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不重用海瑞? 第1页

  

user avatar   gao-le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啊,没想到,明朝没有人头税这种常识还需要科普。更没有想到一群连“明朝没有人头税”这种常识都没有的人跑到我回答下面正儿八经指点江山。


真有点郭德纲老师段子的神韵:


你们这些搞火箭的,不知道火箭燃料要用无烟煤吗?



因为张居正压根儿就看不上海瑞这个恩将仇报的伪君子。

“徐阶家在松江占地几十万亩,海瑞逼着徐阶退田”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事情真相往往比故事复杂多了。

首先来说,朱元璋的土地经营者定下的赋税和徭役分别是:田赋、正役和杂役三项。

注意,明朝是没有人头税的哦。

事实上明清田赋收入绝对数量和比例都很低,据黄仁宇的《大明会典》记载,1578年,明代省直税粮定额为:

浙江:46,696,982亩地,需交税粮2,522,627石,平均税率0.054石/亩;

江西:40,115,127亩地,需交税粮2,616,341石, 平均税率0.065石/亩;

湖广:221,619,940亩地,需交税粮2,162,183石,平均税率0.010石/亩;

福建:13,422,500亩地,需交税粮851,153石,平均税率0.063石/亩;

山东:61,749,899亩地,需交税粮2,850,936石,平均税率0.046石/亩;

从绝对值来看,明朝田赋并不高,也说不上沉重的负担。


而且在明清,拖欠田赋都是很严重的罪责,一般来说普通农民能拖欠,但是有功名者要是拖欠,地方官只要上奏,功名就没了,所以拖欠田赋的行为也许有,但是明清士大夫都不敢大张旗鼓拖欠。


明清老百姓真正负担大头是正役和杂役以及摊派。



所谓正役就是里正役,而杂役就是除开里正役之外的一切差役。


朱元璋规定的特别细,举一个例子,家里每年缴纳100石粮食的家庭,负责县城打更工作;家里每年缴纳500石粮食家庭,负责上级官员市场时置办酒席。

而朱元璋给予官员以及有功名者的优待并不是说可以不缴纳田赋,而是说可以优免杂役。

以刘伯温为例子,假设刘伯温家每年缴纳500石粮食,朱元璋说我优免刘伯温400石,并不是说刘伯温从今天开始就只需要缴纳100石粮食,而是减免后刘伯温不需要服500石粮食的杂役,而改为100石粮食的杂役,也就是打更。

嘉靖二十四年的《优免则例》上规定:“二十四年、议定优免则例。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以礼致仕者、免十分之七。闲住者、免一半。其犯赃革职者、不在优免之例。如户内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不许以粮准丁。俱以本官自巳丁粮照数优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

这个优免规定其实指的就是相应的杂役,而“人丁”则是服夫役的人数。

比如说明朝规定修城门,按照缴纳粮食多少派丁,还是拿刘伯温距离,比如规定500石就要出50个劳动力,但是有了朝廷的优免,刘伯温家只需要出20个劳动力就好了。

不过这是理论情况,随着明朝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明朝经济制度的落后,许多地区其实已经实行了“杂役折银”办法。

也就是说名义上家里每年缴纳100石粮食的家庭还是需要负责县城打更工作,但实际上可以不用服役,只需要缴纳相应的金钱即可。


(以上内容传引自@徐有贞网友的相关回答)


而且除了朝廷规定的差役和杂役之外,明清老百姓更大的负担是地方衙门无理谈判;根据相关史料,明清县衙就连办公纸张都要向全县老百姓摊派。

但是由于这些摊派的灰色性质,地方官一般是不会向官户进行摊派的;不是因为地方官吏真有什么同僚之情,而是地方官也知道这些摊派属于灰色性质,见不得光。

所以对于这些灰色摊派,往往很有默契的不会落在官户头上。

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没有功名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负担就太重了,虽然田赋很低,但是地方衙门摊派重,杂役不管是服役还是交钱也是很大一笔负担。

那么,假设我们是这么一个普通老百姓,地方衙门年年给我摊派许多费用,什么纸张费、卫生费、消防费等等,我觉得负担太重;突然,我们一个表哥考中进士,成了官儿了,那么我把家里的田挂靠到我表哥名下,这样一来,地方衙门就不会到我家来摊派了,而杂役折银也不会随意乱折银,会按照规矩来。

