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是否能避免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平陵之变开始后,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控制了洛阳城;[注1]曹爽以皇帝的名义,随时可以到许昌另立中央。[注2]

[注1]: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 [注2]: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

他们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谁的决心更强,也不在于谁的智谋更高,而是在于,谁能得到最多的选票。

曹爽得到几票呢?

严格意义上,只得到一票,那就是桓范投的票。其它人呢?都在那里装傻充楞,好像没事人一样。

桓范把这一票投出后,当时就傻眼了,因为这一票是以全家人头为赌注的,而桓范投出这一票后,却发现曹爽竟然只得到自己这一票,当时就输红眼了。所以他上窜下跳的劝曹爽一定要赌到底,但没有一个人响应他。[注3]

[注3]: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

我们总觉得,曹爽不听桓范的劝说,是因为曹爽非常愚蠢、窝囊。问题是,谁处于曹爽的位置上,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劝说曹爽搏命到底的人,不是桓范一个人,而是有六七个,十几个,几十个公卿级的大佬。曹爽肯定也会壮起胆子,和司马懿对抗到底的。问题是,当时只有桓范一个人,上窜下跳的劝曹爽和司马懿对抗到底。

其它人呢?都是一副装傻充楞的样子,都是一副任凭曹爽作主的样子。

在当时背景下,大家连个态都不敢去表明,本身就证明,他们都不愿意拿着全家人的脑袋,陪曹爽玩命到底。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曹爽敢壮起胆子高呼一声,我要和司马懿玩命到底,所以我现在就要带着皇帝到许昌去,也没有几个人会跟他去许昌的。

表面上带着皇帝到许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实际上这太难了。

许多人在分析历史时,常常认为只有主角长着脑袋。所以主角一声令下,大家就会跟着他走。问题是,所有的人都长着脑袋。在许多时候,大家不要说公然反对主角了,大家就是磨洋工,半路偷跑,也可以让主角变得屁也不是了。

关羽率领数万大军,从麦城出逃时,一仗都没打,就剩下几十个人了。[注3]

[注3]: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

在形势不利时,关二爷那种超级牛人,一声令下,都没有几个人跟着他一块走;在形势不利的背景下,曹爽一声令下,真有很多人会跟他一块到许昌?

曹爽之所以会感到绝望,大约是在当时背景下,他的亲信竟然都是一片沉默。

所以整个晚上,曹爽只能听到桓范信誓旦旦的劝说。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桓范说出个花来,曹爽也没有信心啊。

如果当时,曹爽的亲信都纷纷围着曹爽身边,不断鼓动曹爽对抗到底,就算曹爽再饭桶,肯定也敢壮起胆子,和司马懿赌一下的。


如果放宽一些投票的标准,曹爽还得到了三票。因为辛敞、鲁芝、杨综的票,似乎也投给了曹爽。

问题是,辛敞这样做,是因为他是曹爽的参军;鲁芝这样做,是因为他是曹爽的司马;杨综这样做,是因为他是曹爽的主簿。他们作为曹爽的属员,如果当时什么表示也没有,恐怕以后就没法在江湖上混了,所以他们只能把票投给曹爽,但是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听说司马懿和曹爽开始拉票时,辛敞不知道该把票投给谁,他的姐姐告诉他,你是曹爽的属员,曹爽有难,你跟没事人一样,你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所以你应该把票投给曹爽。但是你千万记住,绝不可以出风头,只要随大流就可以了,因为曹爽是不可能打败司马懿的。[注4]

[注4]:宪英曰:“以吾度之,太傅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敞曰:“然则事就乎!”宪英曰:“得无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尚曰:“然则敞可以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敞遂出。

鲁综、杨综当时的心态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但是从情理上,他们和辛敞的动机,应该差不差。所以,事后司马懿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相反还认为他们忠于职属,并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表彰。[注5]

[注5]:初,爽之出也,司马鲁芝留在府,闻有变,将营骑斫津门出赴爽。及爽解印缓,将出,主簿杨综止之曰:“公挟主握权,舍此以至东市乎?”有司奏收芝、综治罪,太傅懿曰:“彼各为其主也,宥之。”顷之,以芝为御史中丞,综为尚书郎。

从这层意义上,曹爽得到的这三票,跟没得到一样。因为这三个人站在他身后,只是为了证明他们是讲义气的人。并不是真的计划,拿着全家人头支持曹爽玩命到底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司马懿得到几票?那可多了。

最简单而言,司马孚、司马师都把票投给了司马懿。司马孚是度支尚书,司马师是中护军,这都是省军级的高官。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这种票也能算数?当然算数了!

最简单而言,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训,在曹爽如日中天时,都是跟着风光无限,在曹爽遇难时,谁曾积极支持曹爽搏命到底呢?

事实上,在桓范劝说曹爽赌命到底时,曹羲、曹训都跟没事人一样,什么话也不说。他们这种态度,显然表明,他们也希望通过投降,躲过这场灭顶之灾。


关键是,当时有两个绝对大哥级的人物,也都把票投给了司马懿。他们是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司徒、太尉都是三公级的高官。

高柔接受太后的旨意(其实也就是司马懿的命令),以代理大将军之职进入曹爽军营,接管了曹爽的直属军队;而蒋济更是紧跟司马懿,共同指挥军队驻扎在洛阳城外。

司马懿在让高柔以代理大将之职,接管曹爽的军营时说,你就是我朝的周勃!而高柔也没有让司马懿失望,从当时的情形去看,高柔显然成功接管了曹爽的军营。[注6]

[注6]: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爽诛,进封万岁乡侯。

至于蒋济,更是一直与司马懿肩而立。甚至当司马懿因为桓范出逃,而感觉事情比较复杂时,蒋济还出来劝司马懿,总而言之,没事的![注7]

[注7]: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要知道,司马懿把皇帝堵在洛阳城外,以太后的旨意要罢免大将军。这种事,只要失败了,谁敢站在他身后,估计都有可能被满门抄斩的。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徒高柔、太尉蒋济愿意这样支持他,本身就是拿着全家人的脑袋,把票投给了司马懿。

而且当时还有一个九卿级的官员,太仆王观也拿着全家人的脑袋,把票投给了司马懿。因为太仆王观以代理中领军之职进入曹羲的军营,接管了曹羲的直属军队。[注8]

[注8]: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

不要说别的票的,仅这五票,就足以把曹爽一伙的胆子惊破。

要知道,曹爽一伙,现在只有一个九卿级的官员,大司农桓范愿意拿全家人头支持曹爽。

而司马懿一边,至少有两个三公级的官员(司徒高柔、太尉蒋济),三个九卿级别的官员(太仆王观、度支尚书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愿意拿全家人的脑袋支持司马懿。

我们知道,高陵政变,持续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率军进攻曹爽,只是拉开架式,强迫大家开始站队。换而言之,希望大家站在我这一边。如果你们不敢站在我这边,也希望你们保持中立,千万不要没事站到曹爽那一边,因为这种游戏失败的结果是什么,你们肯定也知道!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选择率众投降。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爽想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把票投给他。但是等来等去,越等越绝望。

因为在此过程中,陈泰、许允到洛阳城转了一圈回来后,竟然明着劝曹爽交枪投降。[注9]

[注9]: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

许允也许不是多牛的人,陈泰那可是牛人中的牛人啊。首先,陈泰本人就是九卿级别的官员,更主要的是,陈泰是陈氏家族的少掌门,陈氏家族那是代代出牛人啊。

陈泰的祖爷爷陈寔在东汉末年,就是名动天下的人物[注10];陈泰的爷爷是陈纪,在当时也是牛人;陈泰的父亲陈群,在魏文帝死时,与司马懿同为托孤重臣,而且还官拜司空(三公之一)[注11]。

[注10]:寔之亡也,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并制緦麻,执子孙礼。四方至者车数千乘,自太原郭泰等无不造门。傅子曰:寔亡,天下致吊,会其葬者三万人,制縗麻者以百数。
[注11]:帝寝疾,群与曹真、司马宣王等并受遗诏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顷之,为司空,故录尚书事。

