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第2页

        

user avatar   he-yan-8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讲富人思维的,是比较坏的,如果是个体现象,说个人思维还有可能,大面积群体如此,还讲思维,那就是忽悠人了,如果非说思维,也是物质基础塑造决定了思维,不是思维决定了物质财富。

我之前写过农业税的答案,我继续往下写,农业税之后,农民富裕了么?no!

我曾见好多人都说,你看现在农业有补贴,种地国家还反哺,真是好事,可以发财致富了,真是naive了。

农业税取消后的第二年,我跟我老爹就算了一笔账,发现并没有增收多少,因为第二年与农业相关的农技产品就暴涨一倍,包括柴油、化肥、农药、良种等,还有各类农业机械也涨价了。这么一来,农业上的收益,又通过工业的渠道回去了。前一时间收小麦,我就说现在农民已经退出了农业价值循环了,地虽然是你承包的,但全程是机械种收你几乎不用参与,同样,收获的粮食除掉各类成本之后,也所剩无几,一个收割机过来,几百亩地平推了收割,其实跟割他自己农场的一样。农民这个角色,名存实亡。

看明白了吧,当土地耕种不再是负担,而能盈利的时候,就会脱离农民的掌控,被踢出价值循环。

这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多收了三五斗”,多收的三五斗也“雨女无瓜”。

同时,全机械的收割方式,让大量劳动力不用在农忙时候返乡收割,减少了工业劳动的空置时间,又增创了很多工业价值。

农业的收益,通过工业的形式,重新返还上去,这种机制下,只需要通过工业产品的价格弹性调节,就可以把农民的收益控制住。

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政治手法。


我工作那会工资普遍低,普工也就一千多,算上加班两千,大学生工资也低,后来轮番涨了好多次,公司招的小年轻打底也是五千,六七千很正常,特别的专业上万也有。收入增加很多是吧,但同时,其他房租、生活消费等也增长很快。一间小房子现在居然也租金近两千,这房子搁到我当初租的时候,撑不到四五百。薪资增加很多,落到手里并不多,还是穷。先予后取,如同朝三暮四,猴子也高兴,主人也高兴,皆大欢喜,其实猴子是空欢喜,主人是真欢喜。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原来好,进步还是进步的,其实大部分进步(生活提高)来自于科技进步,而不是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只占很小一部分。

社会形式其实就是食物链机制,无论怎么变,最下面的总是贴线走,就是温饱挣扎,其他价值都被各种形式吃掉。只有极个别人能在社会变化的窗口期摸到鱼致富,从而改命运,大部分人都是代代塔基。

在这种机制下,底层创造的价值被一定比例分成,而且是很悬殊的比例,可能是二八开,可能是三七开,对,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七成或者八成被拿走了。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1、他努力,生活会微小进步,“老板”会极大赚钱,差距越来越大,虽然生活进步,但感觉却是一个越来越穷,另外一个越来越富;

2、他不努力,生活就会掉落在温饱线之下,难以为继,越来越穷;

至于勤劳致富,更多是驴子面前的萝卜,一个美丽童话而已。

btw,中间层负责给下层传播这个萝卜的故事。

好,现在给你选,无论1或者2,你都不是赢家,而老板(广义的老板)都不是输家,任你选哦。

建立并控制这种机制,才是稳赢的手段。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人类社会的两极分化是所谓“自然规律”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时候出现了分化,一支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强壮结果进化成了大猩猩。体型巨大,强壮的公猩猩可以霸占所有母猩猩。

另一支强调平等和协作,最后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智人。

在人类存在的一百万年里,99%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都是群居的。近代日本的某些村落还有习俗,到了交配的季节,整个村子就开始男女乱搞,彻底放飞自我。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出生的婴儿是整个部落的孩子,所有男女都是它的父亲和母亲。科学家对现有的原始部落研究发现,原始部落的生活确实是更加平等甚至是平均。

所以,一个1%不到的时间段出现的东西,是所谓“大自然的规律”,是所谓“不可改变的”吗?并不是!如果再研究一下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人类社会,其实不难发现,人类在过去的一万年里经历了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到达顶点之后,贫富分化越来越小的趋势。在过去几千年,富贵是可以世袭的,贫穷也是世袭的,阶级壁垒不是靠财富而是靠制度。贵族生而富贵,平民连晋升贵族的路都没有。

今天又有人拿发达国家的阶级固化来说事儿,觉得中国早晚也要变成那个样子。其实仔细看看历史,哪个国家的阶层固化形成,哪个国家就在走下坡路。上次美国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是在1920年前后,如果不是二次世界大战其特殊地理位置让其能够占有战争红利,它也会遭受毁灭性打击。日本的阶层固化在金融危机后达到顶点,今天在日本兴起的食草男,宅男文化,就是因为阶层壁垒太强,难以打破。但大家看看今日的日本,简直行将就木。

从所有规律上都能看出来,阶级固化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换言之,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可以促进发展,但牢固阶层壁垒和极大的两极分化势必会阻碍发展。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诱发大的事情重新洗牌。