可是,在我这儿按照规矩来了,也就意味着地方衙门的实际收入会减少;地方衙门会让自己实际收入减少吗?自然会把从我这儿少收的钱摊派到其他没有一个进士表哥的其他老百姓头上。

这就是明朝所谓士大夫不缴税的真相,明朝士大夫有没有拖欠钱粮(田赋)的?肯定有,但是绝对是少数,越是大官越不会拖欠。因为这实际已经属于抗租抗税范畴了。

解释清楚明朝士大夫优免真相,我们就能明白,徐阶家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而且即使徐阶家真有那么多土地,他也不敢拖欠田赋。

徐阶的问题是因为他做了大官,亲戚朋友都把田地挂靠到他的名下,导致松江地方衙门行政开支出问题了,因为朱元璋规定的行政开支到了中明其实已经远远不够了,但是朝廷又不批准增加开支,怎么办?只能摊派呗。

但是这种摊派又因为其灰色性质,使得不能对官户摊派。

那么,徐阶庇护了那么多亲戚朋友,就导致那么灰色摊派全部落在没有功名的其他老百姓身上,估计其他老百姓很难承受,那么,就想办法,让徐阶不要庇护那么多亲戚朋友。

这第二条就是海瑞做的事情,让徐阶家吐出一半的田地出来,这里所谓的“退田”其实就是取消挂靠,可以让松江地方衙门进行摊派。

其实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徐阶在做,张居正也在做。

张居正在和长子的书信里也提到,张居正老家也差不多被亲戚朋友挂靠了好几万亩土地。

换言之,这在明清士大夫看来,是庇护乡里,是讲究乡谊的表现,是好事。

说白了,出问题的不是徐阶,不是士大夫,而是明朝膨胀的地方行政开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名正言顺增加地方行政开支,要么削减地方行政开支。

但是,明朝政府选择不闻不问,任凭地方衙门胡搞瞎搞。

换言之,在张居正看来,徐阶庇护家乡亲戚朋友并不是什么问题,谁都知道徐阶家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

另外,从人情世故来说,徐阶对海瑞很好的,目前海瑞与徐阶往来书信可以看到,海瑞出京的时候,徐阶还送了厚厚一笔路费,让海瑞一家人在路上过得舒舒服服,所以海瑞还专门写一封感谢,其中有一句是:

天地高厚,愚子母感激可胜言耶?

结果徐阶致仕后,海瑞这么收拾徐阶,这不是恩将仇报是什么呢?

更何况徐阶家即使占了这么多田,人家也没有说不缴纳田赋,不服徭役啊?只不过地方衙门不能对徐阶家十几万亩土地进行“乱摊派”而已。

而且徐阶家最多不过就是二十四万亩土地,按照明朝标准,100亩为1顷,徐阶家不过是2400顷;嘉靖帝儿子就藩景国,嘉靖帝一次性就给了400万亩,也就是4万顷地,这些地属于王庄,是可以不用缴纳田赋,不用服徭役的。

2400顷与40000顷,孰多孰少?

海瑞无视房间里的大象,只敢对致仕官员下手,这不是伪君子是什么呢?

张居正又不傻,海瑞这种伪君子他才不会用呢。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很多人说海瑞是政治白痴我就纳闷了

海瑞一没被廷杖揍死,二没被政敌阴死,说他是政治白痴?那一堆死于冤狱、廷杖的人算什么?

就拿那个骂嘉靖的【治安疏】来说,

治安疏_百度百科

刚刚看了一遍,“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是海瑞说的,但是!

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

这也是海瑞说的。马屁拍得溜啊!陛下你都不知道啊、你牛逼到爆了!

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

先把锅甩到百官身上。

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贱薄臣工。

再把锅甩回给嘉靖。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

最后把锅甩给了道士。。。。

接下来不举例了,一句话,这篇奏折大段大段抨击了嘉靖迷信道教、铺张浪费的问题。

这篇文章尽量顾及了皇帝的颜面——不是陛下的错,是百官被猪油蒙了心了!

