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才能发表 SCI 文章?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2004年发表第一篇SCI文章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发表5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反而非SCI论文没有发表过。主要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所发表SCI论文最高期刊的论文影响因子超过7。

SCI论文发表,坦白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只要前期的实验数据或者理论数据能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涉及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创新性足够。故事的逻辑性要好,莫混乱。还有需要注意的是SCI大都是英文写作,最好是地道的英文写作。

根据自己多年的SCI论文写作经验和审稿经验,很多人不能发表出SCI论文的原因,要么最起码的英文写作不行,要么逻辑不清晰导致写作混乱写出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要么工作没有新意,要么有新意没有表达到位。这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经常犯的错误。


这几天有点忙 有时间展开来讲一下

希望对大家有用。


----发表SCI文章的三个阶段详述

纵观SCI文章和非SCI文章的发表过程,大都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调研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SCI文章写作的阶段。

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从一开始就需要具备的是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耐力和韧劲,忌情绪化!一定要做到:如果有100个步骤要走,绝对不在第99.5步的时候停下

第一个阶段:调研的过程

如果是在读研究生,从一开始到入门,针对某个研究方向,标准的要求是读100篇以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凝聚态方向,就是多读Nature及其系列、Physical Review系列等。这里读100篇文献的目的是对你要做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有明确的认知,避免在以后的过程中犯各类幼稚的错误,从而大大提高发表SCI文章的效率。一部分人这个阶段需要1-2年度过。

如果是在校大学生,需要带你的导师带着你走,平时多和导师沟通,同时要尽量多读文献。这个过程需要多了解、多认知、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归纳、少下结论。还有,多干活…有问题,就问,问了之后不懂,没事,先放着并思考着…曾经有个在校大学生从大二的时候跟我接触,见我的时候,一脸诚恳一脸懵,我们深谈过三次,一年之后,判若两人。我做了什么?不过是打开了他进入科研必要的思考方式方法。但我深知,他也只是刚刚跨入科研的门槛,前面的路还有很多很多步……永远记住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里的老人,有可能是你的导师,有可能是帮助导师带你的师哥师姐。

在调研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人就会表现出情绪化而轻言放弃,有些人是懒惰、固执、任性、过分依赖导师/不愿意付出、不懂得换位思考等,导致效率低而空耗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我曾经指导一个研究生搭建一套测量设备,从一开始到最后,每次停滞不前,看似遇到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其实是个人情绪化在作怪。因为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一点就透,但一个人的心态问题,可能耽搁的时间更长。

专业课基础好的,再加上这个阶段的深入认知,导师的及时点拨以及心态的自我调整,进入到下面第二个阶段已顺理成章。


第二个阶段:做实验或者理论计算的阶段

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取决于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第一阶段的调研产生的对所研究方向的正确决断,以及现阶段的执行力。

以做实验为参考,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方案验证与其不断调整、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实验方案的可延续性—新的实验等几个阶段过程。

1. 实验方案设计阶段:在知道前人已经做了什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清晰地判断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中还有什么科学问题没有解决;或者通过与自己的导师、其他同行讨论,获得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给出实验方案。通过反复思维方式的论证,确认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大家这里可以参考一个例子,来见证一位科学工作者如何捕获神秘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上海交大科研团队“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 guancha.cn/Science/2016)

很多新手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在没有弄懂和深入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物理规律之前,已大刀阔斧地做实验。目前很多的人是80%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20%的时间用来思考和设计实验方案。按照一位资深科学家的建议,应该是80%的时间用来思考和设计实验方案,20%的时间用来做实验。

2. 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阶段:新手在这个阶段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以及后续的分析,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步到底在整个实验方案的什么位置,从而不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全面把握,反而对局部做很多重复性工作。一个实验方案完成的质量如何和现阶段的执行力有密切关联,高质量的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来自于完整的实验记录过程,要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条测量数据,每一个想法包括一些灵感。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是对实验思路的不断梳理和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SCI文章写作的阶段

首先是SCI文章框架格式,主要包括文章题目、摘要、引文、样品制备、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这些是写一篇SCI文章的一个基本知识。

然后是如何将实验(理论)数据描绘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它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其次是文章摘要和引文部分,分别是对自己工作的精炼总结以及对别人工作的总结,包括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可能展望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是下面的部分是实验结果与原理分析总结,这里只需要把第二个阶段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总结”来一个复制即可。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新意表达到位,这需要将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比照,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

另一个注意事项是语言问题,SCI文章写作是地道的英文写作、逻辑性要好。地道的英文写作是非英语国家的人经常遇到的一个困境,解决方法是多读英文国家的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尤其是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等高质量杂志文章,体会玩味地道英文的写法,也体会研究者的思维逻辑。没有捷径,勤能补拙。

以上三个阶段是新手发SCI论文乃至所有类型论文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对于新手而言,每一个阶段都是蜕变的过程,收获与付出同在,快乐与痛苦并存。

不要未经同意转载


user avatar   zhixi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谈一下我对论文结构化写作的一些看法。

