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明清两朝来看,皇帝不仅听不懂,而且对方言还特别头疼。

明清两朝因为迁都/定都北京,那些出生或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皇帝,特别抵触南方口音的臣僚,反感金榜题名的南方省籍的状元进士的口音。

祝枝山的《野记》里,就有一则讲明成祖朱棣的故事:

永乐三年,取进士六百人,分为六甲。……是岁,进士有林廷美者,闽人,仪貌颇伟。上欲俾近侍,问其贯籍。林以乡音对。上嫌之,乃拟为某京官。林退数步,(上)复召回,曰:“老蛮子也,没若福。”即改为山东某州知州,凡二任。

福建举人林廷美,来京大比,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形象气质也不错。明成祖初一看,就以貌取人,对他产生了好感,问他是哪里人。林廷美一看皇帝这么看中他,美滋滋的用家乡话回答。

明成祖一听他的福建口音,之前的爆表好感顿时变负值,还当面贬称他“老(南)蛮子”。


user avatar   thyme-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并不能,这有个活例子,宋太宗赵匡义。

当时有个闽南人刘昌言,提拔的很快,皇帝觉得这个人不错,想委以重任为近臣。大臣们纷纷劝阻,说这位老哥是个胡建人,陛下你没法交流的:

“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

赵光义很愤怒表示自己哪的官员没见过?这点语言能力不在话下。

太宗怒曰:‘我自会得!’

于是召来唠唠。结果一唠,赵光义表示顿觉不爱:

“‘刘某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句不得!”

一句也听不懂……

因遂乞郡,允之。

下放做地方官去也。

(注意唐朝907年灭亡,赵光义生于937年的河南,那些宣传闽语是唐朝中原话的,丢人不丢人?打脸不打脸?)

2、胡建人的悲剧在明代又重新上演。这次发生在朱棣一朝。有位进士林廷美,长得腿长又帅,朱棣十分喜欢 想纳为近臣。于是问老家哪里的?林进士福建话开口脆:

“是岁进士有林廷美者,闽人,仪貌颇伟,上欲俾近侍,问其贯籍,林以乡音对,上嫌之,乃拟为某京官。“

朱棣严重地diss了胡建话,不过也“安慰”了一下林帅哥:

林退数步,复召回,曰:‘老蛮子也,没若福。’即改为山东某州知州,凡二任。


3、还是明朝,福建人再次中枪:

雷璲字有福。建安人。永乐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纂修国史。拜监察御史,巡按云南,奏劾内使十有九人,悉置于法,还朝复命,以语音不正,出知芜湖县


最搞笑的是上面第一条历史记录,竟然被地域吹在百度百科“刘昌言”词条里改成了”宋太宗太喜欢闽南话了,闽南话太标准了,宋太祖自己说话太獠了,大臣们也不敢说“。——实乃贻笑大方。



关注中原文化、中州话,b站号:九天风雷益


user avatar   xi-yun-yong-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不懂

以至于雍正要求闽粤两省学生必须去正音书院学普通话,学不会就功名作废


user avatar   zhou-zhi-qiao-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乾隆四十二年,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受到户部的一名官员引见,得到了面见乾隆皇帝的机会,他本想好好表现自己,不料还未说几句话,乾隆便下诏将张廷泰调到福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呢?难道是张廷泰哪句话说得不对,惹怒了乾隆吗?

在明亡清兴后,官场上频繁出现了“冒籍”现象。这种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考移民”。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举子们的才学程度也不一样,比如江浙等地区文化程度就高,而直隶地区就差一些,因此,清朝的皇帝,为了均衡一下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才子们的中举人数,就会对直隶等地区会有所照顾。说句悄悄话,就是江浙等地区的举子,要是到直隶地区参加考试,会相对容易中举,由于清朝时候,户籍制度控制得并不严格,故此,一些高官们为了给家人或者子弟谋取好职位,就会钻这个“易地考试”的空子。

为了进一步遏制这种现象,乾隆专门设了一个职位“审音御史”。目的就是打击冒籍现象,审音御史是如何辨别对方是否假冒户籍呢?

