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业转行做互联网,转行一年半,从市场推广专员,做到了市场负责人,收入翻了好几倍,想把所有转行的经验告诉你。
转行后,一直有朋友来咨询我转行的问题,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一些共同特点: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不知道什么行业好,更不知道应该怎么转行。
我个人的建议是:
在决定是否要转行之前,先做个职业测评,了解一下你的个人优势,找到一些有可能从事的方向。
如果你还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建议做一个九型人格的职业测试,这是目前斯坦福主推的,最权威的职业优势测试方法(网上不好找,可以微信搜索“小强职场说”进行测评)。
虽然可能并不能给你十足的建议,但是能够让你基本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优势点,然后结合优势,找到一些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
比如产品经理,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很高;
用户增长,对一个人的细节洞察、数据分析能力要求很高;
......
总之,这个建议是告诉你,在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之前,请不要到处尝试各种基础岗位,因为这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关于个人优势,我再推荐一本《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空了可以翻来看看。
第一、想清楚你为什么要转行?
第二、你应该选择什么行业?
第三、怎么做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第四、关于在新行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每一次有人来咨询我转行的问题,我都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转行?
有人说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夕阳行业、有人说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工作、也有人说公司业务状况不好,同事关系不好处理等等......
但是,他们里面真正决定转行的人并不多。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叫小雨的女生,18年6月份的时候来找我沟通,说自己想要转行,当时给了她一些建议。我以为她会参考去行动,结果她11月又来找我诉苦,说自己过得很痛苦,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我问她之前为什么没有按我的建议去做,结果你猜她说了一句什么?
她说自己在这里工作,虽然很痛苦,但是一想到转行的代价,要放弃之间所有的经验,就觉得难以承受。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叫“沉没成本”的概念。
大意就是指,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而转行最大的阻碍就是“沉没成本”:你大学所学的专业、你过去所有的工作经验、你现在所拥有的舒适区......
当我们过于在乎“沉没成本”的时候,其实是最痛苦纠结的,你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足够正确,你也不敢选择改变。
我相信不会有人是为了吃苦转行的,对于我自己而言,转行的目的在于:
追求一种更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于是,我仔细分析了自己从事的工作,发现它除了能够带给我基本收入的增长,基本不能带给我任何幸福感,所以我才最终决定转行。
基于我的亲身经历,给你的建议是:
看一个行业或者工作,不要只看眼前的状态,而是更应该关注5年后、10年后的状态。千万不要为了短暂的舒适区,放弃了更大的森林。
关于行业报告,智联招聘每年都会发布相关的行业报告,你可以自行去下载看看。
行业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选择了一家行业下游的公司,这个行业的规模也许是10个亿,分流到各个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万,你在原地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突破。
市场需求和规模只有这么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来发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选择一个行业上游的公司,市场规模是万亿级,那么在这个市场上,你的发挥空间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个人的职业起点和天花板,也会高很多。
这是关于行业的选择,还有关于行业的更迭:
有很多人会抱着把某个行业一直干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业亦有兴衰。
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其实很难一直处在黄金时代。
今天你选择了一个大好的朝阳行业,也许过几年这个行业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几年大热的建筑业,现在由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完善,就会逐渐地进入收缩期。
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成长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大佬都给出过答案:保持终身学习,跟随行业成长。
在我决定转行离开建筑行业的时候,我曾经想过自己可能想要从事的行业:金融、房地产、快消、互联网......最终我选择了互联网行业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也有足够的生机让我去发展。
关于行业选择,我给你这样一点建议:
一定要注意到政策和社会的变化!!!
一定要注意到政策和社会的变化!!!
一定要注意到政策和社会的变化!!!
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其实是:
未来是消费升级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将不断进化,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衍生出来很多红利:
线下新零售、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升级、智能家居等等.....
未来行业的红利,很多都和互联网密切相关,所以,为什么我选择离开传统行业,也是这个原因。
我认为需要考虑这样几点:
1、在未来5-10年,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最近两年,人工智能频繁亮相新闻头条,足以让人恐慌。
阿里的未来酒店,没有一个人,全是AI全自助入住和服务;
电商行业,人工智能逐步代替真人客服,情商不差真人,甚至还能给你讲几个笑话;
教育行业,人工智能也开始入侵......
