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虎毒不食子」是真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aket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几个概念先明确下:

  • 杀害同物种幼崽的行为,叫做杀婴;
  • 不光杀婴还吃掉,叫做杀婴食仔;
  • 杀掉自己亲生幼崽并吃掉,叫做亲子相食;
  • 从包含的范围来看,杀婴>杀婴食仔>亲子相食。


虽然听起来残酷,但这些行为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俗语里“不食子”的虎,其实也有杀婴食仔的明确记载(但是目前貌似还没有亲子相食的记录)。而在我们身边,也不难发现拥有这种习性的生物,从作为家畜的猪、马、兔子,到作为宠物的猫、狗、仓鼠和数不清的鱼,以及网红美食小龙虾,都是杀婴的“惯犯”。我们灵长类也是杀婴的高发种群,其中狒狒,黑猩猩这2种还有杀婴食仔的记录……嗯,如果算上我们自己,那就是3种。



哺育后代的确是许多生物的本能,尤其是K选择的物种,抚育后代以增加每个个体的竞争力和存活率是延续种群繁衍的重要方式,杀掉自己或同类的幼崽,显然是和这个目的相抵触的。在很长时间里,这些行为被视为极端的特例,早期发现的杀婴案例也的确大多出现在恶劣的人工圈养环境下,这但随着人们野生动物行为的研究,杀婴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发现,这迫使人们严肃思考这些行为对动物的演化意义。


知识点:R-K选择是生物的两种繁殖策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R选择的生物几乎不对后代进行抚育和保护,这意味着后代死亡率极高,但它们的繁殖基数很大,足以保证有足够的后代存活到性成熟;K选择的生物繁殖量小,但通过对后代进行保护和抚育来降低夭折率,达到使足够后代存活到性成熟的目的。


我们先来说杀婴。


德国动物行为学家维托斯.德吕舍尔曾系统的研究过动物界的杀婴现象,在其相关著作《温暖的巢穴》里,他把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杀婴行为命名为“继父变杀手”,这一形容的确非常准确,因为最为普遍的杀婴类型大多出现在单一雄性垄断整个族群生殖权利的动物族群中,而凶手往往是新任的统治雄性,换言之,也就是被害者的继父。


作为唯一一种营群居生活的猫科动物——狮群的典型架构就是一头雄狮(或两三头雄狮的联盟)占据统治地位,它也因此垄断了整个族群的繁殖机会,但这种妻妾成群的帝王生活几乎不会持续太久,游荡的挑战者随时都会出现,即便在位的雄狮更强大,车轮战所带来的疲惫和伤痛也总会导致它在某一轮挑战中败北。


成王败寇的铁律在狮群权力更迭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落败者失去的不仅是统治权或生命,它基因的延续机会同样也会被切断。新晋的狮王会毫不留情的攻击前任者的幼崽,这种行为的动机非常易于理解——专心哺育幼崽的雌性显然没有心思去理会雄狮的搔首弄姿,毕竟带娃已经累死累活,再怀一胎谁受得了……


但雄狮却着实猴急的不得了,因为新的挑战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如果自己还没留下后代就被取代,那这江山岂不是白打了?另一方面,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扛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给别人养孩子,这种背锅侠谁也不想当,在一些生存压力比较差的领地里,新狮王甚至连很快就要性成熟的少年雌狮都不愿放过——尽管它们的母亲已经可以交配,也尽管这些少年雌狮无需多久就可以成为它新的后宫。


事实证明,新狮王的杀婴行为的确会带来明显的收益,剑桥大学的社会动物学家迪特尔·卢卡斯的统计发现,在这样的垄断型族群中,杀婴行为物种的雄性有67%的机会让整个族群的新生儿都是自己的后代,而不杀婴的垄断型物种的雄性首领只有35%的几率得到这样的“完美结果”。



