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第1页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

1945年7月,黄炎培等6名参政员飞抵延安,准备访问声名在外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带着中共领导到机场迎接。

寒暄过后,黄炎培和毛泽东到窑洞私聊。

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

那时的黄炎培已经68岁,经历了光绪、宣统、北洋政府、南京国府、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阅历可谓厚重。

可他从来没见过有什么长久的事情。

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轰轰烈烈,不过百日便烟消云散,再过十几年,267年的大清王朝也亡了。

北洋号称中国最强陆军,牛逼哄哄的坐上江山,结果内部乱的一塌糊涂,没多少年就让国共北伐给轰下去了。

再到蒋介石的国府,打遍中国无敌手,日本皇军一来,只能迁都重庆避祸,要不是中国地大物博,估计蒋介石要被抓到东京审判。

黄炎培没见过长久的事情,都是亲身经历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炎培自己说了:“任何组织的初创阶段,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也就是说,创业时期的条件太苦了,又有很多竞争对手,要是不拼命恐怕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但是创业成功之后,创始人们功成名就,要享受荣华富贵了,再也没有努力奋斗干事业的雄心。

而且一个组织坐了江山,便不再是以前那种好掉头的小船,而是管理中国这艘大船的船长,要应付的事情特别多,内外环境也特别复杂。

此消彼长之下,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到头了。

比如北洋陆军练兵的时候,算是中国最朝气蓬勃的军队了,1906年的彰德秋操,把朝廷都吓尿了。

比如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做校长的时候,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跑步,学生们也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生怕不能为中国革命牺牲。

可他们坐江山以后,迅速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

所以黄炎培总结了一句话:“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种周期律。”

不禁让人想起《亮剑》里赵刚说的,国民党原本也是立志救中国的,为啥丢了大陆,千里虎踞台湾去了?

黄炎培向毛泽东说的一番话,被总结成“历史周期律”,现在成了网上的一门显学。

毛泽东博览史书,当然也考虑过“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听到黄炎培的发问,他也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

不过我要把毛泽东的答案放到后边再说。

因为要搞明白如何解决历史周期律,我们必须先得知道,历史周期律到底是个什么鬼。



二、

数千年来,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大坑。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总结了一下,王朝循环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管理的循环,而造成经济循环的原因,则是帝国开支超过税收。

每个国家绕不开的大坑就是这个。

我以前写古代史的时候,经常碎片化的说这个事情,为了配合本文,再来系统的说说,因为这个事情才是国家循环的关键。

但凡国家刚成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解决前朝留下的问题,什么清理旧权贵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功臣和地主防止利益集团坐大等等。

经过一番整顿,新国家甩掉以前的亡国套餐,完全可以轻装上阵。

而且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开国君臣们往往不怎么折腾,基本以休养生息为主,那些大工程大项目都废掉,让工人们回家务农。

皇帝和功臣们又是从底层起来的,天生具有艰苦朴素的基因,四菜一汤也不觉得寒碜,反而认为是努力奋斗的成果,至于奢侈品什么的更没有市场。

这样一来,国家的花销就少了嘛。

除了给官员发工资,给有爵位的功臣赏赐财物,朝廷也没什么可以花钱的地方。

每年收来的赋税,大部分可以存起来,等到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取出来。

而建立王朝的战争,又把以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都清理一遍,让农民脱离大地主的约束,可以做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耕农。

用教科书的话来说,这叫解放生产力。

说人话就是扩大税基。

如果说旧王朝的纳税人口只有30%左右,那么新国家的纳税人口可以达到70%以上,这不就是财政收入翻倍嘛。

所以新国家往往是这样的:

纳税人口多,让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丰厚,需要花钱的地方少,财政收入可以积累下来。

一个新成立的国家,只要不乱折腾,两代人的时候就能达到盛世,前100年江山都是充话费送的。

但是100年后,麻烦来了。

既然是受命于天的合法国家,那么各地农民受了洪涝灾害,总要组织人手带着粮食赈济灾民吧?

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淤泥堆积,得休整河道保证水路畅通吧?

虽然农业是靠天吃饭,可要是能把河水引过来灌溉农田,国家没有理由不做吧,就算想偷懒农民兄弟也不答应。

国家周围有数十个邻居,不可能都是笑呵呵的隔壁老王,总有一些惦记你家财产的王二麻子,国家得派军队驻扎边境吧,说不定三天两头就得打一仗。

好,说到打仗了。

军队的武器装备,需要铜铁打造,费用贵的要死。每次出征要准备几十万人的粮食,能把各地粮仓都搬空了。打仗总是有牺牲的,抚恤又是一大笔钱。那些立功的将士们,也得加官进爵吧。

一旦加官进爵的人数多了,意味着国家官员队伍的膨胀,可能达到开国初年的好几倍。

大家发现了吧,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不管赈灾、修河道或者打仗,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吞金兽,随便拉出一个来,就够国家喝一壶的。

要是三个项目一起来,简直是亡国套餐,除了汉唐明清等有数的几个国家,其他基本扛不过去,只能被一波带走。

如果和开国初年一样,依然有70%的自耕农做税基,那么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凑合,亡国套餐来了也能勉强扛过去。

可问题是,随着国家走向太平盛世,税基却在日渐缩小。

也就是说,国家越来越收不到钱了。

按道理说不至于啊,天下太平肯定是越来越富裕,怎么可能收不到钱呢。但是历史告诉我们:社会财富和国家财政,完全是两码事。

原因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吸血鬼越来越多了。

随着开国君臣坐稳江山,他们的子孙后代必然会接过上一代的班,成为江山的新主人,而且每个家族的每代人不会只生一个吧,肯定是生的越多越好嘛。

那么这个利益集团,必然是无限膨胀的。

千万不要说开国皇帝杀功臣什么的,血腥杀戮只能解决一时半会的问题,等到老皇帝驾崩,新权贵依然会迎头赶上。

就算杀尽天下权贵又能怎样,只要权力的宝座在那里,就会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想坐上去,过把瘾就死也算。

哪怕是刀头滴血的朱元璋,也没有挡住历史的惯性。

除了上层权贵,国家还有上至宰相下至村长的各级官员,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优势地位,留给下一代人的资源就很丰厚了。

而且官员的更新换代特别快,如果说皇家和权贵是以“代”来计算的话,那官员就是以“年”来计算的。

别看这些官员的体积小,但加起来就是庞然大物。

你觉得,皇族、权贵和官员有了优势资源,会做什么呢?

当然是多吃多占嘛。

有好处不捞是王八蛋,哪怕你去食堂打饭,还想让阿姨给你多打两块肉呢,更别说这群人。

如果把国家财政比作一条河,那么这些人就是一座座水坝,每人截留一点,河里的水就少一点。

原本汹涌澎湃的大河,流到大海边的时候,只剩下一条小溪了。

这就是国家后期的财政收入。

而水坝发出来的电,却把各家照的灯火通明,里里外外都洋溢着快活的空气。

而国家晚期必然伴随着制度老化,控制力削弱等老年病,苛捐杂税让自耕农们受不了,不是跑到山里当匪,就是到大地主家里做佃农。

也就是说,在国家财政上占便宜的人多了,税基反而缩小到极点。

开国初年有70%的纳税人口,这个时候差不多又回到30%左右,而且这30%的纳税人口还是穷的要死的苦哈哈。

明末文学家张岱写过一篇《自为墓志铭》: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花灯,好烟火......”