陈泰公然出面劝曹爽交枪投降,这意味着洛阳城的豪门大佬,都不看好曹爽啊。否则,陈泰怎么会随便表这种态呢?因为,在司马懿、曹爽巅峰对决之中,一旦押错宝,就有可能让自己蒙受灭顶之灾啊。

这已足以让曹爽崩溃了,更主要的是,曹爽的亲信尹大目也从洛阳城过来,劝曹爽赶紧交枪投降;总而言之,现在交枪投降还有洛路,因为司马懿对着洛水发誓说,绝不会伤害曹爽的。[注12]

[注12]:懿......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

现在我们再盘点一下。

司马徒高柔、太尉蒋济、太仆王观、度支尚书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明确支持司马懿打击曹爽;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明确支持曹爽投降。

明确支持曹爽对抗到底的人,有谁呢?好像只有一个大司农桓范。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训现在都好像没事人一样;与曹爽一块风光无限的何晏等人,现在也好像没事人一样。总而言之,他们现在连一句鼓动曹爽玩命到底的话都不敢说。

这本身就足以让曹爽绝望。我们再盘点一下,潜在的支持者。

前司隶校尉何曾,显然也把票投给司马懿了。因为,司马懿称病退出时,何曾也称病退出了;高平陵之变后,何曾才复出的。

从这层意义上,何曾这票投的,比高柔、蒋济还要早。因为,何曾这种态度,显然证明,他已决定和司马家族共同进退了。[注13]

当然了,因为何曾这样玩,所以西晋开国后,何曾那是位极人臣。后来是晋太尉,再后来是晋司徒,再后来是晋太傅。

[注13]: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

前大将军长史(也就是曹爽的长史),后任太府,再任荆州刺史、再任冀州牧、并州刺史、振武将军的孙礼。也早就把票投给司马懿了。

事实上,在司马懿装病的时候,孙礼到并州赴任时,就曾劝司马懿领衔收拾曹爽。司马懿劝他说,现在我们只能忍。[注14]

[注14]: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我们在盘点一下,倾向于支持司马懿的人。

前司徒王朗的儿子王肃,虽然没有把票投给司马懿,却也明确表示,他希望曹爽一伙下台。因为在曹爽一伙如日中天时,王肃就公开说,曹爽信任的全是奸臣。[注15]

[注15]:顷之,为待中,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

前太傅钟繇的儿子钟毓(钟会的哥哥),虽然没有把票投给司马懿,却一直受到曹爽的排挤,自然会希望曹爽下台的。事实上,曹爽死后,钟毓才又回到权力中枢的。[注16]

[注16]:(钟毓)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还有卢植的儿子卢毓,更是一直受一受到曹爽一伙的排挤。当然了,卢毓的江湖地位非常高,所以排挤来排挤去,依然是九卿之列,只是处于闲职罢了。

当然了,因为卢毓一直受曹爽排挤,所以司马懿后来就是任命卢毓为司马隶校尉,负责审理这个案子。[注17]

[注17]: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卢)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

上述三个大佬,既有着强大的家族背景,而且本身都也是省军级的高官。他们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司马懿,但是谁也知道,他们会暗中支持司马懿的。

曹爽在那一夜里,在盘算什么呢?也许他时刻在分析,谁会支持我?谁会反对我?

明确表示支持自己的人,似乎只有一个桓范;其它人都不愿意明确表态。

明确表示反对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背景也深了。因为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就有好几个。

尚书陈泰那一票,就足以压垮曹爽脆弱的信心。

因为陈泰的比较超然,所以他的态度,本身就代表了大多数,事不关己的豪门大佬态度。换而言之,大家觉得,曹爽、司马懿之间就是狼狈之争,豪门大佬两不相帮,他们只希望事情和平解决。

而禁军将领尹大目那一票,更让曹爽彻底绝望了。禁军将领尹大目与曹爽的关系太深厚了,他劝曹爽交枪投降,本身就意味与曹爽关系非常深厚的人,都不愿意陪曹爽淌这池浑水,其它人更不用说了。

而何晏等人的沉默,更让曹爽知道,选择投降,也许是九死一生的事,但是选择对抗到底,那是十死无生的事。因为与他们利益关系最近的人,都这副德性,其它人,还能做乐观的想象吗?

处于曹爽的这种境地,听着桓范得卜得的劝说,谁能听进心里呢?因为你说一千道一万,现在的问题是,谁支持我们啊?与我关系最亲密的人,与我利益关系最近的人,全这副德性,其它人,我能指望上吗?

更主要的是,桓范说什么出城时,他把大司马农印拿出来了,所以我们不用发愁粮草问题。[注18]

[注18]:范又谓羲曰:“.....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你他X的,这不是把我当傻子看吗?都什么时候,大司农印有个屁的用啊?如果这种东西有用,老子手上的大将军,比你大司马农的印大多了吧;甚至而言,玉玺老子也能拿出来随便盖,问题是,这种东西,现在还有个屁的用啊。

现在,与我关系最好的,利益关系最近的人,都一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的样子,你指望一张盖大司农印的废纸,就可以让各地听令,你是不是急疯了,所以满口胡说八道啊?

在那一天一夜里,司马懿、曹爽谁也没有动手,都是默默的观察着投票箱的情况。

对于司马懿而言,肯定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传来。对于曹爽呢?好像只能听到桓范得卜得卜的劝说,这劝说声,实在让他心烦啊。问题是,现在只有这样一个人坚定不移的支持他,他又怎么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呢?

曹爽希望看到的场面,是一大群人齐聚在他的大帐中,纷纷劝他和司马懿对抗到底,问题是,现在只有一个桓范这样做。

其实,任何一个权力者,都得时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关键时候,有谁会支持我,有谁会反对我。只有他时刻思考这个问题,才能立足一个更高的角度,分析自己应该怎么做事。

应用权力的时候,是一种享受,而积累权力的过程,则是一种非常辛苦的事。

权力是需要积累的,就需要钱财是需要积累的。

当一个人肆意应用权力的时候,就如一个人滥用钱财一样,总有一天,会在关键时候发现,自己早把一切透支光了。

一个人的人缘有多好,不是在有酒有肉时,有多少人跟在你身边,而是在你需要帮助时,会有多少人愿意陪在你身边。

一个人的权力有多大,不是在于平常时候,你能如何的耀武扬威,而是在关键时候,有多少人依然愿意听从你的号令。

曹爽似乎一直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问题是,在高平陵之变时,他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让他越思考越绝望。


整个高平陵一片沉默,显然是因为大家都等着曹爽说,我们现在就回洛阳城!因为,大家一块回洛阳城,最多只是曹爽一伙,会有灭顶之灾,而且命好点,他们有可能继续当富贵翁;其它人,都是舞照跳、马照跑。

曹爽知道,没有几个人会支持他领着皇帝到许昌的。因为,领着皇帝到许昌,从目前的情形去比,实在是十死无生的事。所以,除了已完全绝望的桓范,全抱着破命一条的态度,劝曹爽到许昌,其它人都不会接这种话茬。

现在的司马懿,还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如果他们敢往许昌跑,司马懿的军事行动,马上就会展开的。到时,有几个人会陪着曹爽这样一条道走到黑呢?