也照顾了同僚感情——百官之所以会这样,陛下也有一点责任滴,但是,只要“节省之,振作之”,都还有救。


海瑞没有像杨继盛、沈鍊和起初弹劾严世藩的那些言官一样犯“政治错误”,他的奏折没有说嘉靖哪个政策错了,而是大段大段抨击嘉靖个人爱好与陋习,换句话,这奏折得罪的是朱厚熜个人,没有得罪嘉靖皇帝。

这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严重伤害了嘉靖的宗教情感,但是,海瑞没有伤害皇权尊严;而且毫无疑问,这篇文章会得到百官、特别是士大夫领袖徐阶的认可——政治投机的好文章!

能写出这种文章的绝不是政治白痴,比那些作死进谏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总觉得海瑞是个治理才能、政治博弈、理想抱负的清官

评价历史人物千万别陷入非黑即白的境地,要么耿直,要么伪诈。海瑞是清官,但是是个“奸诈的清官”。水平比那些作死的清官和无能的贪官高多了。“政治投机”亦非贬义词语,试问政治家,哪个没做过?

好多人认为海瑞耿介、清官,所以百姓拥护,他进入神龛,高层拿他作为吉祥物,图样!就明朝后期那政治环境,你一直耿介能出头?举个例子,你一个福建贫困县教育局长,一没高学历二没家族庇护,就一直耿介啊耿介、清廉啊清廉,混了12年就能调到中央、混了16年就能当上上海市委书记?别逗了!!!

更何况,

海瑞不是进士,是举人出身
海瑞不是进士,是举人出身
海瑞不是进士,是举人出身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海瑞要想往上爬,靠清流是远远不够的,搞清流轮到你一个举人?你个举人也配姓赵?只能靠实实在在的政绩,海瑞能爬得中央的政绩是什么?打压豪强、安抚百姓、明断疑案、善治穷县。


张居正为什么不敢用?

——他驾驭不了。张居正也是人,也有弱点,比如他只喜欢用“听话的人”,严厉贬斥异己,于是他手下出了装孙子包藏祸心的张四维和老好人申时行。但是,对待喜欢出头冒尖的人,他不善处理,甚至一味打压,于是他自己学生都跳反了。更何况海瑞这种有别于张居正的政治理想的耿介的老狐狸。。。



user avatar   deng-pu-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海瑞,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牛的人物……不要把他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所谓“清官”,实际上他是16世纪中国最有能力的官僚。他在行政上的才华,在整个明朝200多年,都可以认为是前几个,甚至可能就是最牛的,远超过被认为很厉害的张居正。张居正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可能驾驭得住海瑞,怎么敢重用他?

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条黄浦江,沿岸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区域。可以说,自明末以后,这一条河沟通了长三角地区的贸易网络,使得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贸易的中心。

而这条河,实际上是海瑞主持修建出来的。


太湖水在明初是从吴淞江(苏州河)入长江的,在北宋时期,吴淞江就常年淤塞,导致下游泛滥成灾。在永乐时期,主持国政的尚书夏元吉(当时大学士还只是秘书,文臣的领袖是曾经同时兼管户部、礼部、兵部和都察院的夏元吉)就开始主持疏浚吴淞江的工作,动员了二十万几民夫历时两年多,但也只是缓解了淤塞情况,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吴淞江还是年年淤塞,动不动洪水。

不光是洪涝灾害,淤塞也导致了太湖流域向长江的航线变成了肠梗阻,在一些季节甚至连1米吃水以内的内河小船都无法通行,这样的情况下,长江下游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实际上吴淞江问题一直都很明白的摆在面前,明朝对吴淞江组织了十几次大规模的疏浚工作,每次都是十几万民工上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大家都认为吴淞江才是太湖入长江的干流,而当时的黄浦江只是支流,拼命的在吴淞江上做文章

隆庆三年,太湖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洪水,当时海瑞刚刚到任应天巡抚,他在洪水退后马上开始主持治水,而这一次他来了个逆向思维,他认为黄浦江才是干流,吴淞江才是支流!!!

