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职研究生有用吗? 第1页

  

user avatar   6u77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交流提问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职业规划助手



2016年9月14日重要更新:


今天(9月14日)教育部发布通知,今后将明确区分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说,2016年之后不存在“在职+双证+全日制”的研究生了,改为“在职+双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在意是否“全日制”这个标签的同学们,可能要慎重考虑了,今后想获得全日制标签,只有辞职考研一种方式了。


双证在职研究生依然是继续存在的,只是学习方式会标注为非全日制。对于学历和文凭将来在社会上是否与全日制有区别,教育部这次的通知明确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这次重新明确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通知,也验证了我之前文章里的说法,即之前国家对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界定是模糊的,因为最早在职的只有单证,所以全日制=双证,非全日制=单证,后来国家推出了双证在职研究生,但却没有对全日制这以概念进一步明确,导致2010年-2015年这几年,存在了一批的“双证+在职+全日制”的研究生。



2016年8月更新:



目前国内的在职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包括 工商管理硕士 专业学位(MBA)、 公共管理硕士 专业学位(MPA)、工程管理硕士(MEM)、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 公共卫生 硕士专业学位(MPH)、 农业推广 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2013年又新增了艺术硕士、 体育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



2016.4.5 更新

很多人在公众帐号里问上课时间和上课形式,我想到了最直接的解释方式,上课表!这都明白了吧



2016.2.26更新


评论太多回复不来了,关评论了,也不要私信我了,查看起来和回复都不方便,大家通过公众帐号跟我交流吧:)

微信公众帐号:职业规划助手,留言我会尽量一一回复


感谢大家的支持,好多人来问我啊,我发现很多都是相同的疑问,大部分我都写在公众帐号里的那篇文章里了,发现好多人还是没看到,直接贴在这里吧:


看到论坛上有一篇关于在职研究生的帖子,很多人各种疑问,正好本人是全日制双证的在职研究生在读,可以跟大家稍微科普一些知识。


很多人像我一样,本科毕业即就业,但现在满大街的研究生,硕士几乎成为职场的标配,自己或多或少在工作中又遇到了瓶颈,需要充电,很自然想到了考一个在职研究生,想提升一下学历,又不知道含金量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用。


首先,研究生的分类。


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学术型和专业型,这两种目前来说对今后就业工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今天不细说这种分类了。


从入学方式上来分:


第一种,应届生大学生,1月份考研,最常见的研究生,当然也分学硕和专硕。


第二种,在职人员,已经毕业多年的,10月份考试,周末上课,这种在职研究生毕业后发的是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这种常见于国企单位,领导要提升时,需要一份研究生学历,入学和毕业都简单。


但这种方式在今年已经是最后一届了,今后在职研究生统一合并为下面这种方式。


第三种,在职人员,1月份考试,周末上课,毕业后发双证(学位证,毕业证),在学信网上的学籍信息为全日制。


有人觉得奇怪了,怎么周末上课还叫全日制研究生呢?


这里据我分析是“全日制学生”这个用词现在已经脱离了原先的本意,最初也许是区分第一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但现在,全日制只是代表一月份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


简单来说就是:全日制=1月份考试=双证

这种研究生毕业后的毕业证和第一种普通研究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且有的学校还提供转户口转档案,毕业可以派遣。


这样看来这第三种研究生含金量几乎和第一种是一样的,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你是无法区分这两种的。唯一区别也许就是第一种毕业后面临一次校招机会,而在职研究生毕业后理论上也可以参加,只是实际情况你有工作经验,很像那种工作三年后辞职考研再毕业的人的处境。


这也看出来,目前来说辞职考研是最最不可取的方式,很多人在论坛里还纠结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明白了吧?辞职不辞职都可以上全日制研究生,那辞职的意义何在?


