水账式的斩首立功然后封赏的记录,以至于几乎遮蔽了他们二人革新汉军骑兵战术的功劳,这场武帝时期足以载入军事史史册的革命性转型几乎所有人注意。李硕老师这里借助零星史料和考古材料,也仅仅只是做出部分的还原。


我们再看看卫青和霍去病所具有的素质,哪些是李广所不具备的。


卫青立下赫赫战功,但没有丝毫架子,为人谦逊低调,从不仗势跋扈;而李广心胸狭窄,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仗着自己的权势就把以前得罪过自己的霸陵尉给杀了,尽管别人只是尽忠职守。


另外,众所周知,杀降不祥,更不符合道义。可就是这个太史公所说的百姓无老壮皆为垂涕的李广竟然以奸诈的手段杀掉已经投降的羌人,而且还是他自己引诱投降,许诺不杀的。我们再对比一下霍去病,他奉命率兵受降,但浑邪王手下有些人不愿投降,想逃跑。对于这种中途变卦的行径,霍去病也只是震慑性的杀了想逃跑的一些人,并没有迁怒旁人,将他们全部杀掉。估计要是李广来受降,恐怕这些匈奴人一个都活不了。另外,李广之所以多次出征都迷路,显然是缺乏熟悉匈奴地理的降人做向导,我个人推测其中的原因恐怕正是他杀降的名声在外,难以为匈奴人信任之故。


再看看对于物质利益的态度,李广和许多武将一样,比较贪图功名利禄。比如七国之乱时,他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结果因为私自接受诸侯王的赏赐而犯了忌讳,没有得到皇帝赏赐。


说他贪钱,是因为他几次作战不利,按律当斩,却都有巨款赎为庶人,而史书中并没有说他家世显赫,不过是八百石的小官,即使后来做到两千石的太守,也没有多少钱,更何况他老是作战不利,也得不到赏赐,想想司马迁本人就是因为没钱赎罪才惨遭宫刑的。


再看看霍去病,汉武帝给他修豪宅,他坚决推辞,回答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操!当然,我也不是说李广就不爱国,但这一对比,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司马迁虽然一再偏袒李广,贬低卫霍二人,但他终于还是在矛盾中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司马迁在卫青的传记中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未有称也“,但又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借伍被之口称赞卫青“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司马迁的矛盾和痛苦了。他一方面看不起卫霍二人的外戚和私生子的低贱身份,又不得不承认二人的军事才能。


那么既然李广弗如卫、霍远甚,为何当时的社会舆论却明显更推崇“华而不实”之李广呢?(不独太史公如此)对此,明人王夫之所见最为有识,认为这是因为李广比较擅长结交士大夫,以博求声誉之故,其论曰: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指谢灵运),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不独李广擅长结交士大夫,以博求声誉,其孙李陵亦然,可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相关论述)

不然,以汉武之雄才大略,怎会有良将而不用,不过是他深知李广“华而不实”,难堪大任,汉军要横扫漠北,关键在于卫、霍二人,但为了照顾社会舆论,终于还是不得不做做样子,让李广参与漠北之战。王夫之接着说道: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舆尸,以大车运尸体,形容大败后之惨状)

最后,从两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的文字表述来看,给读者的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就是: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北,屡建战功的事迹,都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展开的,似乎卫霍大破匈奴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具体到军功,则是如流水账式地机械记录某次战斗斩首多少级云云;反观李广之列传,却处处充斥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什么神箭退敌,装死逃出生天,打猎箭矢中石没镞之类的。其中太史公刻意贬低卫霍,抬高李广之痕迹,岂不是很明显吗?而且,只要读者读完两篇传记后静下来稍稍思虑一番,就不难发现这是太史公的曲笔,李广的传记为什么主要记载的都是一些传奇逸闻(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匹夫之勇),却在表现军功最关键的斩首级数上沉默不语呢?稍一思索,其中的微妙之处不难明了,正是因为李广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军功,所以只好用这些传奇故事来装点门面;相反,卫霍的传记里虽然不少都是斩首级数的流水账式的机械记录,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卫霍马踏匈奴,横扫漠北的显赫战功。

骑神卫青

骑圣霍去病


所以,李广相较于卫青和霍去病,那可是差得远了。至于霍去病和卫青二人,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足以与韩信、白起、李靖等人并称于世。


司马贞: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级,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


附李靖的专栏文章: 知乎专栏

李世民的专栏文章: 天可汗的王者之路 - 知乎专栏

苏定方的专栏文章: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被遗忘的大唐名将苏定方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豆瓣评分有过权威性吗?

这还不如说微博新闻具有客观性呢。

再加个知乎人均收入具有普遍代表性。


user avatar   feng-qing-yue-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员工的工作就是陪酒,对不对,这女员工也门清。不去呢?不去就开除你,对不对。所以,出差了,陪酒了,有高兴有不高兴。


和一个年轻欧巴出差,那女的得乐死,和一个老头子出差,那得愁死。不管是乐还是愁,该去就得去,所以这个女员工门清。公款大吃大喝,多好啊,也爱喝,就喝多了,酒喝多了肯定醉,对不对,这是常识。


就是进了四次房间,那是领导关心,不进去看看万一喝死了怎么办?至于猥亵强奸,那就看有没有证据了,没有证据不能诬陷。喝酒喝多了就自己脱光了,内衣喝丢了也正常,我喝酒把鞋都喝丢了,难道也是别人偷的?


我找你陪客户喝酒你去不去?当然不去,那她为什么就去?我劝你酒你喝不喝?当然不能喝,她为什么喝?就是自己愿意,自己喝断片,就只能怪自己,一句话:法律判。




  

相关话题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千个人是谁? 
  古今中外有哪些皇帝让你觉得你上你也行? 
  如何客观看待历史人物? 
  张学良杀杨宇霆有没有过错? 
  明成祖朱棣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为什么有人认为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 
  如何评价汪精卫? 
  甘地是否被严重过誉了?甘地为什么被嘲笑? 
  如何评价霍去病? 
  慕容恪凭什么能进武庙? 

前一个讨论
寝室里只有你一个打游戏的妹子是什么感受?
下一个讨论
知乎与李毅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