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
@冷哲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反感一些艺人的言论不是由于伶人不得干政的传统,而是他们讨论的过于肤浅。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你想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便利,就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潮流的冲击,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台湾赶上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机遇,成功的借着第一次产业转移的东风完成了经济的崛起。作为全球化的第一批受益者,岛内目前弥漫的反全球化浪潮思潮很值得玩味。台湾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现代化,进入了发达地区的行列,但是很明显台湾的新一代没有继承老一辈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特质,说的不客气一些,就是变得害怕竞争,民众的耐受力过低。
我知道,台湾人民是以自己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为傲的,但是很不幸,这些东西只是个体的修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没有用。陈升的思想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守成思想,一种鸵鸟心态。总觉得现在已经不错了,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准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停滞的,如果发生了滞涨,民众的生活质量会不断下降,最终会导致社会日益民粹,结局就是民主制度的崩坏。当然陈升自己是就是台湾的上流阶层,不能指望他体会台湾底层社会的疾苦,所谓何不食肉粥大抵如此。文艺产业作为一种附属产业,大陆对台湾的冲击尤其大,陈升作为从业人员发发牢骚,大家听听就是,逗比们哪里都有,媒体喜欢猎奇,大家一笑置之即可,正常社会应该允许逗比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如果让这种逗比思潮成为社会主流造成逗比们上台执政,那就是不正常的社会了,具体可以参照乌克兰。
但从陈升的话说我们看到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民粹化的社会很普遍 :把大财团和民众人为割裂分开,把他们看做一种零和游戏,即大企业的获利总是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比如台湾的服贸闹剧,群众就是认为大财团获益了,平民利益被牺牲了。。他们看不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大财团的利益其实是和群众利益是捆绑的,没有大企业的发展,哪有经济的繁荣和就业市场的兴盛。拿台湾的HTC和韩国的三星做例子,HTC没落了,企业不能扩大生产,就招聘不了多少人员。三星全球扩张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当然不能指望民众看的那么远,因果链超过三节,就不要指望群众能理解了,民主天然就有民粹的倾向,这种民主社会的弊端需要从社会制度的设计上进行权衡补偿,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中取得平衡考验着各国的政治家。
中国的发展,可以能从周边国家中得到很多有利的经验,印度的全民民主,俄罗斯的主权民主,通过对比,我们总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
答主在评论中谈到了决策权的问题,说了”从我国的现实看来,目前的决策机制利是大于弊的“ 。很多人对此说法表达了异议,主要的质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集中回答一下,水平有限,请大家指正。
一,我们国家这样做利大于弊?没有数据都不能这样说吧。民众不能参与政治生活,所有的博弈全在极少人手上,导致很多政策明知道是错的都无法纠正。我不说环保、人口政策上老生常谈的失误了,就是知乎上前一阵说的医院不愿收医保病人的事,也是我们国家决策出现的问题。
答: 我说的是利大于弊 不是没有弊 不是没有数据支持 是任何人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数据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通过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的衡量标准是过去的三十年里 我们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有了极大提高? 我们的文化生活是不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人民的平均素质是不是有了显著提高? 同期的国家里面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最好? 你的逻辑是设立了一个完美的对照组 这种对比是不对的 没有完美的决策机制 我们能做的是横向比较 我一直觉得印度是中国的一个完美对照组 几乎公共领域的所有决策中国和印度都能形成对比 政治是极端复杂的 任何政策的发布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
二,同期发展中国是最好的?新加坡、韩国经济都很烂吗?我可没有设完美的对照组哦,你找一个烂的不行的印度来做比较,我找同样烂得不行的马来西亚比较,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比很烂的马来西亚还要少40%,马来西亚很完美吗?国际公认的失败国家。非要揪着最烂的印度比,得出同期发展里面中国是最好的,我自然不能认同。
答: 中国的基本决策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所有重大的决策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中国的问题很多,但发展是基本问题,只要发展了,别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改革开放确实释放了本来压抑的活力, 这点你说的是对的,但我们讨论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我的对比口径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大国的发展和小国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 小国在国际体系中只需要占据一两个产业的优势就可以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而作为一个大国则需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三十年里面,能和中国形成有效对照组的有两个:印度和俄罗斯(苏联)。 韩国和新加坡的体量是在是太小了而且他们可都不是作为民主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 都是在威权体制中实现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 他们也都比中国早发展了二十年(你能想象二十年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么),所以不是同期的国家 东南亚的国家普遍都是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他们也普遍属于是中等收入的国家,大多站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门槛上(包括你所谓的国际公认的烂国家),只不过大多数国家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一蹶不振,从此陷入了中层收入陷阱,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民主制度日益崩坏,社会普遍弥漫着民粹的气息。你觉得印度烂的不行? 印度可是少有的几个未来可以和中国扳腕子的国家之一,西方世界热捧的巨象。如新加坡韩国这样的小国再怎么发展也不大可能成为国家规则的制定国家,而中国和印度这种体量的国家则可能颠覆整个游戏规则。。。
三,我觉得要搞清楚中国这些年在经济上获得的巨大进步的因素中,是搭上了整个世界进步的顺风车要素占比重,还是所谓的政府决策正确占比重。就我有限的知识来看,我觉得搭顺风车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答: 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多因素模型,我们在看待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种统计学的眼光。这里我把模型简化成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模型。
天时:
第二次产业转移,这是八十年代的世界潮流,没有这股潮流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机遇向来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什么是中国成为了这次潮流的最大受益者?为什么不是印度?为什么不是俄罗斯?整个中国八十年代的经济转型最大的亮点就是双轨制转型。我们必须承认双轨制导致了大量了官商勾结,批文买卖,造成了大量的黑幕交易,也成全了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但我们要看到正是这个被黑出脑浆的决策保证了中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平稳性,改革不是过家家,重大决策也不是拍脑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一切讲究政治的国度,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都经过了各大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改革必将触动一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是博弈的强势方,如何通过利益的交换完成一次成功的改革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家的独特智慧,看看八十年代中国政坛的几次地震就知道改革要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庞大。而同期的苏联先是企图全盘西化而造成了国家分裂,而后的休克疗法让几代人的财富随风而去,而印度至今无法形成有力的政府来实施重大的改革。
地利:
这三十年,我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建设现在仍然在进行着,要想富先修路,在中国似乎成了一条真理。去看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看看我朝的建设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量的跨国企业把生产线搬到了中国而不是印度。
人和:
我国拥有大量廉价熟练的产业工人,这些农民工兄弟背井离乡来到了都市,成为了全球化这个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我想无论用什么词汇赞美我们的勤劳的父辈都是不为过的,正是他们在生产线上一次次的操作才带来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来看我国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在产业的升级当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有高级技能的产业工人,这是我们所缺乏的,最近的新闻,政府准备把600多所二本转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为了培训这种有高级技能的产业工人,为产业升级储备人才。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