也许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就会像当年工业革命机器取代人工一样,取代掉很多工作。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在选择行业的时候就应该避免选择一些准入门槛低,重复性高的工作。
当初选择做互联网运营领域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这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洞察和理解人性,所以短时间还很难被Ai取代。
2、有足够高的天花板
为什么快递员的待遇比大部分白领还要高,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从事?
因为这是一个天花板非常低的行业,未来的职业想象空间很有限,而且被取代的风险很高。(说得简单一点,脱颖而出的概率太低了)
所以在选择工作或者行业的时候,职业天花板也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这决定了你未来的纵向发展空间。
如何知道一个职业未来的天花板呢?
其实很简单,去招聘网站按照条件筛选一下5-10年这个区间的招聘岗位,基本上就可以发现还留存有哪些行业和岗位了。
通过这张图,基本可以了解到,5-10年经验的岗位,机会比较多的不再是某个单一技能或者单一业务线的能力,而是需要综合业务能力的岗位——比如管理+专业线、业务线负责人等等。
有了这些参考,我们在选择行业的时候,就可以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否则一不小心选了一个发展慢、晋升渺茫的工作,后悔都来不及。
3、需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很多工作虽然很挣钱,比如做黑五类的产业、网络灰色产业链,但是如果这件事情游走在法律边缘,还是不要碰。
像当年做互联网黑产的一些“大佬”,有些现在还在牢里关着呢。
对了,为了方便你决策,你可以根据这张表来决定你的职业选择:
说一下这张表怎么用:
首先,把你对工作的相关考虑因素都放在这个表里面
然后,依次在工作价值一栏填写现在工作和目标工作的各项分数(自己设定)
最后,把工作价值这一栏求和
这样,你就分别得到了两份工作的价值总分,对比两个分数,我相信你心目中自然会有权衡。
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怎么样才能切入,我刚打算转行的时候,就走了很多弯路:
刚开始想入行运营,于是在招聘网站跪求HR,结果发现并没有任何卵用,HR根本不搭理你。
后来想通过看书学习知识,发现看了几本书,结果就知道了一些概念,没有经过实操,反而是越看越虚。
直到在一位师兄的引导下,开始系统学习理论,实操做项目,拿到了一些成绩之后,才总算是踏进了互联网的大门。
......
所以,千万不要想当然地去勾搭HR~
我转行互联网的经验,全部都总结在这篇文章里了,应该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在我将入职互联网公司之前,一位学姐给了我这样一句忠告:
入行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后来我发现的确如此:互联网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进化的行业,知识更新迭代的周期太快,作为从业者,只有不停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说:必须快速建立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人脉资源壁垒、职业技能、底层逻辑。
在公司,结果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才能将个人价值最大化发挥。
转行后的成长,我想跟你分享这样几点:
如何站稳脚跟,我这里有3点建议:
1)了解公司的业务及其竞争情况
公司的业务是做什么的,目前行业竞争情况是怎么样的,公司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不同行业,不同的竞争情况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
例如:你进入一家新兴的电商平台,但是这个行业已经有很多巨头,那这家公司就注定了很难做成像京东、淘宝这样的大平台,顶多成为某个领域的小而美的产品,做某一个垂直领域,例如:生鲜、00后市场、母婴等,挣一些他们不挣的钱。
这个时候,初创公司互联网运营的目的找到种子用户,进而验证产品的模式是否能够走通。
所以这个阶段公司不是要把业务量瞬间爆发起来,而是小心验证,快速迭代,如果证明模式可行后,接下来才是快速扩张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增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公司是野蛮成长的,核心目标是快速的用户增长和业务增长,所以增长就是这个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其他的所有事务,都是为了增长而服务的。
所以,我们这个阶段在做汇报的时候,不求PPT有多好看、数据多么完整,而是好用、核心数据完整,你更多的时间需要放在更核心的事情上。
至于公司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稳定的阶段了,这个时候,把用户价值最大化、品牌价值最大化就成了重要的事情。
2)小步快走,快速验证和反馈
初入一个行业的时候,除了公司已经给到的培训,我们始终要养成一种“自我迭代”思维。
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去思考一些公司业务逻辑相关的内容。然后找到自己岗位的核心指标,刚去公司的时候就是将这个核心指标做好。
然后在自己工作的职责内,小步快走,找到最有效的出成果的方式。
3)法无禁止即可为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是从张君那里,意思就是说:
凡是没有规定不可以做的事情,都可以去做。
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刻,刚开始我进入公司的时候,本来是负责广告投放,但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目前还并没有具备投放条件。
所以在工作之余测试内容营销,经过测试之后发现:这条路竟然很容易就走通了,于是扩张团队来把内容营销这件事情持续做了下去。
从这件事情,我得出一个经验:人不要被自己的岗位所限定,当你认为某个事情或者业务值得做的时候。