反正张岱的爱好很广泛,喜欢美女也喜欢正太,豪宅跑车遍布江南,张岱就这么没心没肺的浪了半辈子。

有些人被张岱的文章感动了,替他抱怨命运不公,怎么让张岱先生体验了一把世态炎凉,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他们不知考虑过没有,堂堂两京一十三省的大明帝国,年收入只有区区400万两,却要承担国家的所有花销。

比如九边重镇、辽东前线、平定李自成、赈济天下洪涝灾害、给官员发工资、朝廷运作成本,都靠这400万两。

大家想想,怎么可能够嘛。

张岱在江南浪的时候,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都不敢快步走路,生怕龙袍里的破布片子飘出来。

一个国家走到这个时候,就是财政支出超过税收。

大家仔细数一数,从中国的汉朝到清朝,从英国苏联到美国,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跳出这个坑。

而这个坑也是历史周期律的政治问题。



三、

一般说历史周期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是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以后,除了国家财政循环的问题,又多了经济危机的麻烦。

我把这个叫做历史周期律的经济问题。

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想积累一点资本是很难的,除了那些快速致富的军事贵族以外,普通人想过上好日子,往往需要几十年的苦逼奋斗过程。

所以史书上经常有类似的话,某某人祖上买了两亩薄田,撅起屁股好好干活,晚年才重新建了新房子,仓库里堆满粮食,再经过两代人积累,才能算得上殷实人家。

一来一去,起码50年过去了。

这种时候肯定有贫富分化,但总体而言不至于悬殊太大,就算是“朱门酒肉臭”的盛唐,也不可能有几个人囤了大唐一半货币吧。

进入工业时代全球贸易发展起来,欧洲人不论是出海做贸易,或者开办手工业小作坊,几年时间赚的钱,就能超过中国农民几代人的积累。

而且赚钱的欲望,让各种小发明从世界各地蹦跶出来,人们只要紧紧抓住一个小发明,就能生产一种世界畅销的产品。

既然钱这么好赚,那凭什么只有你能开工厂,我模仿一下也没问题嘛。

于是类似的工厂纷纷开办起来,生产的商品也大同小异,无非是张三的好看一点,李四的实用一点而已,大家赚钱赚的飞起。

再加上股票、期货、杠杆等金融工具出现,资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增值,以前100年才能成为百万富翁,现在差不多3年就可以了。

而且随着技术和工具的进化,资本积累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从2020年的福布斯富豪榜来看,26个人掌握了全球一半的财富,他们少的有几百亿美元,多的有上千亿美元。

这种活久见的世界,以前的农民抓破头皮都理解不了。

资本迅速积累的同时,则是剧烈的两极分化。

因为工人不可能通过打工积累起第一桶金,他们只能在工厂日复一日的做到死,每月领点工资糊口而已。

资本家为了积累财富,根本不可能把利润分给工人,那不是要他的老命嘛。

所以工业时代的经济特征就是,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穷。

这是一句废话,但是实话。

虽然国家会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偶尔让社会显得公平一点,但贫富分化的历史进程是不会变的。

而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总不可能命令工厂生产什么、人民买什么吧,只能是什么东西赚钱,工厂闻风而动生产什么,结果动不动就产能过剩。

到那个时候,资本家有钱却不买东西,工人想买东西却没钱,而工厂的东西卖不出去导致破产,紧接着便是工人下岗市场瘫痪。

历次经济危机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资本家基本不受什么影响,该干嘛还干嘛,工人们就惨了,活不下去自杀的大有人在。

经济危机除了让普通人活不下去,还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实力,严重一点的还可能改变国家的国运。

贫富分化、经济危机、市场影响国运......这是历史周期律的经济问题。



四、

1945年7月,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以后,希望毛泽东能找一条路,跳出这种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立刻告诉他:“他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种周期律。”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完点赞,这话是对的,应该有效果。

从事后来看,毛泽东想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办法,其实是两条路:大民主和公有制。

一个解决政治问题,一个解决经济问题。

反过来说,这两条路又是连在一起的。

国家不是有人多吃多占嘛,那就把底层人民组织起来,并且让渡一部分权力,当他们发现利益集团出现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组织和权力,自发起来打破利益集团。

那些多吃多占的人们,明知道身边有人监督自己,便不敢肆意妄为,永远要夹着尾巴做人。

这就形成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状态。

公有制的作用在于,保证不会出现两极分化。

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国家的,那么资本家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又怎么可能积累起巨额财富嘛。

而且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国家,没有追逐利润的市场竞争,也不会出现产能过剩之类的事情。

既然没有两极分化和产能过剩,就没有所谓的经济危机。

历史周期律的经济问题算是没有了。

现在我们把大民主和公有制放到一起,可以发现,大民主可以干掉利益集团,公有制保证没有经济危机,那国家财政的坑是不是可以避过了?

这个时候才是真的打破历史周期律了。

毛泽东曾经对人说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一变,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

他心心念念要保护公有制,让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其实都是为了和历史周期律做斗争。

这也是他不能释怀的第二件大事。

现在我们都知道,他的努力失败了。

兄弟们连行李都收拾好了,准备坐着火车去浦东,他希望兄弟们再回山里给穷人发钱,兄弟们嫌他腿脚不利索了。

鹅城百姓攻占碉楼,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觉得继续折腾不轻松,准备享受胜利果实了。

他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沿着来时的路走回去。

至于另一个失败的原因,我借《霸王别姬》分析过了,主页里有链接,感兴趣的可以点进去瞅一眼。

大家可能会说,你在每篇文章里说的内容都不同,一会是这样一会是那样,你丫是不是精神分裂啊。

其实不是。

毛泽东的大革命,属于中国百年来各种问题的总爆发,我们看到的原因都是其中之一,只有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才能编出一张历史的大网。

我写的好几篇文章,也是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真的不是我前言不搭后语。



五、

1975年春夏,毛泽东被确诊为白内障,眼睛基本失明,不得已让眼科专家唐由之做治疗手术。

手术之后几天,他的眼睛才能看东西,便抓起手边的书读起来。

读着读着,毛泽东捧着书老泪纵横,哭的像一个孩子。唐由之劝了很久,他才恢复心情。

让毛泽东崩溃的是《念奴娇 ·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是南宋陈亮的一首词。

大意是古今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自己啊,进可攻退可守的大好山河,足以和强敌争雄,自私的王谢家族却没有进取心,准备就此止步了。

他们哪里知道,内外敌人依然很强大,此时正应该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啊。

这首词特别符合晚年毛泽东的心境。

所以他读的哭出来了。

还有那首之前写给周恩来的《诉衷肠》: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同样是悲凉的心境。

打破历史周期律,恐怕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自己也不信了吧。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云南的大象,自中国建国开始,第一次向北迁移。

一群象的迁移路,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

不知道大象习性的人,可能不知道象群向北迁移意味着什么。

这是瑞兆中的瑞兆,意味着大陆国家的盛世即将到来。

大象是一种喜温动物,只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而且食量巨大,所以必须在湿润多雨,植被茂盛的地方生存。

因此,大象适合生活在赤道区域,亚洲大陆最适合大象生存的国家是印度,而中国只有云南南部等少数地方能让大象生存。

如果大象擅自向北迁移,一旦冬季到来之前回不去,那么就会冻死,同时饿死。

数百年来,甚至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离开云南南部,大象活不下去,这是一个常识,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采取堵路的方式,慢慢的又把大象引导回西双版纳栖息地了。

但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大象曾经遍布中国,甚至河南这样和亚热带+湿润完全不着边的地方,都有大量的象群生存。

河南的古称是豫,一个人拿着长矛牵着大象的文字组合,这表示河南曾经有大量的大象。

在上古时代,河南曾经是全中国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也适合农耕,被称之为中原地区,当了中国数千年的核心。

中国八大古都,一半都在河南,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在河南安阳市,我们发现了殷墟故址,在里面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大象曾经在殷商时期的河南存在的证据。

其中三件,属于国宝级文物。

比如说,商代雕刻的玉象。

比如说,商代雕刻的象牙酒杯。

比如说,在殷墟祭祀坑里发现的大象遗骨。

而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曾明确记载: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商朝甚至还训练出了一只规模庞大的象军,最后被周武王击败,一路驱赶到江南。

大象军团最后参与了保卫商朝首都之战,你说河南有没有大象。

这是大象最后一次在河南露面,很快大象就在河南绝迹了。

周王朝也想饲养大象,可惜养不活,慢慢的大象就全部消失了。

老人口口相传,大象很厉害,但后代就是见不到大象。

慢慢的,中国人发明了“想象”一词。

大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你自己去想吧。

为什么大象都消失了?