当时的司马懿,就在洛水边默默的等待着曹爽回来,他有信心,所以他一直静静的等待着。

你的权力可以维持,是因为有一个,与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你被打倒了,许多人的权力、地位、利益,都会受损。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敢打倒你,这些人自然会非常着急。如果这种人非常多,谁敢打击你,下场一定很惨。

如果打倒你,大家都会获得,那你权力再大、地位再高,也会随时被灭掉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肯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互相鼓动人们打击你,当有人出来打击你时,高声喝彩的、暗自喝彩的人肯定很多;至少,坐在那里默默看热闹的人,肯定会有很多。


其实,站队和选举,有时候是一样的。大家虽然没有选票,但是可以用其它方式投这个票。

最简单而言,下的赌注大点,就是亲自率人站在司马懿阵营,帮着司马懿接管曹爽的基本盘。蒋济、高柔、王观就这样做的。

当然了,也可以选择相反的,那就是积极跑到曹爽那里,明确表示要和曹爽并肩战斗到底,桓范就是这样做的。

下的赌注小点,就是四处串联,看看别人啥态度,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把赌注押向可能赢的一边,陈泰就是这种代表人物。

曹爽一伙最大劣势还在于,并不是曹爽心怀侥幸,他身边的人,其实都是心怀侥幸,所以谁也不敢积极鼓动曹爽玩命到底。因为,玩命赌下去,输了就是全家惨死;现在就认输,还有可能当富家翁。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是九死一生的事,问题是这总比十死无生强点吧。

而司马懿一伙呢?现在已拉开了阵势,他们没有任何侥幸心理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临阵脱逃,好像也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在此时此刻,绝没有人会劝司马懿、高柔、蒋济、王观等人终止行动的,因为他们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士大夫的大权是朝廷里的大权,离开了朝廷离开了皇帝,士大夫什么都不是。

李郭之乱时跟献帝出走的士大夫们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点,饿死了满坑满谷,被杨奉、韩暹当狗一样赶来赶去。就因为人家手里攥着枪杆子呢。

对局势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武力,如果司马懿控制不了洛阳的禁军,他乌龟壳再厚一万倍都没用。真打起来,外面的都督们随便哪个都够他喝一壶。当时的司马懿就是个手无实权的太傅,连在西线共事过的陈泰、郭淮都不会鸟他。

支持司马懿政变的是洛阳不满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外姓都督们。所以司马家真正掌权后,外姓都督叛乱不断。前有曹家铁杆王凌、令狐愚,后有曹爽亲信毌丘俭、文钦,最后连亲家诸葛诞都搞了个寿春三叛。

当其时,曹爽与高门大族的冲突剧烈,所以许多士族拥护一直靠龟功装无辜的司马懿。

如果曹爽没有那么快放弃斗心,而是听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哪怕就叫上毌丘俭、文钦哥俩,跟司马懿对峙一段时间,老乌龟都得脱层皮。

对峙时间越久,司马懿越不妙,如果他敢拥立新帝,只会死的更快。魏明帝曹睿就曹芳这么一个过继的独苗,老乌龟还没掌权就敢废曹芳纯粹是自杀。更别提他是曹睿指名的托孤大臣。“先帝的托孤大臣居然造先帝独子的反?!打死你个老王八!”

不敢说如果走这条路,曹爽一定不会输,一定能够避免司马家掌权,但他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唯一的损失可能就是陷在洛阳城的家小,可其实以当时司马懿对洛阳局势的操控力,他还没胆儿肥到敢拿曹爽家小开刀的程度。太尉蒋济这批人不会坐视不理,而这批人只要一翻脸,老乌龟立马众叛亲离。

曹爽会这么快放弃的原因,主要还是蒋济、尹大目、陈泰这些人跟他保证过,司马懿只要权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为退路很宽,就这么放弃了。没准也想着学老乌龟,韬光养晦一把,现在先认栽,等爷硬了再跟你清算。结果他忘了当初夏侯惇与韩浩的故事,以及他们老曹家击质的优良传统。曹爽不在洛阳,他全家都很安全。他一回洛阳,就全死定了。

也可见司马懿装无辜装的有多到位,所有人都以为乌龟太傅是来拨乱反正拯救世界的,没想到一大帮人临了被个老乌龟集体开了涮。三朝元老蒋济也因为司马懿说了不算,弄死曹爽全家,活生生郁闷死了。更可惜桓范这么一个脑子清楚的聪明人,活生生被曹爽个没出息的耽误死了。


user avatar   ge-zhu-94-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圈回答,发现目前网上的主要共识之一,就是都比较认同桓范的所谓“上策”,即曹爽的祭祀天团快速撤到许昌,以天子名义勤王,司马懿区区3000死士能成什么气候?结果曹爽因为陈泰、蒋济等的一通嘴炮,害怕司马懿掌控太后的政治优势、为了“保住富家翁”而20投了。那么这种基于《晋书》叙事下的曹爽形象,也被定格为懦弱无能。

这种叙事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因为曹爽得诏书后,第一反应并不是投,而是武装反抗。说明曹爽第一时间不知道具体情形的时候,认为可以一战。

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爲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

那为什么蒋济的一通嘴炮之后,“公认拥有军事优势”的曹爽就立刻放弃了抵抗?是因为缺乏政治合法性?还是曹爽软弱无能?我觉得背后可能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是曹爽还从蒋济处得知了司马懿政变之后双方此刻真实军事力量对比,才不得不做出投降决策。

对考证过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第四部分

其实,曹爽高平陵一案,晋书记载比较含糊,许多关键细节都有缺失。史学界诸多大佬有很多精彩的考证,比如仇鹿鸣先生的《高平陵之变发微》一文,朱子彦先生的《高平陵之变再研究》一文等等,都从实证角度对地理、职官、军事等因素做了分析。但目前依然有几个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这些都对曹爽束手待毙的原因研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这里就把这些问题列出来,希望有大佬能够指点。

一、高平陵之变必须要了解的事:曹魏后期的中央军体系

任何政变都离不开制度研究。曹魏中后期的中央军体系,可以说和东汉的南北军+虎贲羽林的模式有了很大区别,何兹全先生的《魏晋的中军》指出,西汉中央军称南北军,魏晋称中军。曹魏中军的渊源,可以看做是北军+曹操宿卫亲军融合。对于曹魏中军,已经多有大家论述,但我还想做一些补充。

中军长官是谁

中军的长官被认为是中领军+中护军。在高平陵一案中,曹爽为大将军,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司马师为中护军。

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爲中護軍,領軍爲中領軍,置長史、司馬。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晉書•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職官•職官》 文帝受漢禪,始置領軍將軍,以曹休爲之,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文獻通考•卷五十八 職官考十二•左右領軍衛》

中领军曹羲作为最高长官,关于司马师的中护军,可以视作“中军政委”,隶属于中领军曹羲。是管中央中高级武官的人事,同时也掌兵。关于掌兵部分,没有见到具体统辖什么,只能认为为是只有本部。

魏初因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也。---《宋書•卷四十 志第三十 百官下》

中军有哪些营

中领军作为最高长官,除了自己的本部之外,掌管重建后的高仿北军五校尉,加上中垒营和武卫营。但事实上并不止,至少还要加上中坚营。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壘中堅營,以兵屬其弟中領軍羲。帝以先帝舊制禁之,不可。---《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

比如曹爽把中垒营和中坚营合并到中领军本部,扩大中领军直辖的兵力范围。(仇鹿鸣先生和张金龙先生认为中坚营原本归中护军,此处我暂不采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曹魏中军还应当游击将军和骁骑将军。比如史料有关于曹睿时期秦朗骁骑将军领中军的记载,也是以中军将领身份获得辅政资格。

漢晉春秋曰:帝以燕王宇爲大將軍,使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衞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 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與比能合寇邊。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虜乃走漠北......及明帝卽位,授以內官,爲驍騎將軍、給事中,每車駕出入,朗常隨從。---《三國志•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驍騎將軍、遊擊將軍,並漢雜號將軍也。魏置爲中軍。---《晉書•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職官•職官》

骁骑将军我怀疑应当不属于中领军直接指挥控制,在中军中自成一体,比如在群臣劝进曹操为魏公的表上,

“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

可见相府武装序列中,中领军、中护军、骁骑将军三者并列,已知中护军仅隶中领军,并非中领军直接指挥,那么很可能骁骑将军也不在中领军直接指挥之下。《宋志》中骁骑有司马、功曹、主簿等掾属,其自行其是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五校尉,根据张金龙先生的《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P143),张金龙先生和何兹全老先生都认为,五校尉曹魏时期依然是实职,并非冗官,从宫外宿卫升格为宫内宿卫。其中司马懿儿子司马骏在高平陵之变的正始十年,任屯骑校尉。