先去进行小范围的测试,然后反馈给上级,如果这件事情值得持续做,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这个业务的负责人。
在任何一家公司,个人能力永远是服从于团队的。你可以全面发展自己能力,但一定有一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举个例子:
销售文案专家关键明,从月薪300的文案小白,到后来进入奥美,离开奥美出书、自己创业,一直都沉浸在文案领域。
虽然关老师在新媒体、社群运营方面都是高手,但是人们认知他是基于文案大师这个IP。
在工作之中更是如此,CEO也不是全能的,很多能够成为CEO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各方面能力很强,而是战略规划、管理能力突出。
所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职业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例如在运营领域:
分为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又可以进而细分为微博、知乎、微信、抖音头条等)、产品运营(优化和迭代产品)、用户运营(用户活跃、留存、付费、口碑等)等等多个方向,很少有人精通多个方向的,因为运营这个圈子涉及的领域太广了。
那么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不应该见一个运营岗位就去试试,而是从一个垂直的领域做起,成为管理层之后,再考虑横向技能的拓展。
认定了一个方向就坚持下去,这个世界聪明人很多,但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很少,这些人无一例外就成了高手。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微信公众号:小强职场说(ID:littleQ94)
转行在选择新的行业之前,一定要先冷静思考,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到底为什么要转行?是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目前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在目前的行业里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了,还是因为目前的工作做得不顺,只是想逃避现实?我接触过很多会频繁换工作的人,表面上看,好像每份工作都有很充足的辞职理由,可细细分析下来,却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欠缺团队沟通的能力,不擅长做某个环节的工作等等,每当在新的工作中又遇到了这些无法绕开的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永远都是换一份工作,而不是硬着头皮,直面问题,然后边学习,边解决问题。
转行也一样,很多人本身所在的行业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个行业也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就是因为不想去直面某些问题,去解决掉他,从而萌生了想要转行的念头。这种情况下的转行决定,往往会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因为在新的行业里未必就能让你绕开你想回避的问题,职场上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很多时候都是相同的,在这里过不了这一关,换个行业也很难迈过去,而且很可能在新的行业里,连入门都会很艰难。
第二个问题是,你想要在新的行业里获得什么?很多人在转行的时候,即使已经确定了自己肯定不适合再留在以前的行业里了,但也没有认真去想过“自己想要在新的行业获得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抱着树挪死人挪活,试试看的态度去转行,在这种态度下做的转行决定也往往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你想要拥有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当你连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想清楚的时候,在选择新的行业的时候,就会失去目标,迷失在众多的选择中。
在想清楚了以上两个原则问题后,再去选择行业,就纯粹是技术性问题了。
之前别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三十多岁转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我当时就说,转行从来都不是勇气的问题,而是实力的问题。很多人在想要转行的时候,被困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找到一份新行业的工作,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自学新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其实当你被这个问题困住的时候,就说明你的能力不足以去这个行业工作。
所以,转行选择新行业时,最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新行业的入行门槛要与自己的能力匹配。前几年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很多人都想进入互联网公司,这时候如果你不具备计算机技术相关技能,又想做技术类工作的话,就会很难,因为这个行业的高薪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所以大部分公司是不会给一个新人提供先入职再从零开始学习的机会的,这时候换一个入行门槛更低的工种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第二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这个行业是否是新兴行业,或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般人想要转行,除了觉得自己不适合以前的行业外,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在一个发展近乎停滞的行业里根本找不到自己上升的空间。