因为在商朝末年,全球气温骤降,生生的把河南的气温从亚热带给降成了温带,同时降雨量大幅减少。

大象在这样的河南,根本就无法生存。

商纣王被灭国,不仅仅是他自身昏聩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当时全国粮食大幅减产,国内矛盾冲突尖锐,所以大乱必定爆发。

1972年,竺可桢老先生发表了一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重磅论文,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仅仅在知网上,就有2800篇论文是引用竺老先生的这篇论文所写,可谓是学术界的奠基之作。

关于中国气候变迁的证据非常之多,我简单列几个给大家看一看。

公元前903年,周孝王七年,史籍记载:

“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江、汉俱冻啊,长江和汉江全部都结冰了,长江被冰封的景象,你能想象么?

这一年,周厉王出生。

倒霉的周厉王接管周王朝没几年,国人终于扛不住了,吃不上饭,开始到处叛乱,周王朝自此丛盛转衰。

随后,中国的气温节节下降,到了周幽王那一代,周朝的底蕴终于耗尽了,春秋战国时代到来。

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及秦汉盛世里,中国来到了暖期,气温大幅攀升。

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

山东是什么地方?那是黄河入海口。

从长江被冰封到黄河冬季都不结冰了,你自己体会下这温差有多大。

等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淮河流域、长江、太湖,又全部结冰了,冰层厚度甚至“可通车马”。

还有一些寒期的证据,比如说1816年,中国嘉庆二十一年,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无夏年。

那一年,北京6月飞雪,7月霜冻,8月就入冬。

和被冤枉的小白菜没啥关系,纯粹是因为当时处于寒期。

明清时期,海南的琼山总共下过三次雪,历史均有记载,分别是明朝万历、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

现在广州飘个雪花都全国轰动了,海南下雪,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温度么?

至于其他的史料也有很多。

比如说《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橘子树没有办法在淮北结果。

但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著作《南都赋》中曾明确写有“襄橙邓橘”的字样,证明在汉朝,河南可以种植橘子和橙子,而河南比淮北还要北。

晏子和张衡都没错,只不过一个是在描述西周末年,一个在描述秦汉盛世。

实际上,要是晏子多活几代人,到了春秋中期,他就能看到淮北的橘子树了,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气温已经上来了。

从超大周期上,我们现在都处于大冰期时代,人类的本质是冰期生物,恐龙的那个年代地球是没有两级的,比现在要温暖的多。

但在这个大周期之下,也分很多中周期,温度都是在上下波动的,甚至每一次小周期,都会引发王朝的灭亡,相关性非常之高。

只有清朝这一个例外,在气温暴跌后还熬了几十年没死。

但细究下来,太平天国当时已经基本把清朝主力消灭殆尽了,后来是在西方洋枪队的帮助下,外加海关关税暴增的背景下,清朝才勉强续命的。

如果不考虑外力干涉,太平天国那一波,清朝是扛不过去的,因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

研究温度和历史的关系之后我们会发现,国家完蛋不一定是因为气温下降,但气温下降一定会导致国家完蛋。

从图上看上下5000年中国的气温波动也就是在+2到-2之间,极限高温和低温差距不超过4摄氏度,最近1000年的气温上下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这么点气温波动,能引发王朝灭亡?

地球是一个水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分。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哺育着万物,而且比热容非常巨大,吸热能力很强大。

温度升高时,海洋会吸收大量的热。温度下降时,海洋会释放大量的热。

因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温差才会如此之小,变得适宜人类生存,不至于白天零上五十度,晚上零下五十度。

全球平均温度降低1度的意思,是全球的海洋已经释放出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后,地球依然无可奈何的整体降低了1度。

沿海的人类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最低温降低了十几度那么恐怖。

同时,气温降低时,全球的水蒸气大幅减少,带来的降雨活动也大幅减少。

而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年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那么中国的年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跌的越多。

在南方地区,降雨量每少100毫米,粮食产量就会降低10%。

而到了北方,这100毫米降雨量就更关键了。

我们都知道,400毫米降雨线是农耕的生死线,只有降雨量大于400毫米才能农耕。

但实际上,哪怕是放牧,也需要300毫米以上降雨量。

低于300毫米,就被称之为极端干旱,牧草一旦被啃食就很难恢复,所以这样的地方一般被称之为荒漠或者沙漠。

低于200毫米,则直接被称之为死亡沙漠。

年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大概相当于长城的范围要向南足足移动400里,这么一大片国土都不再适合农耕了,同时游牧民族也必须向南移动400里,否则他们也无法生存。

秦汉时期修建的古长城和明清时修建的长城,地理位置偏差如此之远,原因就是当时的气温不一样。

农耕民族的粮食产量大幅减少,人口不变,因此极易爆发内乱,大量的农民起义,国力严重衰弱。

而此时,游牧民族可用来放牧的土地也大幅减少,人口也不变,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游牧民族必须频繁南下,和中原王朝爆发激烈战斗。

有些中原王朝干掉了农民起义军,但是被草原民族干掉了。

有些中原王朝干掉了草原民族,但是被农民起义军干掉了。

中原王朝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必死无疑。

能熬过气温暴跌这一劫的,历史上只有清朝,还是借了外力的帮助。

同样,当气温上升的时候,降雨线大幅向北移动,可用来农耕的土地大幅扩大,中原王朝一律处于盛世。

夏商时代是被古人念叨几千年的梦幻盛世,具体咋样咱们也不清楚,太久远了,资料甚少,那个时候也不是大一统王朝,就是个大部落。

但西周末年气温大降,礼崩乐坏的时候,大量中国精英特别怀念夏商时代。

而中原王朝最著名的两大盛世,秦汉盛世和隋唐盛世,则全部处于气温明显升高的周期之内。

而第四次气温大上升期,就是现在,今天的中国所在的位置,我们的气温正在急剧上升中。

气温升高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降雨线大幅向北移动。

最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在治理沙漠。

植树造林容易,但你想治理沙漠可真不容易,因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水。

没有足够的水源,你就算植树造林了,也很快就会枯死。而有了足够的水源,沙漠自己就会绿。

只有在水源刚刚达到植物生死线的地带,植树造林外加严厉保护,才有用。

毛乌素沙漠,在上一轮暖期,也就是1000年前的唐朝时期,是水草丰美之地,牛羊成群。

在这片沙漠里,专家们出土了各种遗址,证明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据专家估计,唐朝时期的毛乌素沙漠的年降雨量可达到600毫米以上,和今天的河南差不多,非常适合种植。

但最近的一千年,中国始终处于冷期,毛乌素沙漠的降雨量暴跌,跌到了牧草的生死线附近。

因为水很少,所以这里都是沙漠。

但因为还有点水,所以这里还有种活植被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选择了治理毛乌素沙漠,并对所有植被严加保护,希望遏制北京的风沙。

本来吧,工作人员在辛辛苦苦的治理毛乌素沙漠,千难万难才恢复一点点植被。

但最近20年,毛乌素沙漠的植被以一种近乎狂暴的速度在疯狂恢复,靠南端的一部分,已经快成为真正的森林了。

2003年,毛乌素沙漠查干巴拉地区的景观是这样的。

2018年,同一个地方,野草都长到人的腰这么高了。

整个毛乌素沙漠,如今已经快消失了。

除此之外,在黑龙江等地,专家观察到了肉植阔叶林,这种不应该出现在东北的不耐寒植物,如今已经大面积出现。

曾经在夏天连风扇都不用的黑龙江地区,今年夏天被热的要抢购空调。

而在2020年,800毫米降雨线首次强行翻越了秦岭,导致严重干旱的陕北、甘肃降雨量明显增多。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大量的积水湖泊重新出现,以前的绿洲开始大面积恢复。