私有制诞生以来的历史可以简单的看做是两极分化,重新洗牌的一次次重演。重新洗牌包括了,改朝换代,战争,金融危机,改革,科技革命……正是因为重新洗牌不断触发,所以我们几乎见不到能够传承十代以上的超级富豪,更常见的是所谓“富不过三代”。

中国只要还想发展,就不可能形成坚固的阶级壁垒也不可能任由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就算是既得利益者多想维持加大这些也都不过是逆天而行。

古埃及法老为了维持其“顶端优势”,不惜产生乱伦通婚的制度。结果法老一身遗传病,埃及文明也在孱弱的法老王统治下绝灭。人类从自然属性上就不具备所谓两极分化,赢者均沾的基础。如果具备,纯种优势应该特别突出,而人类恰恰是“杂种优势”明显的种族。

民国时期的超级富豪的后代又有几个能够望马云之项背,新陈代谢,财富,技术平均化才是常态。

那些拿两极分化说事儿的人,活久见。

以上只是论证两极分化不是常态,那么不是常态为什么又会存在,或者为什么今天看来又似乎愈演愈烈?

这个就要从世界大势和中国大势来分析。首先,财富或者说我们所谓的资本是依附于制度的产物。津巴布韦的千万富翁可以在几年之内连双鞋都买不起,因为他的一千万在几年内迅速贬值。

所谓这篇土地是我,这个工厂是我的,这些设备是我的,其实如果国家以行政权力禁止任何人在你土地上劳作,禁止给你的工厂供电供水,禁止任何人维修设备,那么这些东西是你的又怎样,它们根本就不能算资产至少在你手里它们不是资产。

这个极端的例子其实是在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财富是制度的附属物。制度不变,财富积累才有意义,制度一旦变革这个制度里的财富就可能是下个制度的累赘,反之亦然。

以世界制度为视角,美元作为主要财富已经存在了七十多年。这种稳定的财富,可以携带,可以囤积,可以在任何国家使用。这是美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基层建立的世界金融制度。只要这个制度存在,美元就是资产,反过来如果美国一夜之间从地球消失。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美元富翁将一夜赤贫。

理解了财富和制度的关系,接下来就是揭示两极分化实质的时候了。马克思认为两极分化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即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人类福祉最大化。这当然很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并未提出。也即是人类有限精力和制度复杂度之间的矛盾。

其实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政府都在竭尽全力的避免两极分化太严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美国为例,它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税制,在美国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购买专业软件,几乎无法把税算清楚。然而即便税法已经设置的如此复杂,富豪所缴纳税款的百分比大大小于普通老百姓。抑制两极分化的制度成了加剧两极分化的帮凶。不仅在美国,中国此类问题也非常严重,只是在中国我们把这种事情统称为腐败。而在美国这叫合理避税,合理游说,政治献金。

所以问题其实就在这里,制度难以完美总是存在漏洞,如果制度简单,那么制度就会被玩烂,如果制度复杂,那么就会成为有钱人的帮凶。制度存在的时间越久,里面的门道越多,可操作的空间越大。以美国为例,之所以脱实向虚,就是因为利用制度漏洞远比搞生产和发展要暴利得多。

如此就可以看出两级分化的真正原因,富人总爱犯规!当然,这个“犯规”其实是不违法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利用制度漏洞。

比如,王思聪是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小学时期就在新加坡公立学校就读,然后去了英国贵族学校,最后在伦敦大学学哲学。不参加高考在许多人看来人家有钱爱怎么选是他自己的事情。其实这么想的人忽视了高考本身就是中国国家设计出来的平衡两极分化的重要制度。绕过高考,就是钻了制度的漏洞,虽然它不违法。

许多年前,我更是见过有些有钱人,孩子实在太不靠谱,所以把他们送到国外,结果依然英语都说不好考不上好学校。没办法只好换个国籍,回国上清华了。一个省才没几十个人的清华就这样上了!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富人用不断钻制度漏洞绕过竞争,绕过国家制度,玩坏国家制度这才是两极分化的秘密所在。如果富人真如他们所说是“天之骄子”高人一等,那么无法解释为什么每次制度变革都会导致大量的富人倾家荡产。天之骄子竟然只能在一种制度下富贵,那么到底是他比他人高明还是他更适应某个制度?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说富人更爱作弊也许不恰当,事实上是富人更有能力作弊。爱作弊,能作弊,会作弊,这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的根本内因。

克制两级分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度调整,定期洗牌,只是洗牌可能演变成战争和改朝换代,所以大部分政体都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然,解决之道还是要倚靠科技。当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政治体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个时候,是否就会有防止富人“作弊”的手段出现,我不能确定。但至少,我坚信两极分化终会在人类历史上消失,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基因层面就是强调协作和平等的。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问题中。

