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法官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不仅要提供法律依据,而且要给法官一种安全感:这样判不会有问题。
去年夏天刚开始在检察院工作时,我们办公室处理过一个性侵案件,默认刑期是78个月,法定最高刑期是120个月。明尼苏达州的“默认刑期"(guideline sentence)是和被告前科记录挂钩的,所以同样罪名的刑期可能不同,检方可以在默认刑期基础上要求加重判决,最终刑期以法定最高刑期为限。
主要负责此案的检查官要求法院从重判决,在默认刑期基础上再加30个月,理由是被告有胁迫受害者作伪证,威胁受害者家人,以报复为目的传播受害者照片等加重情节。
审理此案的法官读了我们从重判决的动议以后,表示希望我们写个回函进一步阐述一下量刑依据,老板让我先草拟一个回函让她看看。
我一开始的思路是,我方提出了三个加重判决的因素,所以我应该进一步阐述各个因素作为量刑依据的合法性。于是我找了一些判例,来证明威胁、报复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确是法律所规定的加重判决因素。
老板看了第一稿,表示判例找的不错,法律依据的阐述也没毛病。
”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法官的问题。”
“啊?法官不是问我们为什么可以重判吗?”
“没错,但是你的回答只是说明了有这样的法律,却没有真正回答为什么法官可以 这么判。”
老板问我,如果你是这位法官,检方要求再默认刑期上增加30个月,法官肯定会想:这是不是太多了?被告会不会不服?如果被告不服提出上诉的话,上诉法院会不会驳回判决?如果上诉法院驳回了判决,会对我有什么影响?
“其实你已经很接近真正的答案了,你只需要再加一点东西,让法官看了这个回函以后能确信这个判决即时被上诉了也不会被驳回,或者退一步说,既是被驳回了也不会对他造成不利影响。”
于是我又补充了一部分,列举了近些年在明尼苏达州同类性侵案件中法官做出从重判决的代表性案例,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额外加上30个月不算多,有相同从重判决因素的案子最后给出法定最高刑期的都不少见;二是在达到现行法定最高刑期且被告单纯为了推翻量刑而提起上诉的案子里,被告还没有胜诉的先例,而且上诉法院在判决书中认可了此类案件中一审法庭的自由裁量权。
也就是说,放心判吧,法官大人,比这判的还要重的不稀奇,而且还没有在上诉中被打脸的先例;万一被打脸了,您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这方面自由裁量权,没有滥用司法权力。
于是,我们如愿达成了想要的判决。
诉讼,就好比治水。
水的天性是低处流,你让流水去勇攀高峰,流水不会答应,因为只有向着低处流才能汇入大江大河,从而不至于干涸;
你让每个人都沿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向着人迹罕至的道路走,不是所有人都会答应,这也是人趋利避害,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的天性。
因此,作为律师,要让法官听自己的意见,按自己指的路来走,不仅要让法官觉得走这条路是对的,也要让法官觉得,这条路是无数人走过的,因此得到安全感。
法官也是人,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的肉体凡胎,不是圣人,大部分法官也害怕犯错误,也害怕背离业界同行的惯例。
这完全可以理解,羲皇上人这个物种,只存在于上古传说里。
我们都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社会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敢为天下先的探路者毕竟是少数,
我对他们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