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货回答:
纵观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弑父”,即后人推翻前人。几乎每个时代,都建筑在对上一个时代的否定上。洋务派否定了保皇派,革命党否定了洋务派,军阀否定了革命党,以俄为师的国民党否定了军阀,全盘俄化的共产党否定了以俄为师的国民党,WG否定了过渡时期,改开否定了WG,等等。
在这种以“否定”为规则的社会基调演变中,第一章就强调“入则孝”的《弟子规》,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弟子规》是对既得利益成熟规则的强化和细化认知,并不能指向变革。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鲁迅
谢邀。
没必要贬太低,至于捧就算了。说到底,《弟子规》,启蒙读物而已。何必较真?
不识字的孩子,拿来读读练练口齿也行。里头的思想嘛,听过就算了。跟背《百家姓》差不多,可以练个贯口。比《百家姓》好的一点是,可以教点儿典故。
我是觉得,有时间教孩子读《弟子规》,还不如直接背《论语》那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圣人的原文朗朗上口,还有节奏;比起背乡村秀才三个字三个字硬搓的,有口感多了。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哪位如果要教孩子读古文,那么庄生司马的文采都很好;你要教孩子儒家道理,放着《论语》,哪里有《弟子规》什么事儿?
放着十三经不读,抱着《弟子规》不放,好比不肯读《庄子》却去读《于丹庄子心得》,好比不去博物馆看原画却抱着印刷品和画册啃个不休,多没意思。
最后多说一句。我是觉得,《论语》从辞藻音韵到态度,都比《弟子规》温和到位得多,也没有那么多小市民气的磨磨唧唧。读《论语》会觉得孔圣人是个好老师,谈吐温厚,确实有德行;《弟子规》就是塾师翻来覆去,连吓带哄弄孩子呢。真没必要跟这玩意较真。至于把《弟子规》捧到经典地步,要求幼儿园以上孩子去读的,这若非别有用心,就是对文章的品味比较奇怪了。
--好啦更新了很多--
我原来也让儿子背“三字经”,然后有一天我抱着儿子看国家地理“月球”,看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蹒跚,科学家设计月球基地小屋,
然后我儿子用一种我很少听到的语气说:“爸爸,我也要到上面去玩。”
我突然醒悟:
我的孩子,没空去背那些低价值的东西。
---补充--
当时是看到这一幕,我儿子突然插话。
儿子只有4岁,听不懂英语也看不懂字幕,我全程口述,他突然幽幽地说他也想上去玩儿。
我就知道,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应该将人文方面的东西,交给其他有兴趣、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去辨析。
而我的孩子,从婴儿时代就特别喜爱机器人、科技领域这一类领域,他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他喜欢的这些事物上。
我当时只是和他讲:“只有最优秀的小朋友长大后才有机会上去上玩,你愿意做一个最优秀的小朋友吗?”
他说愿意。
我不认为,一句承诺能代表多少东西。
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知道呢?
--观点--
其实我认为“弟子规”这种东西,太肤浅,所以觉得是低价值。
我从不觉得它就是垃圾。
但我默认“垃圾”是指的营养价值不高,参见“洋快餐”
国学中有些东西,就是“精神垃圾食品”
比如说女训、弟子规中的某些内容。
另外综合考虑到效率、爱好、乐趣,学习的动力。
你觉得:
更能激发一个四岁孩子学习的乐趣,还是直接用:
抹杀他对于知识的憧憬与渴望?
--选择--
有的东西很精华,例如孙子兵法“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攻,最下攻城”
比如韩非子、庄子、伊索寓言。
哪怕是唐诗三百首。
比如我第一次读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发现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玩。
这些东西,若做父亲的够一定水准,讲给孩子听,那么比洗脑式的“弟子规”,孰上孰下?
就像你有能力为孩子提供精致的家庭美食,岂愿意给他吃垃圾食品?
如果只有精神垃圾食品怎么办?
那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的懒惰无能。
不能给孩子丰裕的精神美食,就培养他的爱心吧!
我儿子有时候去单位玩儿,我同事问,你儿子怎么这么高兴?
我说:“他每天都这样子”。
是啊,我的孩子总是笑眯眯的,当然有时候也会哭鼻子,但很快就好。
如果连 培养他的爱心 都做不到,就逗他每天呵呵笑吧,至少他会是个乐观的人!
--
--
有的东西存在巨大的争议,绝对不能现在就拿去束缚小孩子的心灵。
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本人认为“人性本私”。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私”其实有“利他型”“利己型”之分,因此片面对此加以口诛笔伐。
其实非要说人心本善,100%错。
非要说人性本恶100%错。
人性无善无恶呢?我也不知道。
人性本私照样存在争议。
那么你怎么可以,将七百年前老学究未经讨论过的一己之见,直接塞进你的宝贝儿脑子里?
尤其是,有些东西吧啦吧啦要你这么做那么做,就是不告诉你——为什么?