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金钱!或者更严谨一点:货币。

货币制度是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制度上根本原因。

这并不是抖机灵,货币的内在逻辑就决定了社会资源分配必然呈现马太效应。
货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基本常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列出几个供展开讨论的几点:
1、货币应生产力发展对于资源分配的需求而出现,并作用于社会物资分配。
2、从低价值贝类到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发展的趋势是流动性越来越高。
3、货币本身对于社会商品分配的作用,从间接地在物质交易中充当媒介转向直接代表了社会资源的分配——金融产业、行业的兴起。

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会认为:货币的充分流动,在市场自发的调节之下,资源会最大程度的达到合理分配的效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但这种观点忽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人类社会本身是不平衡的。
不论是出身、基因、气候乃至年龄、性别、习惯等等自然、社会的条件都会形成社会各个领域的不平衡。

在高票回答提供的“大糖帝国”里,我们就能看到由于非常初简单的始条件的不同,使得原本没有任何其他规则限制的糖人们在社会各个指标上呈现出两极分化。
这里的根本的逻辑就是:
初始条件不平均+越来越高流动性=社会经济上的马太效应

如同雨下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水必然会朝低地流动汇集,而换成冰雹这种汇集就缓慢得多,而另一方面,汇集的水比散落的冰雹利用的价值更高。

以熵理论的社会学角度分析,完全无序的社会资源的状态是一片混沌,是不具有任何生产力前进的可能性的。因此上述简单等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点理解:

1、在不平均的前提下,社会资源无序分配,生产力落后。

2、资源应生产力发展而流动。

3、货币应要求出现,提高流动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向某些特定人群汇集。

4、随着生产力技术手段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并直接决定了财富分配。

5、最终由于资源两极分化、利用率下降而导致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

初始条件不平均+越来越高流动性,前者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后者也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
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货币制度使得社会资源在平均与不平均之间的产生流动,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也必然趋向两极化,进而又成为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阻力。

这种两极化不仅仅在人群间,地区间、行业间、种族间等等都会有相应的体现。

可以用这个逻辑从根本上理解很多经济现象:

比如,为什么给钱不能让非洲脱贫?
因为在没有生产力做前提的条件下,高流动性的货币只会带来社会资源的两极化分配。然后在更大的国际金融产业链条不平等的情况下,其所代表的社会资源被抽走,而无法给非洲上下社会各阶层带来实质上的额生产力提高。
又比如:为什么央行某些时候要加息来稳定经济。这是因为加息来吸收社会流动的货币、收紧货币的注入(贷款等),遏制社会整体资源的两极化趋势(投资过热、房地产泡沫)。

PS:扩展一下,不仅仅货币所代表的资源流动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会带来马太效应,比如:
1、人口流动性的提高满足了劳动力需求,但若没有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则带来社会阶层分化的马太效应——贫民窟问题。
2、权力的流动性提高有助于制约腐败,但不注重其他社会制度(教育公平、官吏选拔、媒体制约)的制约的话,会带来政治上的马太效应——全民普选、直选制度往往形成政治家族势力。


3、土地自由流转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但到一定程度不加限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就会对社会稳定与公平产生重大威胁。负面典型:南美洲、菲律宾。

是不是只要货币制度存在,就无法阻止这一效应产生?

是的,即使取消货币制度,也会有新的替代事物产生来保证资源的流动性,而又产生另一种形态下的马太效应。

由此可以知道,贫富差距问题不会由于经济体系的持续运行而好转,如果不加干预只会越来越严重。

从里根时代开始,有一种观点长期影响了美国的经济政策“涓滴理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先富带动后后富?

但最后的实际效果却是,美国贫富问题从里根时代开始越来越恶化,一直到今天。

货币制度本身就不是为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而产生的。

但人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经济动物,也是政治动物、情感动物、理性动物。均贫富是一种政治上需求,因此在依靠货币制度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政治制度来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遏制马太效应,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体系的稳定性。

这也是常常说的制度建设要跟上经济发展的原因。

因此不要奢望货币经济运转自身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以货币政策、资本政策治国的“懒政”只会让全社会贫富问题越来越严重。

比如:最近的“IPO扶贫”。且不论所谓的贫困县头衔有多少政治因素干扰、短时间的资本聚集又有多少能真正改善地方经济水平、贫困县的问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富问题,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是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现实,创造一个投资热点,加剧资本流转的浪潮,得到的结果无非是又一次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

真正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平等,应该是从教育、资源、劳动力等等层面着眼长期持续改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进而引导、吸引资本流动,而不应该是贫困县免排队或者女性ceo免排队、、残疾人CEO免排队等等看似扶持弱者的非经济方式加剧现实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落差,生造出一波波资本热点,恶化资本过剩所带来的资源不平等分配。

这一问题上,回首过去可以知道由于过度热衷政策调控,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将股市对于资本与生产力发展关系毁得面目全非。“贫困县IPO免排队”无非是这一惯性思维模式下催生的又一个怪胎。

这是法国兴业银行发布的全球杠杆循环图,在这个图中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基本都处于“杠杆循环一泡沫破裂—去杠杆化—去泡沫”的这一循环中。

