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怎么看待在国内高校推行「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 (tenure-track) 人事制度?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a-89-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更新一下我的想法:首先谢谢大家的赞。这个回答,大家看看就好了,就不用赞了,配不上大家这么多赞。我统一说一下我的想法和评论区的质疑,这个“全国反欧美”并不准确,严格来说我的意思应该是说两个角度:1. 资本家和精神资本家反对欧美那种安全的工作环境,认为那是傻白甜,毕竟996的短期好处是客观存在的;2. 广大打工人虽然“向往”那样的工作环境但是更多地也是出于对996,内卷的厌恶,而不是说真的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是更科学的。】

国内现在全面反欧美。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全面反对欧美所倡导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权利,觉得那些都是蠢笨的白左们想出来的东西, 或者觉得欧美能有这样的福利完全是因为一直在吸血收割全世界(本质上还是罪恶的,是享受的)。这种想法根深蒂固,以至于海外华人说到自己为什么不回国,也会自嘲地说,我不想卷了,我懒,我要躺平。

但是其实这些真的不是什么白左福利,而是更加科学的运转。

一个基本的事实,人永远无法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像国内现在996,007,极大压缩员工自由时间,厕所装信号屏蔽器,企业可以极低成本解雇员工或者极低成本找到替代品,员工是紧张的,是感觉不安全的。

人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因为下面根本没有人兜底,你飞的越高,你想平稳着陆的可能性就越低。

为什么国内那么喜欢倚重流量明星?一个脑子缺点啥的爽子能随便拿那么多?因为除了流浪地球这样的极少数情况,绝大多数情况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感觉不安全的情况下必然会紧抓住一切能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东西。

流量明星就是有保底,相对安全。

国内批评的苹果创造力枯竭。但互联网企业里面,很多很小的创新比如airpods,都是苹果带的头。苹果做出来之后,国产马上迅速跟进,打成一片红海,说明技术层面上并不难实现,但是就是没有企业愿意冒这个风险。

随着中国距离美国越来越近,只靠红利和追赶者优势的效果边际递减,如何让打工人感受到安全,才是获得更持久上升力的关键。


user avatar   an-de-lie-ze-m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害人不浅的政策,为科研传销业化添油加火,导致科研方向单一化,还会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下滑。最后的后果无非是把本国年轻人吓跑,同时把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搞崩溃。五六年的考核期就是逼年轻人追热门,科研目标短期化,发论文追求短平快。何况从本科到博士,中间起码要八九年,加上博士后,基本上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折腾十来年,就为了当个临时工,何苦?这样只会加速本国人逃离科研行业,除非你有源源不断的外国移民进来填坑,否则这个局是一定玩不下去的。这种政策的效果和吃兴奋剂差不多,在科研行业高速扩张的阶段,可能看不出明显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冷战前中期,科研行业大规模扩张,当时的博士毕业找个教职很容易,升tenured也容易,tenure-track可能是有一些激励效果。但一旦高速扩张阶段结束,马上就会出问题。科研行业待遇也不是特别高,进入需要的门槛还高,如果职位的稳定性再被削弱,正常人有几个愿意从事这种行业?除非是出于移民等目的的外国人。

何况,科研存在量化考核,教学如何量化考核?教学只能靠良心,如果科研压力过大,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放弃教学,教学随便应付一下就好了,这也是中国、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整体上不如欧洲的原因之一。对于无法靠大量移民来补充科研队伍的国家,提出搞tenure-track制度的人,说是国贼,毫不为过。


user avatar   da-huai-shu-42-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美国青椒一枚,也算办个同行了,得知这个新闻很受刺激,特意注册账号,写点东西,谈谈美国制度中较为合理的地方。

美国的制度中有很大的制衡的成分(英美很喜欢玩这个),就是有权力的人不能任意欺负无权力的人。体现这一点的制度:1.每个学校招人和能留下来人的比例是学校的评价指标。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校招了人却不能把他培养成副教授会损害学校的名誉。 2. 学校评教职的委员会是全校的,不是院系的,所以院系的单个人对评判结果影响比较小。3. 老师在学校之间跳槽很容易,大部分外边基金可以带走,所以学校会有压力来留住自己培养出来的人。 4. 教授的博士生不能留校任职,防止形成老师之间的等级关系。

