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杨威 邀,数数是个好习惯,第5次被邀请。
首先,钟会谋反这事,在我看来一点儿也不奇怪。
其次,我觉得他既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也不是为了大魏,只是为了活命。
咱们先来捋一下,他造反的这个时间表。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赚曹爽。
同一时期,钟会进入司马氏幕僚。
五年后,
公元254年,高贵乡公即尊位,赐钟会关内侯。
六年后,
公元260年,高贵乡公为贾充所弑。
两年后,
公元262年,钟会获封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次年,
公元263年,钟会伐蜀。
次年,
公元264年,钟会反、卒,享年39岁。
这里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钟会进入司马氏的幕僚,就一定得到司马家的信任了么?
首先,司马家的铁杆走狗,肯定是贾充。
“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钟会乎?’”——《三国志·钟会传》
其次,司马昭的内妻王元姬,又言
“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晋书·后妃传》
基本上,以司马昭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对钟会是颇为不信任的。
2.司马氏派钟会伐蜀的目的是什么?
这里应该按一个集团算,也许司马昭的目的真的是荡平蜀国,但其下属则未必。
贾充在司马氏手下当差做大的时候,先后和司马氏的两个幕僚有过矛盾。
一是,钟会;二是,羊祜。
前者,官至司徒;后者,官至左仆射。
前者,伐蜀;后者,伐吴。
前者,灭蜀,造反;后者,僵持,病逝。
两个人都是以文见长,在中央位高权重后,而领兵出征。
换言之,两人与其说是出征,倒不如说是被踢出了中央的权力中心。
至于钟会最后伐蜀成功,立下不世之功,应该是洛阳里许多人都没能料到的一个意外。
3.钟会对司马氏的态度是什么?
看看高贵乡公对钟会的评价:
“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三国志·钟会传》
高贵乡公终究没把钟会归类于司马氏一族中人。
钟会自己,应该也是没把自己放于司马氏一族内看的。
钟会伐蜀,与姜维相交甚厚之后,对自己身边人讲: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三国志·姜维传》
公休、太初是谁?前者为诸葛诞,后者为夏侯玄,皆为司马昭所杀。
钟会绝对是在夸赞姜维,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子,怕就是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归类了。
而且远在千里之外,立下不世之功,钟会偏偏提了这两个“罪臣”干什么。
想来多半是一种恐惧,和对自己回洛阳后,人生的不确定。
4.压倒钟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司马昭给钟会的信。
“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三国志·钟会传》
司马昭这里给出的理由是标准的屁话,可以参见他自己后来的说法。
“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三国志·钟会传》
司马昭明知,钟会收拾邓艾是手到擒来,为何还要派大军前来?
钟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司马昭行军就是冲他而来的。
故而,钟会决定起兵。
所以,钟会的起兵造反,是很仓促的一件事。以至于,很多方面都没有安排妥当,最后才死得莫名其妙。甚至说,在军中散布谣言的胡烈,我也认为是司马昭提前布的后手,自己大军压境,逼反钟会,最后胡烈以谣言策反魏军,以最小的代价杀掉钟会。
5.司马昭要杀掉钟会的理由是什么?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身份问题,曹魏重臣钟繇之子。
其次是立场问题,我强烈怀疑,钟会与羊祜一样,都是被魏朝的名士集团推到前台对抗司马氏及其门阀走狗的一个体制内代表,并且立场暴露。否则,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一个在司马氏幕僚中飞速蹿升的文臣,怎么就被从洛阳扔出去挡麒麟儿去了,然后还派其伐蜀。
最后是年龄问题,钟会伐蜀赢了,立下不世之功,领兵重臣,正直壮年。司马昭当年已经五十余岁,钟会不到四十,司马炎刚27。
综上,你是前朝重臣之子,且立场不稳定,带兵,功高震主,正值壮年。
司马昭有充分的理由来除掉钟会。
而从司马昭信件和行军速度,我猜测,司马昭应是在钟会奏报邓艾谋反的一刻,对钟会起的杀心。
他对胡烈的指示应该是和给钟会的信一起到的,而他领兵出征,也是以防胡烈办事不利,加个保险,以确保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提前扼杀掉钟会这个隐患。
综上。
1.钟会谋反这事,一点儿也不奇怪。
2.他既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也不是为了大魏,只是为了活命,被司马昭逼到了死角。他在立场上的问题前科,也决定了他难以用别的方式明哲保身。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每天19:21分,都会更新一篇可靠、可信的历史故事,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