武卫营:许褚剑豪兵团取代了虎贲中郎将?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其中的武卫营,就是曾经许褚的禁卫宿卫部队。“中军宿卫禁兵”:

《三国·魏志·许褚传》:“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我个人的理解是,武卫军在魏末很可能是代替了原先东汉的虎贲羽林的职能。武卫营源自许褚“虎士”,《三国志·许褚传》说“引入宿卫”“不离左右”,与曾经虎贲羽林的“掌执兵从送”颇为近似。“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如果做广义理解,当包含殿中,亦近似于虎贲羽林执掌所在。曹操称魏王(216年)后,许褚亲自在殿内担任警卫。《三国志·许褚传》载一次曹操休息时,许褚曾拒绝宗室曹仁招呼他出殿便谈,都是例证据。

另外,曹爽在辅政大将军之前,也是担任武卫将军,并且凭此身份可以“入卧内”,与许褚例子的“引入宿卫”“不离左右”相似。

武衞將軍,寵待有殊。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尙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曹爽传》

不过,在魏中期,还有见到虎贲的记载。比如下面所引张郃传中,虎贲、武卫似乎是并举,也可以理解为武卫是虎贲之一种,比如晋制有“命中虎贲”之职,视为冠以虎贲之名的禁卫骑兵。可见在曹睿时期,虎贲武卫二者职能也应当接近,名异实同,虎贲逐渐成为后世禁卫部队的一个泛称头衔。

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衞、虎賁使衞郃---《三國志•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張郃》

考察明帝一朝“虎贲中郎将”可以发现,多数为外戚。比如甄宓娘家孙子“甄像”,任虎贲中郎将,后来一度任伏波将军持节监军东征;毛皇后弟毛曾,任虎贲中郎将。郭皇后的伯父郭芝,曾为虎贲中郎将,后进仅仅在司马师废立时候成为沟通郭皇后的工具人。

明帝卽位......以像爲虎賁中郞將......夏,吳賊寇揚州,以像爲伏波將軍,持節監諸將東征,還,復爲射聲校尉。---《三國志•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文昭甄皇后(甄像)》

这些人在政治上均无特别建树,甄像一例也多是基于明帝思念母亲的例外加恩,从过程来看,青龙二年巢湖一战主要是扬州刺史满宠为主,曹睿居中亲自指挥部署,甄像的“持節監諸將東征”并无实职作用。曹魏外戚通常被史家认为仅仅富贵并无实权,所以上述虎贲中郎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以被视为类似东汉那种掌握殿中宿卫实权的虎贲中郎将。

光看虎贲,可能材料并不多,那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所谓“举重以明轻”,观察虎贲中郎将所属的上级九卿光禄勋的转变。曹爽时期,虎贲中郎将所属的上级九卿光禄勋,已经是沦为无足轻重之位。卢毓被曹爽排挤后,最终就贬至光禄勋。若光禄勋、虎贲中郎将真的为禁中宿卫实权之职,曹爽必难以做出如此之人事安排。

時曹爽秉權,將樹其黨,徙毓僕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頃之,出毓爲廷尉,司隸畢軌又枉奏免官。衆論多訟之,乃以毓爲光祿勳。---《三國志•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盧毓》
自魏晉以後,無復三署郎,而光禄不復居禁中,唯外官朝會,則以名到焉。《通典•卷第二十五 職官七•諸卿上•光祿卿》


这里我们还能做一个类比参照,在东汉,具有殿中执兵宿卫职能的禄秩最高的官职,为比二千石的虎贲中郎将,说明在诸多宫中执兵宿卫的官职中,只有位最高者,才有宿卫殿门户的职能。

比二千石:........光禄虎賁中郎將---[唐]杜佑 撰《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而在魏官品班位上,具有殿中执兵宿卫职能的、品级与朝位最高的官职是武卫,在第四品第二位,虎贲中郎将在第五品第六位,中间差了40个位次。

第四品城門校尉 武衞、左右衞、中堅、中壘、驍騎、游騎.......第五品給事中 給事黄門侍郎 散騎侍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通典•卷第三十六 職官十八》

由此可见,在实际职能的重要性、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新官品下分析相对的位次高低,可以侧面说明相对位最高的职位,是原先职能的实际承担者。这背后的原理,我认为很可能,根据阎步克先生《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一书思路,从宏观上看,在高平陵事件此时原先的汉官光禄勋、传统虎贲羽林已经埋下了未来向散职发展的倾向,虽然在魏末还是职事官,但实权已经大幅度让位于中军下的武卫、中垒、中坚。

可以参考张金龙先生的《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P137)的观点,他也认为光禄勋、虎贲已经逐渐失去宿卫禁中的核心职权,但并未完全变成真正意义的散官。

南北朝时,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驸马都尉一批散官,组成了“东省”;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左右中郎将、前后左右军将军、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积射将军、强弩将军、殿中将军、员外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武卫将军,武骑常侍等十几种武职散官,组成了“西省”。---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高平陵之变时候,武卫军中领军麾下地位最高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掌握在曹训手中。依据是司马师废曹芳上书永宁宫里的排序:

中護軍永安亭侯臣望、武衞將軍安壽亭侯臣演、中堅將軍平原侯臣德、中壘將軍昌武亭侯臣廙、屯騎校尉關內侯臣陔、步兵校尉臨晉侯臣建、射聲校尉安陽鄕侯臣溫、越騎校尉睢陽侯臣初、長水校尉關內侯臣超---《三國志•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引魏书

所以中军系统的排序应该是:中领军(曹羲)-中护军(司马师)-武卫将军(曹训)-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屯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

二、政变之前,曹爽、司马懿手里到底有多少兵?

啰嗦了半天之后,明白了双方的职官,我们终于可以来探讨第二个关键问题了,高平陵之变前双方手里到底有多少兵?这里很多地方没有严格的数据,极其不严谨,切勿当真。

曹爽一方。

黄惠贤先生的《曹魏中军渊源》一文里,认为曹爽大将军直辖部,约为3000人。此处原文无论证,我个人认为,是依据《晋书·宣王纪》中,说曹爽和司马懿辅政、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懿和曹爽各自领兵3000“共执朝政”。

魏末的重置版版五校尉,归中领军,其人数只能大体参照汉制。约为2800+1367=4167人。我们如果不严谨一点,考虑到魏的人数缩水,就用3-4000人指代,也是勉强凑合。

漢官儀曰“屯騎、越騎、步兵、射聲各領士七百人。長水領士千三百六十七人”也。---《後漢書•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

其次是武卫营,前已提到其地位至高,同时推测取得了原先禁卫虎贲羽林的职能,人数方面也可以大体参照,约为2400人。至于中坚中垒,我们也没有具体数据,姑且也参照武卫。

蔡質漢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鶡冠,次右將府。”---《後漢書•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漢官曰:“孝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監官屬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曹爽大将军本部3000+曹羲中领军(本部2000+武卫中垒中坚2400*3+五校尉3000)=15200。其中,曹羲中领军本部应当算上被合并进入的中坚中垒4800人,合计6800人。此外,骁骑、游击的兵力未知,暂不计入。因此本估算只能极其粗略的做一个大概脑洞,计算方法贻笑方家。

司马懿一方

初步一看,司马师中护军本部2000+死士3000=5000。

有疑点的是,司马懿自己手里还有本部兵马吗?