然后就没有啥然后了,他开了一段一万两千丈的河,还是在原来的河道上改建的,只花了三个多月,几万民夫,然后他就被弹劾调任了

但是现在的黄埔江就成型了,大型的海船从此可以直接开到黄浦江中游,内河漕船更不用说了,从此,黄浦江沿岸成为全中国航运最繁华的区域,天下第一港口。而明末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这一条水道,终于打通了。

在清朝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开埠之前,上海的年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200万吨,用原始水平的船舶和港口机械,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海瑞开黄浦江的意义,不亚于纽约修筑伊利运河,这是改变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

每一个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人,生活在上海的人,都应该感谢海瑞


当然,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海瑞有多可怕了……明朝100多年的能臣,花了无数资源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在内外交攻的情况下,三个月就解决问题了,这就可以想想,他到底有多可怕了……张居正怎么敢相信自己能驾驭他


等有时间,再写写海瑞其他比较可怕的事情。这个人,根本不是什么脸谱一样的清官,他的能力太强,个性太硬,远远超过所谓清官的光环。

齐霄兄的答案中有这么一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齐霄
链接:张居正为什么终生不重用海瑞? - 齐霄的回答
来源:知乎

第二点,张居正和海瑞的执政理念过于不合。之前的答案讲的过于泛泛,大多指讲了个概括,在这里我会具体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张居正和海瑞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海瑞的那道天下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海瑞在这里怎样骂的嘉靖,却忽略了海瑞在这道奏疏里也是有自己的干货的。海瑞对于革除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举天下官之侵渔。)
以上节选自《治安疏》倒数第三自然段,注意一下这句话,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屯田、运盐应该恢复征收实物,来充实边防军队的储备)。看到这儿大家就明白了吧,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在这里说一下,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首创,早在张骢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这简直就是和张居正的改革对着干啊,张居正能用他么???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海瑞和张居正的书信往来,隆庆六年高拱被张居正放倒之后,海瑞曾给张居正写过一封书信,委婉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意思,张居正是怎么回复他的呢?
张居正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议,有深愧焉。”
翻译一下:“国家大法在您那地儿早不灵啦,您突然严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谣的开了锅啦,听众也被搞迷糊了。我不小心占了国家要职,只是有份儿在廷上说两句,不能替朝廷给您发金牌,赶走那些苍蝇似的议论,深感愧疚挖!”
我了个擦,张居正这话说的,真是有点过于阴损和虚伪了,明明批评了海瑞一顿,还说的海瑞一点脾气也没有,讽刺之情跃然纸上。
其实二人的执政理念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都痛恨贪官污吏,反对士绅兼并土地,但张居正已经明确指出来了,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这说明张居正认为海瑞那套洪武时期的严苛制度放到现在这个已经被润滑油弄的从上到下油腻不堪的大明机器上,已经不适用了。

齐霄兄认为

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

这一段,是海瑞和张居正的改革对着干。但是我则认为刚刚相反。因为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把田赋和丁差均平化和货币化,以减少可怕劳役对生产造成的伤害。

而复屯盐本色,跟一条鞭法完全没关系啊……一条鞭法是针对的民户,而屯是针对的军户,盐针对的是盐户,是三个不同的改革方向。

我在另一个答案里刚好讨论过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最近共识网刊载的秦晖和刘仲敬的对谈? - 邓璞的回答

叶淇盐法改革以后,开中法制度被破坏,明朝除了划拨一部分军粮以外,主要采用的是收取盐课白银发到边镇,边镇再自己用白银采购粮食物资的办法。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入,盐课税额百年不变,而粮价100年涨了几倍……这样就出现了边储日坏的问题。

而且,大量白银流入边关,当地缺乏的却是实物,所以导致了边关更加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使得边关米价等远远高于内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给边军多少粮饷,他们一定是生活困苦,三餐不继,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张居正从内地能搜刮到多少税收,永远解决不了边关的战斗力下降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要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强化到边镇的物资输送,而不是单纯的砸钱,这就是海瑞提出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个问题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1,盐商,习惯了躺着赚钱的盐商,已经不可能再愿意做运粮这种事情了。恢复开中法,就等于和盐商宣战,等于和他们每年上百万两的游说资金宣战。而且张居正的重要助手,张四维,他就出身在一个以盐业为根基的家庭,他的舅父王崇古和领路人杨博,也是同样的出身,而且王崇古和杨博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交还是掌握山西边军的绝对重臣

2,军将,白银更方便贪污,这个自然不用提了。白银做军饷,在明朝灭亡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看一段明史里的著名“笑话”,当然这个是笑话纯粹是因为写史的人屁股歪得一塌糊涂

庄烈庄烈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崇祯元年冬,锦州兵哗,督师袁崇焕请给饷。帝御文华殿,召问诸大臣,皆请发内帑。延儒揣帝意,独进曰:“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当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构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说,由此属意延儒。