由于这个原因,系里会对青年教师有很好的保护。助理教授招收博士生优先挑,教课任务减轻,这些都不必细说。系主任单独和我开会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系里能做的可以帮助你拿到教职?”。系里起的作用更像是在为自己的选手呐喊助威,而不是拿着大棒在后追赶。

先写到这里,如果有评论再总结更多。


user avatar   ding-ming-55-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不能转换思想呢?既然有的高校把博后称为“教授”,那就可以利用啊。

比如你要是去中小学老师,就可以宣传“为了情怀放弃中山大学(举个例子)教授职位去教孩子”,回家养猪就“中山大学教授去养猪助农”,总之干别的事情都可以加上“放弃教职”这个情怀因素哈哈。


user avatar   huang-ji-liu-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升即走本身没啥问题。

现行非升即走的问题在于:教育部下放人事管理权限以后,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规范高校对非升即走人员的管理。

按理说,各个部属高校应该与非升即走人员签订统一制式的合同,合同中明确约定学校提供的资源,聘期内教师的考核任务和取得终身教职(事业编)的条件。只要教师满足条件,应无条件进入事业编。这才正常。

而现在很多牛校,人事处每年发明创造新词,合同里的关键部分净是些些语焉不详的表述,待遇靠院长口头承诺,进编政策人事处一天一个说法,换个校长就推倒重来。


user avatar   qian-chen-23-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Tenure track制度不仅仅是“非升即走”,如果学习tenure track只学了一个“非升即走”,那肯定会失败的。

Tenure track还包括下面的要素

  • tenure track教授可以独立招收和指导博士生
  • tenure track教授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来建立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工作
  • tenure之前的教授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复杂度比tenure之后的教授低
  • tenure之前的教授在校内申请内部基金得到优先

如果以上要素都没有,只有“非升即走”,那实际上是“师资博士后”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真的比“在编”制度要好很多——因为在编制度的本质就是养一群潜在的懒汉——有编制,谁都开除不了你,你的领导们不可能,理论上别说院长,校长也无权动你,因为编制属于市人社局(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而已),也可以给你降岗位,但是学校一般不会这么做对立面。

其实当年是否引入“非升既走“制度,争论了很多很多年了,论证了很多很多次。上面下了很大的决心,但基本上还是以大学为单位——根据自己大学的实际情况去做调整。所以A大学的非升既走的条件跟B大学可能相差很远,哪怕AB大学都在同一个城市。

只能说,这个制度本身在某些大学变了味儿而已,成了拿捏年轻学者们的一个工具,或者内斗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要全盘否定,甚至抵制这个制度,也没有必要。在某些大学,也还是相对公平的——中国大学近年来在国际上的高论文产量(就先不说质量,只说数量)高了不少,在国际上的排名高了不少,科研进步快了不少,跟这个制度或多或少,都有点关系吧。所以从宏观视角上来看,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其实我倒是觉得无所谓,如果一个大学不公平,真的是人才,换个大学,也是一样教书的。我同门有换了好几所大学的,也没有过的很差,SSCI有几篇也可以混的下去,本质上科研无非就是技术工人,换个大学,也是一样生活的。

当然,还是希望大学可以在乎人才,爱惜人才,人性化,弹性化的管理制度。中国的大学其实独立性很强的,内部人事考评制度可以做的系数相差很大。一个大学,如果对自己的老师都很苛刻,又怎么指望着可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和人才呢?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行当然可以,但是很难和真的tenure-track一样。

tenure-track制度的介绍我就不说了,这个问题下的其他答案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tenure-track在美国是一个行业自治的结果——因为教授们担心学术自由,通过教授协会和学院联合会的谈判,达成的一个协议。 教授协会本质上是一个工会,教授协会 VS 学院联合会其实就相当于劳工协会和大公司之间的谈判。只不过学术界的劳动产出方式这100年来都没什么太大变化,所以体系一旦确立下来,现在也还算能继续运转下去,但是体力劳动者工会和公司谈判的结果,往往随着行业的变迁而被淘汰了。