在黄河的上游,植被也开始大面积恢复,专家甚至在河套地区发现了兰花,一种对水分要求相当高的植物。

河套是古籍中有名的水草丰美之地,但那是以前,已经荒凉快1000年了。

如今,这里的水草大量恢复,甚至开始长兰花了。

也许,汉唐时期那鼎鼎有名的河套平原,能让我们这代的中国人重新目睹。气温和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西藏地区曾经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王朝,叫吐蕃,连唐朝都送了一位公主去和亲。

但建国之后,在中央大力的扶持下,西藏的人口恢复了70年,如今也就300万人。

干旱寒冷的西藏,根本不太适合人类生存,为什么当初能出现吐蕃王朝。

你再细究点历史,会发现吐蕃这个词和唐朝是始终绑在一起的,唐朝消失后吐蕃也消失了,整个西藏已经1000多年没有出现过任何王朝了。

因为唐朝末年,整个中国的气温暴降3摄氏度以上,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都没有恢复到唐朝的温度。

中原地区粮食产量下降,可耕种的土地减少,但还能活下去。

西藏那里,王朝和人口直接就崩溃了,成为了人口极其稀少的半无人区,从王朝退化成了一个奴隶制大部落,1000多年都没有恢复元气,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吐蕃。

而在新疆西域等地的大量王国,命运连吐蕃都不如。

当初唐朝控制的西域,都是水草之地,农耕是不行,但通过放牧养活一个小王国还是没问题的。

如今,这样的小国全部都灭亡了,甚至连都城都被抛弃了,里面连一个活人都没有了,因为根本就无法生存。

千余年过去,楼兰古城周围,还是寸草不生。

因为楼兰古国周围的湖没有了,河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曾经水草丰美的罗布泊成了一片戈壁滩。

而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古湖盆,位于丝绸之路,汉唐时期曾经有繁荣茂盛的大片胡杨林,如今枯死千年,始终屹立不倒。

从繁盛到枯萎,千年前的胡杨树,默默的矗立在地上,见证了1000年的历史。

而如今的中国,气温重新回升,降雨带重新北移。

2015年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就开始预测全球变暖一定会给中国北方带来更多降水,极大的改善北方环境。

而2020年的时候,中国开始讨论,降雨线将北移,北方防汛怎么干?

全球变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风调雨顺的欧洲国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对大陆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北方干旱少雨的国家,是有天大好处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全球变暖,这本来就是地球周期的一部分,所以减排二氧化碳等议题根本就是个伪命题,特朗普曾经直接说这是个骗局。

虽然特朗普很不靠谱,但在说实话方面,他算是美国最实诚的总统了。

不过中国依然签署了气候协定,甚至成为了全球碳达峰的重要旗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发达国家明显是拿碳排放量当成卡发展中国家脖子的工具,为什么中国要同意?

以前,中国是坚决不同意的,但现在中国同意了。

因为最近十年,中国北方出现了明显的降雨增多现象,而且一年比一年加速,整个北方的植被都在以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在恢复。

这多出来的植被,按协议规定,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都算是中国的,这个碳排放权是可以对外交易的。

而且,中国也在光伏产业实现了技术突破,市场份额也位居全球第一,处于绝对优势。

光伏的数量,已经多到了能拿来拼熊猫玩。

这么算下来,支持欧洲搞的这个气候协定,不仅能让中国占据道德高地,甚至可以让中国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对气候协定的态度,从反对转变为了支持,最大的底气就是预判北方的植被会开始持续恢复。

虽然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降雨量增多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多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但如今又搞了一个什么碳排放权,植被可以源源不绝的给国家创造财富,这就有意思了,等于给中国送钱,中国干嘛不要。

另外,中国获得的好处还不止这点。

降雨量增多后,原本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会重新适合居住,这哪怕是对工业时代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整个上古时代,中华文明的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中华文化。

但最近1000年,中国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长江流域,整整向南推移接近600公里。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黄河流域的中国精英大批迁往长江流域。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司马睿渡江,在南京建立东晋。

但很快,人口的精华又回到黄河流域了,唐朝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中原精英在南京定都,建立南唐。

很快,人口和经济中心又回到黄河流域了。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渡江,以南京为首都,以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

这一次,人口和经济中心永远的留在了长江流域,再也没有回到黄河流域,迄今已经1000多年。

因为这1000年来,中国的气温始终没有回到汉唐时期的温度,北方荒凉破败,降雨稀少,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枯水期的黄河和小河一样宽,甚至隔三岔五就要断流,这样的水流量,明显和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对不上去。

唯一的原因,就是现在没有以前温度高。

远古时期黄河的水流量,不会弱于如今长江的水流量太多。

《孟子·滕文公下》写道: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换句话说,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大象在中国地区彻底绝迹了,整个天下都找不到大象了。

古人以为大象是被周武王给杀绝的,但实际上是因为气温暴降导致的物种灭绝。

汉朝时期,中国的气温强烈反弹,温度暴增,但和商朝时期相比,气温还是差了一点点。

最大的证据,就是大象出现了三国时代孙权的吴国领土,也就是长江流域,而没有出现在曹操所在的魏国领土,也就是黄河流域。

在《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记载: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孙权送了一头大象做贺礼,曹操身边的一帮魏国精英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大象,非常好奇,想弄清楚这东西到底多重。

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曹操为了驯养大象,还专门在邺城周边修了一个园子,被中国的专家学者经多方考证,锁定为河北临漳县岗村的毛象坡。

但最终,曹操没有养活大象。

而在最近1000年的寒冷期,气温远低于汉唐时期,导致大象连长江流域都呆不下去了,要缩到云南那里才能保命。

2020年3月,云南的大象暴动,莫名其妙的向北迁移,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这种事从未发生过。

2021年7月,河南郑州暴雨,以前的年降雨量才600毫米,如今3天就下了600毫米,庞大的降雨量已经能和亚热带地区媲美了。

或许,云南的大象是感受到了什么,它们想回到曾经的豫州?

如今的地球气候,冰河时代这种大周期什么时候结束,因为缺乏资料还不好说,但是在1000年为单位的中周期上,地球是回暖的,在100年为单位的小周期上,地球也是回暖的。

我们极有可能重现汉唐时期的气温,黄河流域大量恢复植被,黄河水重新清澈,整个北方降雨量大幅增长,大量的戈壁和沙漠变成宜居的土地,极大的促进中国的农业实力和工业实力。

最后,我建议大家重新看一下这个图。

中华大陆的第四次盛世,即将降临,这种极其有利于大陆国家的气温攀升,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周期,不是任何人类有力量阻挡的。

冷了1000年了,该变一变了。

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古代的汉唐之威,极有可能在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手上重现。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象群北迁,降雨线北移,大陆国家的盛世来了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胡乱写点近年个人才有的想法。

是不是跟人口有关呢?