审音御史工作内容只有两个,那就是,一听参加考试的举子的口音。二听中举的新晋官员的口音。

听举子们的口音,就是要杜绝“易地考试”的现象发生。审核新上任官员的声音,需要辨别出官员的祖籍,以便将他们分配到远离祖籍的各地去上任。


可是“审音御史”有时工作疏忽,或者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不细,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本地人就在本地为官的现象。

这一年,乾隆已经67岁了,但他身体依旧硬朗,思路还十分清晰。他在金殿上,召见了浙江绍兴通判张廷泰,乾隆为了表示关心,先问了一下对方的籍贯和官职。可是张廷泰却说自己是顺天府(今北京)人时,乾隆当即脸色一变。

乾隆对于国内各地的方言,都会说几句,想在他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几乎没有机会。

张廷泰不管怎么回答,都无法隐藏自己绍兴的口音。张廷泰退下后,乾隆当即将审音御史叫了上来,对其说“奏对履历,为时无几,尚能辨其语音。”这句话的大意是,我随便听张廷泰说几句话,就能判断他是南方人,你专门负责审音的御史是干什么吃的。

乾隆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将张廷泰调职到福建为官,并罚没了审音御史三个月的俸禄。

乾隆为何会对“冒籍”之事,如此气愤呢?这还得从清朝的籍贯回避制度说起。


清朝的籍贯回避制度包括两种:原籍回避和寄籍回避。原籍指的是祖籍,也就是官员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所谓寄籍是指离开祖籍,而长期居住的地方。

为什么要籍贯回避呢?原因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利益问题。假设一个官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那么他必定会利用自己的职力帮助家人以权谋私。

因此采用籍贯回避,能最大限度防止地方个人势力坐大,强化皇帝的中央集权,更有效地遏制地方腐败现象的发生。

虽然,清朝设立“审音御史”,又制定了籍贯回避制度,从表面上看官场一片“清明”,可是清朝的制度难出紫禁城,制约官员的能力极为有限,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逼着官员换一种方式以权谋私罢了。

来源百家号 - 历史大揭秘


user avatar   jing-xing-zhi-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4年至今的库里,可以利用自己历史级的外线投射能力结合跑动能力撕扯对手的防守,最开始库里的无球没有这么强,就像起初的杜兰特一样,名声大噪之后,其他球队的教练组自然会根据你的特点重点看防布置防守战术。科比在争冠的那些年,在球队的意义是强力擦屁股机器,其他四个人怎么跑也跑不出战术了,得分又很难的时候,科比站出来不停的用两分去惩罚对方,最后依靠纯实力改变对方的防守策略,不得不包夹。诺维斯基07年以后基本大成,在进攻中就是面框或背身去冲击对方内线,作为一名内线,在进攻读秒阶段会接到队友的传球打高压球,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弥补自己球队的战术不足,或在对方防守战术相对完美的情况下用自身能力强行改变对方防守计划,俗称擦屁股,这类球员是为了解决球队进攻便秘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上述球员,实际上也是一块球队的拼图,他们的功能是不讲理,争冠球队必须有进攻端打高难度球的人。他们在场上是在帮助队友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勒布朗废队友,这是比出来的。

在库里身边,格林,汤普森,巴博萨,大卫李们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都有自己的专职,但同时,也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

科比三连冠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那时候他对队友怎么想根本不关心,可以说,那个时期他想赢的不是总冠军,而是全世界,太贪,太自私。08年以后再看,除了阿泰斯特以外,所有队友基本都可以激活,队友进球球未必是他传的,但那个时期他懂得应该给队友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也是他电影中说的,我现在终于可以相信队友了。

他们在夺冠时期是为了球队存在的,队友表现的比自己好?那也高兴,哪怕是科比,在两连冠时期也是这样。队友有不足,这些球员是要想办法帮忙的。

勒布朗不是这样,无论是他招募的队友,还是在场上的比赛方式,都是队友在帮助他。

很多人说印象流不好,不懂球才用印象说事,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会打球的人才会聊印象。

印象里詹姆斯就不是个得分高手,但明明他得分很高啊。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

骑士1.0时期我没有这个印象,那时候的詹姆斯在我眼里就是个得分狂人,技术有点缺陷罢了。那个时期喜欢詹姆斯的,绝对是真詹迷,你能看出来这个少年一定是地球上最会打球的几十个人之一,飞天遁地,队友得不了分?我来!硬生生顶开防守队员在人家脑袋上劈扣,有激情,有态度。