还不让你问,问也问不出所以然。
不是孩子还小无法理解,而是大人自己其实也不懂,因为这些东西,深入进去,有些地方会很复杂。
满纸说教的《弟子规》,绝不是好的伦理学启蒙书。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这样长大的:
当我醒悟到,成长不该是这样,我便开始注意保护好我的孩子。
--说说“孝”的真相--
忠孝信悌礼义廉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哪有什么永恒的真理。
这八个字,都大可深究,这里只谈最重要的这个“孝”:
我用不着我的孩子孝顺我,我爱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爱我。我和他就像好朋友一样。好朋友互相帮助,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因此我常常和儿子说:“爸爸和崽崽是好朋友吗?”然后他亲我一下。
难道我需要向他解释,儿子你必须孝顺我,因为圣人是这么说的?
我有个同事说过这么件事:
他父亲高血压,心脏病,同时特别爱吃肥肉。
有一天他父亲又做了一碗红烧肉,准备大快朵颐。
然而这个同事直接端起碗,连碗带肉一起丢进垃圾桶。
(别小看人,那货可是B超科骨干。)
那么这是孝还是不孝?
他是不是应该抱着老父的大腿:“父亲呀,别吃啊,大肥肉有毒啊!”
若真这样,那这算是孝顺,还是有病?
(亮哥你不在知乎吧?表打我。)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一切,就是“天”。
那么我们不要太无耻,更不要太无知。
古代以孝治天下,是很高明的统治之道,一个孝的帽子,扣杀了多少乱臣贼子。
又绞杀了多少独立思想、渴望自由之人?
精神上的东西,甚至可以比药物更可怕。
统治阶级懂得这个,因此,文字狱贯穿人类文明史。
类似《弟子规》这一类的东西,明显是精神上的“药物”。
身在当代,仍然不加辨析地胡乱吃药,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只是,我想说,放过你自己的孩子!
--呼吁与建议--
相信自己的孩子,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相信人性本身,让他成为一个洞悉邪恶但仍然善良的人。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自律是一切成功的源头。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任其自由发展。
很多家长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却丢本《弟子规》,又不解释为什么,却试图让孩子这也做到,那也做到,以为这样就能让他成才。
可惜生孩子不是买彩票。
给孩子一个又一个谎言,这是最坏的结果:
--补充点--
新好于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我不是说旧的全都不好,而是说新的通常会更好。
国学国学,国学并非仅仅是一个宝库,也是一个大垃圾场。
最重要的是:您认为老祖宗那个年代,能和我们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相提并论吗?
难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必须墨守数百年前的城规,固执地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比老祖宗懂得更多,更具备智慧与经验?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私以为:《弟子规》这种程度的国学,就像一张过了时的地图。
你愿意让你的孩子用旧地图来勘误他的人生吗?
有一定中文根基和文学素养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对那些言辞浅白的韵文敬而远之。
什么莫生气,老来难,增广贤文。
都有个共同的滥觞就是数来宝。
押韵的大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背起来像窜稀似的,又快又无脑。
推荐给立志培养自己小孩当民间艺人的家长。
——————
有些东西只能看,千万不能背;也有些东西,切勿走马观花地看,必须背。
《弟子规》这种东西,成年人看一遍也没啥坏处,有多少大人活了一辈子,连弟子规上面的东西都做不到的。但是让小孩背就虾米了,因为这种韵律感比起《古诗十九首》,比起《醉翁亭记》来,给他们提鞋也不配。
假如你让小孩学声乐,也不会第一首歌教他唱《老司机带带我》吧。
开蒙读本,只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是真正的开篇不凡,什么父母,什么圣人,哪里能和天地万物相比。
念了十句,四十个字以后,才出来关于人的描述,就是告诉你,人在宇宙之中的位置,其实很次要。孝悌恭敬那一套,往后排排就好。
我就想知道,当年我党在腥风血雨中戮力前行,最终杀出了一个新中国,是为了什么?
你弄本弟子规在逗我么?
以下是知乎luhan chen的回答,通俗易懂,都在点子上。粘贴过来而已
望子成龙比自己成龙容易,让小孩提高情商跟自己相处比自己提高情商跟小孩相处容易,自己文化底子差,跟小孩吹弟子规比跟大人谈国学容易。
一句话,给别人定规矩比给自己定规矩容易。
---------------------------以下是严肃的-------------------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 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
总结 power play 本身是世界的铁律没错,可是我很反感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行为。弟子规的走俏本质就是那么回事,就别扯出传统文化来当遮羞布了。
2013
先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才有天下无不是的君父。
-
垃圾,文雅点说,叫文化糟粕。
「居有常,业无变」之类不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抛开不谈,就讲《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孝与学——已经把原本的孔孟之道扭曲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孔子只是说「礼」说「敬」,《弟子规》却说「父母责,须顺承」,「挞无怨」,「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基本上就是将孩子当做父母的附属品,简直就是活着光是为父母意愿。孔子的「礼缘情设」已经不知道被扔到哪去了,孟子都知道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孟子·告子下》)。帝王儒表法里扭曲儒家之道也就算了,一个村夫子也来凑这个热闹。中国宗法制度重整体轻个人的缺点基本已经被放大到极致,没想到当代社会还有一大堆甘心作附属品且看不得别人不愿作附属品的人。
「孝弟」被扭曲了,学业也好不到哪去。「有余力,则学文」本来就是儒家道德至上的陋说,《弟子规》照抄就算了,还来个「非圣书,屏勿视」。真照这个来,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绝大部分书都该烧。〈离骚〉都算过分,六朝宫体或者词之小道简直是丽淫,《金瓶梅》看了瞎眼,《红楼梦》合该付之一炬。以这种书作为童蒙教材,怪不得会教出晚清一帮国破家亡还哭着喊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来御寇的奇葩。
儒学自先秦起本就有自身的问题,何况还被「独尊」折腾了千年,已经很够呛了;就算所谓圣贤之言,也不是句句在理,更不可能拿来当真理用。孔子说「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孟子就已经知道民贵君轻了,今人难不成还认为皇帝说了算?彼时人观点固陋是时代所限,但明清时中国就已有更合理的思考了,明末清初就人懂得「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顾炎武《日知录》),清代的穷酸秀才还两眼一抹黑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骂这是垃圾骂什么是垃圾?