我国一直都是搞自然经济的,俗称靠天吃饭。而以前又没有计划生育,就会导致和平安定一些年,人口激增,环境不足以养人,于是人就开始动抢的念头,于是战乱就来了,战乱起,冷兵器战场、大批死人带来的瘟疫等等带走一大批人口,人口与已有资源间的平衡又回来了,然后就又开始所谓的休养生息,人口又开始繁殖……周而复始。

如果一个朝代对内搞计划生育,对外严防边疆敌人来犯,是不是就能够长治久安呢?


user avatar   wei-ming-78-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亲王的新书两京十五日里面有一段关于明初黄册制度起源作用衰落的描写。可以看做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缩影。

核心就是黄宗羲陷阱。

1.社会太平了,财富就会集中。这是资本的本能,只有靠行政权强行逆转。在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土地兼并。怎么办呢?抑制豪强?那不就是向统治集团自己开刀吗?算了吧。

2。成平日久,行政系统就会僵化,冗员,效率低下,行政开支暴涨。怎么办呢?减员增效?那不就是向自己(官僚)依附自己的阶层(吏员)开刀吗?算了吧。还是加税简单点。税都加给谁了?当然是自耕农。富豪一万种方法避税,别说封建社会,前两天不是爆出来懂王十年纳税700刀吗。赤贫者?别闹了,就算朝廷不怕流民四起,也毫无人性,从家徒四壁的赤贫者骨髓里榨出最后一滴油的收税成本也注定了这是一项赔本买卖。所以最后所有的税都加在自耕农身上了。

这两件事最终都会造成个同一个结果,自耕农阶层的萎缩。这个阶层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贡献了兵源、税源。这个阶层萎缩了,朝廷一没兵二没钱。这边收不上来税,征不上来兵。那边僵死的行政系统还高耗低能的空转着。以最极端的明末为例,这边加征三饷、豪强的高利贷、税吏的雁过拔毛三者配合不停地把自耕农挤压破产,赶入李自成的大军,那边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收上来的银子被上下其手,真正送到辽东前线的寥寥无几。这样的朝廷不亡才是奇怪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出来冒着开罪整个利益集团的后果,一手抑制豪强一手精简行政系统。没错,我说的就是张居正,一条鞭法,考勤法。那王朝就能续命,如果没有。。。

其实吧朝廷换成美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除了中国!除了中国!除了中国!某乎你看我重要的事情强调了三遍,手下留情。)自耕农换成中产阶级。依然成立。我们倒是不用替美国担心,上世纪三十年代比现在严重的多。后来不就有罗斯福新政了吗。上世纪70年代对抗苏联的时候,不也是国家按着资本家向工人让利吗,嗯没错,资本家联合起来压着资本家向工人让利。因为要活着啊!游艇短几寸,泳池小一点,总比挂路灯强。

所以某乎老有人问,今天的国朝比起当年的苏联如何。我觉得不如,什么时候美国人民重新过上70-80年代的黄金生活了,证明我们和当年的苏联一样强大了。


user avatar   mr-anderson-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的好,这个问题的经典在于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出发都能得到一定的解答。

比如人口资源矛盾,土地兼并矛盾,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不同步矛盾,等等等等。

总之各种原因,每两三百年必须掀一次桌子,打烂打破,批倒批臭,不破不立。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到底是什么决定性因素把这个时间段限定在了两三百年?毕竟无论哪种矛盾,都有快进的或者慢放的情况出现,但是这个雷峰塔总是按时倒塌。而且无论出了什么样的牛人,搞出了什么样牛逼的方法中兴,雷锋塔依然按时倒塌。

西周东周算是时间长而且稳,一众诸侯国也是国祚够久,雷锋塔现象基本是两汉形成的。我们应该只要研究一下两周两汉有啥区别就能得到答案。

区别就是非主流孔老二在两汉成了主流了。

我坚持认为这个孔家店就是问题的关键,教员打烂孔家店诚不我欺。

理工男写不来社论,就说说我们身边的现实。

资本家安排理工男996007,其理论依据归结到底全是孔家店那一套。

先来一个"仁"。仁就是爱,爱岗敬业996。

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年不打炮,专心996。壮年不要斗,安心996。老年不要贪,回家歇着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些同事你跟他比读书是永远比不过的,但是没办法,老板还是我。"

"以德服人"。画个大饼,上面写个"德",手里拿把鬼头刀,也写了个"德",然后问996们服不服。

一般都要200多年,这套把戏才能被拆穿,然后被打烂。新来的主子再重复以前的故事。

还好现在有马列了,孔家店那套基本只能忽悠30年。

毕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危邦不居。你不砸我砸,砸不动我走,走不了我躺平。


user avatar   BZ1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这个两百多年是个经济规律,是按照古时候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的,所以再盛世的王朝,再勤勉的皇室,也难逃这个经济规律之手。而这个社会资源就是土地,当新王朝建立之初,土地资源被重新分配,从皇族贵族官吏乡绅富商地主到农民,都能较为合理地分配到一些土地,这个时候土地财政也最为健康,因为千百年来王朝的主要收入只有两块,田赋和盐税。等过了100年,两三代人以后,这个初始分配的资源,自然而然的就向经营的好的,也是混得好的人手里流转,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会变成佃户,但是这个时候,国家往往还能享受到人口红利,即结束战乱以来的太平盛世,人口到这时会大为增加,所以国库收入是增加了的,随之开支也会增加起来。当再过了两三代以后,土地会越来越像豪强手里集中,出现了寡头,这些人占据全国8成的土地,但是不交或少交税,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开始出现流民,国库收入骤降,但是开支还下不来,政府财政吃紧,基建停滞,古时候的基建只有一个内容,就是河道疏浚加固围堰,这时候好了,就等着天灾来吧,两三百年这个区间,是会经历几次气候变化的,这时候国家财政破产,大量流民四处游荡,豪强地主继续吃香的喝辣的,社会激辩一触即发,这个导火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部的,终于革命爆发。

-------------------------------------分割线一下

一不小心集了这么多赞,看到评论里的有些问题,又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小小的再探讨一下:

有人问,为什么中东、西欧的封建国家不是这样的王朝更替周期规律,这个挺有意思的,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

先说中东,以阿拉伯人和奥斯曼人为例,这两个都是游牧民族起家,对外扩张极为凶猛的政权,征伐来的土地直接分给将士们做战利品,他们不是农耕文明,他们的社会财富的积累严重依赖于征伐,当征伐到达顶峰的时候,也是王朝的顶点,随之开始走下坡路,一直苟延残喘下去,领土疆域越来越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极不善于经营,他们只懂得如何进入一个事情,从来没想过如何从之退出。另外从经济上来说,阿拉伯和奥斯曼政权很喜欢包税制,一地承包给一地的总督,这也是中央政府管理能力低下的自然结果;农业占经济比重小,商路贸易占经济比重大,只有埃及在种地。

(最近的例子看看沙特和土耳其这两年一直都在干啥)所以中东完全和哪儿都不具可比性,他们君主是大君主,但是地方全承包出去了。


再看看西欧,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了,和中国极为相似,农耕文明,不喜航海,不喜扩张,近代以前大陆上无强邻,只受海盗和野蛮人滋扰,疆域变化也不大,但是法国的王朝存续时间就周期普遍较长,(其实他们一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具体情况有高人讲过:法国历史上的朝代和中国朝代有什么不一样? - 张羽中睿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6440


为什么中法会有这样的差距?个人认为西欧的封建和中国的封建体制差太远,中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以来历朝历代有封而无建,或者有建而无封。西欧就大不同了,全称应该叫封建领主制,国王是小君权,政府是小政府,封建领主一个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括收税)


在法国的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下,农民分为佃农和农奴,都要依附于领主,领主权力很大,甚至包括初夜权,领主还有军事权,领主是可以保有军队的!这种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弱势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十字军东征,教皇振臂一呼,领主们带着自己的部队就走了。看权力的游戏也可以很好的反映,国王要打仗,自己只带很少的人,都要靠集结领主们,banner lords

法国要到路易十四时候才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权政府,这也是拜发现新大陆所赐,新大陆带回来的财富极大的发展了商业,国王和政府靠商业上的收入终于脱贫了,有钱了就是硬气,路易十四建了个凡尔赛宫,把贵族们都招来住到宫里,都来给老子当廷臣,守老子的规矩,老子给你们发工资。这下不得了,贵族领主们住在凡尔赛宫里每天开party,逐渐放弃了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政府才建立起有效的地方管辖。

新大陆带来的另一个好东西是剧烈的通货膨胀,一船一船的金银运回来,钱不值钱了,社会要出事儿了,再加上国家经济不再依靠农业了,国王有钱了有实权了,政府有钱了有实权了,贵族领主没钱了没实权了,资本呢,有钱,无权力,无权利。这能不底朝天的闹一场吗?于是到路易十六时期,经过他的一翻神操作,欧洲出现了第一次血淋淋的自下而上的革命。

所以我还是坚持,咱这个200多年的周期性,是个经济规律,前提是大君主大政府大财政,是在此之下的土地这个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来决定的


user avatar   shi-hao-9-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前面的答案,觉得同样可以贴到这:

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下,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不是真的不合理?