那时候他很少打easy ball,简单的进球尽量给队友。那时候我觉得,他以后搞不好要比科比强。

热火三巨头时期,詹姆斯彻底废了

技术确实完善了一些,防守也上来了。但他开始不停的打easy ball,在勒布朗三次夺冠的系列赛里,队友出彩的地方很多,但他本人的经典时刻真的不多。

大家总能想起在比赛中他会快下,无人防守暴扣得分。不是说防守反击有问题,而是战术定位中,那个反击得分的人大部分是詹姆斯而不是韦德,甚至年轻的博士跑起来也是很吓人的,勒布朗完全可以保存体力,利用自己的视野和传输能力给出长传给运动能力同样出色的队友助攻,保留体力用来攻坚。攻坚不是没有,但比重很少。

很多伟大的球星带领队友,可以让队友的能力越来越强,球星为了团队做出努力,给角色球员帮助。勒布朗需要队友帮助自己,其实大部分球队只有一个攻坚的关键球员。特别是外线。但詹姆斯自己不够还要再来一个,并不是他不好。他就是这个风格,

我一直觉着詹姆斯和邓肯其实有点像,总是觉得除掉勒布朗的反击暴扣以外,他们两个都是在48分钟内不停得分的那个,都挺稳,对我觉着詹姆斯挺稳。

詹姆斯的球队打系列赛,总能抢七,哪怕很弱的球队,经常就打的很焦灼。具体原因?我觉着是他的球队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关键阶段希望勒布朗接管比赛了,结果看到的是韦德站出来了。。。很怪异


user avatar   shen-yuan-lao-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女真人和原辽东军为主的重甲步兵(包括各种工程兵,像推盾车的)、重甲骑兵。

以蒙古人为主的冷兵器轻骑兵。

以三顺王(孔、尚、耿)军队、佟氏武装为主的汉军重炮兵。

以原辽东军火器兵为主的火器营。

全员重甲,全员骑马机动。

1、后金军的甲胄、装束、武器,与大明辽东军基本一样,这个之前我科普过,这里不再赘述。

后金、清军在关外推行剃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战场识别。不然两边打起来,都不知道该砍谁。

2、明军的红衣炮是找葡萄牙人代工的,后金(清)军的红衣炮,才是国产的。后金的铸炮技术,原胜于同时期的明军。

明军的红衣炮,都是从澳门运过来的,后金第一次入关的时候,葡萄牙人将红衣炮运到涿州,发现了后金骑兵,葡萄牙人死活不往前走了。这时,被崇祯打为阉党的冯铨主动出资,招募家丁、乡勇,这才把这些炮运到了北京。

明军装备的红衣炮少得可怜,松锦大战中,十几万明军装备的红衣炮不足二十门,而同时期清军一年就可以造六十门。

下面为松锦大战之后,清军缴获的明军火器。

松山之战,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之战,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之战,获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

杏山之战,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清军共缴获大小火炮3583门,其中红衣炮仅15门,佛郎机也只有百余门,其他大多数火炮都质量低劣,不堪使用。

说说后金将红衣炮国产化的过程。

孔有德投降,他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的几个部下,像王天相与金世祥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结构制造就没有问题。

然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制作工艺。当时后金军中有一名汉族工匠刘汉,他精通冶铁技术,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造出的铁炮接近钢炮的水准,质量已超越欧洲同时期水平。

崇祯四年,后金成功仿制了明朝的红夷炮,因满人对“夷”犯忌讳,故改称“红衣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相较明朝的红夷炮,后金版的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汉旗军都统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重炮兵。

3、入关初期的清军,从人员构成上来说,是吴三桂辽东军(4万,打完李自成后约2万)+三顺王辽东军(1万)+佟氏兄弟手下零散投降的辽东军(1万)+祖大寿系辽东军(1万)+建州女真本部(2万)+努尔哈赤、皇太极掳掠的东北索伦诸部壮丁(1万)+漠南蒙古军(3万)。

以上人数为估算值,但误差不会太大,合计约11万人,原辽东军占了约半数,这就是入关前后清军的全部家当。

入关后,姜瓖的宣大军8万、河南地主武装约10万、南明江北四镇23万、左梦庚部(左良玉之子)约8万,先后投降清军。

这才让清军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而后期抵抗清军的,湖南何腾蛟,主力为原李自成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东南郑成功,主力为原海盗集团;西南孙可望、李定国,主力为原张献忠的大西军。

基本就这么个情况。


说明一下。

辽东军所谓的“军事地主制度”,就是明朝的卫所制度,即军籍即户籍,平常当地主,打仗的时候每户抽丁上阵,打仗→抢人、抢地盘→分地、种地。

努尔哈赤把这一套学来,搞出了八旗。

在清军入关前,关外最大的三股地主势力,即为吴襄系(辽西走廊南侧)、毛文龙系(辽宁半岛沿海)和祖大寿系(辽西走廊北侧)。在清军入关时,这三大系都给清军打工了,你说这得分多少地。

有很多朋友会说,人家毛文龙就占着个皮岛,怎么成地主了?