前文提到,在《晋书·宣王纪》中,司马懿都督中外诸军事,和曹爽各自领兵3000“共执朝政”。用《资治通鉴》的说法叫做“更宿殿内”,可见这3000人为殿内之兵,重要性远超常规禁卫外军。后来司马懿太尉升太傅,剥夺了录尚书事的内政权,但在军事上依然保持了都督诸军事如故的权力,这3000人应当仍有权力调拨。

另外,司马懿在成为太傅之后,依然有领兵征战之权,发挥了轻骑突击的特色打法,破全、朱所部之后,必然也在淮南地方军民、朝中威信树立。

干寶晉紀曰: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五萬人圍樊城,諸葛瑾、步騭寇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圍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萬,隔在水南,流離無主,樊城被攻,歷月不解,此危事也,請自討之。”議者咸言:“賊遠圍樊城不可拔,挫于堅城之下,有自破之勢,宜長策以御之。”宣王曰:“軍志有之:將能而御之,此爲縻軍;不能而任之,此爲覆軍。今疆埸騷動,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憂也。”六月,督諸軍南征,車駕送津陽城門外。宣王以南方暑溼,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然不敢動。於是乃令諸軍休息洗沐,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然等聞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殺獲。---《三國志•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齊王芳》

如果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的具体调度来看,可以发现司马师的中护军本部和3000死士,在史料中是共同行动占领司马门,3000死士也是司马师所养。由此可知,当司马懿亲自攻占武库的时候,必当还有一支部队,极有可能是之前提到的另外一只3000之兵。

晨會兵司馬門,鎭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衆莫知所出也。---《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

从行动顺序来看,也必须是司马懿本部先攻占武库,武装了死士之后,方有司马师中护军本部+死士攻占司马门。所以我个人认为,司马懿在行动中有一只单独兵力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至于为何司马师需要5000多人屯兵司马门,是因为城门数量众多,不论是攻打还是留人驻守,都需要足够兵力。我认为是目前一些论著中对于司马门的理解有误,认为司马门是一个门。实际上,司马门是泛指宫门

“司马门者,宫之外门也。卫尉有八屯,卫候司马主卫士徼巡宿卫。每面各二司马,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汉书》卷9《元帝纪》初元五年四月颜师古注

一座宫城分四面,“每面各二司马”,合计“卫尉有八屯”。在汉代为双宫制,根据考古学界研究,曹魏洛阳为单一宫制。可见曹魏之司马门并非一座,而应当是4座宫门。

成帝綏和二年八月庚申,鄭通里男子王襃衣絳衣小冠,帶劍入北司馬門、殿東門,上前殿,入非常室中---《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此处“北司马门”,意味着必然存在东西南之司马门。

另外,汉景帝阳陵墓阙门就是模仿生前宫门的形制,《从汉代墓阙透视两汉时期的墓葬布局制度》一文指出,“墓阙以阙门形式出现,即在每面墙垣中央各辟一阙门,将阙与垣墙相连,称为司马门”。由此可侧面印证司马门非单一具体之门,而是宫门泛指。

综上,司马懿的兵力,应当认为在本部3000+司马师中护军2-3000+死士3000=8-9000人。

高赞某答主说“(司马懿)他指挥谁?禁军?还是3000家兵一路a到许昌?”显然有误。

三、政变之后,曹爽、司马懿手里到底有多少兵?

如果前两个问题有了答案,这个问题应该就可以进一步探讨了。

首先,司马懿利用太后诏书,控制了曹爽大将军营和曹羲的中领军营。

曹爽本部根据文意,应当被视作控制住。曹羲中领军本部也应当视作被控制,前文含糊不清的骁骑、游击,自然也包含于其中。那么剩下的武卫营2400人+五校尉3000人。是否全部被司马懿一纸诏令控制住?

我认为并不是

1、洛阳城内的部队在高平陵之变后,应当全部被控制住。

张焯先生在《汉代北军与曹魏中军》一文中认为,东汉北军五营居洛阳城内;如果魏制不变,根据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彻底掌握洛阳的局势而言,我们暂时认定五校尉3000人被控制住。

同时从人事安排上,还有几条史料很有意思值得关注:

齊王芳立,駿年八歲,爲散騎常侍侍講焉。尋遷步兵、屯騎校尉,常侍如故。---《晉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宣五王•扶風王駿》
司馬駿○正始中由步兵校尉遷(屯骑校尉)。---《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三國職官表•中》
司馬駿○景元三年以平南將軍假節,四年加安東將軍。---《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三國職官表•下》

也就是说,司马家的天才少年司马骏,极大概率在正始十年高平陵之变中,以十八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身份担任中领军下辖五校尉之一的“屯骑校尉”,并且之前还担任过“步兵校尉”。这对于司马懿控制五校尉,也是有利佐证。

2、曹羲尚有“别营”、洛阳典农治在城南。

桓范提到有一支曹羲的别营在城南可供调度,似乎并不在司马懿控制之内。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桓範》

这个别营是什么?是指曹羲的中领军别营吗?

或者又可以认为是大将军营的别营吗?

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其别營領屬爲别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後漢書•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將軍》

如果说是大将军别营,虽说“别营”兵马人数不定,但按规格级别而论,司马一级低于部校尉。前以论证五部校除了长水,均在700人。那么很可能这一支别营,上限人数 也不会相差太远。

至于“洛阳典农”以及曹爽“發屯兵數千人”,可以理解为曹爽征发了当地民屯。

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車駕送出西明門,詔弟孚、子師送過溫,賜以穀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

魏景初二年,封新城鄕侯。正始初,爲洛陽典農中郞將。---《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文帝》

曹爽临时征发的“屯兵”,由于是洛阳地区,归属于洛阳典农中郎将,应当视作民屯。那么民屯转化为兵源,战斗力如何呢?我认为这个得看人。

比如司马懿陇右军事行动中,就有关于征发冀州民屯的记载,可见是具有一定战斗力。在《晋书·司马孚传》也可以证明。这应该和司马懿的治军训练有关,“秋冬习战阵,春夏修农桑”。

又以關中連遭賊寇,穀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晉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宗室•宗室•安平獻王孚》

但当时的洛阳民屯,在何晏的土地兼并瓜分下,已经从公田沦为私家佃农,生活、训练必然遭到极大破坏,战斗力难以和上述司马懿治军陇右所征伐的民屯相较高下。

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爲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爽 曹羲 曹訓 何晏 鄧颺 丁謐 畢軌 李勝》

3、曹训的武卫营动向如何?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史料里并未提到司马懿派人进入武卫营,一般被认为是在曹羲中领军大营被接管后,顺带包含了武卫营。但真的如此吗?

这里我们暂且不提,因为这问题实际上和另一个问题有关:上陵拜祭高平陵时候,曹爽带了多少兵?或者说是,按照相关礼仪制度,应该带多少兵。这个问题史料无记载,但可以进行考证。

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漢立陵上祭殿。至文帝黃初三年,乃詔曰:“先帝躬履節儉,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爲孝,臣以繫事爲忠。古不墓祭,皆設於廟。高陵上殿皆毁壞,車馬還厩,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文帝自作終制,又曰“壽陵無立寢殿,造園邑”,自後園邑寢殿遂絕。齊王在位九年,始一謁高平陵,而曹爽誅,其後遂廢,終於魏世。---《晉書•卷二十 志第十 禮中•禮中》

晋书这段记载说明了几个问题:

1、魏国的“上陵祭”是参照汉代制度。

2、曹丕开始,“上陵祭”一切从简。

3、曹芳在位期间仅有一次“上陵祭”,也就是高平陵一案的那次。(好巧不巧?)