经济泡沫的本质就是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平衡,而杠杆化则是以货币制度为基础资本从高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到流动性被抑制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去杠杆化与去泡沫,就是一种干预手段来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再次促进经济成长,进入循环。

这是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普遍方式。

而这一波波从全球各国泡沫与杠杆大背景下,越富有的人抗风险能力越强、越容易积累财富,最终就是滚雪球似的马太效应。


user avatar   qing-zhou-66-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实现富裕的三件法宝:资本,信息,和教育

前两件牢牢掌握在富人手中,并开始逐渐垄断教育。

穷人只可凭努力积累的一点点资本,再依托良好的教育和洞察力,根据有限的碎片信息分析可能到来的机会,冒巨大风险投入而由穷变富。

一个富起来的穷人已经越发的成为小概率事件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富人如果借点钱干事业失败,不存的,还剩99.9%的家业。明儿咱吸取教训再来。

穷人如果借点钱干事业失败了,满盘皆输,还剩0%的家业+巨额负债。一辈子就完了。

没法比。

福报很重要,珍惜福报,多修供养,多行给事,从根本修起,形成良性循环就好了。


user avatar   ruyansimeng00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富豪沦为环卫工,才知道自己没资格批评穷人

原作者:Sumiu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来了少年(ID:Flgh12)

当富豪沦为环卫工,才知道自己没资格批评穷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一段经典对白: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父亲曾经给过我一句忠告,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我心间萦绕。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最近看了香港一个十年前的节目《穷富翁大作战》特别有感触。我们以为的香港生活是一个幸福的天堂,但是这部纪录片却呈现了另外一种场景。


就像有人说的:“香港,表面上是一张华丽的包装纸,揭开它,你会看见两个极端。”


《穷富翁大作战》的可贵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两个世界的人得以相见,并改变了一些人对贫穷的看法。





关于贫困,我们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总把成不成功与一个人的思维和努力程度挂钩。


你那么穷,还不是因为想法不对。


你那么穷,还不是因为不够努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所谓富人思维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吗?


看完这个节目的人,都不言而喻。


导演邀请四位来自上层家庭的精英,他们中有商业大佬、富家二代、选美模特、金牌律师,他们要完成的挑战是抛弃原来的光鲜生活,去体验清洁工、单身母亲、流浪汉、小摊贩这些穷人的生活。


对于即将开始的贫穷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乏自信地说:


“我始终信奉自由市场,可说是淘汰了很多弱者,但是如果你有斗志,即使是弱者,也可以变为强者。”





他曾经有句非常有名的名言:







但结果真的如此吗?


说这话的人大名鼎鼎的田北辰,有名的“田二少”,他的父亲是香港的纺织大王,人称“一代裤王”。


但他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富代,有自己独立的服装设计品牌,在全球有近700家实体时装门店。





在节目中,他要体验的是作为一名真正的清洁工的真实生活,为此他上交了自己现金、银行卡、电话,也不能向朋友求助。


开始的前一天,他信心满满,领取了自己一天的50港币的生活费。


来到住的地方,自己1.6平方米的笼屋,他有点意外,感慨了一句:“比我想象中小一点。”







在这样还算中等水平的笼屋里,还是有30多户邻居挤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格子,公共卫浴。


富豪轻轻吐槽了一句:不是一个很有人性的居住地方。





但即使这样的环境,一月也要一千多元。而在这里的清洁工的一月工资不过6000-7000元,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


看看四周友邻,大多是领着低保的住户,他问起住在旁边的陈伯,觉得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老头只是无奈笑笑:


“差不多吧,说不上什么环境,我们没有选择。”





兴许是感受到这里的压抑,他没有再问下去,看着四处没有朝气的生活,他的心情好像也被传染了,他的评价是:没意思,好像等日子过一样,没有盼望。


笼屋第一晚,田北辰无法入睡,想着第二天要去湾仔上班,喜欢提前规划路线的他,为避免上班第一天就迟到,就提早起来查找自己的路线。


几经周折,才得知上班需要乘坐通宵巴士,而这种巴士的车票一趟就需要13多元,一来一回算一算就花掉了27元,剩下得是一天的生活费。


“搞咩啊,车费要十三元多?我哪有那么多钱?”





