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读庄子,庄子的书有仙气。
我最喜欢的故事大家都提了,我就讲一个比较冷门的吧:谜之魅力哀骀它(德充符篇)。
这个故事借助于鲁哀公之口讲述。简单地说,就是有一位「恶骇天下」(极其丑陋之意)的人名叫哀骀它。但奇怪的是,他男女通吃:男子与他相处,会被掰弯,女子抢着要为它生猴子。鲁哀公感到好奇,就召见他,果然很丑。但没过多久,鲁哀公想让位于他。但是哀骀它还是离去了,这让鲁哀公失魂落魄(果然弯了)。
那么哀骀它究竟使用的是什么魔法?才让身经百战的鲁哀公成为他的粉丝?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也就是说,他只是常常附和别人,没有自己的意见。
咚咚咚,这是重点,请大家记下来,把妹的时候会考。
还有,就是做人要有谜之自信!
虽然直觉上哀骀它有点「乡愿」的倾向,就连「骀」都有庸才、劣马之意。不过庄子在这里更倾向于观注他内在的德行,庄子借孔子之口,赞赏他「才全」、「德不形」。庄子后来也解释道:「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为诚忘。」忘记内在德行,而只看外表,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庄子讲的德,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德含义不完全一样。所谓「才全」、「德不形」,简单地说就是能保全自己的天性,不因外物流迁而喜悲,而以平常心顺应万物变化。这样的温润浑厚,德行修炼到一定境界是不显于外。
的确很有魅力。
过分观注外貌,其实是为形所役,成为了眼睛的奴隶。内在的德行才是直通天地的大道。
但,我还是很外协。
最后再附上以前写的一篇关于「庖丁解牛」的小赏析——
天地如牛
在庖丁看来,这个世界不过就是一头牛。
但我们眼中的牛又怎么能和庖丁眼中的牛相提并论呢?
我们眼中的牛,硬骨丛生,筋肉繁茂,浩浩乎不知其所起,渺渺乎不知其所终。所以才会有“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之说。
我们的心就像一把刀,而操刀的人当然是我们自己。我们时刻与这如牛的世界冲撞,不断地被磨损,渐渐失去那份生命的锐利,乃至最终成为一把废刀。有时候,并不是世界弄疼了你,而是你弄疼了这个世界。
其实不是这世界坚如牛骨,而是我们把那份宝贵的锋利,浪费在了一些无谓的阻力上。刀起刀落的人生固然率性十足,但哪里比得上“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的逍遥与坦然呢?终究是我们太无知,不了解这如牛的家伙。
你可曾想象过庖丁眼中的牛以及他眼中的世界?
不见庞然之繁杂,唯睹游刃之精郤。看似错落的世界,却暗藏着通往宇宙真知的大道!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与世界的最高境界的和解,是天人和一的完美体现。
古人的养生与处世是一体的,也难怪最后有: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