是不是古人真的愚不可及呢?

重农抑商,用现代话来说是什么呢?就是,重视生产,轻视通过交易牟利。

为什么古代会有这么个奇怪的政策呢?

大家思考一下,

农业社会,一个王朝开端,假设全国3000万块土地,3000万农民,一开始,耕者有其田。每个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有自己的一块土地。此时一个农民耕一块田,得一份食物。刚好温饱。

此时,效率不算高,但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然后地主等人,通过一系列商业手段,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一部分农民开始失去自己的土地了。

然后地主不可能自己耕种那么多土地吧,于是他请那些失地农民当“员工”,来耕种土地。

商量好了,一个“员工”耕三块田,得1.5份食物。

或者,你也可以向地主租赁土地当“老板”,租一块土地只需要抽成20%粮食就行。

你看,生产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没有。以前,全国3000万块土地,3000万人耕3000万份土地,现在,按地主的第一种方法,全国只需要1000万农民了。

按第二种方法,你干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你如果同时耕两块土地,你能得到1.6份食物呢。

地主心想,我付出了管理,还有土地,承担了颗粒无收的风险,所以我得到超量的食物,是合理的。


但是原来的农民就叹气了,以前我有土地的时候,耕一块土地,就能得到一份食物,现在,按地主第一种方法,我要耕两块土地才能得到一份食物。

按地主第二种方法,我要耕1.25块土地才能得到一份食物。没办法,谁让土地是地主的呢。

农民少的那部分粮食就叫做剩余价值。

活更多了,食物更少了。这叫做剥削。


到最后,少量地主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按地主第一种方法,土地上有1000万农民,其他2000万农民,全部失业了。

按地主第二种方法算,土地上有2400万农民,其他600万农民失业了。

而地主们,按第一种算法,却得到了,1500万份食物,全国的一半财富。

按第二种算,也有20%的财富。

地主自然会倾向于第一种了。


至于那600万~2000万农民,不好意思,古代工业不发达,容纳不了这么多失业人口,还是请你们饿死吧。


地主们是不愁吃穿,可是外面还有很多农民们却饿得半死了。


这个故事叫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咦,为什么效率上去了,反而国家挨饿的人越来越多了呢?明明王朝开端,大家都能吃饱的呀,这是为什么呢?

生产越来越集中化、大型化,这叫做生产的社会化。

而由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是私有的,因此会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要重农抑商了吗?

商业太发达,财富会分化,剥削会越来越严重 以前王朝开端,一个农民耕一块土地,能得到一份食物。大家都能吃饱饭。

到王朝的后面,按我前面的算法,农民只能得到一半或八成的食物。且有600万到2000万农民挨饿。

于是这些挨饿的人,实在受不了了,凭什么地主吃得好穿的好,我们却要饿死。我们要反抗,然后打土豪分土地。新的王朝循环开始了。

新的皇帝没那么傻,总结前人经验,发现,王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都很严重,财富过分集中了。

皇帝想,原来如此,我不能让土地兼并现象出现,所以我要打压商业,防止财富分化,抑制这个现象出现。

所以,重农抑商出现了。

然并卵,到后面,又来一轮新的王朝循环了。

然后有人会说,答主你骗人,古代外国商业很发达,为什么古代外国没有发现这个现象,而重农抑商呢?

因为外国不像中国这样偏向封闭啊。外国,国与国之间,交流很频繁。可以去剥削新的市场,或者通过战争互相清零重头再来啊。

而中国当国内矛盾太剧烈了,只好自我清零,于是一轮又一轮王朝循环开始了。


现在,请问大家,我们摆脱了王朝循环吗?

并没有,用来掩盖矛盾的是,科技革命带来的新蛋糕,新兴市场的剥削,债务,或者通过战争清零。其实我们和古人一样,并没有真正摆脱王朝循环。

古代,一开始一人耕一块土地,慢慢地,土地开始兼并,效率提升了,一人耕三块土地,地主为了满足资本增殖,两个农民却被挤出来失业了。而古代工业不发达,容纳不了失业人口,因此最后要么饿死,要么反抗。


现代,难道没有这现象?一个行业,效率提升,一开始需要100个员工才能干,现在可能只需要10个,另外90个被挤出来失业了。


当然,科技不断革命,不断有新的行业容纳失业人口,比如马夫失业了,出现了司机。


但科技提升的速度如果减缓,或者赶不上资本增殖的速度呢?新增就业,赶不上失业人口增加的速度呢?

古代,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新的就业出现太慢,但为了满足资本增殖,又不断有农民失去土地,然后大规模饿死,最后反抗,王朝崩溃。

土地是什么?是生产资料。

现在我们给地主,取了个新名字,叫做“资产阶级”,

给农民,取了个新名字,叫做“无产阶级”。

为什么我们现在似乎还没遇到古代的问题?因为前面两三百年,科技革命非常迅猛,不断有新蛋糕出现。也不断有新兴市场去剥削,又或者通过世界大战清零。


当这些方法都失效了,那么我们就又要开始面临王朝循环的命运了。



每一个行业中,都存在效率优化,存在剥削,需要的员工越来越少,如果没有新的行业来容纳失业人口,那么我们同样要面临古代的难题。



当然,现在是要完蛋都完蛋,包括资本家。


财富会越来越集中。


资本家按照社会需求,生产了足量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破产,完蛋。

普罗大众失业、被剥削太厉害,逐渐到没钱买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饿死,也完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我们从古至今,一直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资料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众手里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少。最后王朝不能持续,完蛋。


古代王朝末年,土地兼并的现象都很严重。土地是什么,就是生产资料啊!


如果科技提升的速度,剥削新兴市场的速度 ,赶不上财富集中的速度,那么大家觉得还能怎么办?

是自我崩溃,还是世界大战?

请记住了,马克思的幽灵,并没有走远。


user avatar   brod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以此答案证明我还是可以回答学术类问题的。上面有答案提到的气候与朝代关系是目前学界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可惜没有展开。我研究生阶段某门课的老师恰好是研究气候与朝代变迁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专门发邮件找他要了点资料,特别是图表什么的,方便诸位理解。


首先是本文论点:气候的改变影响着中国朝代的更替。回到问题上来,中国朝代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是因为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期更替差不多也是每两三百年一个循环的,所以可以说气候更替(Climate cycle )可以解释 朝代更替(Dynasty cycle)。

要搞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旧朝代的倒台和新政权的建立。除了三家分晋以及黄袍加身这种稍显文明的改朝换代方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的,所以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可以导致朝代更替。战争与和平轮流坐庄,新政权推翻腐朽的旧政权;新政权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新政权变得超级牛逼到达顶峰;新政权慢慢走下坡路,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越来越多;新政权变得超级腐朽,各种矛盾达到顶峰;最终新政权变成了当初它所推翻的旧政权,新新政权又将其推翻...again and again......

所以气候在这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个人认为说其是决定性作用有些夸张,但是必然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强力因素。让我们从数据中看看气候与朝代变迁的惊人吻合吧。

a 是当年与平均气温的偏差值,b/c是当年战争频率,d是人口数量。

从图中可以发现,每当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气温降低时,战争的频率会激增,而朝代的更替基本都发生在战争频率最高峰之后。如果我们将上图气温低点、战争高峰、人口的突降以及朝代的临界点进行纵向比较(下图标灰的部分),也许你会更加直观的感受气候的力量.....