因此我们有了新的思路:既然,魏国的“上陵祭”是参照汉代制度,那么汉代制度如何呢?答案是“如會殿前禮”。也就是说“上陵祭”与“會殿前”乃是统一规格。

帝即祚,長思遠慕,至踰年,乃率諸王侯、公主、外戚、郡國計吏上陵如會殿前禮。---《東觀漢記校注•卷二 紀二•顯宗孝明皇帝》

另外一条史料也可以佐证,即蔡邕在《礼乐志》中认为上陵和殿上朝会时候的“食舉之樂”是一个档次,都叫“大予樂”。

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一曰大予樂,典郊廟、上陵、殿諸食舉之樂。---《後漢書•志第五 禮儀中•朝會》

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殿上朝会的武装人员配置,就能大体推算出简化版的上陵仪式,是什么样的武装人员配置。

每歲首〔正月〕,爲大朝受賀.....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後漢書•志第五 禮儀中•朝會

蔡質漢儀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虎賁、羽林〔張〕弓〔挾〕矢,陛戟左右......左右中郎將〔位〕東〔南〕,羽林、虎賁將〔位〕東北,五官將〔位〕中央,悉坐就賜。---《後漢書•志第五 禮儀中•朝會

根据上面这两条史料,可以看出殿上朝会的武装人员配置,正是虎贲羽林部队。而我们在上文做出了一个推测,就是魏国武卫营大体上可以视作承担了东汉虎贲羽林的职能。所以,曹爽“上陵祭”时候配置的武装力量,正是曹训的“武卫营”。同时,又因为曹丕祖训在此,要求上陵从简从无,所以很可能武卫营的2400人数也不会足额。

另外,司马师控制司马门,也就是宫门前后,没有史料记载发生激烈战斗,司马昭之后也是顺利进入禁中控制住郭太后。而历次宫廷政变中,在禁中殿门外,都有相当激烈的交火,比如中平六年的何进遇刺案,袁术虎贲军和中黄门持兵大战于九龙门殿门前。司马师一案下,在攻入宫门(司马门)后,可推测当时殿内的宿卫部队“武卫军”已经调离出宫,或者大部调离,去承担原先虎贲羽林的上陵“掌送从”的任务,使得司马师所部无须激烈战斗,就可以快速消灭剩余武装。

而一旦掌握宫中、掌握郭太后,就可以利用政治中枢优势,瓦解洛阳城内的其余中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因此政变之后曹爽集团控制的兵力,我们可以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了:

1、曹训武卫营2400人

2、城南别营700人上限

曹爽总计约最大3000人。同时还有数千战斗力低下屯田兵。

而司马懿阵营,则此消彼长,从原先的8000-9000人,暴涨到21000人左右。

当然,司马懿的21000,并不能够立刻100%全部投入野战,比如司马师本部+3000死士合计5-6000人,需要承担宫门看守。新收的曹爽大将军本部、曹羲中领军本部(含中垒中坚)、五营校尉,也未必就立刻能运用自如,需要政治安抚工作。

四、曹爽投降的背景:装备发育差距过大

最后我们就可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曹爽为什么一夜之间听了蒋济嘴炮后投了?

曹爽得司马懿诏书后,第一反应并不是投,而是武装反抗。也说明曹爽第一时间不知道具体情形的时候,认为可以一战。但他很可能是曹爽从蒋济处得知了司马懿政变之后,双方此刻真实军事力量对比,以及从出逃的桓范处得知了曹爽大将军本部、曹羲中领军本部(含中垒中坚)、五营校尉被收编,对比了双方此刻的兵力之后,才不得不做出投降决策

至于否定前往许昌的决策,很可能也是曹爽权衡当下兵力对比之后的结果。

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三國志•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曹爽》

根据司马懿的通牒奏文里,已经包含了最后武力威胁,以及屯兵洛水浮桥的军事部署。

总之,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无论其性格如何,在军事压力面前,不善于行军作战的曹爽,在仅有武卫部队下,认为自己很难脱离司马懿全部禁军骑兵精锐的追击。见识过司马懿急速行军平辽东的暴击战法,诸多累赘、仪式性官员、天子的拖累下,曹爽大概率认为,不论正面对峙伊河,或者是撤退许昌,成功概率都极其低下。

认为司马懿以3000死士制服曹爽内外诸禁军的说法,并不严谨,反而显得曹爽出乎常理的懦弱无能软弱。根据本文,应当认为是如下说法:司马懿以3000死士+掌内外诸军事本部3000人+司马师中护军本部3000人,撬动了武库,诸司马门,掌握宫中、掌握郭太后,从而利用政治中枢优势,瓦解洛阳城内的其余中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其他几个网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1、政治合法性?太后VS少帝谁更有效力

不少人就少帝VS太后之间,谁在政治合法性上更具有优势,一直存在争议。这一点,实际上并不复杂,对曹爽和司马懿先期围绕郭太后的战略争夺,就能大致管窥其重要性。

曹爽上台后,一个重要布局就是软禁郭太后,迁徙到永宁宫。郭太后一族和曹爽交恶,《三国志》卷五《后妃传》记载,郭皇后的从父郭芝,为虎贲中郎将。高平陵政变后郭芝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师的亲信,曾率兵进宫废齐王曹芳。郭芝与司马氏的关系,可能在正始时期已经较为密切,是司马氏与郭太后发生联系的桥梁。曹爽集团迁太后于永宁宫,也正是切断司马氏和郭氏的联系。

反之,如果郭太后皇太后敕令不具备任何优先效力,曹爽也不必围绕永宁宫大费周折进行安排布局。

再来看一下司马懿给曹芳的奏书:

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

其行动的政治程序为:先奏太后---太后发布敕令---敕令对少帝生效---司马懿转奏少帝---少帝需要依据敕令让黄门令执行太后敕令内容。可见在当时的行政制度上,太后敕令对少帝具有一定强制性。相比于曹丕诏书中对后宫不得干政的“冢中枯骨”而言,曹爽、司马懿的实际行动都已经证实了太后在少帝期间的政治地位。

2、禁军凭什么听司马懿的?曹爽一句话就会立刻砍下司马懿的狗头!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观察对比司马懿和曹爽势力对中军系统的掌控力。当然史书上没有一个游戏数值叫做“掌控力”,我们只能通过其他办法来窥探一二。

战绩上,司马懿在正始元年被降太傅后,除去了太尉和录尚书事的头衔,对于行政事务被剥离在外。导致多人下意识认为司马懿从此和“军队”两个词再无瓜葛。

但实际上,前文已经提到,司马懿都督中外诸军事,和曹爽各自领兵3000“共执朝政”。在军事上依然保持了都督诸军事如故的权力,这3000人应当仍有权力调拨。

在外战方面,正始元年到正始终八年装病之前,司马懿的军事表现依然十分亮眼,比如正始二年六月化解东吴三线进攻,四年九月攻诸葛恪夺城,五年劝阻曹爽伐蜀,七年在沔水南北战守问题上劝阻曹爽,一直到八年五月开始装死。

除去劳军,司马懿真正指挥作战的是“正始二年六月东吴三线进攻,四年九月攻诸葛恪夺新城”,这两次战役司马懿作为总指挥调度的,有多处史料指示出动了“中军”。比如晋书天文志中正始元年的天文占词“羽林中軍兵。爲吳越有喪,中軍兵動”,后来指得就是司马懿带领中军。

少帝正始元年十月乙酉,彗星見西方,在尾,長三丈,拂牽牛,犯太白。十一月甲子,進犯羽林。占曰:“尾爲燕,又爲吳,牛亦吳越之分。太白爲上將,羽林中軍兵。爲吳越有喪,中軍兵動。”二年五月,吳遣三將寇邊。吳太子登卒。六月,宣帝討諸葛恪於皖。---《晉書•卷十三 志第三 天文下•天文下•妖星客星》

案:《晋书·宣帝纪》中司马懿和诸葛恪的宛城之战在正始四年九月,正始二年六月东吴三线进攻的一些列战斗中胜吴军主将乃芍陂全琮、樊城朱然、柤中诸葛瑾步骘,并无诸葛恪,此处有误。

干寶晉紀曰: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五萬人圍樊城,諸葛瑾、步騭寇柤中.....宣王曰:“柤中民夷十萬,隔在水南,流離無主,樊城被攻,歷月不解,此危事也,請自討之。”議者咸言:“賊遠圍樊城不可拔,挫于堅城之下,有自破之勢,宜長策以御之。”......六月,督諸軍南征......然等聞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殺獲。---《三國志•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齊王芳》