从小大到无数次的英语考试,作文模版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大家是对它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问题;恨它是因为好的、个性化的模版太难找,而且模版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模版给我们构建的安全区域,进阶为更个性化的写手。


本科毕业后,当第一次需要写sci文章时,我又面临了当初第一次面临英语作文时无从下手的感觉,相信多数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么,曾经帮过我们大忙的英语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们于水火,帮我们迈出sci文章写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sci文章结构化写作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们来谈谈结构化sci文章写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的几点原因。


1. Sci文章不是满汉全席,而是快餐


首先,我们要明确sci文章的定位,我们不能把sci文章当作满汉全席。相比伟大的文学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艺术品,而更多的像是应用文。读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判断这些信息的价值。因此,他们期望的是能填饱肚子而又不太让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当你看看杂志的instructions时就会明白,学术圈还是喜欢简单粗暴直接的东西,所以才会给你的文章上那么多枷锁。当然,如果你拿了诺贝尔奖,在给CNS写评论的时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方便面,科学界也会把它当满汉全席来对待。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老老实实的往读者的期望上靠吧。


做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点是除了少数专业词汇外,词汇和语法都不难。这意味着门槛低,一个本科毕业生在积累了一些专业词汇后,应该足以应付。难点在于,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读者的“共性”,而无从下手。


有的人可能会说,阅读(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义上的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每个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存在读者的“共性”这回事呢?更遑论找到这种“共性”?


事实上存在这这种“共性”,并且我们都受过如何找到它的训练,只是大多数人忘记了,或者把自己受过的这种训练当成了笑话。


先说多多年前读到的一个事情,真假无从考证,但故事背后的意义值得大家思考。据说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点名了,80后应该都知道这个人,后面的孩子可能对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为语文考试的阅读材料,以示语文教育紧跟潮流,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请该作家做了这道题,对照参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声称,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当年有些人便拿这件事来说明语文考试的题目的不合理,进一步否定现有的语文教育体制,甚至否定整个教育方法。

其实,这些人大错而特错。一道菜的价值,取决于食客,而不取决于厨师。一篇文章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而非作者本人。一个好的作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一个好的读者,天然就可以成为一个一般水平的作者,当然,有时候可能要经过一点简单的训练。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有问题的话,那么问题便在于对于文学性过于强调,而对应用性过于轻视,这样的体制才生产出了那位善写不能读、忽视了阅读“共性”的少年作家。


所以,你们大约明白了,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在语文课上受过的那点教育,比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这个字不能删去?”、“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训练,都是我们写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说,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么人类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从小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多数能够迁移到英语甚至其他语言的学习中。结构化的sci文章写作就是要利用我们从小学习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从而倒推出写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读者期望我们给出哪些“共性”的东西呢?


2. 读者的一些思维共性


读者的思维有一些共性,这里只讲一些和论文写作相关的,如果有遗漏的话,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人类的短时记忆能力有限,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平均值为7±2。这意味着什么?第一,句子长度不能太长,否则读者记不住,考虑到上下文要衔接和转换,实际上单个句子的长度可能得更短。单个句子的长度究竟应该多少合适,我没有具体数字,但建议是尽量简短。第二,由于短时记忆容量小,所以对于复杂的内容(此处指对象比较多的句子),一般读者难以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对作者的要求是,在句子长度和内容对象无法精简时要尽量按照读者易于接收的结构展示逻辑。


那么,读者易于接收什么样结构所展示的逻辑呢?


3. 论文的结构如何反映了读者的共性?


在你读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生之后,你对这样的一种说法肯定会很熟悉:研究或文章就像是一个故事,你应该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仔细想想,这样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故事要有逻辑的展开情节,最终达到高潮,其中某个人物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最后结束。科学研究和科学论文,也是这样的,通过有逻辑的描述,最终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据说当代作家描述故事的结构大概有20多种,其中有4种是可以完整地迁移到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中的。


第一种是OCAR结构,即Opening (O)、Challenge (C)、Action (A)和Resolution (R)。这种结构可以完美的对应到一般科学论文中的格式,也是绝大多数期刊文章常见的结构。


后面三种结构则比较少见。


第二种是ABDCE结构,即Action (A)、 Background (B)、Development (D)、Climax (C)和Ending (E)。这种结构属于进阶的结构,如果你功力够深,名气够大,在约稿时可以尝试这种结构(其他情况下可能被不知道你大名的审稿人直接毙掉),直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第三种和第四种结构分别是LD结构和LDR结构,即Lead/Development/Resolution。如果你看的专业期刊比较多的话,你可能觉得这两种结构并不是很常见。因为这种结构更多地应用于综合性期刊中,比如CNS这个级别。不相信?给你举个例子吧。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是这样开头的:


We wish to suggest a structure for the salt of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D.N.A.)。


想看这篇文章的话,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因为精力有限,在后面关于论文结构化写作的内容中,我会主要关注第一种结构,即常见期刊论文的写作。


OCAR结构为期刊文章的主流是一种偶然吗?不是的,是因为它很好地满足了一般读者的期待,符合一般读者的共性。


需要指出的是,OCAR是一种结构,和大家熟悉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 and Discussion)是不同的。OCAR结构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的叙述模式,写出的文章便于读者理解。而IMRD仅是一种格式,在这种格式下,作者可能写出好的文章,也可能写出非常垃圾的文章。


金字塔原理又是何方神圣呢?


