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的领域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xiao-feng-s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大家都从不同的领域入手谈论“一万小时”的话题,我也从我之前所处的电竞行业,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当我在电竞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之后,很多人都把我标榜成学习和赶超的目标,我也经常会收到很多电竞爱好者或者家长的提问,其中问到最多的是这么一句:我很热爱电子竞技,我有机会成为职业选手么?

如果换在几年前回答这个问题,我肯定会给出很多专业建议甚至直言不讳其中的残酷,但是现在,随着电竞行业整体的发展日趋成熟,电竞职业选手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认可度、接洽度更高的“大众职业”。

我想通过自己十多年的电竞生涯,加上一些心得感悟,结合流行已久的“一万小时”理论,给更多年轻朋友阐述一个道理:只要你正确地理解并运用好“一万小时”,你就能够在电竞领域取得一定成绩。

关于“一万小时”

我当时第一次看到“一万小时”这个理论时就觉得特别有趣,翻阅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便在脑海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一万小时”定律在电竞行业是否同样适用呢?

想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一个概念:所谓的一万小时并不是确数,这只是一个平均值,或者更加模糊一点来说,一万小时只是一个衡量标准,仅此而已。


再来谈谈“天赋”

说到电竞行业,和其他成熟领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电竞行业目前在中国仍算是新兴产业,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未知和机遇,这些都可以看作电竞行业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让“天才”这个词在电竞圈时常被提起。

我的职业生涯里也遇到过很多天才选手,像大家公认也比较熟悉的CQ2000、xiaoT等等:CQ2000是中国电竞最早的领航者之一,xiaoT可以说是一战成名的代表……这些人都有着高于常人的天赋、灵性,而另一方面,这些电竞圈里的“天才”们可能并没有太强的持续性、延续性。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心态都有很大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时间上的付出并不算突出,某些时刻他们甚至处于“懒惰”的状态。

我们也可以转换到传统的篮球领域来看,比如大家熟知的科比和麦蒂。这两位都是公认的天才型选手,但他们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就却大相径庭:科比获得过5次NBA总冠军,而麦蒂则始终无法走到最后。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深究,但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个故事——“凌晨四点洛杉矶”。

天赋可以决定你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点,但可能没办法直接决定你会达到的高度。


回过头来说说“时间”

说回“一万小时”的概念,我在前面也提到了一万小时更偏向于一个衡量标准,它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立体的表现,具体可以拆分成很多部分。

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时间本身:想要在电竞行业取得过人的成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时间积累,这些时间是你在游戏细节方面取得突破的重要保障。就拿War3来说,一个选手在一局比赛中需要关注的点非常多,战术转换、建筑布局、骚扰时机、MF路线……这还不包括操作本身,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推敲、改进,这些都需要时间上的累积。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打职业的时候,每天的训练量都是十分固定且惊人的,少则12、3个小时,多到18、9个小时,这些持续的时间投入,会对我自己形成长效、稳定的刺激,对于一些习惯性记忆的养成是很必要的。要知道,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很多机会和抉择都在一念之间,我们做出怎样的判断,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积累的成果。


“质量”很重要

然后,是不是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我们的游戏水平就一定可以提高?也不一定。这里就要引申出“质量”这个问题。这是十分好理解的一句话:你整天和一群低水平的人对抗,效果肯定不如和一群高水平的人对抗。

还是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从下定决心想要成为职业选手开始,就一直渴望和比自己更强的选手交手,即使我很难从他们身上取得胜利,但这样一个痛苦甚至是自虐的过程,却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强的动力和更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质量”。就好比如今的职业选手,他们在平时训练中要么约战其他职业选手,要么和高水平的路人玩家对垒,绝不会把时间都消耗在“虐菜”上面,因为这是收益甚微的。

类似的例子在传统体育里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之前惊动足坛的“莱斯特城奇迹”,他们的当家球星瓦尔迪就是真实的写照。瓦尔迪从15岁就开始接触业余足球,虽然他在效力过的球队中一直都表现出色,但由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对抗,在加入莱斯特城的第一年,他的状态其实相当糟糕。试想下,假如瓦尔迪从踢球之初就效力于高水平联赛,他的成就或许会更快取得。


千万别忘了“反馈”

此外,还有一点,在于反馈。当你保证了一定量的高质量训练后,反馈又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反馈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他人和自己。

当你身边聚集着一个或多个“良师益友”一样的人,他们可以对你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俗话说“旁观者清”,身边人的视角和看法,肯定和你自身有很大区别,多听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对自己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