这一段出自《明史-奸臣传》里面关于周延儒的一段,周延儒认为山海关的兵有领到米(山海关靠海,运输很方便,还是囤积了大量军需的基地),断然不至于因为临时缺点钱就大规模哗变。而金庸先生尤其喜欢引用这一段,以此来证明袁崇焕先生的伟大,并把周延儒和崇祯彻底丑化为丑角。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奏道:“军士要挟,不单单是为了少饷,一定另有隐情。古人虽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处兵卒为甚么动辄鼓噪,其中必有原故。”崇祯道:“正如此说。古人尚有罗雀掘鼠的。今虽缺饷,哪里又会到这地步呢?”“罗雀掘鼠”这四字崇祯听得十分入耳。周延儒由于这四个字,向着首辅的位子迈进了一步。周延儒是江苏宜兴人,相貌十分漂亮,二十岁连中会元状元,这个江南才子小白脸,真是小说与戏剧中的标准小生,可惜人品太差,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本来这人也不算真的十分奸恶,他后来做首辅,也做了些好事的,只不过他事事迎合崇祯的心意。周延儒之奸,主要是崇祯性格的反映。但“逢主之恶”当然也就是奸。这个人和袁崇焕恰是两个极端。袁崇焕考进士考了许多次才取,相貌相当不漂亮①,性格则是十分的鲠直刚强。“罗雀掘鼠”是唐张巡的典故。张巡在睢阳被安禄山围困,苦守日久,军中无食,只得张网捉雀、掘穴捕鼠来充饥,但仍是死守不屈。罗雀掘鼠是不得已时的苦法子,受到敌人包围,只得苦挨,但怎能期望兵士在平时都有这种精神?

周延儒乘机中伤,崇祯在这时已开始对袁崇焕信心动摇。他提到袁崇焕以“清慎为己任”,似乎对他的“清”也有了怀疑。崇祯心中似乎这样想:“他自称是清官,为甚么却不断的向我要钱?”

袁崇焕又到锦州去安抚兵变,连疏请饷。十月初二,崇祯在文华殿集群臣商议,说道:“崇焕先前说道‘安抚锦州,兵变可弥’,现在却说‘军欲鼓噪,求发内帑’,为甚么与前疏这样矛盾?卿等奏来。”

“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因为户部答复袁崇焕说,国库里实在没有钱,所以袁崇焕请皇帝掏私人腰包来发欠饷。再加上说兵士鼓噪而提出要求,似乎隐含威胁,崇祯自然更加生气。

但是实际上,周延儒说的有错么?金庸先生引述的时候,卡掉了周延儒说当兵的不缺吃的这一段,搞得好像大明朝廷什么都没发一样,当兵要罗雀掘鼠了。

实际上,对明史有了解的人,读过原文以后,都会认为周延儒说得对,这实际上根本不是缺饷导致的兵变,也根本不是由下而上的兵变,而是边军大将们为了向朝廷勒索白银而搞出来的!!!


对于盐商和边将来说,白银就是命根子,而被他们收买的文臣也会为他们保卫这个命根子

所谓张居正不敢用海瑞,是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只是裱糊匠,糊弄一个几年内看起来光鲜的门面,真要解决问题是他自己没有胆子做的。

张居正秉国十年,他完成了从张璁桂萼开始一条鞭法全国推广,但是这个制度在财政上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氵曹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氵曹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在财政上 最主要的成就是啥?是减少养马,让被强制养马的民户交现金来代役,把以前买马的银子还有民户交的钱凑一起,找蒙古人买马……这样马价格低廉质量又好,所以太仆寺省出来四百多万盈余而已。

而在这之前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蒙古人的马又便宜又好?