其实呢,在毛文龙死之前,东江所控制的地域甚至要大于明军在关外控制的地盘,请看下图:

图中深红色部分,即为毛文龙屯过田的地方。

所以,满洲不等于女真,八旗更不等于女真,它是一种满、蒙、汉相结合的军事贵族团体。

八旗军的主力,就是辽东军+爱新觉罗宗室+北方来的野人女真、海西女真+漠南蒙古。

上文所谓“祖大寿系”,并不是祖大寿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简单列一下辽东军投降后金军的情况。

李永芳,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带500人投降;投降后金后授三等总兵官。

这位仁兄有点意思,明明是一个地道的汉人,投降后却处处满洲化,最典型的就是给他的儿子起名,请看:

三儿子,李·刚阿泰,后官至宣府总兵;四儿子李·哈什库;五儿子李·巴颜,一个汉人,官至正蓝旗二把手,后封一等昭信伯;六儿子李·呼图礼;七儿子李·胡拜;八儿子李·克胜额;九儿子李·克德。

个性不?

孙得功,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后金封爵封三等梅勒章京。

石廷柱,瓜尔佳氏,汉化满族人,投降前为关宁军广宁卫守备,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后历任昂邦章京、总兵官、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镇海将军,因战功卓著,死后追封太子太傅。

金砺,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武堡都司,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金后战功卓著,官至川陕总督,加太子太保,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孔有德,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恭顺王,后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因被李定国击败,自焚而死。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

耿仲明,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怀顺王,后改封靖南王。顺治六年,因其私藏逃人,多尔衮追查不休,耿仲明畏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尚可喜,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副将,带军民万余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智顺王,后改封平南王。康熙十五年被其子尚之信逼迫而死。

祖大寿,汉族,李成梁管家祖承训之子,李家衰落后辽东最大的地主家族,吴三桂之娘舅。投降前为大明辽东军总兵,先是被围大凌河投降,再是被围锦州投降。投降后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

祖大乐,汉族,祖大寿之堂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无记载。

祖大弼,汉族,祖承训次子,祖大寿之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顺治时授散秩内大臣,隶属汉军镶黄旗。

祖泽远,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关宁参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战功卓著,官至湖广四川总督,一个人管半个南方,爵位为得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

祖可法,汉族,祖大寿养子,大凌河之战中作为祖大寿的人质被扣在后金营中,祖大寿降而复叛后归降后金。皇太极对其信任有加,授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战功卓著,封为左都督,充任镇守湖广的总兵。

祖泽润,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大明锦州副将;投降后战功卓著,为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

吴三凤,汉族,吴三桂长兄,投降前为辽东军参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

张存仁,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副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投降后因其文武兼备,备受多尔衮赏识,先后任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爵位为一等精奇尼哈番。

洪承畴,不介绍了;吴三桂,不介绍了。

东北黑龙江流域的索伦诸部,也是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克萨原住民,达斡尔族博穆博果尔叛逃,皇太极北伐,一次性抢回来近5000人;

尼布楚原住民,茂明安蒙古人,一千余户南下,加入后金;

索尼的赫舍里氏、沙尔虎达的瓜尔佳氏等等,之前都不是建州女真,都是从北边过来的。

真正的建州女真,能凑出一万壮丁,就顶天了。




  

相关话题

  文明的基石是科学还是语言? 
  官话(普通话等)与其他方言(如粤语、吴语等)各有什么优缺点? 
  为什么感到很多人鄙视甚至排斥和歧视粤语及其承载的岭南文化? 
  你的身边有没有什么有趣的语言现象? 
  如何用英语写出具有东北味儿的文字? 
  外国人的汉语可以强到什么地步? 
  全球发音都相同的词是什么? 
  有什么你自以为正确的读音其实是错的? 
  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各种方言? 
  图瓦、唐努图瓦、唐努乌梁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政协委员建议将牺牲个人发展纳入离婚经济补偿?为家庭牺牲事业更多一方离婚时应获得补偿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要把内蒙古的各个盟都改成市呢?以前九个盟现在就剩下三个盟了,而且市的下边还是旗,这有什么意义呢?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