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笑话,讲两段有意思的历史。一个半路出家的经济学家因为一次偶然发现,一生背负骂名,但名字却被用来命名一个理论。另一个同样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被赞誉一生,却错失一次被命名的机会。相似的经历,但是结局却大不同,其中缘由是前者发现了一个超出自己掌控能力的理论。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呀,不然即使运气好发现了一个重要理论,hold不住的下场也很惨。
故事1.
菲利普斯曲线,想必大家都知道。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年代,没有经历过二战的人来说,见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在上世纪这个词是极具讽刺意义的。
1958年菲利普斯在economica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 文章阐述了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那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可以降低失业率。这篇文章一发表便炸开了锅,一群大佬纷纷站出来批判这篇文章,其中包括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布坎南,索洛和卢卡斯而他们分别在1970,1976,1986,1987和1995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萨缪尔森和索洛命名了“菲利普斯曲线”这个词,而弗里德曼在诺奖演讲辞中当场批判了菲利普斯曲线一顿。无奈菲利普斯其实算个半吊子的经济学家(其实称之为统计学家更为贴切),他也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份线性统计,面对大佬的抨击,根本毫无招架之力。他晚年一直在批判声中度过,可以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最后只能回老家澳洲了,他也曾经想做一些研究来反驳大佬,但是无奈半路出家基础太差,而且他用工程师式的思想来处理经济学问题,忽略了人是人,不是机器这一重要因素,最后只能作罢。结果之后竟然开始研究起中国经济了。
其实一个理论有人反对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这次不单单是大佬们群起而攻之,普通百姓们尤其是德国人对菲利普斯更是恨之入骨,把他当作过街老鼠。作为半吊子经济学家的菲利普斯也是很郁闷,但是结合历史背景就可以理解了。当时1958年,二战刚结束。而二战的起因就是一战德国战败,被要求赔偿大量战款,无奈债台高筑,政府无法负担,最后只能疯狂印钱让百姓一起承担战款,导致恶性通胀,百姓民不聊生,这便埋下了二战的种子。所以对于一个刚结束二战国家的人民来说,一听到通胀发钱就头皮发麻,自然便对之恨之入骨。
故事2.
自从Tinbergen在1962年将牛顿的引力模型进入国际贸易中,引力模型便取代了古典贸易模型,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这个模型只有实证,一直没有理论依据,直到Anderson在1979年用cobb-Douglass preferences为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他在文章最后加了一个exercise,是用CES preference来研究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结果即使并非作者本意,但是后来上千个引用都是引用他最后加在附录里的这个CES preference的exercise。所以后人在讲第一次为引力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的是Armington model,而不是Anderson model。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