因为在打仗……隆庆四年,高拱主持之下和俺答达成了和议,双方开放互市,之后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成果就是依赖于这次和议的成果,或者说其实就是高拱在隆庆后期政策的自然延续而已

1,西北和平了,可以解除战备,减少开支。

2,开始互市,每年可以盈余几十万的马价银作为朝廷的储备金。

他没有对任何利益集团宣战的勇气,更不要说盐商和边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他自然不可能去用愿意真正改革的海瑞了。

而大明朝终于还是亡了,就亡在了海瑞说的屯盐本色之上。

有足够勇气和足够眼光的人,在这样的时代,总是悲哀的,他们能看透一切,却始终陷在这个泥泞里,挣扎、挣扎,直到自己再也精疲力尽,呼吸停止。

———————————————————————————————————————————下面评论里有读者提到另一个水利专家潘季驯,认为他非常成功。他的束水攻沙理论是不错的,但是他的工程实践……一塌糊涂……

他采用的是蓄清刷黄,就是把淮河水引入黄河来冲刷。但是他无视了黄河本身重泥沙的特性。结果黄河河床不断抬高,反而让黄河水倒灌进了淮河……

最后是本来还能凑合的淮河流域也彻底毁了……知道50年代开始治理淮河,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苏北的农业才算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

对潘季驯评价很高,主要是历史学界,而水利学界对他的工程实践评价……真不高。


user avatar   qi-xiao-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下问题下面的答案,没有我满意的啊,干货都太少了,大家都是从大框上来说的,什么海瑞那一套不适合官场理念什么的,我觉得都没答到点上,其实海瑞是有他在官场上作用的。我来试试答一下这道题。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不重用海瑞?我先来说一下我的答案,一、因为张居正看清楚了海瑞在大明官场中的定位。二、二人执政理念过于不合。

关于海瑞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之前得朋友们已经说了太多了,我就不赘述了。海瑞这样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场上的结果:海瑞的刚直一直被作为一种武器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用来反对政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的真相要由历史本身来回答,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在海瑞的这一辈子中,曾经有两个人重用过他。

第一个人是,徐阶,隆庆元年,海瑞被释放出来,之前因为他在嘉靖四十四年上的那一道著名的奏疏《治安疏》而被关押。在嘉靖死后,海瑞出狱,首揆徐阶提携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在做了大理寺右丞之后,海瑞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很值得人玩味。

奏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徐阶成为了首辅之后,天下大治,一派欣欣向荣,而次辅高拱狡猾凶狠,才能平庸,不足以胜任内阁大学士,而且高拱指使抓牙搬弄是非,海瑞认为应该罢黜高拱。

当时的朝堂之中徐阶和高拱的对峙已经势成水火,在这个关键时刻由全国道德模范海瑞先生的一道奏疏开始炮轰,再合适不过了,史料中没有记载,海瑞此篇奏疏是受人指使还是出于本意,但这篇奏疏的效果是,朝堂之中大量嘉靖朝遭罢黜隆庆朝受徐阶提携复起的言官集体出动,疯狂攻击高拱,最后导致高拱致仕。

第二个人是,隆庆皇帝,隆庆三年,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在我之前的一个回答之中曾简单的介绍过明朝地方总督巡抚的制度,海瑞这个官职具体管辖什么呢?应天巡抚下辖应天、苏州、松江、镇江、常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十府,另外还海瑞还负责总督杭州、嘉兴、湖州三省祱粮。管了大明大半个粮仓,这个职位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为什么说海瑞此次升迁是出于隆庆的意思,因为此时的徐阶已经致仕,高拱因为之前的奏疏事件和海瑞有仇,张居正尚出于蛰伏期,所以我认为,此次人员调动非常有可能是出于隆庆皇帝的授意。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隆庆为什么要提拔海瑞到这么一个重要的职位,让我们看一下之后的事儿就大概能明白了。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的具体施政手段在这里就不细讲了,他将他的执政理念统统的落到实处,制定了许多不近人情的条款,其中最主要的是退田,直指江南第一大地主——徐阶。曾经有这么个错觉,大家都认为徐阶斗倒了严嵩,就自然而然的将严嵩和徐阶套入了和珅刘罗锅模式,认为严嵩是巨贪,徐阶很清廉。其实严嵩的地产只有徐阶的十七分之一,此时的江浙一带就是以徐阶为首的士绅阶级把持,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海瑞的到来狠狠的打击了他们,徐阶的弟弟被逮捕,部分田产被退还。

这件事儿大家看懂了嘛,隆庆三年是隆庆皇帝迎他的老师高拱回朝的前夕,海瑞就是隆庆插在江浙打击以徐阶为首的士绅集团的一把利器。只要海瑞还是之前的那个海瑞,隆庆就达到目的了。

在这里多说两句后话,高拱回朝之后没过多久,发现了之前徐阶派攻击海瑞的奏疏,顺道免去了海瑞的职务,此时的海瑞对于当朝者,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

从以上这两个故事我们能看出来,海瑞在嘉靖四十四年上治安疏成名之后,所有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种性格,怎样的执政理念,同样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利用他的方法,这时候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甚至你是提拔他的恩人,他之后也有可能会炸了你,你说张居正之后会用他么?