这时候当你想要转行时,就要重点考察新行业是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还在高速发展,并且有足够增量空间的行业,才能给全行业的人更多的机会。为什么在很多传统行业里,一个新人即使很优秀,也都很难有发展空间?主要还是因为行业发展停滞了,人员饱和了,没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新人了。所以,在选择新行业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这些发展停滞的行业,在这里行业里,科班出身的很多优秀人才都还没有发展空间呢,就更不会给你一个零基础的新人什么机会了。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偶然刷到了一个人的转行故事[1],这个故事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主人公选择新行业时摸索出来的新方向,很多时候大方向理清楚了,转行尽管在外人看来是很艰难的事情,但在自己看来,只不过是起步阶段的积累问题。这一点也是许多想要转行的人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2016年,二十六岁的吴玉清决定从工作了几年,已经有了不少积累的外资银行辞职。尽管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很不错,在厦门月薪八千左右,享受五险二金和双休十三薪,一年两次旅游。而且吴玉清作为客户经理,可以单独坐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和客户一对一谈业务。但那个时候由于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与国内银行有所不同,偏向保守,多数中国人把目光投向中资银行。那一年里,吴玉清工作所在地的外资银行已经有两三所无奈停业。面对这种情况,吴玉清萌生了想要转行的想法。
在休假旅行的途中,吴玉清拜访了自己以前在银行里追随的“师傅”,对方告诉她,自己已经转行做了一个叫做保险代理人的工作,这份工作和传统保险公司的营销员不同,属于中介性质,可以同时售卖多家不同公司的产品,代理人需要做的是帮助客户匹配最合适的保险产品,同时从保险公司获取佣金。这样就不必只卖一家公司的产品,让保险销售从传统的卖产品,变成了用专业的知识服务客户的过程。吴玉清觉得,这份工作会把自己从银行客户经理的位置“解救”出来。
在了解这一行业的时候,吴玉清发现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来自什么行业的人都有,既有以前在传统保险公司做销售员的人,也有来自别的和保险完全不相关的行业的从业者。第二个是这个行业里也有不少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有研究生学历,甚至还有毕业于中科院的博士。
这说明了这一行的入行门槛是不高的,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转行来做保险代理人。同时也说明了这一行的上限是比较高的,否则不会吸引这么多来自各个行业的高学历的人来加入。
同时在做出想要转行决定的时候,吴玉清发现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的决定,因为在他们心中都还觉得,卖保险是一个很不体面的工作,很多人甚至直接把“保险”两个字和“诈骗”联系到一起。
但是保险其实是一个很多人都需要的东西,因为从保险的本质上来看,保险本来就是普通人用来“抗风险”的工具。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应对人生中的黑天鹅事件的,而保险产品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的。
一个大部分普通人都需要的东西,同时又被大部分人当做骗局,不靠谱的东西,这说明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在传统保险行业内,信任是缺失的,这是吴玉清在一开始就发现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从业初期,吴玉清尝试的工作方法,就很容易就走上了传统销售的老路子,在写字楼扫楼,在居民区发传单,收效甚微。当吴玉清尝试跟以前银行的客户打电话聊的时候,每当聊到保险两个字,对方基本上都会开始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并且,传统的公司所奉行的传统制度与等级,也让吴玉清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于是,她换了一种方式,放弃直接销售某种保险的目的,开始在互联网上分享关于保险的专业知识时,反而成交了不少订单,在成交的客户里,还有不少会为自己介绍新的客户。吴玉清发现,这时候,客户买单的不是自己介绍的产品,而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多客户都通过与自己打交道的过程改变了对保险的看法。
我国的保险行业是一个四万多亿的市场,但是互联网保险的规模只有两三千亿,可以预见的是这中间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而互联网保险增长的最大动力,就是普通人的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关注到健康,关注到自身的风险保障。
这些都是吴玉清坚定地要从银行客户经理转行做保险代理人的理由,这两大理由正好也契合了我在开篇说的选择新行业时要重点考虑的两大因素,第一就是入行门槛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第二就是这个行业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断被激发的需求,也推动了行业工具的不断迭代和一些创新型公司的诞生,这些也为吴玉清的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基础。对于她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是,她没有加入传统的保险公司,而是选择了一家新兴的保险代理公司(保通保险代理)。据说这家公司在管理和收入分配上,并非采用的金字塔结构(即你的“师傅”不仅可以获得自身销售的收入,还能获得团队的收入,甚至可以说是躺赚,这样的模式打击了一线营销员的积极性,同时从根本上无法满足普通人的需求)。保通采用的是扁平化的结构,像吴玉清这样的人,在自身的努力下,可以获得应有的收入,这也算是她转行的一个外部有利因素。所以转行选对平台也很重要。