显然,这种通过劳工协会来进行行业自监管的行为,不太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高校传统上属于事业单位,很多方面都和公务员一样,有编制,接受政府的领导,高校的领导也可以直接出任政府职务。于是在早期的改革中,就是以「编制」来代替tenure-track中的长聘。

这个其实更像是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试用期——开放合同。像德国高校的教授,到了Academic Assistant这个级别,就算入公务员的队伍,拿到铁饭碗。

长聘的初衷是考核之后,充分的保证能力经过证明的教授的学术自由,无论是学校还是其他人,都不会对其有太多的干涉,也不会轻易丢了饭碗;而编制——除了不会丢饭碗之外,前面的其实并不能给予承诺。尽管工资有高有低,只要是在编公务员都是铁饭碗,但是很难说「公务员拥有很大的自由度」——编制在给人铁饭碗的同时,也加上了很多显性和隐性的限制。

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搞的是岗位编制,也就是不管是谁,在岗的才享受编制待遇,而一旦和人身脱离,那么「铁饭碗」其实也不那么铁了,还是要经过考核才能保住。

那最后实施的结果,就是各个高校「都叫tenure-track,各自解释」的情况。

很好的学校会更在乎国际声誉,可以凭借自身的信誉把这个长聘制度模拟个大差不差;很差的学校可能也没心思凑这个热闹,原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比较有趣的会是「比较好」的这部分高校,论声誉在国内还不错,但是还比不上很好的那批,这些高校就可能会利用教授协会的缺位,来进行一些套利行为:

比如说:用执行的比较好的tenure-track的国内高校作为幌子,自己也设计一套看起来很相似的名头,但是实际上却是不给足tenure-track的内涵,比如配套资源,独立博导等等,通过广种薄收的方式来对待新招来的员工们,这也是在一些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

因为个体研究人员面对学校的弱势,在目前的情况下,完全靠学校自律,很难完全避免「不规范的tenure-track」这种情况。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非升即走应该叫做中国特色的tenure-track。


非升即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确定的标准。

不论是三篇SCI+青基,还是三篇CNS+杰青,只要在签合同的时候说清楚,什么样能升,怎么样得走,大家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有多大能力申什么岗位,愿赌服输,都不是问题。

就怕你合同上一句非升即走,到期后说没拿到人才帽子,不好意思走人吧。

或者合同上写聘期考核三篇SCI+青基,到期后说考核是一回事,升职又是另一回事。经过学校学院讨论,今年升副高 标准是优青起步,不好意思你没达标,走人吧。


另一方面,国内学术圈疯狂内卷,门槛极速提高还带来一个更加恶心结果:高校往往觉得不差人,后面还有更好的,于是非升即走的规定变成了:

聘期结束时参与公平竞争。

与院内同时招进来的人一起抢位子还算好的了。这样虽然可能会出现淘汰率97%的极端养蛊情况,但看看一起进的人多少数量什么水平,也有机会及时止损。

更恶劣的情况是,你在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三年又三年,到期后拿你和外面新招进来的博士和博后公平竞争。

学校:你看你这六年就发了三篇一区,XX博后可是手握五篇顶刊的人才,你滚了给他腾位子,是不是心服口服?

你:我一个星期上三节专业课,给学院干两天的杂活,拿五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六年一共给我三个硕士名额,申基金报账都得自己跑,十平米的实验室还是公用的,五万块钱的启动经费到今天还没给全,学校的XRD基线就没平过,电镜五万倍就开始漂,热重一股烧烤味,XPS永远能检测到尿素的峰,现在拿我跟外面的博士后比产出,这合理吗?

学校: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招的你?