专业分类和考试难度


全日制双证在职研究生,和第一种研究生一样的报名考试流程,但是专业仅有管理类的几个专业,考试内容也是管理类的联考。


专业:


MBA,大而全,基本什么行业都能来读,知名度大,报考的人多,分数线也相对会高一些;


MEM,工程类,技术人员适合,本人读的就是,国家刚刚推出没几年,报考人数少,基本都是国家线就录取名校;


MPA,公务员,事业单位,行政人员;


MPACC,财务,会计相关行业,这个专业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允许应届生参加,所以对于应届生来说,是最简单的考验途径,但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是最难的,因为分数线会比其他的高很多。


入学考试难度:


科目一:综合,包含数学,逻辑,作文三部分

数学是高中数学,题目难度低于高考

逻辑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多加练习或者脑子够好应该没问题

作文两篇


综合考试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做题时间,题目都不算特别难,但是如果你一题一题的计算,总时间肯定不够用,除了作文外都是选择题,需要很多解题技巧,多用排除法。

综合考试时间紧,所以作文放在最后写,因为作文基本上拉不开分,你没时间写一篇大作,改卷老师更是没时间细看。所以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无脑写空话,废话,也不会失分的。


科目二:英语

比普研英语一略微简单,比四级略难比六级简单。


管理类联考就考以上两科,关键是分数线够低啊,一般学校和国家线都才150多啊,300分的满分,题目不难,分数线才150,这和普研难度比起来,甚至和高考比起来都简单。


报名时间和复习安排


基本上每年10月份报名,一月份考试,和普研一样。

报名条件需要本科毕业三年,大专毕业五年,这个三年五年是按照研究生入学时算的,也就是说本科毕业第2年的那个10月,就可以报名。


复习计划,在职人员,上班够忙的了,回家根本没心思学习,怎么办?

首先,难度不大,不用过分担心,复习要做的就是尽量恢复到你高考时的水平即可,如果实在自己学不进去,就报一个辅导班吧,虽然我报了辅导班上下来觉得基本上没什么用,好歹算是督促了自己。


复习方法:模拟真实的考试时间,做历年真题!


真题都做完了并且错的都搞懂了,再做一些模拟题吧。


面试


分数线达标后基本上面试只是走过场了,因为学校想挣学费,你想入学。

考试前有的mba和mem专业,还可以进行提前面试,学校根据你的本科和工作背景,给你一个提前录取的分数线(降分)。


学费

和房价一样,每年都在涨,越有名的学校学费越贵。北青的mba都在20w以上,中山大学10w以上,普通一点的几万也有。mem学费相对来说比mba便宜几万。


上课和毕业


两个周末一门课,老师飞过来授课,基本上走马观花,考试都是开卷考试,不缺课不会挂科,收获更多的是眼界的开阔和社交圈子的扩大。在职研究生不能雪中送炭,只能锦上添花。


毕业论文,目前最发愁的事情,听说论文还是卡的比较严的,和普研的一起答辩。


更多关于在职研究生的交流问题,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帐号“职业规划助手”给我留言,我会尽量一一回复的。

-----------------------------------------下面是原答案------------------------------------------------------------------------------



我想说要考就要考双证的啊,在职的双证和普通全日制在性质上没有区别

关心认可度,还不就是关心和普研的差别吗?

1月份的双证在职也属于全日制统招性质,只不过可以不脱产学习

而且有的学校还提供转户口转档案,毕业可以派遣

专业:

MBA,大而全,基本什么行业都能来读

MEM,工程类,技术人员适合,本人读的就是

MPA,公务员,事业单位,行政人员

MPACC,财务,会计相关行业

这些基本上满足很多人的行业需求了吧

难度:

数学是高中数学,难度低于高考

逻辑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多加练习或者脑子够好应该没问题

作文两篇

综合科目的难度就在于时间,多练几次模拟题时间安排好就行

英语二

比普研英语一略微简单,比四级略难比六级简单

关键是分数线够低啊,一般学校和国家线都才150多啊,300分的满分,题目不难,分数线才150

这和普研难度比起来,甚至和高考比起来都简单




  

相关话题

  中国教科书中类似于「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人」这样简单笼统甚至于误导人的例子有哪些? 
  开放课程 Coursera 有哪些优点? 
  如何看待多所高校规定「学生未婚性行为将被处分」? 
  如何看待《一站到底》选手何宜德,八岁考入南京大学,12 岁准备同时读硕士与博士的丰富个人简历? 
  为什么 1992 年出生人口 1875 万,而 2010 年高考报名人数只有 957 万? 
  15 岁女高中生杀害母亲藏尸,亲属发现遗体后报警,案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这么教育儿子有问题吗?小孩子打了人就劣迹斑斑惹人嫌了吗? 
  你是怎么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 
  大二开始准备英语和政治的考研早不早? 
  学习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男生怎么留清新帅气的背头?
下一个讨论
女性在职场以及生活中如何发挥长相上的优势?





© 2025-04-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