金字塔原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最核心的观念包括SCQA架构和MCME原则。SCQA架构即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问题(Question)、答案(Answer)架构,用于组织文章中的观点,对前言的展开和文章的整体架构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把这个架构对应到OCAR结构结构就是用读者熟悉的内容引入主题、提出目前知识的gap、提出研究假说、证明研究假说这样一个过程。MCME原则是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论证的各个部分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讨论和结论部分有指导作用。


看不懂的话,是我的水平有限,讲得不够清楚。不过不要紧,后面讲到具体的写作方法时,会进一步展开,而且我保证,到时候会以模版的形式直接给出能用的东西,不搞这么多理论性的东西。


简单谈一下金字塔原理的SCQA架构为什么会有用吧。我的理解,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人类先天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第二个是可得性启发。


俗话讲,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任何所谓新的事物,都能同旧的事物寻找到联系。这就是人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不断地把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连接,从而得出新的知识。金字塔原理从背景过渡到冲突的过程,就是再现了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新的联系建立了起来,仍然要接受第二系统的审查,才能被人们真正地接受为新的知识。第二系统是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理论,可以简单地认为第一系统是直觉,第二系统是理智。


由于新的联系是最近建立的,可得性比较高,因此人们在认知审查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认为它是真的。更何况,由人们已知的信息开始,能给人带来熟悉感,从而引发认知放松,进一步削弱了第二系统的判断力。


这大概就是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用的原因吧!


我用人话再重新说一遍吧。就是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利用你对旧的知识的熟悉,让你放松,并且由于新的信息是你刚刚得到的,印象深刻,结合这两个因素,让你更加容易相信新的信息。当然你也不敢把你的读者当成傻子,利用金字塔原理展开论述的过程中,你的逻辑一定是经过整理的,甚至是精心伪装过的。


所以你把握了OCAR结构的内核,就更容易写出符合读者共性和期待的文章。


4. 思维的转变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穆从军教授曾提出,在东方文化的传统里,写作是读者责任型的,即作者倾向于更多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让读者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作者责任型的,即作者负责把事情讲清楚明白,并提出自己的结论,供读者进行审查。想看穆教授文章的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只看第三部分就可以了。


一些人写文章之所以自己写的痛苦,别人读着也痛苦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仍然是读者责任型的。他们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数据和逻辑,只是觉得把数据摆在上去就能够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得出结论。他们常常还觉得自己非常委屈:我写的够清楚了,你们怎么会说读不明白呢?


这也是我提倡尽量直接用英文写作的原因之一,在用中文写作时,你会不自觉地被读者责任型的习惯所左右,写出的文章的逻辑会更加的复杂,并包含有过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直接用英文写作的话,岂不是更不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思维吗?这个疑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你应该明白,表达不清楚更多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的问题。欢迎再读一下公众号学术写作中的《尽量不要写长句子》。如果你的思维够清楚的话,直接用英语写作也能写出表达清晰又富有逻辑感的文章。况且后面我会逐步介绍论文结构化写作的模板,而模板是有帮助思考的功能的。


不相信模板会有这样的功能?有空的话去买一本《金字塔原理》看看吧,《金字塔原理》在全球畅销这么多年,足以证明它的有效性。作为一种模版,金字塔原理帮助很多人实现了结构化的思考和富有逻辑的表达。还是不相信?过一段时间我会分享考研作文写作的准备策略,里面也是用了模板的方法,我想大家大部分都是经历过研究生英语考试的人,这种把写作模板化的思路到底行不行你一看就知道了。


5. 结构化论文写作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结构化论文写作能够解决什么问题:1.不确定写什么 2. 找不到足够的东西来写 3. 觉得自己的观点不言自明,不需要论述(实际上类似第一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展开论述)。


结构化论文写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和不动手练习的话, 结构化论文写作不能帮你凭空变出一篇文章出来。毕竟我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又不是帮人代写论文的。


下面做个广告,根据这些思考,我自己做了一个结构化SCI论文写作教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我的个人网站“读思”(read-think.com)看一下,下面是一些课程的ppt,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相关话题

  温度到达几千度,乃至几千万度是怎么样的概念? 
  如何解答有机化学机理? 
  北大化学专业(ccme学院)就业如何? 
  如果说,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在海洋中可以找到人类已知的所有元素? 
  两篇sci一作什么水平? 
  大家在实验室里做过最熊/最作死的事情是什么? 
  哪种物质最能体现化学的魅力(结构角度)? 
  为什么 KCl 和 NaCl 化学性质相似,而 KCl 不能代替 NaCl 成为食盐的主要成分呢? 
  全合成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中科大张祖德教授? 

前一个讨论
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书记会给国科大带来什么?
下一个讨论
dota2是不是steam更新最频繁的有影响力的大型游戏?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