接下来的剧本已经写好了。你愤然摔桌子走人,想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开始给差一点水平的高校投简历,想着凭自己的学历背景,总能有个地方安家。结果——

高校A:这文章不行啊,近五年代表作不满足我们标准,博后做不做?有机会留下来哦。

高校B:岁数不小了啊,青基也申过了,要不给个特聘,三年两个面上,非升即走,爱签签,不签滚。

高校C:别的学校不要,我们凭什么要?药渣滚粗。

正在你黯然神伤时,发现原单位来了一封邮件。难道是良心发现,改变主意想要续聘了?

你颤抖着点开了消息,只看到一行字:

由于您自行解约,请及时来退回人才补贴款和启动经费共计人民币十万元(详情见几则劝退学新闻人才补贴与一地鸡毛)……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过偏微方程的人都知道:一个偏微方程约束条件越多,所获得的“解”就越少;当约束条件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唯一解”或者无解。

教授也是,如果你给他的要求太多,考核指标一个接一个,他们的创造力会减弱;如果约束条件足够多,他们也会变成唯一解——也就是全国教授都一个样,千人一面;或者干脆无解,好好的一群教授,做一辈子学问,啥名堂都没搞出来。

真正的长聘制,其核心特征,就是减少教授们身上的约束条件。

所谓长聘制,简单理解,就是就是进了高校,给你固定几年的考核期——国内现在一般设置为6年,6年之后你通过考核和同行评议,就会被聘为终身副教授。

所谓终身,就是只要你不触犯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那学校没有权力解聘你。

说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明白,长聘制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考核期的教授,把他们身上的约束条件减到最少,基本就是只要他们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他应该是自由的。

比如想研究什么方向,想今年发论文还是明年发论文都可以自己决定;或者如果真的有本事,闷声做事憋个大招,十年不发表成果,十年之后直接弄个改天换地的技术,冲击诺贝奖都可以。

科研是大学的使命之一。

而且很多了不起的技术,其实正是靠那些有着聪明头脑的教授用自己的兴趣推动的,给他们充足的自由,他们才能不被一个接一个的考核,日复一日的行政命令束缚,把时间好花在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长远地投入时间,这样更有可能搞出不一样的技术。

不用怀疑,虽然马克思说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大学教授、科学家这些特别聪明的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确实会比你我大很多。

过去,中国是在追赶别人,所以技术目标往往是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你是逆向工程,还是技术攻关,把聪明的大学教授们召集到一起,成百上千教授围绕一个目标研究研究再研究,钻研钻研再钻研,把国外不愿意共享给我们的技术攻破,实现国产化就大功告成了。

这样的时候,目标统一,行政指令也很有用。

但现在,中国虽然仍有很多技术需要追赶,但也有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前面是无人区,已经没有老师可以学习,也没有榜样可供抄袭,需要自己去探索。

在这些领域,再靠行政指令调配资源,给大学教授分配项目经费已经起不到作用了。

所以需要减少对教授的学术约束,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凭着兴趣,去探索人类知识的前沿。

这就是长聘制度出台的时代背景。

这也是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大企业,愿意不提短期要求、不计短期回报、不设短期目标,投巨资资助顶尖学者的原因所在。

长聘制在美国实行得很好,国内某省厅级教委领导带队考察美国诸多高校,都问了一个必问题:“有没有人钻制度空子,考察期努力表现,一旦获得长聘就开始混日子?”

最终他们获得的答案是——大概会有1%-3%左右的教授是这种情况,但允许这一小部分人滥竽充数,算是实行长聘制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真的想要实行,会发现搞长聘制遇到的最大障碍,不会能钻空子的少数人,而是既得利益群体——也就是之前已经招聘进来的大学教授们。

你总不能把这些教授全部解聘了,重新给他们6年考核期,让他们也来挣长聘教授的职位吧?