自己的反馈,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自我总结和修正,这也是我以前一直喜欢做笔记的原因——我在每次失利后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错误和问题,这些失败的案例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

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我所想表达的意思:当你全情投入到电子竞技,并为之竭尽所能付出所有,终有一天你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电子竞技的今天,犹如雷雨过后阴霾消散的天空,更容易引人注目,也更需要有梦想肯付出的新鲜血液。梦想,始终是支撑电竞蓬勃发展的最强动力。


user avatar   tian-ji-s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万小时定律」并非适合所有领域,即使有很强意志力,也很难在3到4个领域成为世界顶级。

问题回答完毕,以下是解释。

「一万小时定律」怎么回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10000不是确数,不是说你得不多不少正好10000小时。大约可以理解成平均需要10000小时。比如说有研究显示,要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级水平,刻意训练的时间从3000小时到25000小时不等,差不多平均6700小时。

正如很多知友所言,这个说法来自K. Anders Ericsson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所以要了解这个说法到底怎么回事儿,应该看看原始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就明确指出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训练

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就有说法,认为你只要是花足够时间,就能在你花时间的那个领域做得很棒,但是忽略了花时间练习的内容。到了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其实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很可能只是达到一个平台的水平,而不是达到最棒。所以,Ericsson提到了刻意训练这个概念。

为了能把刻意训练说清楚,Ericsson把刻意训练和另外两种活动做了对比,玩儿(play)和工作(work)。

  • 玩儿(play)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欢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篮球,玩儿的时候也是想要进球想要赢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图在场上打篮球时的那份快乐而没有去“刻意训练”的话,仅仅是玩儿10000个小时,你是达不到顶级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10000小时的网也成不了网络工程师,看了10000小时的电影也成不了优秀导演或者演员。你说你就靠玩儿着,就把自己玩儿成顶级专家了,那可能性很小。
  • 工作(work)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你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压力,这样看上去比玩儿更“刻意”的训练了,那么能不能达到顶级水平呢?你算一下如果一个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时,大约一年2000小时,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就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了呢?也不是。因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它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也就是你的薪水。你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当你对目前薪水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一个水平的动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们中的顶尖级专家还在少数。工作10000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顶级专家。

接下来就要看刻意训练了。

首先,刻意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顶尖级的专家,要有为此而努力的精神动力。如果你仅仅是喜欢这种活动,仅仅靠爱好的支撑,而不是以顶尖级专家作为目标,在一些反复的训练之后,你的爱好可能会被耗尽。而刻意训练的过程是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说是磨练。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刻意训练一个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迫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得不停的关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而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那么顶尖级的专家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比如顶尖级足球运动员可以很快而且精准的阅读比赛,使自己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做出最适合的动作实现自己的想法,为球队获胜做出贡献。顶尖级的医生可以很快从各种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恰当的处理。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经验系统不断的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如果这些建议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印象和直觉就会转化为信仰,灵感也会相应的转变为自主行为。

而我们大家都是“认知吝啬者”,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省事儿,倾向于靠经验和个人直觉做出判断,我们喜欢利用经验系统,从而可以避开费神费脑的分析系统,减轻认知负担。

所以刻意训练就是训练你的经验系统。通过训练,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行动,并且在相应领域内不用集中精神就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就好像顶级足球运动员在场上时,机会稍纵即逝,他们的很多判断是直觉判断,但是也非常准,就是通过刻意训练使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直觉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再比如一个年轻医生面对复杂患者或者复杂手术时,会觉得千头万绪,从而出现紧张和压力;而专家级别的医生,就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内化到经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很快的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这些专家,在经历过刻意训练之后,可以轻松的感知自己所面临的形势,然后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认知方面的训练,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实际行动上的训练。

其实,很多人通过简单的重复训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个水平其实还达不到顶级专家的水平,这只是你通往专家级别道路上的一个瓶颈,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从而不会进一步的刻意训练磨练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

比如说你是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学校里经常可以获胜。这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的话,也就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了,还算不上乒乓球的专家级水平。

所以,刻意训练当然包括一些重复性的训练,但又远不止于此。它需要你以更加严格刻苦的训练来突破水平的瓶颈。

如果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来看,刻意训练里的认知和行动上的重复训练,倒是可以对应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练习了。

下图是你进入某个领域后,不断提升自己时所经历的阶段,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现出前面讲的内容。

图片来源: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刻意训练和普通的重复性训练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反馈