吴玉清已经从刚入行时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有了自己的团队,这个团队里的很多人在刚加入的时候也都面临着和吴玉清当年一样的情况,有一个从事多年的职业,现在要从零开始做这一行,吴玉清也都会帮助这些新人度过最初的入行焦虑期。在吴玉清的团队里,是没有传统保险公司的销售门槛的,团队里还有老人去充当“职业破局”的角色帮助新人去完成一笔订单。
很多人在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上越干越顺手,取得不错的成绩,都得益于保险行业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全面的变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被动被销售的群体,而是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建议,主动为自己购买产品了。这些主动购买保险的年轻人需要的是专业的咨询和最合适的产品,而不是各种话术和人情。这时候你作为保险代理人,所需要做的重点工作是增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研究保险产品,为前来咨询的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职业相对比较自由,不用像传统行业一样每天上班打卡,每个月都有销售业绩指标。从事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做多少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促使吴玉清团队能这么做的还有一个辅助因素就是保通开发的“i云保”APP,他们用一个APP就可以接触到一百多个公司的保险产品,方便自由的去给客户挑选合适的产品,而且所有交易都不用原来的纸质资料,在线上就能完成出单,代理人的办公效率高了很多。
吴玉清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转行的故事,她能成功转行的两大重要因素就是,选择了一个入行门槛并不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边入门的行业,同时这个行业又是一个正在全面变革,有着巨大增长空间的行业。这样才能让吴玉清作为一个新人,也能获得不错的成长。
当然,我讲吴玉清的故事,并不是劝你去做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咱既不能万事不决就考研,也不能想要转行就去当保险代理人。只是从吴玉清的个人转行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到,转行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也绝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新行业和转行方式。
如何准备数据分析的面试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在数据分析的面试中面试官主要会考察哪些技能?知道面试要考察的技能,然后针对这个去准备就对了。
我自己前段时间面试了几位数据分析师,也跟我们的老大交流过面试的经验,大体上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主要会考察以下几个点 :
基础能力:
1. 统计学知识怎么样,一般来说问1~2个比较简单的数学题。统计学知识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特别重要,无论是在我们做AB测试的样本计算、显著性检验,还是在实验后期的结果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
2. SQL能力怎么样,一般是当场出2-3道基础SQL题目。数据分析有80%的时间在取数这个说法你当了数据分析师就会知道。写正确的SQL、取正确的数是一个数据分析最最基本的底线,所以SQL能力相当基础。
基础能力基本上是容不得错误的,当然,如果你的分析能力非常了得,然后SQL能力差一些也还好,会酌情考虑。
分析能力:
1. 解释What和Why的能力,核心指标波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产生波动。这里其实涉及的是对数据分析基础的业务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考察。数据的波动带来的可能就是机会,而只有深入的去了解、分析清楚波动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带来更大的价值。
2. 分析How的思路,提升核心指标的思路和框架,探索性问题的拆解。探索性分析能给整个业务部门搞清楚业务的重点方向,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去思考产品的研发。
我把我学习数据分析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电子书,这本电子书帮助了不少人成功转行了数据分析,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下方链接获取到这本电子书。
上面说了面试的时候,比较注意上面两个大的点,四个小的点,那么如何在面试前准备这些呢?按照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我提几个建议:
SQL和统计学属于必知必会的,这个网上课程很多,也有很多专业的书籍,我建议是系统性的学习一遍。分析能力对于很多还没工作的人来说,也只能通过看书来弥补,多看看别人怎么分析的。这里也推荐几本书,作为基础都要看一遍:深入浅出数据分析、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增长黑客、精益数据分析。
最后再提一点:其实在面试的时候给面试者提问数据分析的问题,面试官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不过是看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小问题上是否有分析、拆解的思维;大的问题上是否有由大到小、化繁为简的框架性思维。
附加:对公司当前的业务是否了解,了解的是一个加分项,但不作主要考量。 毕竟了解相关行业的熟悉业务的成本更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