23元要安排一日三餐,无论怎么分配,都是不够的。


一想到此,这个大富豪显得有点为难。





凑巧得是几年前,有人批评地铁的票价过高,任职地铁管理局主席的田北辰说了这样一句:


“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


几年之后,当他身处穷人的位置,在看这个票价的时候,承认确实是自己不了解实际情况:“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感受完穷人的住宿、交通,接下来就是第二天——穷人的工作。


才开始2个小时,他就吃不消了。





原本计划在两个小时里,他需要清理一整条街的垃圾桶,但实际情况是他的动作慢,2个小时过去之后还剩下不少未清理,只好在午餐的时间继续工作。


接着干活。在马路上走的时候,他还担心会被人认出来,但是他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经过他身边的人,都恨不得离他远一点,然后捂着鼻子大步走开。


“路人看到我,好似看到魔鬼。”





这一上午的时间,被他形容为“很恐怖”,难捱得简直不要太漫长。好不容易等来了下班时间,终于可以去吃饭了。


到了便利店,他发现自己手里的钱只够买得起最便宜的三明治。他表示有点郁闷。







体力耗费过大,这点食物当然完全吃不饱。


这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有一天竟然在便利店里来回比价,买不起想要的食物。


熬了一天下来,终于等来下班这个解救自己的时刻的时候,一起同行的同事还要赶往下一场工作。他很惊讶,表示现在的工作已经把自己累坏了,但是同事显然早已习以为常。


一份工作薪金根本无法支撑生活,多一份工作,才有多一份收入。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时间让田辰北觉得不人道,一开始坚持的“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成功”的论调也一起被推翻。


在这之前,他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贫穷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也坦白说,这样的生活如果坚持一个月或者更久的话,他未必会有斗志。





最后,才经过两天的他,决定提前结束这次贫穷生活的体验,一身疲惫地说:


“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我完全没什么盼望,我甚至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穷人之所以穷困的原因。穷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都在果腹当前的生活,又怎会规划下星期,明年,将来会怎样?


在窘迫的生活面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的是下一餐的难题。





穷人之所以过那种生活,不是他们没有斗志和努力,而是无论多努力都跳不出贫困圈。


人生来来回来都在一个胡同里,被困得死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所以下一次我们碰到说抨击一个人穷是因为不够努力的说法,是多么可笑与站不住脚。





他们可能是付出最多的一些人,但是他们的收入却不成正比。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





而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底层人的生活只会是越来越惨,生活挤压得没有一点生存空间。





而且,他们不是在做一些无谓的事情,那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非常有技术。而现实是整个社会的运转大部分却是由他们推动的。


他们当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世界根本没有给他们机会。


是的,拼努力的程度,谁能赶得上工地的工人,马路上的清洁工,甚至他们每天周转在几份工作之间,被生活的辛苦打磨到麻木,根本没有心力去想未来怎么样。


对于他们来说,关心更多的是今天吃什么,明天住哪里。


他们能抓住的只有眼前的生活。


而我们总以为努力一定会改变命运,到头来才会发现穷人的生活是一个死循环。






还有一位富二代也参加了节目,在没有经历这种生活之前,他坚信自由竞争可以获得成功。


他生来便是老板,爸爸妈妈从小教给他的思维是,怎样花最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





节目中他要去体验的身份是一名超市普通员工,每卖出一袋大米,只能赚得几角钱。每天的生活费也只有几十块,根本无法大手花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想到去一个福利食堂去吃饭,这里的一顿饭只需十元就可以解决。





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位辛苦工作补贴家用的母亲,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他意外得知,因为牛肉太贵,他们家之前好久没有吃过牛肉。


他听到之后,突然转过头,难过地掉泪。





因为他自己就是做牛肉生意的。





参加节目的Eric是个商人,对他而言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打高尔夫,在游艇上与美女Party,他当然也要工作,但是他的工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


来到节目前,他对于贫富的认知是人穷不能赖社会,主要是自己没有好的人生规划好。


可是当他拿着每天15元的生活费,去体验街头流浪汉的生活,他就不这样说了。





成为流浪汉的第一天晚上,运气特别不好,下起了大暴雨,他只能拿着纸板到能够避雨的地方容身,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


为了第二天能够吃上饭,他天没亮就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听到他没有手机,就对他摇摇头,很多工作通知都是需要手机的。


找了好几家,终于有人愿意给他送餐小哥的工作,时薪25元。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做这个工作,Eric显得笨手笨脚,没上满半天班就被辞退了。


面对这样的打击,先前意气风发的商界精英,对着镜头也忍不住流下辛酸的眼泪。





等到第二天,情况更是不太好。他找到一份帮人扛报纸的工作,好不容易赚到10块钱,但是,晚上睡觉的纸板却不见了。


生活真的时刻不忘给予新打击。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回想一天下来沮丧的生活,他显得有点自暴自弃。这种狠狠被生活欺负的模样是不是特别熟悉。







Eric最后找了可以有屋顶的地方住,但也能住的起一两千,只有一张床的板房。他觉得很无奈。想要一个整洁的环境,简直不可能。


最后,他在码头上不得不苦涩地说:





面对贫穷而无力改变的境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多数人没有能量去脱离这环境,即使有机会,可能也没有信心去争取机会。”







所以生活就成了“就像一个只会把笔不断削短铅笔刨,只会削到剩下橡皮,却不会把笔削尖。





还有一个选美模特名叫JUJU,她从小出身于富有家庭,父亲是国际公司亚太区主席,妥妥的天子骄女。


她热爱跳舞,喜欢一切美的事物,而她也做上了与美有关的事业,曾多次作为代表参加世界各地的选美比赛,偶尔兼职模特。


她接下来的生活是在一个新移民家庭里,体验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赚钱养家的单亲妈妈的生活面貌。