第二点,张居正和海瑞的执政理念过于不合。之前的答案讲的过于泛泛,大多指讲了个概括,在这里我会具体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张居正和海瑞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海瑞的那道天下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海瑞在这里怎样骂的嘉靖,却忽略了海瑞在这道奏疏里也是有自己的干货的。海瑞对于革除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举天下官之侵渔。)

以上节选自《治安疏》倒数第三自然段,注意一下这句话,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屯田、运盐应该恢复征收实物,来充实边防军队的储备)。看到这儿大家就明白了吧,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将各州县的

田赋

、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在这里说一下,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首创,早在张骢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这简直就是和张居正的改革对着干啊,张居正能用他么???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海瑞和张居正的书信往来,隆庆六年高拱被张居正放倒之后,海瑞曾给张居正写过一封书信,委婉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意思,张居正是怎么回复他的呢?

张居正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议,有深愧焉。”

翻译一下:“国家大法在您那地儿早不灵啦,您突然严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谣的开了锅啦,听众也被搞迷糊了。我不小心占了国家要职,只是有份儿在廷上说两句,不能替朝廷给您发金牌,赶走那些苍蝇似的议论,深感愧疚挖!”

我了个擦,张居正这话说的,真是有点过于阴损和虚伪了,明明批评了海瑞一顿,还说的海瑞一点脾气也没有,讽刺之情跃然纸上。

其实二人的执政理念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的,都痛恨贪官污吏,反对士绅兼并土地,但张居正已经明确指出来了,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这说明张居正认为海瑞那套洪武时期的严苛制度放到现在这个已经被润滑油弄的从上到下油腻不堪的大明机器上,已经不适用了。

总结一下就是以上两点,一是海瑞本人作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当枪使的性格让张居正很不安,二是因为治国方略实在是不相同不融洽,所以张居正终生不用海瑞。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同好拍砖啊,嘿嘿。


user avatar   sky-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本赞同sven的观点,再补充点细节展开说说。

海瑞是百姓喜爱的大清官,这点基本是有共识的,既然做了有益于百姓的事,自然不能说他完全没有能力。在吴思先生《潜规则》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考证和举例:

海瑞上任前,淳安县每年向老百姓征收12950两银子,这笔钱主要用于本县的招待费,还要分摊上级政龘府的招待费。海瑞上任后,经过大力整顿,削减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支,拒付上级政龘府摊派的费用,淳安每年向百姓征收的银子下降到925两,相当于原额的7%。 仅此一项,海瑞每年为当地群众减轻不合理负担12025两银子。以粮价折算,约等于325万元人民币。.....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淳安这块地方,海瑞这种级别的清官,对当地百姓的直接经济价值为+325万元人民币/年。

但作为一个帝国官员,只对下负责,赢得百姓口碑是绝对不够的。一个官员若想实现所谓的“大志”,首先必须站到足够大的平台才有机会,而这种机会靠的是上面的考核、选拔,而非简单的百姓评价。而海瑞在“让上面满意”这方面,除了树立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标杆作用,几乎毫无作为。为什么呢?因为海瑞做官的动机和几乎所有的同僚都不一样

海瑞在自己作品写到一个君子何以有志于做官,海瑞的回答是无非出于恻隐和义愤。他看到别人的饥寒疾苦而引起同情,同时也看到别人被损害欺压而产生不平。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出于牟利,他可以选择别的职业,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如果为士做官,则应当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在这一点上,海瑞和创建明朝的洪武皇帝看法完全一致。

要知道洪武皇帝的皇子皇孙们和他看法都不太一样,从洪武帝的角度看,后世肯定多是败家子(相关可参考:为什么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都很残忍?)。而追求出将入相的同僚们,除了在心里层面对海瑞超凡脱俗的道德level点个赞之外,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和他打交道,海瑞被提拔时,几乎所有高层部门的官员都想躲开他。如果你是作为team leader的张居正同志,是解散整个官僚团队,还是拒绝海瑞,来的效益更大呢?张居正同志是个能做事、能成事的官员,懂得变通和弄权,懂得阿谀奉承,懂得恩威并施,这种居于高位的政治家,适度的灵活性比迂腐的原则性更重要。(相关可参考:如何评价张居正?