这样“性驱动”的杀婴行为并非只出现在群居动物中,像虎、熊这样的独居生物,为了促使雌性发情而杀死她们的幼崽的情况,也是导致幼崽死亡的重要原因。当然,面对这种来自雄性的威胁,雌性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应对,猎豹的处理办法就比较典型,雌豹会选择和多只雄性交配,任何一个雄性都无法完全判断雌豹的后代是否是自己的;还有一些动物的发情期比较固定,即便杀婴,雌性也不会马上就进入发情期,这样雄性就失去了杀婴的动机。


然而也有一些特例,仅仅靠“迫使雌性发情”来解释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第一个例子来自同样以雄性为族群领袖的黑猩猩。


1994年德吕舍尔撰写《温暖的巢穴》的时候,人们对黑猩猩的杀婴行为还了解甚少,当时的观点认为,黑猩猩的族群是不会像狮群那么残酷的,因为和狮群不同,黑猩猩的族群里除了领袖之外还拥有许多成年雄性,如果头领被竞争者赶下台,它往往也不会被驱逐出族群,而是成为族群中臣服的普通一员。而一头黑猩猩想要登上宝座,并不是和狮子们那样完全依靠单挑,拉拢其他雄性个体组成同盟的政治手段才是它们的玩法——也就是说,黑猩猩家族的权力的更迭完全是内部的“皇帝轮流做”,外来人其实是没机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一只幼崽,都是整个族群内部的后代,而雄性幼崽也并不一定会成为以后的隐患,反而是一种宝贵的政治资源,应当受到特殊关照才对。



然而到了今天,发生在黑猩猩身上的杀婴行为不仅已经被确切的记载,更因为其独特性而广受关注。雄性黑猩猩杀婴后,的确不和婴儿的母亲交配,这符合德吕舍尔的猜想,但它们的杀婴目标,恰恰就是最宝贵的男婴!雌性幼崽很少成为目标,这说明这种屠杀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屠杀雄性幼崽的目的究竟为何,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解释。


另一个例子则来自海洋中的高智代表——虎鲸。


去年12月,加拿大温哥华岛(不是温哥华市)水域,发生了一例虎鲸杀婴行为,在此之前,海洋哺乳动物的杀婴记载已不罕见,瓶鼻海豚、几种海豹都有雄性攻击并杀死幼崽来迫使雌性交配的例子,但虎鲸的杀婴还是首次被人们发现。


杀婴悲剧发生在两个过客鲸家庭中,来自T068家庭的两头鲸——雌性家长T068和她的大儿子T068A攻击了T046B家庭的7头雌性和幼鲸,在长达3个小时的对抗里,T068家庭的母子俩持续不断的攻击T046B家庭里最小的幼崽——T046B5,虽然幼崽的母亲T046B率领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但最终幼崽还是被凶手溺死。



然而诡异的是,T068母子俩杀掉幼崽后,并没有强迫和幼崽的母亲T046B交配,这同样不符合“迫使雌性发情”的假设。还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的后代数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T068家庭和T046B家庭是完全独立的,它们活动的区域也没有特别重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互相之间都不存在竞争关系,更不用提在2005和2007年,这两个家庭还形成过短暂的合作联盟。


虎鲸的这次杀婴事件里,46岁的雌性虎鲸T068也直接参与了对幼鲸的杀戮。其实在自然界中雌性的杀婴行为并不罕见,其背后的动机却比雄性杀婴复杂的多。


雌性伤害其他同类幼崽的情况或许还比较好理解,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下,其他幼崽的存在可能会对自己的幼崽产生竞争压力,那么雌性就有可能出现杀婴行为。比如在极地繁殖的海象,如果遇到独行的其他海象幼崽,就有可能激发攻击行为。杀害自己亲生幼崽的动机或许也与此相同,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年份,如果雌性所生产的幼崽过多,超出了自己所能抚养的能力范畴,那么就可能出现杀死其中一些幼崽以保证其他幼崽顺利存活的目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恶劣的环境肯定是超出了雌性繁殖之前的预期的,对于任何一个雌性来说,既然产下幼崽,就一定已经经历了漫长且投入巨大的生产过程,杀死任何一只幼崽,对这只雌性来说都是明白无误的损失(雌性和雄性不同,它可以确定每一只幼崽都肯定是自己的后代),如果可以实现预判到当前的环境无法养活这么多的后代,它完全可以减少繁殖的数量,或干脆停止繁殖——许多鸟类的确可以根据食物的富足情况来控制自己产蛋的数量。


