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没有一个永久储存数据的地方? 第1页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吧,主要是对个人来说,意义也不大。

真正对个人有意义的,还是原始的纸张、铅笔或碳素墨水笔记录更保真。或者,在当前科技水平之下,经常梳理和更新电子档,并及时印刷,当印刷品过了保质期褪色,就再重新做一批。

现在的人搞的东西,大都不为长久,而是为昙花一现。一张新海报无论多么漂亮,放个三五年,一样会褪色到分辨不出内容。过分的商业化与快消习惯,不会促生高成本的长保质期的东西,而且,除了不停地维护更新的事物,衰亡是必然的结局。传统纸张是比较耐腐的东西了,碳素油墨也相当牢固,算是比较好的载体。我小时候用圆珠笔或蓝墨水写的日记,早在高中的时候就褪色褪得认不清了,反而是铅笔写的作业,大学时代倒腾旧物品,尚且自己如新,曾经以为铅笔可以擦掉,可以涂抹,所以小心翼翼用圆珠笔写日记,仅仅用了不到十年,就被证明是个多好笑的错误。

04年上大学,05年初开始接触网络,以为网上日志永远新鲜,不会腐败,可是,亲眼见着几个博客网站倒闭关张了,我百度空间的日志,倒腾到了网易博客,又从网易博客,备份到了自己的硬盘。可是终究会有一天,连现在的硬盘也无设备可读取吧。想过要不要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子存放,又一次次地放弃了。也许,这个行动应该快点开始,那些过去的犯傻的岁月不会再来了,那些东西也始终是再回不去的过去,我不是那种喜欢回头看的人,只是被教育着去怀旧,实际上我本质里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一样触不可及的虚幻,唯有眼前才是真的,专注眼前,是不需要背负过去的,也不需要牵挂未来。这个,也算是一个阻力。只有到了衰老到动弹不得,再也无法亲自创造什么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才需要靠此生留下的日志资料回味人生,给死亡一个丰满的仪式吧。故而,资料还是要留,要收集的,但这个只对你本人有意义,对别人没什么作用,只需自己勤勉一点,及时维护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就行了,无需徒劳地找永久储存数据的地方。

十年之前,人们可能还想不到会有现在这种小体积大储量的闪存的存在,2008年我写毕业论文,还要求提交一张软盘,储量1.44M,现在,恐怕连能读取软盘的设备都买不到了,那时候存储的那些软盘载体,就等于变成了垃圾。今天,剥掉存储卡的外壳,记录信息的核心芯片也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脱离了设计好的电路,恐怕也不能被良好地读取。怎么知道随手捡拾的一块石头里,有没有存储着海量的信息,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读取它的方式呢?

人生太短,人力有限,永久这个事物不适合我们去追求。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吧。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20年这种级别的数据备份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有的是现成的设备可以做到,不放在网络上就行了。


对于这种低使用频率的数据,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磁带备份。

15TB海量存储,存个10年不成问题。至于数据接口的问题,目前人类的一切数据存储设备都有个特性:向前兼容。在兼容期倒腾一下就好了。比如磁带备份格式要换了,刚好你的磁带也到寿命了,你就用旧的磁带机把数据倒腾到一个暂存设备上,再买个新的磁带机倒腾回去,继续保存10年不成问题。


所以几十年时间尺度上的数据存储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读取频率较高而预算有限,你也可以用机械硬盘,来回倒腾就是了,怕硬盘坏掉就多做一个备份。


真正的问题在于更长的时间尺度。


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数据存储需要从编码和介质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有一个能够长期使用的编码系统,又要有一个足以抵抗更长时间的介质。畅想一下如何更长时间保存信息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几十年不足挂齿,保存1个googol年如何?也就是保存一段信息长达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年,10^100年。





数百年到数千年:建议使用自然语言作为编码系统,用自然语言来解释编码规则。比如用汉语就是个非常好的自然语言,如果周朝的人发明了计算机并且编了一套编码规则,我们假设周朝人使用的计算机是二进制编码的,他们就能用古汉语这么描述:


高为阳低为阴,阳或阴则阳,阳与阴则阴,非阳则阴……


夫有图焉,横一千零二十四数,纵五百一十二数,其址曰:横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纵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则为初点;横阳阳阳阳阳阳阳阳阳阳,纵阳阳阳阳阳阳阳阳阳,则为末点。其间诸点,阴阳有别。各点编十六位色,阴阳相杂,则一图存也。


他可以把这一套自然语言描述的编码规则刻在铜鼎上,然后就能用编码规则记录下图片、声音或者视频。有坑是阳,没坑是阴,不管这套编码规则多么的复杂、工程量是多么的浩大,总之理论上一样可以把信息流传下来,只要自然语言还没有完全灭绝无法破译,这些信息就是可以被解码的。