关于海瑞的人生哲学与整个官场哲学处于不同世界的描述,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有所体现。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其结果是,以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在1586年,张居正已经去世,海瑞再次被启用,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在命令发布之前,他却向万历提议,要杜绝官吏的贪污,除了采用重典以外别无他途。条陈中提到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这无疑是直接站上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因此,他也遭到了多位官员以各种理由发起的弹劾和围攻。最后还是万历皇帝出面活了稀泥,他批到:“海瑞屡经荐举,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迁戆,朕已优容。”主管人事的吏部,对这一场争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海瑞节操可风,只是近日关于剥皮实草的主张过于偏执,“不协于公论”,所以不宜让他出任要职,但可以继续保留都御史的职位。最后,海瑞虽然留有职位,但也基本无以成事。

所以,并非独独张居正终生不重用海瑞,其实上到大明天子,下到县衙小吏,没有任何人是想重用海瑞的。他是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模范,却不是大明朝廷认可的靠谱官员。

秦晖老师在《传统十论》中谈到的一个观点也可与此问切题:自汉以来,人们以申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上,以申韩之权求治,以庄周之滑处乱。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而无论哪种状态下,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都处于尴尬状态
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与其说是“儒道互补”,不如说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互补”更确切。

从这个观点引申来看,其他官员和背后的天子都是儒表法里的双面人(甚至多面人),作为男人的海瑞,却只有一面。想与世界为敌,就要有相应的格局和视野,海瑞能做到打土豪分田地么?

难道,他生错了时代?

最后,有知友提到关于海瑞人品或者私生活的问题,个人的意见是在那个时代这些不算大问题。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居正是真有能力,但是也是真的不怎么能容人的。

他可不是你想象中诸葛亮那种虚怀若谷的圣人级人物,

你把他想象成曹操那种奸雄能臣可能更贴切一点。

他就喜欢只手遮天,好消息是他也的确有这个只手遮天的能力。

有那个传闻得罪过他的人,都没人敢用。

更别说海瑞这种喜欢怼人得了。

张居正估计自己都害怕,怕当面见到海瑞的时候,被怼个一两句,他会忍不住直接捅死海瑞。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为能臣,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

不重用,不代表放弃他的价值。

海瑞的那一套摆在台面的刀刀入肉的打压兼并,疏浚常伦,就是吸引火力的靶子。后面的人就可以潜心推制度,改规矩。左右文武之道。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下回答,几乎都没啥说服力。

我也纳闷啊,为啥张居正就不用海瑞呢?理念不合绝非原因,用人用的是长处,和理念有啥关系?

好比你是一家公司老板,用人标准肯定是用的人能解决问题,一个业务员能拉来大笔订单,让公司业务大幅增长,或者一个技术人员能解决技术问题,让公司新产品尽快上市,这样的人,即使和你这个老板三观不同,难道你就不用他了?

海刚峰同志,大明神剑,长处多的数不完。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嫉恶如仇、以民为本,要威望有威望,要手段有手段,这样的人,最适合去打攻坚战。张叔大改革,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说实话,我是真没想通,期待大家的答案,解我之惑。


user avatar   lord-kais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zhen-cheng-sui-shu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相关话题

  明朝时中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大明后期,吃空饷基本成了惯例,大明宗室“几十万”,本身没有权力,又领超规格“军饷”,有没有可能被吃? 
  为什么林丹汗不愿意和大明一起对抗满清? 
  如果没有后金,明朝能战胜噶尔丹吗? 
  高晓松说郑成功不姓郑,那郑成功姓什么呢? 
  明朝对中国做了什么贡献? 
  为何崇祯和李自成都解决不了的财政问题,清朝却解决了? 
  古代嫔妃侍寝是每天一对一吗? 
  闯王李自成有过什么奇遇? 
  有没有什么明朝的史书推荐?最近对明朝的历史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一下,严谨一点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下一个讨论
曾经显赫一时,左右世界政治的欧洲王室,如今境况如何?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