对于有的人来说,以传统为大旗再好用不过:男女不平等是传统,谈性色变是传统,官老爷高高在上是传统,思想一定要与传统保持一致,否则就是崇洋媚外,背祖弃宗。合着平等自由不是基本人权,中国传统独立于人这一物种。再说哭着喊着要恢复传统的人,八成是最不了解传统的。喊要把汉服作为日常服饰的,有几个知道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史?喊着要恢复儒家文化的,有几个真的能背四书五经,熟读了十三经?瞎喊又不要钱更不费劲,是吧。
前头加几句。这个题有几个人提出了一些话来打我的脸,比如说:你通篇只提了两句弟子规原文,肯定没看完就来瞎比比;又比如,弟子规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为啥你们这群XX就看不出好来。
其一,我想说,又不是说十三经注疏这样的东西,一本弟子规几个字,最早高中的时候学校校报上就看过了,后来很多地方猝不及防看到多次,遇到弟子规贩子若干次,被网上言国学必称弟子规的恶心过若干次。
引用少说明没看过,这话真是醉了。
其二,其实原答案不想说的太有戾气。其实对我来说,该书于孝悌等处的问题倒在其次,我个人讨厌它,最简单直接的理由就是,看不上弟子规这么差的书。一个乡里土秀才的东西,给蒙童上课就算了,捧到比论语名气还大了,这不是咄咄怪事么。给蒙童看都嫌陈旧板腐,大学生还有这个选修课,真是醉了,难不成放着四书在那里留着生蛆么。
再就是,一本书有可取之处,就该全国上下捧成国学必读,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选修课?为什么不开设小时代研读课,拜金算个毛线,你不知道小四多么努力么。
----------------以下是原答案---------------------------
来浅谈一点。
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
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
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
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
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
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
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
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
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
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
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
PS,今天看了一个新闻:
六安街头公益广告"埋儿奉母"被指愚孝 安装单位将替换,触目惊心。
旧文一篇,回应某小将:
我朝历来的有枪阶级对民众也算是操碎了心,即使是人被称为两脚羊的乱世,也总有一班善体上意的家伙要用各式紧箍咒牢牢钳制住百姓使其不得乱说乱动,更不可有任何犯上的念头。
我犹记得小时候在外公书房里翻出本三字经,觉得句子短小读着朗朗上口的挺不错,比之于背得头昏脑涨的唐诗宋词好像要简短易懂多了。
然而我没读几页就被他老人家劈手夺了去不许再碰。
后来大了点问起外公才知道他老人家的用意在于那三字经蛊惑力超强,小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就要被那玩意儿给带偏。
人之初、性本善,开首就是句谎言。而由性相近、习相远始则是赤裸裸的带节奏,目的很简单:来嘛来嘛,跟我走嘛,听话有糖吃。而最高奖项则是可以大家一起排排坐吃果果。
直到我在社会里走来走去许多年后才明白,果然最坏的就是圣人那班徒子徒孙们,阴险极了。
而不幸的是,比三字经更坏的弟子规居然在今时今日就被人推上神坛了。
讲真,我很是诧异究竟是什么人生着什么样的心肝要让人膜拜这破烂玩意儿。
难道要孩子们以弟子规为行事为人之准则的言外之意是要效仿司马昭要以孝治天下了吗?难道真的是对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终于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吗?
奇哉!
据我看来,弟子规最要害的就是“入则孝”,每句话都包藏祸心,目的自然是要让人再折回到拜圣人拜皇上的老路上去,接着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也就是要人永远不可怀疑不得质疑不得有任何反抗念头……
这才遂了某些人的心意。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各位试将个中角色作一更改,比如将父母改为为老爷子女改为人民,当可收奇效。
我要是下个断语说道我们所谓的国学就是特么的垃圾,大约总有许多正人君子会大摇其头不以为然的。可以理解。
不过还请正人君子们慢些发怒,其实我想说的是如今官方所着力提倡的所谓国学不过是用来**人民的手段罢了,各位真犯不着为这些垃圾闹心。
正人君子们要觉得胡说八道我也没什么意见。
然而,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
所以想骂人的还是省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