几千年后,你只需要一个这种自然语言的语言专家,再加一个程序狗,事情给你办得妥妥的。


我相信你按照现在的汉语来描述一套编码规则,一样能够把信息传递给几千年后的人。


至于介质,这个时间尺度上能够妥善保存的介质有很多选择:钛合金、黄金、玻璃、合成树脂,我们有很多很多介质可以保证数千年之内不会自然变质。你往星际空间,就是太阳和半人马座α星之间的空间,崩一大堆玻璃,10000年之内不会有什么信息丢失。

现实里人类已经这么干了,正在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号就携带有信息,几千年之内不会丢失。





一万到一亿年:这个时间尺度内问题就比较大了,热力学定律开始起作用,而自然语言在这个尺度上很可能已经无法读取了,你得想别的办法。


首先,我认为编码系统还是使用二进制比较好,因为二进制编码只有两个“状态”:高或者低,这样不容易混淆。


这套编码规则的解释就比较麻烦了,自然语言不好使。汉语很可能10000年以后根本就没人能读懂了,其它语言我估计也很悬,看到这段信息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玩意儿里面包含有信息。我建议使用数学作为最基础的“提示信息”,比如用线段画一个斐波拉契数列。

这样,信息的读取人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件智慧的作品,而不是大风刮出来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套最基本的语言系统。比如第一行的短竖是一个斐波拉契数列,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1亿年后的读取者能够意识到这是人工做的,是个斐波拉契数列。然后我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他就能明白“5”这个符号代表的是自然数列里面第五个数字。我们再把自然数列写一遍,他就能理解我们的数学符号系统。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用数学符号完成一套编码规则的解释,最终让他有办法解读出我们的信息。这个办法也不是我想出来的,有不少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已经想过了,他们管这个叫做“自编译系统”。


比方说,1亿年后,人类文明彻底灭绝,龙牙的农场保卫科科员们发展出来一个新的文明。该保卫科农场主人龙牙君临死之前,希望把保卫科的来历传递给1亿年后狗子文明,他就开始干活了。


龙牙这倒霉孩子先弄了一大堆很难分解的钢化玻璃板,先在上面刻一个斐波拉契数列,然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斐波拉契数列,再把十个阿拉伯数字写一遍,加减乘除符号、等号以及别的算符都表示一遍。又用这套数学语言来解释了一遍编码规则,最后把这一堆玻璃板一个飞船崩进了宇宙。


1亿年后,一位聪明的保卫科后代,我们叫它“咖狗”。

就是这位,你看它睿智的小眼神。


它获得了这一堆玻璃片儿,首先它发现了斐波拉契数列,然后破译了编码系统,再把这一堆坑坑洼洼的玻璃片儿还原成了二进制代码,最终,坑坑洼洼的玻璃片成了图片、文字、视频、声音。


咖狗明白了,这是1亿年以前铲屎官们留下的信息,并为此热泪盈眶





1亿到1000亿年:这个时间尺度上,太阳已经熄灭,宇宙中好多恒星都正式嗝儿屁了,咖狗它们的文明也寿终正寝。指望上面的办法已经不行了,热力学定律会让玻璃片上的信息都丢失掉,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的无序运动经过这么久的积累,已经让信息无法读取。


我们需要用一些寿命非常长的天体作为存储介质,比如大体积黑洞、脉冲星。


假设我们能够控制这些天体的自旋,就可以用于存储信息,当然了,信息量可能非常有限,能不能完成一个自编译系统都还不一定。我相信会有人有办法弄出一个足够简单的自编译系统的,剩下的大型天体还能够存储一定量的信息。


黑洞无时无刻不在发出“霍金辐射”,脉冲星也在无时无刻量子蒸发,只能使用“自旋方向”这一个信息量,信息密度很低很低,这个办法定位也很困难,我想到一个办法:相对论效应。


物体在向黑洞掉落的过程中,在事件视界附近会受到非常严重的相对论效应,时间无限压缩,以至于我们站在黑洞外面看,物体“永远”没有掉进黑洞。它永远停留在了事件视界表面,但是真身早就穿过事件视界了。以我们的参考系来看,信息被“刻”在了黑洞表面。


如果我们找一个足够大的黑洞,表面足够“平”,可以期待潮汐力足够均匀,以至于可以造出足够解释的材料抵抗潮汐力,成功把信息“刻”到黑洞表面去。




1000亿年以后:大部分黑洞都已经蒸发完毕,最大质量的黑洞都因为霍金辐射而一命呜呼,把信息刻在黑洞上的尝试也失去了意义,整个宇宙一片虚空。一googol年尺度上,几乎不会有什么黑洞幸存下来。


我们能指望的只有真空量子涨落了。


在虚空中会突然莫名其妙出现一个量子又瞬间消失,只要时间足够长,再小概率的事情都必然会发生。在无尽漫长的时间中,必然会真空量子涨落出来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件。