芍陂和全琮作战的是王凌、孙礼,樊城解围的是胡质。孙礼王凌不必多言,胡质乃蒋济举荐,也可视为司马懿一大派系。

无独有偶,曹睿青龙年间扬州刺史满宠领军对抗东吴的军队,也征调了中军,可见在整个东方战线上,曹魏中军是至关重要的主力,司马懿作为总指挥将领和中军之间必然通过数次胜利建立牢固关系。

靑龍中,吳圍合肥,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征東將軍滿寵表請中軍兵,幷召休將士---《三國志•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劉劭》

所以,曹爽真正在中央军队系统里一家独大,距离高平陵之变,实质上也只有两年(留给曹爽的时间不多了?),而且也仅限于中军部分单位,中护军,骁骑将军,五校尉,都并没有实质性染指。所以不必过于高估曹爽的所谓“禁军掌控力”。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桓范确实有底气说:“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

政治斗争,很看重的就是名义,无论皇帝是昏君还是小孩,皇上的诏书都特别重要。

特别是中央集权、皇权没有崩溃的朝代,尤为明显。

上官桀谋反时,想欺骗昭帝以此除掉霍光,然而昭帝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明,直接帮助霍光反杀上官桀。

如果当时昭帝下诏赐死霍光,那后果可想而知。


同样前燕的慕舆根也想欺骗幼主诛杀慕容恪,在他的花言巧语下,太后都相信他的话,但是小皇帝慕容暐却相信慕容恪,然后结果也是反杀了慕舆根。


再看高平陵之变,曹爽可以挟持皇帝,而曹芳本来也是个暗弱的人,那样曹爽就可以以皇帝的名义行事。

而司马懿的政治名义是来自太后的诏书

这皇帝的诏书和太后的诏书本来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何况曹魏还有些特殊情况

哪里特殊呢?因为曹魏女人不能干政啊

【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只要曹爽把先帝的诏命拿出来说事,再加上现任皇帝曹芳的名义,司马懿直接就成了“天下共诛之”的逆贼。

那么各地的都督还会响应司马懿吗?最大的可能就是都督要么响应曹爽,要么保持观望,因为司马懿没政治号召力了。

之后司马懿军事上能否以少胜多,暂且不谈,至少曹爽若听从桓范的计策,在政治立场上司马懿无以立足。

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可不是一句吓唬人的话


user avatar   wei-bo-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曹爽架空了一同辅政的司马懿,其推行的政策与众多曹魏老臣都产生了冲突,打破了宗亲和功勋的平衡,不满的老臣们大都寄希望于名望、资历、功勋无出其右的司马懿身上。

司马懿整场政变的基本盘就是这些对曹爽不满的老臣和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司马师虽为中护军,但手下没有什么禁军,因为原本由其统辖的禁军中垒营被曹爽强行划到了曹義麾下,也是因此他才会阴养死士)。他在政变中的行动安排是:趁曹爽兄弟全部出城、城内禁军无人统领的机会,自己先攻取武库,司马师、司马孚攻司马门,司马昭监视二宫,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督曹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督曹羲营,如此控制洛阳后再和太尉蒋济屯兵洛水浮桥。

司马懿攻取武库后,死士获取了大量装备,而忠于曹爽的禁军除了正在巡逻、宿卫的少量兵士外,均无武装。在宫城的大门司马门由于守卫的禁军群龙无首也被司马家攻下后,大部分禁军既无武装,又被内外分割,不知宫内情形,再难有所作为。而太尉蒋济(曾任中护军、领军将军)、司徒高柔、太仆王观都是元老大臣,他们的威望足以震住这些不知所措的禁军。如此,司马懿的险中求胜计划完美实现,洛阳落入司马懿之手。但即使是到这一步,司马懿也未必就是赢家。

接下来还要看曹爽的动向,如果他采纳了桓范的建议,带皇帝前往许昌,事情的结局很有可能就不一样了。

@袁本初 @归灵

都主张司马懿派兵可以追击拿下曹爽,曹爽根本就逃不到许昌,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理由在于:1、曹爽手上可不是只有仪仗队,他是有军队的。裴注“干宝晋纪曰: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范又谓義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2、司马懿铁杆军事力量主要就那些死士,打不打得下曹爽不谈,都拉出去打仗了这洛阳只怕就不归自己管了。3、让盟友们(注意看高平陵之后的事就会认识到,蒋济这些人只能算暂时的盟友,而不是亲信)打吧,盟友们尽是世家大族(要脸)、曹魏元老(受皇恩),皇帝毕竟在曹爽那儿,盟友们肯定不愿意打。4、把盟友们砍了或抓了,自己统军出去打,这也是自毁基本盘,世家大族都倒戈了,光靠司马家坐不住这些军队。5、洛阳大部分的军队(禁军)本身是忠于曹爽的,在洛阳城里司马懿还得靠不发武器和元老们帮忙镇场才能让他们不捣乱,就算真能拉出去打,在曹爽和皇帝面前,这帮禁军八成得临阵倒戈。

所以,我认为如果曹爽采纳了桓范的建议,至少平安到达许昌是没什么问题的。

之后就是外面的征X将军站队的问题了,考虑到:1、皇帝曹芳是先帝独子;2、曹爽是公认的一直受皇帝信任的辅政大臣;3、双方对峙的消息传到外面,怎么看都更像是司马懿造反;4、曹魏有严禁后宫干政的命令;5、征东、征南和司马懿不太亲;6、关西诸将虽然是司马懿的老战友,可一把手征西将军是曹爽的亲信夏侯玄,二把手是亲曹爽的夏侯霸,而且关陇是军事压力最大的战区,根本腾不出手出兵中原。

我觉得,外面的将军们很可能会全票支持皇帝、曹爽一方,而不是太后、司马懿。

不过即使到这一步司马懿也还是有一丝希望的,那就是联络吴蜀出兵,把水彻底搅浑,作最后一搏,那样可就啥都说不准了。

最后上结论,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建议,胜算会很大。


user avatar   yu-huan-8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泪痕春雨 是读过史书的,但是他总是能够把史书读成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格来。

俗语云“歪嘴和尚会念经”,大概就是说泪痕这种读书人吧。

事变本源

泪痕开篇第一句,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曹爽以皇帝的名义,随时可以到许昌另立中央。

什么叫“另立中央”?难不成洛阳城内,司马懿手里还有个皇帝?

摆在曹爽面前的是一个需要另立中央的选择吗?

整个“高平陵事变”是皇位正统之争吗?

——根本就不是嘛!

陈志《三少帝纪》: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 陈志《曹爽传》: 太尉臣(蒋)济、尚书令臣(司马)孚等,皆以(曹)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

这是正月六日,政变之初时,司马懿奏章的主旨是:罢免曹爽家族成员官职,保留爵位。

显然,司马懿的政变发动之初,是以“将曹爽等人免职”为处罚目的作为宣传。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懿一开始就宣布:你,曹爽家族、朋党某某、某某图谋不轨,诛灭三族!

请问,曹爽还会向司马懿投降吗?!还需要桓范来劝他对抗司马懿吗?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曹爽肯定要打啊!

所以,高平陵事变的本质就是,司马懿与曹爽争权。

司马懿对曹爽说:给不给我权?就一句话!

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另立中央”,扯远了哈。

天子曹芳就在曹爽手里,一笔也写不出两个曹字,还另立个什么啊!

双方实力

泪痕又说:

他们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谁的决心更强,也不在于谁的智谋更高,而是在于,谁能得到最多的选票。

顿时,这个话题的画风突变!

什么时候,一场神仙打架式的政变,是靠“民主议会式投票”决定走向、结果啊?

遥想当年,董卓在朝堂上拔刀倡言:换皇帝啦!不同意的俺就一刀砍过去!

结果,除了卢植上来投了反对票。

后来,皇帝也换了,难不成其他在场的人都是赞成董卓的?都是跟董卓故吏?都是董卓的利益相关?

我要是分析出,刘辩这边只有卢植这一票,所以董卓搞废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不是扯淡么!