通俗的讲就是刻意训练需要有人的指点。试想一下,如果你重复性的训练过程其实都是错误的,那么你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专家和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仅仅是某些细节上的,但是很多细节的积累,就表现出水平的差异。

阿图·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唯一的一名医生。他曾经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总感觉还不够满意,感觉总是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颈。于是,他自己出钱雇了一位资深退休的外科医生,请他在自己手术时在旁边看,然后给出批评意见。结果发现,其实很多细节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间的。所以他说,很多世界顶尖级的网球运动员尚且有自己的陪练教练,一个医生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教练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反馈的重要性。

因为训练的结果,就是把理性判断内化到你的直觉之中,而你自己的直觉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给你指出。这个反馈不是表扬,而是非常明确的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你才可以获得提高。

既然刻意训练的要求这么高,那么,要成为顶级专家水平,就要面临很多的限制

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动力的限制。另外,还有努力程度的限制。比如有研究显示,要达到训练的强度,在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坚持每天至少1-8小时不等的训练。当然,训练的设计也要科学,还有研究说,某些领域可能每天超过4小时的训练,效果可能不见得会更好;但是如果少于2小时,那么效果就肯定不是最佳了。

除此之外,还有资源上的限制。最简单的例子,像阿图医生那样的情况,前提是他能雇得到高水平的资深退休外科医生来给他反馈。

另外,人们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年龄也各不相同,这和人类的体格发展、智力水平发展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的运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最适合的年龄,达到相应领域的最佳状态,已经很不容易,就更不要说3到4个领域了。

所以,意志力其实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是平时下班回家业余时间从事训练,或者仅仅是做这份工作,即使搭上再多时间,也很难达到顶级专家水平。


那么「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适合所有领域呢?

也不是。

很多人在关注某件事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被他愿意关注的内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先决条件。在Ericsson论文开头,就提到了在运动、艺术和科学领域,就是说这个理论也是有限定条件的。但是,有很多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通俗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赞赏刻意训练的好处上,而没有明确指出刻意训练在哪些领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效果。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和Gary Klein合写了一篇论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讨论了关于直觉判断的一些内容。可以说给「一万小时定律」又做了很好的条件说明。

Kahneman的文章里认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如果你反复做这件事,并且不断从外界获取准确反馈,改进自己表现,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

所以,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Kahneman称为“高效”领域。比如医生和消防员从事的活动,就属于这个领域。这也和Ericsson文章是一致的。

而如果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领域。比如预测一个人买的股票的价值以及政府远期政策的预计,这都属于零效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专家。

而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

实力、运气与成功 (豆瓣)

》中,则把各种活动归结为实力与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事情实力的成分更大,有些事情运气的成分更大。

比如百米短跑就是实力几乎占了100%的活动,而买彩票则是运气几乎占了100%的活动。如果一头是买彩票,一头是百米短跑画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其他各种活动根据实力和运气成分的不同,就出现在这条直线的不同位置。所以,刻意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实力,那么越是靠近实力一端的领域中,「一万小时定律」效果就越明显,越是靠近运气一端的领域,效果就越差。比如投资这项活动,其实就比较偏向运气一端,起码想要找个理想的反馈都很难,要说提高投资领域的直觉判断力,似乎就有点不大靠谱了。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的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最后,再多嘴说一点,其实,要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水平,恐怕只有刻意训练还不够,还得需要一点天赋。

不少和「一万小时定律」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当中,都过分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好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的天赋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花上功夫刻意训练就够了。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现有的证据,并不支持所谓的“个人天赋对他能否有高水平表现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甚至根据不同人的天赋情况,可以更好的预测像国际象棋、音乐等很多领域中复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预测在高水平执行者中谁最可能胜出。

在那些需要实力的活动上,个人天赋也很关键!就是说,通过刻意训练,在某些领域你可以达到顶级专家水平;而如果要强中更有强中手,成为世界级大师,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赋了。




  

相关话题

  你有哪些奇葩的解压方式? 
  如何在数学试卷上调戏阅卷人? 
  有什么可以保持每天好心情的方法? 
  高中生不想被课本禁锢,可以自学些什么? 
  大学很想好好学习,但是总会被舍友影响心情,很多时候真的觉得心好累,怎么办? 
  如何成为聪明的人? 
  看书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美国这么强大,是不是把他周围的国家都侵略了? 
  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20 多岁的男生做什么,将来才不会后悔? 

前一个讨论
什么是言论自由?
下一个讨论
姚明在 NBA 处于什么地位?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