比如突然在无尽虚空中冒出来一只咖狗。

也可能冒出比咖狗大的东西,比如一个完全一样的地球。


如果时间足够长,甚至有可能冒出一个全新的宇宙。


当然,我们备份的、早已湮灭的信息,也有可能自己突然冒出来。


当然这些信息跟我们还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好说了。


宇宙就是这么奇妙。


user avatar   fan-ruan-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有意思的问题,别说,这世界上还真有一群人在干这种事,并且不断刷新着理论保存记录

(当然这里我们不谈哲学意义上的永久,只谈物理意义上的尽可能长时间的信息储存技术)


怎么实现永久储存技术呢?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载体

普通人对于信息的存储要求可能只有不到100年,历史记录的存储要求可能在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不等,而真正要实现信息永久存储,其要求可能就在万亿年级别了。

普通人的存储要求可能比较容易实现,现在人想要保存信息的话,可以全部储存在数据库中,那么如果想要实现信息保存百亿年呢?


2015年,法国两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Fahrenheit 2451 Nanoform”的纳米盘,跟我们平时见到的光盘比较类似,只不过它可不需要把信息往什么光驱里塞,因为资料全部都明摆着刻在盘面上。你只要随便找一个放大倍率是 200 倍的设备,就可以看到 Nanoform 上刻着的内容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东西太脆弱了,估计一折就断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纳米盘采用的是高精度光刻技术,将图片和文档刻在两层蓝宝石圆片上,没错就是蓝宝石,除非是超强压力,否则基本上坚不可摧,上面的信息也不会被抹平,保存几百万年不成问题。


可能你觉得几百万年还有些短了,不着急,英国科学家说我们能保存138亿年

2016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飞秒激光技术,释放短暂强烈的光脉冲,将信息记录在3层纳米结构点上,最终在纳米晶体结构上蚀刻记录5D数据信息。

这种小型纳米晶体盘设备能够保存海量级的大数据,而且在室温条件下几乎可以保持永久储存,一个晶体可以记录360T的数据,可以包含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信息。

如果你觉得室温的条件太简单了,如果在极度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呢?

研究人员也想到了这一点,最终实验得出这种晶体纳米盘可以在在1000摄氏度条件仍能保持热稳定性,在190摄氏度下,该存储设备可以保存138亿年时间,已经比地球诞生的历史还要长了!


当然,138亿年可能还是有些短,有没有更长的呢?

今年早些时候,国外有人将16G的维基百科存储在了一个DNA分子中,具有极强的聚合复杂性,能够在极端高温高压情况下保持活性,储存在生物体或者容器中,如果在外太空中至少可以保存上千亿年。

据报道,此前不久的2018年10月底,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人的DNA样本,通过长二丙火箭被运送至太空,期望实现在太空永久保存。

17年的时候,哈佛大学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已研发出一种能永久将数据储存在活体细胞中的技术——细菌硬盘。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被刻在这些微生物中的信息能够传递给微生物的下一代,只要保证生存环境,这种数据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永久保存。


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匮且无有尽头的,人类寻找一切尽头的过程,就是拿着火把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开疆拓土的历史。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觉得大家都被限制住了,信息是不可能永久储存的,这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而且,最久远的信息不是商代的青铜器,也不是三叶虫的化石或是恐龙的脚印。

信息是不可能永久存储的,要长久的保留信息,就必须转换思路,用传递代替存储。信息只有在不断被复制的过程中才不会丢失。

所以,事实上我们能解读的最久远的信息就是核酸,从第一个生物开始,核酸的结构就被传递下来。在亿万年间,它被不断复制增殖。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便地球毁灭了,只要人类还在,核酸的结构就仍然会存在。


所以,要长久的保留数据,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病毒,把数据拷贝无数份,放在每一个存储数据的地方。




  

相关话题

  12306 的 8% 正确率验证码是否比其他验证码更有效地挡住了黄牛党? 
  如何看待字节跳动全年校招超过 1 万 人,持续大规模招聘的背后代表了什么?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程序员? 
  如何评价小米旗下首款曲面显示器? 
  人生中第一次创业,就被新冠当头一棒,我是该高兴么? 
  HTTP2中SPDY的中间帧可不可以类比为OSI7层中的会话层? 
  如何看待继苹果、亚马逊后,微软开始自研芯片,英特尔市值一夜蒸发 850 亿?自研芯片是否将成新常态? 
  如何看待三表龙门阵提出的裸辞冷静期,年轻人辞职到底需不需要冷静期? 
  该怎么看待网络语言? 
  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前一个讨论
《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没有得罪林平之,也没有偷《辟邪剑谱》,为什么林平之那么恨他?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站最新推出的互动视频模式?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