从公元850到1911年,冷期长549年,暖期长512年,大致可以划分出16个气候期。公元850年起所有7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上图灰色部分),只要元朝灭亡和西夏建立是在暖期(需要注意的是元亡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结果,仅仅发生在冷期结束后的第八年,公元1368年)。8个冷期有7个导致了朝代更替和动乱,86%的动乱和59%的朝代更替发生在气象曲线的低谷。如果按照另一种古气候曲线,则100%动乱和54%的朝代更替发生在冷期谷底。

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

冷暖期变化和战争频率变化的高度吻合已经不能单单用巧合来解释了。气候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冷期气温降低使得热量输入缩减,导致了粮食的大面积减产,而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粮食不足带来的饥荒更加令统治者恐慌的了。按照西方的某种观点,战争是一种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生态适应选择。所以自下而上的反叛战争最容易的冷期爆发,通常是气候变冷引起了粮食减产,然后是饥荒,然后是腐败的王朝没有办法应对危机,再加上赋税等因素,农民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起来造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相对于精耕细作且商业萌芽的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更加靠天吃饭,气温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其被迫靠劫掠南方维持民族延续,所以每次气候转冷南北的战争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总结:
虽然每次动乱的发生和朝代的更替都可以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腐败残暴等因素上找到直接的诱因,但是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对于朝代更替的影响在不断降低,这主要是收到生存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粮食这些生活必要条件受温度影响越来越小了(有温室、有抗冻的品种)。另外人民的生活受气温骤降的影响也不如从前了。比如要是放在古代,东北冬天冷成这样子的话,恐怕北方群众早就抄起家伙南下了。恩好在我们有了暖气。

PS: 本文观点大部分非本人独立所想,感谢Harry Lee 提供帮助,祝老师移民南太平洋的梦想早日实现。

小常识:
古代的气候是怎么确定的?

本文所用的古中国气候数据(冷暖期确定的依据)主要来自Briffa等人选择的7种最典型指标中被香港大学Harry Lee 采用的其中5种反映北半球陆地气候变化的曲线: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录。并参照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观察值用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行了校正,最后通过50年的过滤平滑给出最终结果。

提到古代气候就不得不提到竺可桢先生大名了。可惜当时科技水平不够,无法调查冰芯等数据,所以竺老爷子的研究主要基于史料中的物候现象。举个栗子,比如甲骨文里说商王猎到了一头象,说明商周时期中原要比现在温暖许多;再比如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安全生长,无需裹扎。说明当时的温度比较寒冷。我就不当搬运工了,有兴趣可以戳这里看看 竺可桢与古气候研究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虎臀。主业撒狗粮,副业更新有趣的冷知识/冷漫画/美食/手绘。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到了二百多年的时候,那种近亲繁殖式的门当户对,已经把不同圈子的人变成不同的物种了。

现在大家就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圈子,是不是大多数都是一个阶层的人?如果有其他阶层的人是不是正在逐渐被边缘化?想象一下你下一代人身边的圈子,是不是会比你的圈子更加阶层单一?

要知道,现在活着的祖孙三代是经历过两次天翻地覆社会变革的。在这两次变革中,曾经把上层的人打入底层,也曾经将底层的人拉到上层。而且在这两次变革中无论什么特质如果碰到适合的机会,都有可能飞速提升自己的阶层。当然,也同时存在在上一个时代让你飞黄腾达的特质,导致你被打倒在地不得翻身。

但就是这样极短的时间内,各个小圈子就已经开始无法理解其他圈子了。出现了一顿早饭650不够;出现了福报与躺平之争;出现了“9012年了还没有出过国的傻屌”;出现了无法理解“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如果没有互联网,请大家想象一下会是什么场景。很多在小圈子里面的常识,出了小圈子就是惊天奇闻。而每个小圈子的通婚对象还是小圈子里面的人,无论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都讲究门当户对。这样小圈子就会不断巩固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其他圈子的人都是傻X。

二百年后,不同阶层的人用的语言大概都不一样了。孔子对舜有这样一句赞扬的话:“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就是说舜真是太伟大了,不但善于提问题,而且还善于听下等人的土话。这也就是舜这样的千古明君,换了大多数统治者、贵族、士大夫,他们真能听懂下等人的话吗?他们愿意去试着理解下等人的话吗?

二百年后,上层的圈子里面已经彻底无法接触到下层了,甚至上层不同的小圈子也是互相封闭的。文官就不屑于和武将交往;官员眼里吏全都是卑鄙无耻的小人;将军眼里士兵都是没有思想的工具人;吏眼里哪儿有什么百姓,都是刁民。。。。。。到这时候,所谓的正臣也一样不知道自己治理的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即便是真心想为百姓好,也因为无法互相理解而无从下手。

最可怜的就是那些还算是明白人的末代皇帝,他们每天都焦虑的睡不着觉,但总是找不到能帮自己的人。因为他能够选择的也只是小圈子里面的人,这些人和他一样不知道下面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阶级斗争从来都不是因为统治阶级是坏人,而是因为长期的阶层隔离让大家无法互相理解。可能他们认为自己的举措是为了底层好,但其实是将底层逼到了不得不造反的境地。

到此这几乎就是个死局了,想象一下没有高科技的三体人来统治地球,他们不灭亡才是见了鬼呢!


user avatar   zhen-liang-bu-fu-bu-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与教员进行了长谈,这次长谈被称为“窑洞对”。

(窑洞对,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谈话中,黄炎培问及怎样才能摆脱历史兴亡周期律,教员一阵见血指出,只有依靠人民,才不会人亡政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历史兴亡周期律。

教员熟读中国历史,仅《资治通鉴》这部书读了17遍有余。可以说,他对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分合、兴衰荣辱有着最直观、最深刻的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叫兴亡周期率?

其实兴亡周期率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

一个王朝兴盛的时候,都是要祛除前朝留下的积弊。这样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风气,国家就会兴盛。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旧王朝的财富持有者在新王朝建立过程中,由于战乱等问题,持有的财富会大量流失,新王朝则会将原来的财富进行再分配,使无土地的佃户(佃这个字,就有租借的意思)变为有土地的自耕农。

自耕农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中产阶级,他们的财富来自于自己手中的土地。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将财富进行了再分配,大量的佃户变成了中产阶级,他们从心底对这个国家充满拥护,国家的面貌也会昂扬向上。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带来的还有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的兼并。

自耕农之上,还有一个比他们更高的阶级——地主阶级。

当一个国家进入长时间稳定的时期,地主阶级会利用手中的财富继续把土地兼并的程度不断扩大。

所以当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以后,代表中产阶级的自耕农群体,由于失去土地而自此返贫,成为佃户,他们的生计只能靠为地主阶级耕种。

那么自耕农为什么会失去土地?因为国家稳定之后,人口的增长引起大规模建设的产生。大规模建设又需要大量的税收进行支持。

而官员和地主是不需要交税的。

这就导致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催生了各项税收名目,所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就是这个情况。

这个情况下,就使得自耕农这个群体不堪压迫,在灾害发生的年份由于交不起各项税收而任由自己的土地被地主剥夺,自耕农群体逐渐式微,变成没有土地的佃户。

地主阶级则不需要自己辛劳耕作,只需要将土地租给佃户,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赚取巨额的利润。

这相当于,土地本来是你们自耕农的,地主把你们的土地通过巧取豪夺而夺到了自己手中。

然后再把原来属于你们的土地租给你们,你们可以耕作,但你们不再拥有土地。

耕作出的果实,大部分要交给地主,只有极少数作为你劳动的报酬发给你。

所以从王朝中后期开始,在土地兼并和财富集中的同时,农民起义次数也会不断增加。

社会的动荡也会不断加剧。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由于地主阶级再次掌握了社会财富,控制了经济基础,他们要寻找的就是自己的政治话语权。

在政治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也就有了四大基本矛盾。


(影视剧雍正王朝,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上面已经论述较多,本质上就是地主阶级为了继续实现财富增长,进一步压榨农民阶级。