所以,长聘制要搞得出色,最好的办法,是在新开办的高校里搞,一张白纸好画图。

比如我所知道的最近几年成立的某科技大学,他们从设立之初,实行的就是长聘制。他们大概的操作是这样的:

诸多报名想进来冲击副教授的博士,按照所需名额,择优招聘。

招聘进来之后,要求6年之后要出学术成果。

第3年末,学校学术委员会会有个简单的中期评估,如果觉得这个博士6年之后大概率是通不过考核的,会建议他提前走——但只是建议,不是强制离开。

6年到期的时候,被考核人需要提交一篇自述,重点介绍自己的履历,并详细阐述过去这6年都研究了啥东西,包括参加了什么牛逼的学术会议,以及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了什么文章。

为了考核这位老师,学术委员会会专门为他成立一个考核小组,由15位考核专家组成。

这15位专家,其中5位是被考核者自己推荐的,当然,他不能只找5个,需要找10多个硬性条件符合学术委员会要求的专家,然后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从他推荐的10多个专家里面选5个出来。

另外10位专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邀请,其中既有国际同等水平高校同专业的教授,也有和被考核者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的高管,还有本校的同领域教授。

这15个人,只负责评议这位教授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学校或者专业,聘任副教授的标准,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达到”,那恭喜,你可以获得长聘副教授头衔,从今往后直到退休,只要你不触犯了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那学校没有权力解聘你。

从此以后,你只要完成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其他时间你就是自由的,不会有年度论文指标,也不会要求你必须参加什么行政会议。

你如果研究出技术成果了,学校还鼓励你把成果商业化,或者产业化。

问了下他们学校的一位副教授,学校的给他的教学任务,是给本科生开三门课,每门课每周上一次。如果把自己全年上课的时间加起来,再除以8小时工作制,那他一年其实只需要工作不到2个月,其他10个月多的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

而他的薪资,实行年薪制,一年下来50多万。

而传统高校搞长聘制,因为考虑长聘制之前已经获得教职的老师的利益,只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长聘制之前已经获得副教授头衔的,可以不用参与长聘;之后进来的教授,统一搞长聘制——总之就是有点四不像。

尽管如此,有的高校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了很多牛人到学校来。

有次听某985高校副教授调侃,他说他们办公室原本5个人,前年新聘了一位海归博士。大家传看她的简历之后都沉默了,他是最后一个看简历的,看完他也沉默了——因为这位新来的博士,一个人一年发的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比办公室原先5个人加起来还要多。

自从来了这位牛人,他们如果和她一起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识趣地让她先发言,自己跟在后面补充补充就完事了。

当然,他这么说带着调侃的性质,但也透露了一种情况——如果薪资不到位,长聘教授制度,很可能会异化为对新聘教授的不公平压榨。

我并不了解实行长聘制度的所有高校各自的情况,说以上的情况,并不是想代表所有人,能让大家对长聘制有相比以前稍微深入一点点的了解,就功德圆满了。

也想让各位有个参照,如果某个高校说要用长聘制来考核你,你也好判断他们到底是真长聘,还是假长聘——薪资待遇跟不上,获得长聘还各种乱七八糟考核的,对不起,那只算是假长聘。

新人新办法,不仅是标准新,而且还要给到长聘进来的副教授国际同等水平高校的薪资,比不愿意参加新办法的教授高出一倍、两倍再正常不过,高出五六倍的都有。

另外也想在这个答案下面感慨下,长聘制不随便解聘教授,前提是他不触犯刑法、不严重违背师德(比如潜规则学生)、不严重学术不端,便给他足够的学术自由;但目前中国的高校反了过来,学术上这指标那指标地考核,但教授潜规则学生、学术不端却各种护短,实在是件悲哀的事。




        

相关话题

  中国人在世界的形象是不是很敏感很小气? 
  教育部发布 2020 年第 1 号留学预警,提醒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 
  做科研/学术的人在从事这份工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你如何理解现在网络上许多舆论指向清华北大是美国附中这个问题呢? 
  中国首个虚拟学生华智冰加入清华大学,其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亮点? 
  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如果当初去了哈佛大学再回来,会怎么样? 
  如何看待萧山中学 2021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竞赛 11 金(10名为集训队) 1 银的成绩? 
  你们是如何踏上凝聚态物理这条路的? 
  如何看待中国数学竞赛落败引网民狂欢? 
  什么事情使你坚持了学术理想? 

前一个讨论
工作后读研,现在以应届生身份找工作,却被几乎所有公司拒绝,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效忠天皇?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