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潘石屹判断失误,以为房地产的春天结束了,学香港人玩自持收租。
商办收租模式,要素前三名: 地段、地段、地段。
soho的位置还不错。
第四名是硬件。
soho的硬件也不错,设计更是有个性。
平心而论,潘石屹抄作业还是很认真的。
然而,还是玩花了。
运气不是很好,当然你也可以说眼光不好,一码事儿,角度不同。潘石屹走自持之后,赶上了中国办公物业供应疯狂暴涨的周期。
产品定位又是不上不下。比真正金字塔尖的物业,低一档。比科创园之类,租金又贵。付得起高租金的看不上soho,看得上soho的付不起租金。结果就是soho的资产回报率非常难看,而且是一年比一年难看。
其实大陆做商办持有的,回报普遍一般。最稳的上海,6个点的项目就算激动人心了。那么钱本身的成本,就很重要。一种是华润,这个不好比的。一种是凯德,包进基金,6个点完全ok,凯德运营也牛比。一种是万达,万达模式本质是赌城市扩张,近年也不顺。soho跟这几家哪个也比不了,运营还烂。拿着几百亿的资产,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脱手变现,不管还有什么内在动机,财务角度逻辑很合理。
而且潘石屹,确切地说张欣,还有个优势:户口。资产转移比老王方便多了。大方向的趋势是明显的,想转肯定趁早嘛。
我觉得不光上海SOHO要卖,连北京的SOHO都快要卖了,看有没有人接手。
你来逛逛望京SOHO就知道了,去年也就是疫情发生前2个月。SOHO那空置率就跟疫情发生的情况一模一样。
首先,看SOHO的定位,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 。面向的都是中小企业民营公司。再看潘石屹的SOHO,除了建筑之外(个人觉得一般般,好看的建筑多得去了,只不过靠炒作起来罢了),根本没有运营能力。
潘石屹的SOHO想给中小企业打造高端写字楼,然后还指望从这能有持续的盈利。难,相当难。
潘石屹盖SOHO,我想不出他的目的是啥,其实对他来说最赚钱的无非就是卖楼了。既然是强项是卖楼,为啥非搞写字楼呢,搞住宅不好吗?
众所周知,写字楼和商场综合体是房产界最复杂的业态。你不光要盖好,还要卖好,不光要卖好,还要持续的卖好。前期好办,盖好就卖,在哪个年代,大捞一笔不是问题。可到后期,你没有卓越的运营能力,迟早会被别的商业竞争对手比下去。
商场写字楼这种想要打造IP,简单,在建筑上下功夫就好,建筑物往那一放,格外扎眼,引人注目。然后小老板被忽悠一窝蜂来买。但中国发展得很快,新的商场写字楼标的层出不穷,原来的标的用不了多久就过时。
论商业比不过华润的万象城,万达广场、万科收购的印力城。这几个商业地产都特别有意思
而SOHO的运营能力远远比不上这3家全国连锁的商场。SOHO一开业,楼是买得不错,可入住的商家过个一两年就会发现人流不断的减少,于是转租的转租,关闭的关闭。SOHO这个定位(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也决定了写字楼的人群消费能力并不高,小公司经常经营不善倒闭也是常有的事,更何况SOHO地处黄金地段,物业费、管理费不低的。SOHO写字楼上班的普遍工资都不高。存量的消费群里没法给SOHO商场带来更多的盈利,加上SOHO地处繁华地段,也失去了虹吸效应。商家的关门,写字楼企业的倒闭,这更换速度还比不上SOHO的销售团队的招租速度。空置的商铺,写字楼还真不少。
SOHO能活到今天,也是潘石屹当年卖楼的时候忽悠的能力够强,如今的苟延残喘,全靠昔日的光辉岁月。
商业地产不好做,如今的店铺更多地像体验区,而非销售区。你看北京国贸的SKP就知道了,一年135个亿,就那么几层楼(4层吧,如果我没有记错)。加上想做配套写字楼、周边公寓的跟难了。如今公寓转手难,产权属性、学位房等等都进一步限制了公寓的价格和销售。买公寓的人都少,公寓大部分都在放租,租的话能给回几个钱?
只能说地产最好的那几年过去了,接下来拼的是建筑、招商、运营、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升级。
潘石屹精着呢,只不过格局没有马云那么大。
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去过香港,但没进香港人家里看看原因。
原因很简单…人家房子小啊!
20平能隔出三室一厅,100平的,那都叫千尺豪宅了。基本我们看见最多的是30-50平的居民楼。这面积在大陆这边的高楼是单身公寓,可人家香港这边可能四世同堂啊。
你想想,每个房间10平不到。分体空调最小也1p了,装起来开冷库吗?
曹操不是什么“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共党员,郭沫若亲自介绍入的党!
所以颍川人士怎么可能放弃曹操投奔袁绍?你把颍川人士置于何地?颍川人士也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嘛。
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