这其中,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里面写过这样一段话:“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就是说到了王朝中后期,十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全部的土地和财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能依附那百分之十的人勉强为生。

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佃户们还能生存;到了饥荒之年,卖儿卖女都无法生存往往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比如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导致灾害频繁发生,就是在各种天灾的影响之下,佃户们的劳动带来的收益无法维持一家的生存,由此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引起明王朝的灭亡。

到了清朝时期,为了改变土地兼并的现状,雍正皇帝推行了三大政策,即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火耗归公里面那个“火耗”,举个例子,就是官员应该收十两的税收,但是他们认为征收税收的成本与钱粮耗损应该由老百姓承担,于是就收12两,多余的2两自己保留。火耗归公就是停止向老百姓多收钱,钱粮的损耗由国家承担,国家还向官员发放养廉银。

摊丁入亩就是废除人头税,一个老百姓无论家里有四个孩子还是一个孩子,都不需要再交人头税,减轻了老百姓的压力。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说白了就是官员和地主也要交税,再也没有免税的特权。


(影视剧汉武大帝,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皇权与臣权的矛盾

皇帝固然代表至高权力,但至高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至高吸引力。

皇权和臣权的斗争,历朝历代可谓此起彼伏。

有一点长期被人忽视,那就是皇帝由于长期居住在深宫之中,他的命令必然需要臣子去执行;由于没有网络和电视、电话,所以他的决策,也需要考虑臣子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有利于实际的判断。

所以古代有个罪名,叫“欺君罔上”。

就是说这种人,变相执行皇帝的命令,把好事变成坏事;又在皇帝面前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引导皇帝作出错误判断。这种人,就叫“欺君罔上”。

当皇权强大到足以压制臣权的时候,这样的皇帝必然是雄才大略的君主。

国家也必然会昂扬向上,出现盛世。

当皇权无法压制臣权的时候,往往皇帝会被臣子蒙蔽。

臣子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谋求自己集团的利益,进而再次壮大自己的力量。

而且臣子本身所在的利益集团,其实就是不同派别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比如东汉末期四世太尉的杨家、四世五公的袁家;

再比如明朝末期的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等等。

这些人从上到下形成利益链条,攫取属于国家的利益,中饱私囊。

由于体系庞大,已经影响到了皇权,所以皇权必定要反击。

皇权为了打压他们,一般利用两类人,一类是宦官,一类是酷吏

宦官为什么会在历史上多次干政,因为他们在打压门阀和财阀上,真的有用。

酷吏为什么会得到重用?

因为酷吏能背下骂名,下手讲究稳、准、狠。

汉武帝就喜欢用酷吏作为手中的刀,打击豪强。

比如有个酷吏,叫义纵。当时河内郡豪强较多,压制公权,汉武帝就让义纵到河内郡主政。他到了河内郡之后,立即将当地的豪强灭族,大大维护了公权的权威。

至于宦官,比如东汉的党锢之祸,就是皇权利用宦官对门阀大户的代言人进行的清洗报复。

最后东汉是怎样灭亡的呢?

门阀士族的代言人袁绍,利用外戚和宦官的系统性矛盾,一手推动外戚和宦官自相残杀,皇权失去延伸,皇帝就此成为孤家寡人,东汉从此名存实亡。


(汉末军阀混战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实与第二块皇权与臣权的矛盾有交集,但是并不完全重合。

那么不重合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那就是军阀。

当土地兼并不断扩大之后,农民起义就会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大规模出现之后,引起国家内部不稳,内部不稳又会使得外敌入侵。

而地方的实力派人物就会带兵平息这些起义并抗击外敌,从而立下军功。

此外,由于他手中掌握军队,地方的豪强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也会主动与这些军阀结交,双方勾结之后,形成利益共同体。

东汉末年的十几路诸侯割据,就是这个原因。

黄巾起义之后,除了河北和颍川两大主战场是由东汉中央军剿灭的之外,其余各个地方的黄巾军,都是由割据势力自己剿灭的。

比如陶谦、公孙瓒等人。

在平息黄巾起义抗击外敌入侵过程中,这些将领的实力和威望空前扩展,形成实在的军阀。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个王朝,汉和唐,就是亡于军阀。

东汉实际亡于军阀董卓进京,而后汉献帝被军阀曹操把持,中央没有任何公权力,地方实际在行使中央的公权力。

唐朝亡于军阀朱温篡唐,朱温是原来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后来背叛起义军投靠官军,在平定农民起义过程中积累军功,最终篡唐自立。

这两个大王朝的灭亡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分裂。

汉末军阀割据分成三国;唐末军阀割据出现五代十国。

而之后的晋和宋,却都无法重现当年汉唐的荣光。

(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四、民族矛盾。

主要表现为外部民族,想入住中原夺取中原王朝的财富。

外部民族威胁中原王朝,历史上次数很多。

其中闹出的动静比较大的,有三次,这三次主要是中原政权出现问题之后,给了当时的外部民族以机会。

一是东晋十六国这段历史。

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而晋朝,则从西晋的大一统王朝退化成为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十六国统一于北魏,东晋则演变为刘宋,从此北魏和刘宋进入南北朝时代。

东晋南北朝这段分裂持续时间286年,最后统一于隋。

二是宋与金和元这段历史。

金兵南下之后,宋朝丢失了中原之地,和东晋一样,只剩下半壁江山,金朝则控制了中原。

而后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崛起,灭亡了金朝,又南下灭亡了南宋。国家由蒙元完成统一。

三是明清这段历史。

简而言之,明朝亡于李自成,李自成又亡于满清入关。

这三段历史,除了战争之外,其实背后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如何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迫于汉族压力,后期实行汉化改革,北魏的鲜卑族与汉族通婚,鲜卑血统基本丧失;后来北魏分裂之后,继承了北魏衣钵的西魏拉拢汉族,由此出现了著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集团中一个人叫杨忠,一个叫李虎。他们的子孙一个开创了隋朝,一个开创了唐朝。

元朝建立以后,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来自中亚)、三等汉人(主要是北方地区)、四等南人(南方汉人)。

清朝建立以后,同样是尽力保全满人的利益。即使是雍正提出三大改革之后,满洲贵族,依旧不在三大改革范畴之内。

然而人口占主体地位的汉族的利益,利益却难以保证。

所以在这三个时期,占据主体部分汉族,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在谋求推翻外族的统治,于是我们看到了,南北朝统一于汉族王朝隋;元是亡于元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清是亡于辛亥革命。三段民族矛盾突出的历史周期,全部由汉族终结。

其实纵观这四大矛盾,本质依旧是围绕财富的争夺而引起的。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如此;君权和臣权(实际是门阀财阀的代言人)矛盾如此;民族矛盾也是如此。

行文至此,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

史书上写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但是更需要注意的,是产生他(她)们的土壤。

那就是人民。

历史兴亡周期律背后的实质是财富在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不断的转移过程。

而人民,其实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所以,教员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教员终其一生,都在解决这个问题,都在化解这四大矛盾。

他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实行土地改革、创立国企、改进民族政策。

可以说,他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章的最后,谨将教员的一首词进行分享,作为全文的结束语: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相关话题

  二战日本陆军是不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军队? 
  中国哪块地盘对中国最重要?重要到哪怕国破只要这块地在就有复兴的希望。 
  忽必烈的元军为何东征日本接连失败? 
  为什么西方学术界及社会只承认中国有3000年最多3800年文明史? 
  元兵打襄阳用了多少年? 
  如何评价三大战役? 
  有哪些看似有当时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却改变了世界? 
  如何看待莫卧儿帝国历代王位继承前的冲突? 
  中国是否拍不出《坂上之云》这样的大河剧? 
  西安有什么鲜为人知、小众却值得去玩的地方? 

前一个讨论
汉语中有没有四字短语分别是一二三四声?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人类宁愿互相残杀也不愿意想办法合众为一?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