到达的第一晚,她拎着自己沉重的大箱子,来到一个没有电梯的楼道里显得有些为难。帮他提行李的大哥告诉她,住在这里的人,一般都是拎着一个袋子,拿一张席子就过来了。





她的工作内容是白天要去餐厅当侍应,晚上还要回到家里辅导小学生的功课。


在餐厅工作,从没有干过体力活的她,才做2个小时就累的不行了,感觉好像已经过了一整天那么久。





在餐厅站了一整天,回到家还有一个调皮的小孩在等他。而学习区就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甚至没有一张桌子,孩子需要趴着才能写字,小小年纪,已经带上了厚厚的眼镜。





在感受穷人的生活之后,这些来自上层社会的富翁不得不承认:


穷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想要脱离,并不容易。


节目的社工说过这样一段话:


即便同样一无所有露宿街头,这群体验生活的参与者也比真正的底层起点高,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的思维,沟通和应变能力比底层人要好。


朝不保夕的底层生活对人摧毁最大的不是身体,是精神,那种绝望和丧失信心。


面对贫穷,大多时候,他们没有太多选择。


所以,贫穷就像遗传一样,蔓延到下一代。


看完整个记录片,我们至少明白,精英阶层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努力,或者思维更好,而是他们本身的优越条件使然,而穷人贫穷也不是因为他努力不够。


当富人被面前的生活所困的时候,他们一样陷入困局,温饱之前,别无选择。


体验完后,富人依然可以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中去,而穷人的生活却没有一个这样的返回项,他们的贫穷永无止境。






有人住高楼,有人住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如此。


如果可以,没有谁愿意在流沙之中渐渐陷落,没有谁不曾用尽全力往上攀爬。当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当鼓张的意气被磨损,当祈求他人的理解成为一种奢望,他们是否会渐渐放弃挣扎。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真相是:”世界上有即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人、有想要努力却无法努力的人、有因为过于努力而身心崩溃的人,也有在努力之前先被浇一盆冷水的人。”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我在底层的生活》的书中描写了自己亲历底层的生活经历,她当过餐厅女侍应,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还有看护人员,以及超市的卖货员。


她发现:


因为没钱,穷人不得不选择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的偏远,就不得不在路上花费大量时间;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就没有时间用于提升自己以及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为了对付生活开销和房租,就不得不去打好几份工;


到最后,由于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各种劳苦的工作,渐渐成为一个麻木的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失控,然后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重新进入下一个循环。





在这种环境中,再怎么有上进心的人,都难以翻身。


人们常说贫穷或许跟不够努力相关,但是把贫穷的根源归因于不够努力,显然是没有被生活痛击过的。


我们所了解的大部分人的成功,大多与一个人的出身、教育、运气、天分有更多联系,努力恰巧是没有被提到的因素。


所以,下一次见到被生活磨损的人,不要再无关痛痒的下定义说:他就是不够努力。


当你站在安全地带的时候,就不要嘲笑处于危险的人挣扎的样子有多难看了。


因为他们本没有你拥有的优越条件,也没有你那么幸运。





就像《银魂》里说的:


“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不同,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


是啊,他们已经使出所有力气了,就不要再责怪了。


就像《穷富翁大作战》最后一集里阿伯感慨:甘就一世人咯,哥哥仔。我觉得我也应该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了。


风起了,不管拿到了怎样的命运牌,都要用力前行。


当拿到坏的命运牌时,请奋力前进;


当拿到好的命运牌时,也别贬低他人。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各位看官,觉得内容质量还可以就点一下关注,本号持续更新高质量资讯,囊括阴暗的、光明的、军事的、政治的、时尚的、总之不限类别跟新。愿开启后,总有惊喜等你!

你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By :如烟似梦

2020.06.10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个声明里面我默认穷人富人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在扩大。因为我们的绝对生活水平因为科技进步的缘故还是在提高。 这个问题光看劳动和资本的边际回报是会掩盖一些问题的。

首先,要承认人和人的天赋之间从经济上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生产率也是有差异的。有些天赋(比如判断股票市场涨跌的直觉)就是要比另外一些天赋(比如可以让自己的无名指直立起来)对市场来说更加的有价值。那么即便大家起初的资产一样,有些人通过天赋和运气,就会比另外一些人更加的富有,强行大锅饭只会减少人们创新和努力的动力,结果就是让大家都穷了。所以我们可以假定最初的一批人通过天赋差异,获得了一些资本,然后看资本和劳动的回报。


要明确的一点是,从微观上看,劳动和资本的边际回报率都是递减的,资本这方面并不例外。因为如果劳动力积压,资本不足,相当于100个工人需要轮流的用一个车床,这个时候再增加100个工人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就远远不如增加一个车床来的快;同样的,如果10个工人有100个车床可以用,那么再增加1个车床,不如再增加100个工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会有一个资本和劳动力的最优配比,资本太多了,资本回报率就会下降,劳动力太多了,劳动力的回报率就下降。根据市场工资和市场资产回报率的高低,在最优的配比下,完全有可能出现劳动力的边际回报率大于资本的边际回报率的情形。