政变爆发时,不是斗争双方的家族血脉、利益相关的中间派,不都是看两边实力的吗!

实力就是拳头啊!董卓的拳头大,掌控了雒阳的兵权,他当然说了算啊,这跟投票多少有关系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起签字同意,只不过是认可了董卓的拳头大而已啊!


回到曹爽和司马懿这里来。

司马懿既然能敢发动政变,必然是准备充分的,从家族网络(尚书令司马孚,长子中护军),到死士三千(防止禁军哗变,保证有绝对可用的战斗力),还有利益联盟(太仆王观)。

曹爽自然更不必说,掌权十年,从朝廷到地方,都有曹爽的人。

尚书台的丁谧、邓扬、何晏、什么殿中校尉尹大目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存在,可以拨到一边。

要让我说,光凭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这两个人, 曹爽坐镇司隶、荆州,调动兵马没难度吧?

何况天子在手,桓范说一句“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 ”不是痴人说梦吧?

我就纳闷,泪痕怎么解读出: 严格意义上,只得到一票,那就是桓范投的票。

说的好像曹爽要搞事情,毕轨和李胜会将曹爽和天子拒之门外似的。

司马懿的势力

泪痕为了强调“司马懿这边的势力强于曹爽”,写道:

而司马懿一边,至少有两个三公级的官员(司徒高柔、太尉蒋济),三个九卿级别的官员(太仆王 观、度支尚书司马孚、中护军司马师),愿意拿全家人的脑袋支持司马懿。

我实在不知道司马孚、司马师这种弟弟、亲儿子算进来是什么鬼,为了让读者觉得司马懿多两个名字,显得势力强大是嘛?亲弟弟,亲儿子都不帮司马懿,可能吗?

太仆王观根本是司马懿故吏,平时就跟曹爽不和,他站队司马懿是自然而然的事,司马懿让他去夺中领军,更证明王观是司马懿心腹,仅此而已。

把王观算进来,他也没多大作用啊,太仆能做什么?还不如桓范的大司农管用呢。

至于太尉蒋济和司徒高柔的站队行为,他们的动机根本是要曹爽的命吗?不是吧!这两位三公根本也是被司马懿给笼络住了嘛!

司马懿夸高柔可比周勃,让高柔相信,政变是为了匡正朝廷。

蒋济能跟司马懿共事,还亲自写信担保,不就是也相信了司马懿的目的仅止于“罢免曹爽官职”而已。

谁能知道司马懿出尔反尔,将曹爽等人灭族,蒋济在政变结束后坚决推辞封侯,到了四月就因为“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可以证明蒋济和曹爽一样,都是相信了司马懿最初的承诺(免官保爵)吧?

曹爽的选择

曹爽之所以这么选择放弃抵抗,是因为司马懿给了他一个承诺“免官,保爵”。

这个承诺,司马懿让尚书陈泰,侍中许允去宣旨传达,

又让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着洛水发誓,

又让蒋济也写信去担保,

古人云:三人市虎。对于曹爽来说,这三次,够分量了吧?够诚意了吧?

所以,也正是曹爽听信了这个承诺,才说出“我不失作富家翁”的话来吧?

其实,曹爽的政治智商低下是有目共睹的!硬是给泪痕洗成了曹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要让我说,孔融的幼子都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范书《孔融传》: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桓范对曹爽的选择,吐槽一句: 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又有哪里不对呢?

最后划一个重点:“汝兄弟”。→曹爽兄弟→曹爽、 曹羲、曹训、曹彦四兄弟。

这是桓范对这四兄弟一起吐槽啊:四头没读过《孔融传》的牛犊!就这样!

(之前写成猪,太通俗了,还是改成牛犊吧。)

——4.22补更——

我考虑了一下,我拿孔融说事,无非是想证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政治失败者的生命权是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孔融的孩子都能预见到死神的到来,而曹爽却不知道身为失败者的可怕宿命。

其实,我这么说还是不严谨的。因为在他(曹爽)的前辈古人中,仍然是有安然以侯爵终老的政治失败者先例。

——比如西汉的昌邑王刘贺。

意气风发不到一个月的刘贺被霍叔叔赶下台之后,带去的亲信被屠杀殆尽,唯一庆幸的是自己留了一条命,能在豫章安度一生。

他知足吗?乐不思蜀吗?我看他还是后悔了吧!

《豫章记》:(海昏)城东十三里,县列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故谓之慨口。 《汉书·卷63》: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

如果曹爽觉得(昌邑王)这样的生活+结局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这才选择投降的,我不知道他这种“驽马恋豆糠”的觉悟高在哪里。

泪痕说是曹爽得不到足够的(打的)赞成票才选择投降的,无异于痴人说梦吧。

就算如泪痕分析的那样,除了桓范,曹爽的下属们都不支持打仗,告诉我,昌邑王同党的人头都被挂在长安集市里,这帮读书人哪来的勇气相信,政变之后,自己也能安然无恙?!

曹爽真要聪明,懂的投机,在场的四个兄弟,曹训曹彦投降司马懿,曹爽跟曹羲带兵去打司马懿,以后不管那边赢或输,结果都能保存两个兄弟下来,这才是机智好吧。

史实是四个兄弟(四头牛犊)一起投降,被司马懿一锅端,全部砍头,我真不知道泪痕非要说曹爽这个决策是顺势而为,到底是想证明曹爽从容赴死吗?

——4.23补更——

今天再切题答一下。

题目的本意就是“曹爽用桓范的计谋,能不能赢(避免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先下结论:我觉得肯定这件事是有搞头的了,至于赢不赢那就难说了,毕竟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反观泪痕的回答是竭力证明出曹爽不得人心,所以没搞头,干脆投降了。

之前我也证明了泪痕的举例、解读都是附会、强行解释。

其实双方的实力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回答三个问题即可。

皇帝曹芳的圣旨和太后的诏书,谁强?

大司农桓范和太仆王观的职权价值,谁高?

地方上,司隶毕轨、荆州李胜,铁定了站曹爽这边,司马懿在地方上有铁杆盟友吗?我看是拿不出手吧?

这三个条件摆出来,肯定能推出有搞头的结论来啊!

至于能不能赢,历史上一大把以弱胜强的例子,所以“曹爽一定能赢”这个结论是不能下的。

就这样。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bo-yan-ti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whatafuck-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当时的年级主任在大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要不是容易影响成绩,谁几把管你早恋啊,可你有能力靠事实担保早恋不影响成绩嘛?没有吧,很蓝的啦。

这就是高中反对早恋的真实原因。

所谓的为了学生着想,都是屁话。这跟高中老师和校长主任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而且因为高考的性价比极高,导致家长也不愿意孩子早恋。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高考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跨越阶级的方案,肯定要珍惜啊。

这种事情在大城市互相为“中产阶级“或者收入颇丰的家庭就不存在这种屁事,老师管都懒得管,门当户对,双方最后都是要出国留学的不需要走高考这套规则,只要别太激进离谱就行,双方接收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就行了。新兴”中产阶级“家长也有能力给子女传输正确的这些观念。

当然,不是门当户对那一方家长和另一方家长就是不同的态度了。




     

相关话题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吴国为啥没有跟风弄个五将? 
  如果你是马谡你如何处理街亭之战,如何部署,如何调度? 
  刘备、曹操二人对于汉室的感情都是怎样的? 
  三国时期哪个才是正统 曹魏还是蜀汉? 
  刘备败给张辽和孙权败给张辽的风评为何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蜀汉、魏国各有「后世粉丝」,但是很少人关注吴国呢? 
  如果孙权在关羽攻打襄樊时不是选择背后偷袭 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蜀吴能不能打败曹操从而平分中原?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请问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在对付蜀国还是吴国? 
  如果你和吕布各拥兵百万,争夺天下,你认为有多大把握能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据朝鲜中央电视台3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已下令重开在板门店与韩国方面热线联系通道。?
下一个讨论
按照史料记载,司马懿西拒诸葛亮的难度,是高是低?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