但如果繁殖已经完成,环境却突然变化,雌性就必须做出抉择。如果继续承担这么多后代,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只都无法养活,这个繁殖季就算是白费了,与这种结果相比,杀死一部分后代反倒是可以接受的。更极端的情况下,环境已经恶劣到雌性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那么它就有可能杀死所有的幼崽,彻底结束这场需要继续耗费自身精力的繁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雌性还需要面对另一个抉择是——这些被自己杀死的后代,其实已经耗费了它大量的资源,鸟类的产卵和孵化,哺乳动物的妊娠和哺育,都需要雌性对后代付出相当大的投入,而现在这些投入已经不可能有结果,那么,如何才能尽量的减少“亏损”,挽回“成本”呢?


答案冷酷又简单——吃掉它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子相食,特指亲生父母吃掉自己后代的行为。


外界刺激引发的应激——或者说是焦虑,也是导致亲子相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树鼩。这种东洋界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繁殖能力很强,小树鼩四个多月就能性成熟,而后就会成为一位40~50天一窝,一窝1~5胎的高产妈妈。


但是树鼩的对外界的应激反应很强烈,经常发生亲子相食的行为,云南师范大学17年的研究发现,食物的减少、甚至总量并不少,只是种类变得单一就有可能激发树鼩的亲子相食,德吕舍尔也记载过,外界的声音和震动,以及自己小树洞里的拥挤环境都会让树鼩把矛头对向自己的幼崽。



知识点:东洋界是动物地理区划的6大区之一,指亚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及其附近岛屿


树鼩的应激反应是极端了一些,但这或许就解释了许多家养动物亲子相食的原因,它们面临的应急刺激可比树鼩厉害多了:在我的老家,刚刚生产的兔子会被格外仔细的照料,兔笼里会有一个木质的、不透光的产室,而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想要看看刚出生的小兔,非得被大人骂个狗血喷头,因为这就很容易导致兔子吃崽。别说是兔子这样谨慎警惕的动物了,即便是狮虎这样的猛兽,在被圈养环境下生育的时候,如果受到太多的外界刺激,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后代一个不剩的吃下去。


《温暖的巢穴》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动物如何解决家庭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试图按照世俗的道德准则描绘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关于动物之间父母亲情、爱与家庭的描绘,也反映了人类道德体系下的理想状态。然而,自然界中的杀婴现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发现和研究,仅仅是灵长类的杀婴记录,已经从2011年的21种,跃升到今天的51种,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从“病态”转变为常态。看似残酷的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暴虐和疯狂,拨开迷雾之后,你就能看到这些物种和自己、和环境、和古老岁月对抗着、妥协着,又在不断前进着。这是自然本应有的面貌,可能并不如梦幻般美好,却如山风般真实。




  

相关话题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过去一周年了,目前基因编辑现状如何了? 
  如果蚊子叮咬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再叮咬未感染者,那么是否会间接传播新冠病毒,使未感染者被感染新冠病毒? 
  为什么人类吃猪牛羊就可以,吃狗肉熊掌鱼翅之类的就不行呢? 
  人类可以完全控制梦境发生和发展吗? 
  为什么手臂或腿压麻了再伸开会感觉到细细密密的刺痛? 
  为什么举重运动员没有像健美运动员那样的肌肉形象? 
  当人足够聪明时情感是不是会消失? 
  为什么猩猩没有灭绝,而更聪明的猿人却灭绝了? 
  人的基因有没有可能 100% 相同? 
  人类会抖腿是不是因为没有尾巴? 

前一个讨论
既然大多数开发团队没有能力对开源项目进行 review,那么开放源代码与否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
下一个讨论
Ant Design 圣诞节彩蛋事件之后,作为一名开发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第三方库?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