但是问题在于,再多的资本,其产出的红利都可以由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占有,但是单个人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因为每个人每天只有24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即便是在一个市场上,劳动力的边际回报很高,市场工资很高,但是劳动力边际回报的红利会因为员工能提供劳动力的限制依然可能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一旦如此,根据 @Manolo 在本题下所提供的模拟,就无法阻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所以要阻止少数人占有大多的资本本质上就意味着,能不能让每一代人都完全公平的起点进行公平的竞争?这个其实很难。下面我从教育、社保和税收、立法等方面说明这些均贫富的努力最终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教育对人有没有提高作用呢?之前 @chenqin 在本题的回答已经论证了教育的回报率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富有的人往往可以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富有的人也可以给子女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比如创业、资本的运作等等,这些条件是穷人很难享有的。所以教育对聪明的个体而言,确实是偶尔能够生产出逆天的存在,让自己从无到有,从穷到富的,但是就整体而言,教育并不能减少贫富差距。有的时候,我们观察到的教育让贫富差距的暂时性减少,是因为在特别贫困的基层,让教育从无到有,对人力资本的巨大提升,这种巨大的提升会短暂的拉升大批极端贫困的人的生活水平。


但是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公立教育的时候,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何时总是稀缺的,我们永远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制度,让富人比穷人在教育方面有劣势——因为富人总是可以模拟穷人的行为,而穷人无法模拟富人的有些行为。


社保和税收,其建立的目的并非是单一的劫富济贫,也有创造代际之间的资产转移的意思。古代的人们通过生孩子来完成代际转移——年轻的时候养孩子,年老的时候被孩子养,但是这个方面不稳定,风险也大,于是现代社会统一建立了保障体系,让年轻人交税养老年人。收税是基于收入的,而富人的收入更加的多元化和复杂,也更加有能力雇佣律师来避税,反而是穷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面对税法的时候很透明,该交的一点都不能少。就这方面而言,对社会保障贡献最大的拿着较高的固定薪水的劳动者,但是以资本作为自身财富主体的“富人”依然不是吃亏的一方。


最后还有立法的手段,比如可以征收100%的遗产税等等。但是法只要成文了,谁能够雇佣更好的律师来仔细研究法律的条文,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把资产转移给后代呢?更何况国家和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富有移民的关系。富人的国际流动性也比穷人高。如果立法太严峻,把富人逼急了,富人可以移民到其他税率低的小国,结果就导致一点税也收不到了,法国、英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人出逃的情况。所以从国家的角度上讲,收过高的税率,即便不考虑所带来的激励减少的负作用,结果就是导致富人大量出逃,过高的税率依然会压在中产和穷人身上。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正面的希望:从更长期来看,打破代际优势传递的希望,还是落在养育社会化上。养老社会化我们已经做到了,并且效果也很好,现代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力度和欲望已经远远的小很多了;因为养老的负担已经不由子女而由社会来共同承担了。


但是养育的负担依然落在了父母身上。如果把养育也社会化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经济从小到大都是相对独立的,那么父母处心积虑的想给自己的子女创造竞争优势的心态就会得到一定的削弱。这方面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北欧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人类的发展好不好我有保留意见,但是就单纯的对于贫富差距和代际优势传递方面而言,北欧模式是有效的,见 @Manolo 的专栏北欧,真的更加平等吗 - 知乎专栏 和Lindahl et al. (2015)



Lindahl M, Palme M, Massih S, et al. Long-Term Intergenerational Persistence of Human Capi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ur Generation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5, 50(1): 1-33.


user avatar   cindy-hua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不明白劳动回报率为什么会用教育回报率来衡量?资产回报率的增长其实也跟教育相关,比如某企业的员工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不光员工工资会增加,更多的是该企业资产回报率增加,资本家收益更多。我认为教育回报率,不仅是影响了单个劳动力的劳动回报率,也同样影响了资本回报率。既然它影响了两者,它就不可以单单和劳动回报率挂钩。

有人提到《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这本书。这书得出的结论是: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二战时期除外),投资回报率都远远超出经济成长率(GDP),而工资收入增长率却通常低于经济成长率(GDP)

书中给出了大量数据,表明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大致就是靠工资吃饭)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因此,虽然现在穷人的生活水平较之过去有提高,但是从社会财富拥有的比例来看,穷人拥有的财富比率越来越小。


也就是说,用钱生钱的速度大过于打工工资增长速度,因此能积累资本的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而没有积累资本的人单靠打工就会越来越穷(特别是其工资的增长还跑不赢GDP的增长的时候)。排名第一的回答提到了教育回报率,教育回报率增长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资本家,因为资本不是你扔在那里不管就可以增加的,这不是中国的房地产,也不是什么扔1亿到银行买理财产品。世界富豪榜前10%的人谁是买了一片房子等增值,或者扔了几亿在银行靠理财产品的?让资本越滚越大的是人,资本家用钱雇佣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为其创造更大的财富,这个员工创造的财富,资本家拿走80%,而员工自己最多只得到20%。


很多人没有搞懂资本的定义。资本不是你坐拥多少资产,而是你的资产能创造多少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放到企业来说就是盈利能力。福布斯富豪榜上各位富豪排名是根据他公司股价来算的,而不是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净资产,而股票理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该公司的股息、红利收入。换句话说,企业盈利能力决定资本家富裕层度。


富人资本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好,所以富人越来越富。借用排名第一回答的图,资本回报率从1980年以前的3.5%提高到1990年以后的5.5%。资本更加高效的利用,原因大概可总结为两点:1,资本的可传承性。简单例子说明,一个日进斗金的律师他儿子不一定能同样日进斗金,因为劳动力价值无法传承。而一个资本家将成熟的能稳定盈利的企业传给了后代该企业也是能持续获利的(只要接手的后代不是特别傻特别败家,可即使他特别傻特别败家也可以靠职业管理人和信托来规避)。2,新的科技,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互联网在商业的应用。由于资本家手握资本,他们就能比普通劳动者更容易获取新的生产力。无论这个生产力是人还是机器还是科技。用新的生产力来壮大已成熟的资本,资本如同雪球般滚下去。


当然没有资本的人并没有越来越穷,生活条件社会福利肯定比以前好,只是由于财富分配比例导致他们相对于有资本的人越来越穷了,但和过去的自己相比还是更富了。真的越来越穷是什么?是没有资本的人,同时他劳动回报率还低于经济增长率(即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


题外话,大部分人认为房产是资本,如果自住的房产顶多算是资产,不是资本。资本是能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比如你用于出租的房产,租金收入大于你每月为其支付的费用,这才是资本。有人又提到房产会增值。这就进入了一个投资误区,你关注点在资本利得(即资产增值部分),而不是资本回报率(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投资资本利得在我国过去这十几年可能适用,但是放到未来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投资方式,当房价进入滞胀或者下跌时,你可能会因此陷入困境。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并不是所有社会都会有明显的这种特征。资本因为存在历史资源积累,先天性上会存在优势是正常的,这也是为了维护文明发展秩序做出的补偿。但是有时候,过度资本化会导致有些社会陷入严重的资源二次分配不均,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原因有:

1,资本收入过高,普通人力劳动价值太低。像中国这二十多年来平均发展速度能有近10%的GDP增速,如果完全考虑为资本性收入的话,也就是资本收入年化到10%。如果你能持有1000万的话,年均收益能有100万,已经远远超出绝大多数工作所能达到的薪水。中国的私人财富总数大约有24.8万亿,这些财富创造的资本收入非常的高。

2,资本收入在规模增长的时候,由于边际成本降低,收益高于劳动价值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但是更可怕的问题在于资本在市场的机制下会容易垄断财富创造的途径,并压制很多领域的发展,利用垄断牟利,这些往往是所谓的旧资本,能源等等必须领域。

3,更可怕的事情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参与社会性财富创造和分配的门槛是越来越高的。但是资本可以在市场机制下完全垄断高于某个门槛的渠道,比如说教育。这个在古代社会显得更明显,权贵依赖对教育系统的垄断,从而使民众无法参与略微高等的社会财富创造(比如认字)。现代社会里的话,虽然大部分人都能认字了,但是整体门槛提的越来越高,穷人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尤其是软性的技能发展程度会离受良好教育的人太大。这会导致他们难以参与高级财富创造的过程,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在超高度的市场化环境下,这些会体现的更加明显。由于社会整体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社会超高度的生产力,普通人的生活未必会变得很糟糕,但有可能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甩下,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偏移。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作为调节,保障一些不适宜引入过度竞争的领域,比如说教育,医疗等等。

市场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和优势,但是过度强调市场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基础性的很多保障是依赖社会机制进行的,要尽量减少资本参与率。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个机灵吧。

这个世界是数字的,不是模拟的。

前者意味着那个门槛比较高,但是过去了就待在那,而不像后者,前戏长而且影响还至死方休。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哈佛部分学生罢课抗议曼昆的初级经济学课程」? 
  冀朝鼎的具体措施是怎样的,能瞒过宋子文,却对国民党造成巨大冲击? 
  如果我想在经济学提出自己的范式,我会需要哪些哲学思想的指导? 
  试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恋爱期间男人/女人的承诺可信吗? 
  工业革命中,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何者获取的收益更大? 
  本科学校背景普通,对出国留学申请影响有多大?该进行怎样的规划? 
  如何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网红经济? 
  如何评价,"比特币不可能做大,因为一做大就会被国家以暴力控制"的言论 ? 
  失业率下降会导致通胀率上升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微博上赵薇对电影《没有别的爱》被抵制事件所发表的声明?
下一个讨论
《大鱼·海棠》是烂片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